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光縴通信技術概論
定價:35.00元
作者:趙梓森
齣版社:科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2-06-01
ISBN:978703034221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322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近幾年,通信網絡技術有較大的發展,光器件也有新的發展。光縴通信技術概論概要地介紹瞭光縴通信技術,包括光縴光纜、光縴通信所用的器件、光縴通信係統和光縴通信網絡。光縴通信技術概論的特點是內容新穎,簡明扼要。
光縴通信技術概論內容通俗易懂,適閤通信專業人員、學生和教師參考,也可供非通信專業人員閱讀學習。
目錄
前言
章 概論
1.1 光縴通信發展史
1.2 光縴導光原理
1.3 光縴通信係統工作原理
1.4 光縴通信網
1.5 光縴通信的發展前景和趨勢
第2章 光縴和光纜
2.1 概述
2.2 光縴的製造工藝
2.2.1 OVD法製造光縴預製棒
2.2.2 MCVD法製造光縴預製棒
2.2.3 VAD法製造光縴預製棒
2.2.4 PCVD法製造光縴預製棒
2.2.5 各種製造預製棒方法的優缺點和混閤方法
2.2.6 光縴拉製工藝
2.3 光縴的特性
2.3.1 光縴的衰減特性(損失特性)
2.3.2 光縴的色散和帶寬特性
2.3.3 光縴的偏振特性
2.3.4 光縴的標準
2.3.5 特種光縴
2.4 光纜
2.4.1 光縴套塑
2.4.2 光纜的結構和種類
2.4.3 光縴光纜的連接
第3章 光縴通信用的光源和光放大
3.1 概述
3.2 光源
3.2.1 半導體光源發光原理
3.2.2 LED和激光器的特性
3.3 光放大器
3.3.1 半導體光放大器
3.3.2 摻鉺光縴光放大器
3.3.3 采用平麵光波導集成工藝
3.3.4 摻鐠光縴光放大器
3.3.5 拉曼放大
3.4 先進的光源和光放大器
3.4.1 分布反饋激光器
3.4.2 多量子阱激光器
3.4.3 垂直腔激光器
3.4.4 波長可調激光器
3.4.5 外腔光縴光柵DFB激光器
3.4.6 光縴激光器
3.5 光器件與光縴的耦閤連接
第4章 光檢測器、光開關和其他光器件
4.1 光檢測器
4.1.1 概述
4.1.2 PIN光電檢測器
4.1.3 雪崩光電二極管
4.1.4 光檢測器的應用
4.2 光開關
4.2.1 機械光開關
4.2.2 微電機光開關
4.2.3 熱光開關
4.2.4 平麵波導光開關
4.2.5 半導體光開關
4.2.6 高分子光開關
4.2.7 液晶光開關
4.3 其他光器件
4.3.1 光濾波器
4.3.2 光功率分配器
4.3.3 光隔離器
第5章 光縴通信係統
5.1 概述
5.2 電路交換、ATM交換和包交換
5.2.1 電路交換
5.2.2 ATM交換
5.2.3 包交換
5.3 光調製和光復用技術
5.3.1 光直接調製
5.3.2 光外調製
5.3.3 光正交相移鍵控調製和正交幅度調製
5.3.4 時分復用編碼技術
5.3.5 光波分復用技術
5.3.6 極化復用技術
5.3.7 光正交頻分復用
5.3.8 光碼分多址復用
5.4 光縴通信係統設備
5.4.1 光發送機
5.4.2 光接收機
5.4.3 相乾光接收機
5.4.4 光中間放大
5.4.5 光縴綫路設計
5.4.6 光縴綫路保護係統
5.5 維護監測係統
5.6 實用化的光縴通信係統終端
5.6.1 光傳送網終端設備
5.6.2 包交換機和包傳送網
5.6.3 軟交換
5.6.4 多業務傳送平颱
5.6.5 多媒體子係統
第6章 光縴通信網、局域網、城域網、廣域網和接入網
6.1 概述
6.2 通信網的總體基本架構
6.2.1 網絡的垂直和分割架構
6.2.2 網絡的拓撲結構
6.2.3 網絡需要的帶寬
6.3 城域網、局域網和以太網
6.3.1 城域網
6.3.2 多業務傳送平颱
6.3.3 彈性分組環
6.3.4 局域網和以太網
6.4 廣域網
6.4.1 電路方式與點對點鏈路和分組方式
6.4.2 幀中繼
6.4.3 異步傳輸模式和多協議標簽交換技術
6.5 接入網
6.5.1 數字用戶綫
6.5.2 光縴電纜混閤
6.5.3 光接入網和FTTx
6.5.4 PON的P2P和P2MP需要的有源器件
6.5.5 FTTx
第7章 互聯網、光傳送網和分組傳送網
7.1 概述
7.1.1 TCP/IP
7.1.2 IP地址
7.1.3 子網劃分
7.1.4 路由器
7.1.5 服務器、轉發器、集綫器和網橋
7.1.6 Web和DNS
7.2 光傳送網
7.2.1 概述
7.2.2 光交叉連接設備
7.2.3 光分插復用器
7.3 分組傳送網
7.3.1 PTN分組的T-MPLS和PBT技術體製
7.3.2 PTN僞綫技術
第8章 綜述和展望
8.1 綜述
8.1.1 電信局和計算機網的連接
8.1.2 城域網的OTN和PTN架構
8.1.3 IP傳送網技術的發展趨勢和路綫
8.1.4 接入網寬帶傳送技術的參數比較
8.1.5 P2P和PON的對比
8.1.6 P2P通信時、2、3層的傳輸過程
8.1.7 互聯網、以太網和ATM協議的主要特點
8.2 展望
參考文獻
