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OLED显示技术导论
定价:69.00元
售价:55.2元,便宜13.8元,折扣80
作者:于军胜,钟建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4-01
ISBN:9787030567604
字数:
页码:211
版次: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近年来,全球OLED技术和产业布局发展迅猛,柔性高世代OLED生产线陆续建设、投产,OLED产业无疑成为电子信息领域的产业蓝海。然而与之不相匹配的是OLED专业人员和相关书籍的严重不足。《OLED显示技术导论》从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设计的基础理论着手,逐步拓展到当前实际工程应用到的各种发光器件的设计和应用原理。涉及的内容有很强的工程性和实践性,同时又保证了足够的理论深度,充分做到了理论结合实际。
目录
目录
章 绪论 1
1.1 OLED的特点 6
1.2 OLED的应用 9
参考文献 13
第2章 OLED基本理论 14
2.1 半导体能级 14
2.2 基态与激发态 16
2.3 荧光辐射与磷光辐射 19
2.4 激基复合物与激基缔合物 21
2.5 激发态能量转移机理 27
参考文献 30
第3章 OLED基础知识 32
3.1 OLED的分类 32
3.2 OLED的结构 36
3.3 OLED工作原理 38
3.4 OLED性能参数 42
3.5 OLED的制备工艺 45
参考文献 50
第4章 载流子注入与传输材料 52
4.1 电极材料 52
4.2 空注入材料 53
4.3 空传输材料 55
4.4 电子注入材料 57
4.5 电子传输材料 58
参考文献 62
第5章 发光层材料 65
5.1 荧光发光材料 65
5.2 磷光发光材料 72
5.3 延迟荧光材料 80
5.4 主体材料 82
参考文献 89
第6章 OLED显示与TFT技术 95
6.1 TFT技术 95
6.2 OLED显示技术 111
6.3 TFT-LCD与AMOLED显示技术 121
参考文献 139
第7章 OLED照明技术 141
7.1 白光OLED技术 144
7.2 OLED照明的特点 150
7.3 OLED与现有照明技术的对比 154
参考文献 158
第8章 OLED封装技术 161
8.1 盖板封装 162
8.2 薄膜封装 165
8.3 铟封接 169
8.4 熔块熔接密封 170
参考文献 173
第9章 OLED其他技术 174
9.1 柔性OLED 174
9.2 透明OLED 178
9.3 颜色可调OLED 181
9.4 一体化器件 185
9.5 量子点发光技术 187
9.6 钙钛矿发光技术 190
参考文献 195
0章 OLED相关产业化技术 199
10.1 Roll to roll process技术 199
10.2 喷墨打印 202
10.3 丝网印刷技术 207
10.4 激光热转印 209
参考文献 211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从书名《OLED显示技术导论》以及于军胜、钟建的署名来看,似乎预示着这是一本充满技术术语的读物。但实际上,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让眼睛享受光影盛宴”的指南。书中对于OLED“色域广阔”的描述,让我对色彩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红、绿、蓝三原色的叠加,而是一种能够捕捉和展现自然界中更为丰富、更为细腻的色彩的能力。我曾以为,我所看到的颜色已经足够丰富,但这本书让我明白,OLED所能呈现的色彩,远超我的想象。书中对于“屏幕寿命”的讨论,也让我感到安心。作者们并没有夸大其词,而是基于科学的分析,说明了OLED技术在寿命方面的进步,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维护,进一步延长其使用寿命。这种坦诚的态度,让我对这本书的信赖度大大提升。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探索OLED的无限可能,让我对未来的显示技术充满了期待。
