OLED显示技术导论 于军胜,钟建

OLED显示技术导论 于军胜,钟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于军胜,钟建 著
图书标签:
  • OLED显示
  • 显示技术
  • 有机发光二极管
  • 显示器件
  • 材料科学
  • 电子工程
  • 半导体
  • 显示原理
  • 新型显示
  • 于军胜
  • 钟建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盛德伟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67604
商品编码:2932660922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8-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OLED显示技术导论

定价:69.00元

售价:55.2元,便宜13.8元,折扣80

作者:于军胜,钟建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4-01

ISBN:9787030567604

字数:

页码:211

版次: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近年来,全球OLED技术和产业布局发展迅猛,柔性高世代OLED生产线陆续建设、投产,OLED产业无疑成为电子信息领域的产业蓝海。然而与之不相匹配的是OLED专业人员和相关书籍的严重不足。《OLED显示技术导论》从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设计的基础理论着手,逐步拓展到当前实际工程应用到的各种发光器件的设计和应用原理。涉及的内容有很强的工程性和实践性,同时又保证了足够的理论深度,充分做到了理论结合实际。

目录


目录
章 绪论 1
1.1 OLED的特点 6
1.2 OLED的应用 9
参考文献 13
第2章 OLED基本理论 14
2.1 半导体能级 14
2.2 基态与激发态 16
2.3 荧光辐射与磷光辐射 19
2.4 激基复合物与激基缔合物 21
2.5 激发态能量转移机理 27
参考文献 30
第3章 OLED基础知识 32
3.1 OLED的分类 32
3.2 OLED的结构 36
3.3 OLED工作原理 38
3.4 OLED性能参数 42
3.5 OLED的制备工艺 45
参考文献 50
第4章 载流子注入与传输材料 52
4.1 电极材料 52
4.2 空注入材料 53
4.3 空传输材料 55
4.4 电子注入材料 57
4.5 电子传输材料 58
参考文献 62
第5章 发光层材料 65
5.1 荧光发光材料 65
5.2 磷光发光材料 72
5.3 延迟荧光材料 80
5.4 主体材料 82
参考文献 89
第6章 OLED显示与TFT技术 95
6.1 TFT技术 95
6.2 OLED显示技术 111
6.3 TFT-LCD与AMOLED显示技术 121
参考文献 139
第7章 OLED照明技术 141
7.1 白光OLED技术 144
7.2 OLED照明的特点 150
7.3 OLED与现有照明技术的对比 154
参考文献 158
第8章 OLED封装技术 161
8.1 盖板封装 162
8.2 薄膜封装 165
8.3 铟封接 169
8.4 熔块熔接密封 170
参考文献 173
第9章 OLED其他技术 174
9.1 柔性OLED 174
9.2 透明OLED 178
9.3 颜色可调OLED 181
9.4 一体化器件 185
9.5 量子点发光技术 187
9.6 钙钛矿发光技术 190
参考文献 195
0章 OLED相关产业化技术 199
10.1 Roll to roll process技术 199
10.2 喷墨打印 202
10.3 丝网印刷技术 207
10.4 激光热转印 209
