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地面数字电视
定价:50.00元
售价:38.0元
作者:周松林,李衍奎,方德葵
出版社: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504379450
字数: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地面数字电视是整个电视领域(地面无线电视、卫星电视和有线电视)先开始的端到端的全数字化革命,它的成功建立在信道调制和信源压缩两大关键技术突破的基础之上,进而带动和促进了广播电视的全面数字化。
《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影视工程技术人员实用教材》对地面数字电视系统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并以地面数字电视在湖南省的发展与应用为实际案例,从技术架构、施工方案、技术性能、运营维护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剖析,具有很好的技术应用参考价值。
目录
第1章 地面数字电视概述
1.1 地面电视简介
1.2 地面数字电视简介
1.3 地面数字电视的应用前景
1.4 地面数字电视的持续发展
第2章 地面数字电视标准与发展
2.1 电视技术及电视工业的发展
2.2 电视的数字化发展趋势
2.3 地面数字电视相关标准
2.4 依托地面数字电视开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2.5 地面数字电视的未来发展
第3章 前端系统
3.1 前端系统的功能概述及其组成
3.2 前端系统音视频编码标准概述
3.3 AVs+编码器的技术实现方案与性能比较
3.4 AVS+复用器的技术实现方案与性能比较
3.5 地面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技术架构与编码方案
3.6 地面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网管与监测功能
3.7 地面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日常管理与维护
第4章 传输系统
4.1 数字微波传输
4.2 光纤传输之SDH网络
4.3 光纤传输之波分复用DWDM网络
4.4 卫星传输
4.5 公网传输探讨
第5章 地面数字电视发射系统
5.1 地面数字电视发射系统组网
5.2 液冷数字电视发射机
5.3 多工器
5.4 馈管
5.5 天线
5.6 湖南地面数字电视发射系统应用实践
5.7 湖南地面数字电视发射系统操作检查维修知识
第6章 接收系统
6.1 家庭固定接收系统
6.2 移动接收系统
6.3 多屏分发系统
第7章 地面数字电视监测监管
7.1 广播电视监测监管概述
7.2 我国广播电视监测业务发展历程及基本任务
7.3 我国广播电视无线电频率的管理
7.4 地面数字电视监测模型分析
7.5 地面数字电视监测系统构成
7.6 地面数字电视监测系统注意要点
第8章 技术创新及运营模式探讨
8.1 动态统计复用技术
8.2 数字微波IP化组网技术
8.3 AVs+高清接收机创新技术
8.4 应急广播
8.5 用户管理平台的建设
8.6 公共服务指导原则
8.7 公益推广模式
8.8 市场运营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第1章 地面数字电视概述
1.1 地面电视简介
1.2 地面数字电视简介
1.3 地面数字电视的应用前景
1.4 地面数字电视的持续发展
第2章 地面数字电视标准与发展
2.1 电视技术及电视工业的发展
2.2 电视的数字化发展趋势
2.3 地面数字电视相关标准
2.4 依托地面数字电视开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2.5 地面数字电视的未来发展
第3章 前端系统
3.1 前端系统的功能概述及其组成
3.2 前端系统音视频编码标准概述
3.3 AVs+编码器的技术实现方案与性能比较
3.4 AVS+复用器的技术实现方案与性能比较
3.5 地面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技术架构与编码方案
3.6 地面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网管与监测功能
3.7 地面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日常管理与维护
第4章 传输系统
4.1 数字微波传输
4.2 光纤传输之SDH网络
4.3 光纤传输之波分复用DWDM网络
4.4 卫星传输
4.5 公网传输探讨
第5章 地面数字电视发射系统
5.1 地面数字电视发射系统组网
5.2 液冷数字电视发射机
5.3 多工器
5.4 馈管
5.5 天线
5.6 湖南地面数字电视发射系统应用实践
5.7 湖南地面数字电视发射系统操作检查维修知识
第6章 接收系统
6.1 家庭固定接收系统
6.2 移动接收系统
6.3 多屏分发系统
第7章 地面数字电视监测监管
7.1 广播电视监测监管概述
7.2 我国广播电视监测业务发展历程及基本任务
7.3 我国广播电视无线电频率的管理
7.4 地面数字电视监测模型分析
7.5 地面数字电视监测系统构成
7.6 地面数字电视监测系统注意要点
第8章 技术创新及运营模式探讨
8.1 动态统计复用技术
8.2 数字微波IP化组网技术
8.3 AVs+高清接收机创新技术
8.4 应急广播
8.5 用户管理平台的建设
8.6 公共服务指导原则
8.7 公益推广模式
