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光纤通信系统与网络
定价:25.00元
作者:胡庆,王敏琦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9-01
ISBN:9787121030055
字数:347.2
页码:23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较全面地介绍了现代光纤通信系统和网络的构成及其分析设计方法,包括光纤通信系统与网络的原理和组成、光纤传输原理及传输特性、基本光纤通信器件、光纤通信系统及设计、SDH光同步数字传输网络、DWDM/WDM光传输网络、光纤接入网、高速光纤计算机网及全光通信网等内容。
全书注重理论与实践、设计与工程的结合,精选了一些当前*的应用实例进行分析,有助于读者学习。为了配合教学和学习,每章都精选数量的习题。可供科研、教学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作为各高等院校工科通信与信息工程类专业课教材。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我个人认为是非常贴合工程实践需求的——朴实、直接,不含太多华丽的辞藻,但每一个句子都承载着明确的技术信息。在讲述光网络中的互联互通问题时,作者没有回避不同厂商设备之间存在的兼容性难题,而是引用了几个具体的标准接口规范和协议栈的差异点进行对比分析。尤其在关于ODN(光分配网络)的设计部分,书中对光纤接入网的接入方案(如GPON/EPON)和城域网的接入策略进行了清晰的区分,并且讨论了在F5G(第五代固定网络)背景下,如何平衡光纤的覆盖率和用户体验的矛盾。这表明作者群体的视野是开阔的,他们不仅关注了核心传输层,也兼顾到了“最后一公里”的实际部署痛点。整体阅读下来,我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一本高级工程师的“工具箱”,里面装满了解决实际问题的钥匙,而不是一本停留在概念介绍阶段的入门读物。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一些像是光路图一样的抽象线条,一下子就抓住了“通信”这个主题的精髓。我翻开内页时,那种纸张的质感也挺舒服,不是那种廉价的、反光的纸,阅读起来眼睛不容易疲劳。不过,我个人最欣赏的还是它在结构上的编排。它似乎没有直接跳入那些让人望而生畏的数学公式堆砌,而是先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把光纤传输的基本原理——比如光的全反射、色散和损耗——阐述得清清楚楚。我记得有一章讲到“比特”在光纤中旅行的旅程,作者用了类似“高速公路上的限速和路况”来比喻,瞬间就明白了为什么我们需要补偿色散。这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它没有一开始就用生涩的术语吓跑读者,而是像一位耐心且经验丰富的导师,一步步引导你进入这个复杂的领域。如果说有什么小小的遗憾,那就是在排版上,有些图表的引用标注稍微有点密集,如果能留出更多的留白区域,阅读起来的呼吸感会更好一些。但总的来说,从视觉到逻辑的引导,这本书的初印象是极其专业且友好的。
评分作为一个已经工作了几年的技术人员,我更看重的是工具书的实用性和前沿性。这本书在处理“光网络协议与管理”这块内容的深度,确实超出了我的预期。它没有把重点放在OSI七层模型那些基础概念的重复上,而是直接切入了MPLS-TP(多协议标签交换-传输概要)在光网络中的应用场景。书中对OAM(操作、管理与维护)功能的详细讲解尤其到位,特别是对于如何在光层和电层之间实现故障隔离和快速定位的策略,书中给出了好几个业界成熟的实践案例作为佐证。我尤其对书中对“软确定性网络(SDN)在光网络中的控制平面设计”这一前沿课题的探讨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描述SDN的宏大愿景,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设计一个高效的中央控制器,使其能够实时感知和调度光层资源,应对流量的突发性需求。这部分内容非常具有启发性,它让我对未来光网络的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感觉这本书的参考价值能维持至少五年以上。
评分这本书在阐述物理层传输性能指标时,展现出了一种罕见的细致和严谨。我以前读过几本相关的教材,它们往往对“抖动”和“相位噪声”这两个概念一带而过,认为它们是次要的干扰因素。然而,这本书用大量的篇幅,特别是分析了高速率(如100G及以上)系统中,这些看似微小的相位噪声如何通过非线性效应累积,最终导致误码率(BER)的急剧恶化。作者不仅给出了数学模型,还配上了相应的仿真结果图表,清晰地展示了不同调制格式(如DP-QPSK与DP-16QAM)对这些损伤的敏感度差异。读到这里,我感觉自己对信号完整性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要提高信噪比”,而是细致地告诉我们“为什么信噪比会下降,以及如何从信号处理的角度去对抗这种下降”。这种“追本溯源”的讲解方式,对于希望从理论上优化系统性能的工程师来说,是极其宝贵的财富。
评分我花了大量时间去研究这本书中关于“网络架构”的那几个章节,特别是涉及WDM(波分复用)技术的部分。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原理层面,而是非常深入地剖析了现今骨干网的实际部署挑战。作者对于不同代际的WDM系统性能演进梳理得井井有条,从早期的稀疏波分复用(DWDM)到后来的密集波分复用(RODM),每种技术带来的带宽提升和面临的非线性效应(如四波混频)都进行了详尽的对比分析。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光层保护与恢复机制”的论述,它不像其他教材那样只给出标准化的流程图,而是结合了实际运维中可能遇到的故障场景,讨论了不同保护倒换策略的优劣和时间延迟。读到这里,我仿佛能感受到在机房里紧张调试的工程师形象。书中对光放大器的噪声特性和增益平坦化的处理方法也分析得非常透彻,尤其是在解释如何通过EDFA(掺铒光纤放大器)的结构设计来优化系统整体的信噪比时,作者的数学推导清晰而逻辑严谨,让人信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