常用術語英漢對照錶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終於讀完瞭趙梓森教授的《光縴通信技術概論》,這本書給我留下瞭極其深刻的印象,但並非源於其技術內容的深度(雖然我知道這方麵肯定很紮實),而是因為它在我的腦海中激蕩起瞭更廣闊的聯想。在翻閱的過程中,我常常會不自覺地將書中所提及的“信息傳輸”與人類文明的發展史聯係起來。從最早的烽火狼煙,到電報、電話,再到如今的光縴通信,每一次信息傳遞方式的革新,都直接催生瞭社會結構的重塑和生産力的飛躍。書中的每一章,仿佛都像是曆史長河中的一個浪花,推動著人類社會朝著更高效、更互聯的方嚮發展。我甚至開始想象,在那些早期通信技術尚未成熟的時代,人們是如何剋服地理的阻隔,如何維係著彼此的情感和協作。而《光縴通信技術概論》所描繪的,正是將這種古老的需求推嚮極緻的現代解決方案,它不僅僅是技術的進步,更是人類跨越空間、連接彼此的永恒追求的最新注腳。這種宏觀的視角,讓我覺得這本書的意義遠不止於技術手冊,它更像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技術如何深刻地改變著人類的命運。
評分《光縴通信技術概論》的閱讀過程,也讓我聯想到瞭一些非常有趣的生活場景。當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手機、觀看高清視頻、或者進行視頻會議時,我很難想象在這背後,是多麼復雜而精密的科技在支撐著這一切。趙梓森教授的這本書,就像是為我揭開瞭這層神秘的麵紗。我開始去觀察那些埋藏在地下的光纜,那些通信基站,以及那些連接我與世界的無數個看不見的節點。我不再僅僅是信息的消費者,而是開始成為一個對信息傳輸過程有瞭初步瞭解的“參與者”。這種“知道原理”的體驗,讓我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時,多瞭一份對背後工程師和科學傢們的尊敬。書中所描繪的那些技術名詞,不再是冰冷的術語,而是承載著我與朋友傢人之間溝通的橋梁,是我獲取知識、瞭解世界的通道。我甚至開始想象,未來通信技術的發展,會如何進一步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例如全息通信、觸覺互聯網等等,這些曾經隻存在於科幻小說中的場景,或許正在《光縴通信技術概論》所描繪的技術基礎上逐步實現。
評分在閱讀《光縴通信技術概論》的過程中,我不斷被書中描述的“速度”和“容量”所震撼。從早期通信的緩慢和有限,到如今動輒 Gbps、Tbps 的傳輸速率,再到能夠承載海量數據的巨大容量,這其中的跨越是驚人的。我常常會想象,在那些沒有光縴的年代,人們是如何忍受著信息傳遞的滯後和有限。而這本書,則生動地展現瞭人類在追求極緻信息傳輸速度和容量上的不懈努力。從光脈衝的産生、編碼,到如何高效地在光縴中傳輸,再到如何從雜亂的信號中提取齣純淨的信息,每一個環節都凝聚著無數智慧和心血。這不僅僅是技術上的突破,更是一種對人類社會發展模式的深刻改變。更快的速度意味著更快的知識傳播,更廣的閤作範圍,更高效的經濟運行。這本書讓我深刻地體會到,信息傳輸能力的提升,是如何直接驅動著社會進步的。它讓我更加珍惜如今觸手可及的信息,也讓我對未來通信技術的發展充滿瞭期待。
評分盡管我對書中的技術細節並非全然精通,但我能深切感受到《光縴通信技術概論》所傳達齣的那種“連接”的力量。從宏觀上看,光縴通信網絡將世界各地的人們緊密地聯係在一起,打破瞭地理的隔閡,使得信息、知識、情感的傳播變得前所未有的便捷。從微觀上看,書中對於各個技術環節的闡述,也無不體現著“連接”的精妙。比如,光縴是如何將微小的光信號穩定地傳輸,如何將不同的信號“連接”起來而不相互乾擾,以及如何將接收到的信號“連接”成完整的信息。這種“連接”的概念,貫穿瞭整本書,讓我對信息傳輸的本質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讓我意識到,技術不僅僅是冷冰冰的硬件和軟件,更是人類渴望溝通、渴望連接的本能的延伸。當我閤上書本,迴想起那些關於光縴、信號、網絡的概念,我感受到的是一種跨越時空的連接,一種將分散的信息匯聚成整體的智慧,這是一種令人振奮的體驗。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讓我仿佛置身於一個龐大而精密的機械裝置之中,而我則是其中一個微小卻又至關重要的齒輪。書中的每一個概念,無論是光信號的産生、傳輸,還是接收,都像是一個獨立的部件,但當它們組閤在一起,就構成瞭一個能夠承載海量信息、橫跨萬裏之遙的復雜係統。《光縴通信技術概論》並非簡單地羅列公式和原理,而是以一種非常清晰的邏輯鏈條,將這些技術細節有機地串聯起來。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構建這個知識體係時的用心良苦,仿佛在引導我一步一步地解構這個“光縴通信”的巨大機器。在理解瞭光縴的物理特性後,我又學習瞭信號編碼、復用技術,以及各種傳輸損耗和噪聲的抑製方法,每一個環節都讓我對這個係統的穩定性和高效性有瞭更深的敬畏。這不僅僅是知識的獲取,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訓練,讓我學會如何從整體上把握一個復雜的技術係統,並理解其中各個子係統的相互依存和協同作用,這種“係統思維”的培養,對於我未來的學習和工作都將是受益匪淺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