评分一本以“OLED显示技术导论”为书名,由“于军胜”和“钟建”署名的书,读起来就像翻阅一本精心编织的关于光与色彩的百科全书。虽然我本人不是技术专家,但作者以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将深奥的OLED原理娓娓道来。书中反复出现的“自发光”概念,仿佛一位画家挥洒着最纯粹的颜料,不再需要画布的打底,而是直接在眼前绽放出令人惊叹的色彩。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像素”这一微观世界的细腻描绘,它们如同无数闪烁的星辰,组合在一起,便能勾勒出宏大的宇宙。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枯燥的技术参数,而是通过生动的类比,将复杂的电子跃迁、有机材料的特性,转化成我能理解的视觉语言。例如,将OLED的色彩表现力比作人眼的感知,更加直观地理解了其为何能在画质上取得突破。书中对于“亮度”、“对比度”的阐述,也不再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是与我们日常看到的真实世界产生共鸣。我能想象到,当我下次在影院观看电影,或者在高端电视上欣赏纪录片时,脑海中都会浮现书中描绘的OLED像素如何协同工作,呈现出令人身临其境的画面。这本书让我对“看”这个动作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仅仅是接收光线,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对光影艺术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从书名《OLED显示技术导论》,以及作者于军胜、钟建的署名来看,便知道这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然而,它所带来的启迪却远超想象。书中对于OLED技术发展历程的梳理,就像一条蜿蜒的河流,从最初的探索到如今的成熟,其中充满了无数的挑战与创新。我仿佛看到了科学家们在实验室里,日复一日地尝试着不同的材料组合,优化着制备工艺,那种对未知领域的探索精神,令人肃然起敬。书中提及的“驱动电路”、“像素排列”等技术细节,虽然我可能无法完全掌握其精髓,但作者通过精炼的文字,让我感受到了工程师们的智慧与匠心。他们如何在如此微小的空间内,实现对每一个像素的精准控制,这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我特别留意到书中对“功耗”问题的讨论,这对于日益增长的电子设备续航需求至关重要。作者并没有回避技术的局限性,而是坦诚地分析了OLED在能耗方面的改进空间,这让我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有了更清晰的预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介绍一种技术,更是展现了一种科学精神,一种追求极致的精神。
评分与其说这是一本关于OLED显示技术的导论,不如说它是一次对未来视觉体验的预言。于军胜和钟建两位作者,用他们的笔触,勾勒出了一个更加生动、更加真实的数字世界。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色彩还原”、“动态范围”的讨论印象深刻。当书中描述OLED屏幕能够呈现出人眼所能识别的绝大多数色彩时,我仿佛看到了一个被色彩束缚的世界被瞬间解放。那些曾经被认为是“过度饱和”或“失真”的色彩,在OLED屏幕上,都找到了它们最自然的归宿。而“动态范围”的提升,则意味着画面中最暗的阴影和最亮的高光,都能被清晰地呈现,这对于观看HDR内容来说,是质的飞跃。我能想象到,当我在家使用OLED电视观看一部精心制作的电影时,那种沉浸感将会是前所未有的。书中对于“刷新率”、“响应时间”的讨论,也直接关乎到画面流畅度。我曾因游戏中的画面拖影而懊恼,这本书让我明白了,OLED是如何通过其极快的响应速度,彻底消除了这一令人沮丧的问题。这本书不仅仅是技术介绍,更是对美好视觉体验的承诺。
评分翻开《OLED显示技术导论》,于军胜和钟建两位作者便带领我踏上了一段探索光影奥秘的旅程。这本书在叙述上,具有一种独特的韵律感。它不像某些技术书籍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巧妙地将技术原理融入到对产品性能的阐释中。我留意到书中多次强调OLED的“高对比度”优势。这种优势,不仅仅体现在数字上,更体现在它带来的视觉冲击力。当黑色真正成为“黑”,而不仅仅是“深灰”时,画面中的层次感和立体感便油然而生。这种对比度的提升,对于电影爱好者来说,是观看夜景戏份时的福音,每一处细节都清晰可见,仿佛置身其中。同时,书中对OLED“视角宽广”的描述,也让我十分惊喜。这意味着无论我坐在屏幕的哪个角度,都能获得一致的观看体验,这对于多人共享屏幕的场景来说,是巨大的便利。这本书让我意识到,OLED技术不仅仅是显示器的一种升级,它更是对我们感知世界方式的一次革新。它让“观看”这件事,变得更加纯粹,更加自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