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集刊(第三辑)
定价:58.00元
作者: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2-07-01
ISBN:978710108607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1.0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集刊(第3辑)》(作者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收录了《朱子与中国文化》、《朱熹“主静”思想的现代诠释》、《朱熹诗经学与宋人关系考》、《论朱熹的科学思想方法》、《太谷学派的道统渊源及其思想特点》、《道教对人类生命起源的追索》等文章。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目录
陆深《俨山集》中的《诗微》研究朱子与中国文化朱熹“主静”思想的现代诠释《资治通鉴纲目》及其注释、阐发与御批朱子论子思《中庸》之道统朱熹诗经学与宋人关系考论朱熹的科学思想方法太谷学派的道统渊源及其思想特点道教对人类生命起源的追索关于妈祖其人及生辰祭日若干问题的考析边塞环境与河陇历史文化地理格局海洋环境与闽南文学的创作意识传统思想与地域文化对严复早年的影响西学东渐中的“林译小说”基督教对郑振铎新文学观生成的影响日本明治后期北京官话语法教学理论——读1905年版《清语文典》周澍与《台阳百咏》述略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部《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集刊(第三辑)》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当我翻开它时,一股浓厚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瞬间将我带入了一个充满智慧与传承的国学世界。集刊的编排布局清晰明了,每一篇文章都像是精心打磨的珍珠,散发着独特的光彩。作者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内深耕细作,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独到的见解,令人肃然起敬。尤其是一些关于古代哲学思想的探讨,跳出了陈旧的窠臼,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新观点,让我对一些原本以为已经理解透彻的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那些对历史文献的细致解读,更是犹如抽丝剥茧,将尘封的往事重新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人的智慧与胸襟。整本集刊的文字功底扎实,逻辑严密,阅读起来既能感受到学术的深度,又不失流畅的文笔,使得即便是对某些专业领域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在其中找到乐趣和收获。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们得以穿越时空的阻隔,与先贤进行一场深刻的思想对话。
评分这次阅读《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集刊(第三辑)》的体验,与其说是在阅读一本学术著作,不如说是在与一群智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集刊中的文章,每一篇都仿佛是作者们经过无数个日夜思考打磨的结晶,充满了智慧的光芒。我被其中一篇关于明代思想史的梳理深深吸引,作者以一种宏大的视野,将纷繁复杂的明代思想流派进行了清晰的勾勒,并深入剖析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与演变,让我对明代中国思想的复杂性有了全新的认识。另外,几篇关于古代戏曲的考析,也让我领略到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作者们对剧本的细致解读,对表演风格的深入分析,以及对戏曲与社会文化关系的阐释,都让我耳目一新。整本集刊的文字驾驭能力令人称道,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韵味,读起来既能感受到思想的深度,又能享受到语言的优美。这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细细体悟的国学宝典。
评分读罢《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集刊(第三辑)》,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内容的丰富性和前沿性。集刊中涵盖了多个国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无论是古典文学的鉴赏、历史地理的考证,还是思想文化的梳理,都展现了作者们前沿的研究视角和方法。我特别欣赏其中几篇关于宋代文学的分析,作者不仅对作品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文本解读,更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深刻揭示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这种结合了文献研究与理论分析的写法,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乏人文的关怀,让读者在享受阅读的愉悦之余,也能获得深刻的思想启迪。此外,一些关于近代中国思想变迁的研究,也让我对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有了新的认识。作者们敏锐地捕捉到了时代变革中的思想脉络,对不同思潮的碰撞与融合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极具现实意义。总的来说,这部集刊是一部高水平的学术作品,它汇集了学界精英的智慧结晶,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国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全新的视角。
评分捧读《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集刊(第三辑)》,一股浓郁的学术空气扑面而来,仿佛置身于大师云集的学术殿堂。集刊的选题广泛,内容精深,涵盖了中国古代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展现了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深厚的学术底蕴和卓越的研究实力。我被其中几篇关于汉代历史事件的考证所深深吸引,作者凭借扎实的史料功底和严谨的逻辑推理,对一些长期存在的历史谜团提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极大地丰富了我对汉代历史的认知。同时,一些关于唐宋诗词的解读,也让我对这些经典作品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作者们不仅精通文本分析,更能将作品置于时代背景下考察,深刻揭示了作品的时代精神和作者的个人情怀。整本集刊的学术水准极高,每一篇文章都充满了真知灼见,是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不容错过的佳作。
评分《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集刊(第三辑)》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其对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诠释。集刊中的一些文章,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古籍的梳理和考据上,而是尝试用现代的学术理论和研究方法,去解读和阐释传统文化,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例如,有几篇关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探讨,作者们将西方现代美学理论与中国传统美学理论进行对话,碰撞出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这种跨学科的融合,既拓展了国学研究的边界,也为我们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思路。我尤其欣赏其中一篇关于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应用的文章,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儒家伦理道德进行复制,而是结合了当代的社会现实,探讨了儒家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提升个人修养方面的积极作用,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整本集刊都洋溢着一种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学术精神,是国学研究领域的一部重要著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