8.8 市场运营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收到这本书的那一刻,就被它厚实的质感所吸引。纸张的选用相当不错,触感温润,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惫。书的装帧也十分牢固,每一页的缝线都处理得十分精细,可见出版社在细节上的用心。我尝试翻阅了几页,虽然我并非专业技术人员,但书中清晰的图表和相对易懂的文字,让我对一些原本晦涩的概念产生了一丝好奇。作者们在内容的组织上,似乎遵循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逻辑。我注意到其中一部分章节,详细阐述了地面数字电视信号的传输原理,结合了相关的物理学和工程学知识,虽然有些部分对我而言需要反复研读,但它提供的知识框架是完整而扎实的。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对于一个新兴的技术领域,理解其底层逻辑是掌握和应用的关键。这本书似乎并没有回避技术的复杂性,而是选择以一种系统性的方式呈现,这对于真正想要深入理解地面数字电视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福音。它的存在,让我感觉像是踏上了一场严谨的学术考察,而非走马观花的浏览。
评分我是一名在广电系统工作多年的技术人员,地面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与更新,一直是我关注的焦点。在工作中,我经常会遇到各种技术难题,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来解决。这本书的出现,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参考。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关于数字电视信号编码和调制技术的章节,作者们用非常专业但又清晰的语言,解释了复杂的算法和协议,这对我理解不同制式下的信号处理非常有帮助。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实际应用案例分析,这让我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更好地解决生产中的问题。比如,在处理信号干扰和衰减方面,书中所提供的解决方案和优化建议,都具有很高的实践指导意义。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对于一线技术人员来说,它就像一本“救命稻草”,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挑战,提升专业技能。
评分对于非技术背景的普通读者而言,想要理解“地面数字电视”这个概念,可能会觉得有些遥远和抽象。然而,我在翻阅这本书时,意外地发现,即便没有深厚的技术功底,也能从中获得不少启示。书中在介绍基础概念时,用了不少类比和实例,将一些复杂的工程术语解释得相对形象。例如,在讲解信号传输的“频道”概念时,作者似乎将其比作了现实生活中的“车道”,生动地说明了信息如何通过不同的“通道”进行传输。此外,书中对于数字电视带来的用户体验的提升,也有所提及,比如更高的画质、更丰富的频道选择等,这些都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虽然我可能无法完全理解那些深入的技术细节,但通过这本书,我至少能够对这项技术有一个宏观的认识,了解它如何影响我们的信息获取方式,以及它所代表的技术进步。这使得我对这个领域不再感到陌生,反而产生了一丝科技的亲切感。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值得称赞。整体风格大气、专业,文字清晰易读,图表和公式的标注都非常规范。在阅读过程中,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参考文献,这表明作者们在内容的撰写上,做了充分的资料搜集和研究,数据的准确性和结论的可信度都得到了保证。这对于学术研究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能够确保我们引用的信息是权威可靠的。另外,书中对一些术语的解释也相当到位,每当出现新的专业名词时,作者都会在首次出现时给出明确的定义,或者在附录中提供详细的术语表,这大大降低了阅读门槛,减少了因不理解术语而造成的阅读障碍。这种严谨细致的学术态度,贯穿了整本书的始终,让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对作者的专业精神充满了敬意。对我而言,这样的书籍是进行深度研究和知识拓展的基石。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简洁,以深蓝色为主调,配以略显复古的黄色字体,给人一种专业而又值得信赖的感觉。书名“BF:地面数字电视”直接点明了主题,虽然“BF”的缩写含义在书中并未详细展开,但结合整体风格,似乎暗示着某种基础性或核心性的地位。周松林、李衍奎、方德葵这三位作者的名字,对于业内人士来说,想必是如雷贯耳,其专业背景和学术造诣毋庸置疑,这无疑为本书的质量增添了强大的保障。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的出版单位,同样是一家在广电领域深耕多年的权威机构,其出版的图书质量历来有口皆碑。9787504379450这个ISBN号,虽然只是一个代号,但它代表了这本书正式的身份标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它如同一个精准的定位器,方便读者查找和购买。我尤其看重作者团队的构成,三位专家联袂,理论深度和实践经验的结合,往往能带来更全面、更深刻的见解。他们的名字单独拎出来,都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如今齐聚一堂,共同打磨这部作品,其价值自然不言而喻。对于像我这样希望在地面数字电视领域深入探索的读者来说,这样的作者阵容,就如同拥有了一张通往知识殿堂的VIP通行证,充满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