参考文献 211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光影的革命:下一代显示技术的深度探索 在瞬息万变的科技浪潮中,显示技术一直是连接虚拟世界与现实感知的重要桥梁。从早期笨重的显像管,到如今轻薄多彩的液晶面板,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极大地拓展了我们观赏信息、体验娱乐的边界。而今,我们正站在又一个划时代的起点上,一种被誉为“自发光之王”的显示技术——OLED,正以其前所未有的优势,重塑着我们对视觉体验的认知,引领着显示行业的深刻变革。 本书并非仅仅是OLED技术的简单堆砌,而是对这场“光影革命”的全面梳理与深度解析。我们将跳出单纯的技术参数比拼,深入探究OLED技术得以崛起背后的科学原理,剖析其与传统显示技术的根本差异,并以此为基础,前瞻性地展望其在各个应用领域的广阔前景,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 第一章:显示技术的演进脉络与OLED的诞生基因 要理解OLED的革命性,首先需要回顾显示技术的发展历程。我们将从CRT(阴极射线管)的辉煌时代谈起,梳理其工作原理,以及为何它最终会被更高效、更轻便的技术所取代。随后,我们将深入探讨LCD(液晶显示)的兴起,分析其TFT(薄膜晶体管)驱动下的像素控制,以及其在色彩、亮度、视角等方面的优势与局限。这一过程中,我们会重点分析LCD技术在背光模组、色彩滤光片、偏振片等关键组件上的设计考量,以及其在提升画质方面所做的不断努力。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引出OLED技术诞生的时代背景。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出现,并非是技术的偶然,而是对LCD在某些固有缺陷上的必然突破。我们将追溯OLED技术研发的早期探索,从有机半导体材料的发现,到电致发光现象的初步验证,一步步揭示其核心的科学基础。本书将详细阐述OLED的基本结构,包括阳极、阴极、有机发光层、电子传输层、空穴传输层等关键组成部分,并深入剖析电子和空穴在电场作用下如何在有机材料中复合,进而发出光线的物理机制。我们将不仅仅停留于“发光”二字,而是会探讨发光材料的种类(小分子与聚合物)、发光颜色(红、绿、蓝)的实现方式,以及不同材料体系在效率、寿命、色彩纯度上的差异。 第二章:OLED的核心优势:颠覆性的显示体验 OLED之所以能够引发显示行业的巨大变革,源于其自身所具备的独特而强大的核心优势。本章将逐一剖析这些优势,并结合实际体验,让读者深刻体会其与传统显示技术的差距。 极致的黑色与无限的对比度: LCD技术受限于背光模组,即使是全黑状态,也无法完全阻挡光线的穿透,导致画面并非真正的“纯黑”,从而影响对比度。OLED则实现了像素级的独立发光和关闭,每个像素都可以独立控制亮度,甚至完全关闭。这意味着当显示黑色时,像素点不发光,从而呈现出“绝对黑”,与高亮度的白色像素形成巨大的反差,从而带来无限的对比度。这种极致的黑色能够极大地提升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让暗部细节更加清晰,色彩表现也更加饱满。 纯净而鲜艳的色彩表现: OLED发光层直接发出所需颜色的光,无需经过色彩滤光片。这意味着色彩信号可以更直接、更纯粹地转换为可见光,减少了光线在传输过程中的损耗和干扰。结果是OLED能够呈现出更广阔的色域,更饱和、更精准的色彩,尤其是在红色、绿色和蓝色等关键色彩的表现上,具有显著的优势。我们将探讨RGB三原色在OLED中的实现方式,以及AMOLED(Active-Matrix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如何通过TFT阵列实现像素的精确控制,从而进一步提升色彩的细腻度和准确性。 超快的响应速度与流畅的动态画面: LCD像素的翻转速度受到液晶分子响应时间的限制,在快速变化的画面中容易出现拖影现象。OLED像素的开关速度以微秒计,远超人眼感知极限,因此能够呈现出极其流畅的动态画面,对于观看体育赛事、玩动作游戏等场景,用户体验将得到极大的提升。我们将深入分析像素响应时间对视觉效果的影响,并解释OLED在这方面的优势是如何实现的。 宽广的视角与不受限的色彩: 传统LCD在倾斜视角观看时,色彩和亮度会发生明显衰减。OLED的视角表现则非常出色,无论从哪个角度观看,色彩和亮度都能保持高度一致,为用户提供了更自由的观看体验。我们将分析OLED发光原理如何克服LCD在视角上的固有缺陷,从而实现全方位的完美视觉。 轻薄与柔性设计的无限可能: OLED发光层本身就是薄膜结构,无需背光模组,这使得OLED显示屏可以做得非常轻薄,为设备的设计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更重要的是,OLED材料具有良好的柔韧性,这为柔性显示、可折叠显示、甚至卷曲显示等创新形态奠定了基础。本书将探讨OLED在实现这些“黑科技”方面的材料科学与制造工艺挑战,以及这些创新形态将如何改变我们与电子设备的互动方式。 第三章:OLED的关键技术与制造工艺深度解析 OLED技术的实现并非易事,其背后凝聚了无数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智慧结晶。本章将深入剖析OLED制造过程中所涉及的关键技术和工艺流程。 材料科学的突破: OLED的发光性能和寿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机材料的特性。我们将详细介绍构成OLED器件的各类有机材料,包括空穴注入层(HIL)、空穴传输层(HTL)、发光层(EML)、电子传输层(ETL)、电子注入层(EIL)等。重点关注发光层材料的分子结构设计,以及如何通过掺杂技术实现不同颜色的高效发光。我们将探讨荧光与磷光发光材料的差异,以及它们在发光效率和寿命上的权衡。 器件结构设计与优化: 不同的OLED器件结构会影响其性能表现。我们将介绍多层结构、串联结构(Tandem OLED)等设计,以及它们在提高亮度、效率和延长寿命方面的作用。同时,我们将探讨如何优化电极材料、界面工程,以降低驱动电压,提高载流子注入和传输效率。 制造工艺的挑战与创新: OLED的制造工艺是实现大规模生产的关键。我们将详细介绍主流的OLED制造工艺,包括真空蒸镀(Vacuum Evaporation)和喷墨打印(Inkjet Printing)。真空蒸镀是目前主流的制造方式,我们将剖析其蒸镀源、掩膜版(Fine Metal Mask, FMM)技术在实现RGB像素隔离上的关键作用,以及其在良率和成本上的考量。而喷墨打印则被视为下一代OLED制造的重要方向,我们将探讨其在降低成本、提高材料利用率方面的潜力,以及其在全彩化、大尺寸化方面的技术瓶颈。 驱动与控制技术: AMOLED是目前主流的OLED技术,其像素的驱动和控制依赖于TFT背板。我们将深入探讨TFT的工作原理,以及其在像素开关、灰度控制方面的作用。同时,我们将分析AMOLED的驱动电路设计,包括源极驱动、栅极驱动等,以及如何通过像素寻址技术,实现对每一个像素的独立控制,从而精准地还原图像信号。 第四章:OLED的应用领域与未来趋势展望 OLED技术的革命性优势使其在众多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并不断推动着相关产业的创新发展。 智能手机与可穿戴设备: OLED凭借其轻薄、高对比度、低功耗的特性,已成为高端智能手机和智能手表的主流显示技术。我们将分析OLED在这些设备上的具体应用,如全面屏设计、屏幕内指纹识别、Always-On Display等,以及它们如何提升用户体验。 电视与家庭影院: OLED电视以其卓越的画质表现,重新定义了家庭影音娱乐的标准。我们将探讨OLED电视在色彩还原、对比度、暗部细节、以及观看视角等方面的优势,以及它们如何为用户带来影院级的视觉享受。同时,我们将分析OLED在电视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如卷曲电视、透明电视等。 笔记本电脑与平板电脑: 越来越多的笔记本电脑和高端平板电脑开始采用OLED屏幕,以提供更出色的视觉效果和更轻薄的设计。我们将探讨OLED在这些便携式设备上的应用优势,以及它们如何提升内容创作和消费的体验。 汽车显示: 汽车内部空间的显示屏日益重要,OLED的宽广视角、高对比度和柔性化设计,使其在车载显示屏、仪表盘、中控屏等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力。我们将分析OLED在汽车显示领域的应用前景,以及其在提升驾驶安全性和用户体验方面的作用。 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 OLED的高刷新率、低余晖和高像素密度,使其成为VR/AR头显设备的理想选择,能够提供更沉浸、更逼真的视觉体验。我们将探讨OLED在VR/AR领域的技术要求,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其他新兴应用: 除了以上主流应用,OLED技术还在智能照明、电子纸、投影仪等领域展现出创新潜力。我们将对这些新兴应用进行展望,探讨OLED技术如何赋能更多跨界创新。 第五章:OLED面临的挑战与技术前沿 尽管OLED技术优势显著,但其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本章将坦诚地探讨OLED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并展望其在技术前沿的探索方向。 寿命与稳定性: 有机材料的固有特性导致OLED在长时间使用后可能出现老化和亮度衰减,尤其是在高亮度显示下。我们将深入分析OLED寿命的影响因素,如材料本身的稳定性、驱动电压、工作温度等,并介绍当前提高OLED寿命的解决方案,如材料改进、像素刷新技术、以及对策性设计。 成本与良率: 相较于成熟的LCD技术,OLED的制造工艺更为复杂,成本也相对较高,尤其是在大尺寸面板的生产上。我们将分析影响OLED成本的因素,如材料成本、设备折旧、良率控制等,并探讨降低成本、提高良率的技术途径,如喷墨打印技术的成熟化、新材料的开发等。 蓝光材料的挑战: 蓝光OLED材料的效率和寿命相对较低,是制约OLED技术发展的关键瓶颈之一。我们将探讨当前蓝光OLED材料的研究进展,以及在材料设计、器件结构优化等方面的创新尝试,如热活化延迟荧光(TADF)材料、量子点技术在OLED中的应用等。 巨量转移(Mass Transfer)技术: 对于喷墨打印OLED而言,如何实现巨量、精确的材料转移是实现大规模生产的关键技术难题。我们将探讨当前巨量转移技术的研发进展,以及其在提升打印精度、效率和良率方面的意义。 与Micro-LED的竞争与融合: Micro-LED作为下一代显示技术的有力竞争者,以其更高的亮度、更长的寿命、更快的响应速度而备受瞩目。我们将对比OLED与Micro-LED的技术特点和应用前景,并探讨未来是否存在OLED与Micro-LED融合创新的可能性。 结语:点亮未来的视觉新维度 OLED技术不仅仅是一种显示方案的迭代,更是对人类视觉感知方式的深刻革新。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前瞻性的视角,理解OLED技术从科学原理到实际应用的完整图景。通过对OLED的起源、优势、技术细节、应用前景以及未来挑战的细致剖析,我们希望能够激发读者对显示技术未来的想象,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开发者以及对前沿科技充满好奇的读者提供一份有价值的参考。 光影的革命仍在继续,OLED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点亮着我们未来的每一个视觉维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从书名《OLED显示技术导论》以及于军胜、钟建的署名来看,似乎预示着这是一本充满技术术语的读物。但实际上,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让眼睛享受光影盛宴”的指南。书中对于OLED“色域广阔”的描述,让我对色彩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红、绿、蓝三原色的叠加,而是一种能够捕捉和展现自然界中更为丰富、更为细腻的色彩的能力。我曾以为,我所看到的颜色已经足够丰富,但这本书让我明白,OLED所能呈现的色彩,远超我的想象。书中对于“屏幕寿命”的讨论,也让我感到安心。作者们并没有夸大其词,而是基于科学的分析,说明了OLED技术在寿命方面的进步,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维护,进一步延长其使用寿命。这种坦诚的态度,让我对这本书的信赖度大大提升。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探索OLED的无限可能,让我对未来的显示技术充满了期待。

评分

一本以“OLED显示技术导论”为书名,由“于军胜”和“钟建”署名的书,读起来就像翻阅一本精心编织的关于光与色彩的百科全书。虽然我本人不是技术专家,但作者以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将深奥的OLED原理娓娓道来。书中反复出现的“自发光”概念,仿佛一位画家挥洒着最纯粹的颜料,不再需要画布的打底,而是直接在眼前绽放出令人惊叹的色彩。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像素”这一微观世界的细腻描绘,它们如同无数闪烁的星辰,组合在一起,便能勾勒出宏大的宇宙。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枯燥的技术参数,而是通过生动的类比,将复杂的电子跃迁、有机材料的特性,转化成我能理解的视觉语言。例如,将OLED的色彩表现力比作人眼的感知,更加直观地理解了其为何能在画质上取得突破。书中对于“亮度”、“对比度”的阐述,也不再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是与我们日常看到的真实世界产生共鸣。我能想象到,当我下次在影院观看电影,或者在高端电视上欣赏纪录片时,脑海中都会浮现书中描绘的OLED像素如何协同工作,呈现出令人身临其境的画面。这本书让我对“看”这个动作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仅仅是接收光线,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对光影艺术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从书名《OLED显示技术导论》,以及作者于军胜、钟建的署名来看,便知道这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然而,它所带来的启迪却远超想象。书中对于OLED技术发展历程的梳理,就像一条蜿蜒的河流,从最初的探索到如今的成熟,其中充满了无数的挑战与创新。我仿佛看到了科学家们在实验室里,日复一日地尝试着不同的材料组合,优化着制备工艺,那种对未知领域的探索精神,令人肃然起敬。书中提及的“驱动电路”、“像素排列”等技术细节,虽然我可能无法完全掌握其精髓,但作者通过精炼的文字,让我感受到了工程师们的智慧与匠心。他们如何在如此微小的空间内,实现对每一个像素的精准控制,这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我特别留意到书中对“功耗”问题的讨论,这对于日益增长的电子设备续航需求至关重要。作者并没有回避技术的局限性,而是坦诚地分析了OLED在能耗方面的改进空间,这让我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有了更清晰的预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介绍一种技术,更是展现了一种科学精神,一种追求极致的精神。

评分

与其说这是一本关于OLED显示技术的导论,不如说它是一次对未来视觉体验的预言。于军胜和钟建两位作者,用他们的笔触,勾勒出了一个更加生动、更加真实的数字世界。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色彩还原”、“动态范围”的讨论印象深刻。当书中描述OLED屏幕能够呈现出人眼所能识别的绝大多数色彩时,我仿佛看到了一个被色彩束缚的世界被瞬间解放。那些曾经被认为是“过度饱和”或“失真”的色彩,在OLED屏幕上,都找到了它们最自然的归宿。而“动态范围”的提升,则意味着画面中最暗的阴影和最亮的高光,都能被清晰地呈现,这对于观看HDR内容来说,是质的飞跃。我能想象到,当我在家使用OLED电视观看一部精心制作的电影时,那种沉浸感将会是前所未有的。书中对于“刷新率”、“响应时间”的讨论,也直接关乎到画面流畅度。我曾因游戏中的画面拖影而懊恼,这本书让我明白了,OLED是如何通过其极快的响应速度,彻底消除了这一令人沮丧的问题。这本书不仅仅是技术介绍,更是对美好视觉体验的承诺。

评分

翻开《OLED显示技术导论》,于军胜和钟建两位作者便带领我踏上了一段探索光影奥秘的旅程。这本书在叙述上,具有一种独特的韵律感。它不像某些技术书籍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巧妙地将技术原理融入到对产品性能的阐释中。我留意到书中多次强调OLED的“高对比度”优势。这种优势,不仅仅体现在数字上,更体现在它带来的视觉冲击力。当黑色真正成为“黑”,而不仅仅是“深灰”时,画面中的层次感和立体感便油然而生。这种对比度的提升,对于电影爱好者来说,是观看夜景戏份时的福音,每一处细节都清晰可见,仿佛置身其中。同时,书中对OLED“视角宽广”的描述,也让我十分惊喜。这意味着无论我坐在屏幕的哪个角度,都能获得一致的观看体验,这对于多人共享屏幕的场景来说,是巨大的便利。这本书让我意识到,OLED技术不仅仅是显示器的一种升级,它更是对我们感知世界方式的一次革新。它让“观看”这件事,变得更加纯粹,更加自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