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无线电干涉测量与卫星跟踪
定价:66.00元
作者:(日)川濑诚一郎,李智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1-01
ISBN:978711809589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川濑诚一郎编著的《无线电干涉测量与卫星跟踪 (精)/国防科技著作精品译丛》分为三部分。部 分介绍了干涉测量的基本原理。首先介绍了干涉仪的 硬 件,然后从信号、噪声和系统误差等方面分析了干涉 仪跟踪测量的精度。
第二部分讨论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轨道动力学。
主要包括:基本轨道定律、轨道 机动和摄动、位置保持方法。
第三部分讨论如何利用干涉仪进行卫星跟踪。详 细介绍了多种不同的干涉仪测量 设备,及其对应的卫星跟踪应用和轨道估计。后举 例说明如何利用干涉测量来定位 发射干扰信号的地面站。
目录
部分 无线电干涉测量
章 无线电干涉测量概述
参考文献
第2章 接收天线
2.1 接收点和基线
2.2 参考点
2.3 极化
2.4 旁瓣
2.5 机械稳定性
第3章 接收设备
3.1 频率转换
3.2 接收路径
3.3 相位稳定性
3.4 参考校正
3.5 电缆稳定的条件
3.6 参考耦合
参考文献
第4章 相位检测
4.1 直接相位测量
4.2 分开测量
4.3 傅里叶变换
4.4 图像频谱问题
4.5 相位测量中的信号处理
4.6 降低噪声
4.7 跟踪非信标信号
参考文献
附录4A 窗口和相位测量
4A.1 信标测量
4A.2 非信标测量
第5章 信号、噪声和精度
5.1 所需SNR
5.2 信号功率和噪声功率
5.3 信标下行链路预算
5.4 跟踪弱信号
5.5 估计PFD
参考文献
第6章 误差因素
6.1 基线误差
6.2 相位模糊
6.3 大气折射
6.4 雨水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7章 设计和安装
7.1 系统布局
7.2 反射干涉仪
第二部分 地球静止轨道
第8章 地球静止轨道概述
参考文献
第9章 开普勒定律
9.1 开普勒定律
9.2 开普勒第二定律
9.3 开普勒第三定律
9.4 开普勒定律的物理意义
9.5 开普勒定律的重要性
0章 准静止轨道
10.1 静止轨道和准静止轨道
10.2 小偏心率轨道
10.3 小偏心率轨道的运动
10.4 非静止轨道半径的运动
10.5 轨道平面内的运动
10.6 垂直轨道面的运动
10.7 相对位置坐标
参考文献
附录10A 8字形星下点轨迹经度跨度计算
1章 轨道改变
11.1 轨道能量
11.2 平面内轨道改变
11.3 平面内轨道机动
11.4 倾角机动
2章 轨道摄动
12.1 主要摄动力
12.2 地球非球形摄动
12.3 经度漂移模型
12.4 太阳辐射压力
12.5 太阳位置
12.6 太阳辐射压力长期摄动影响
12.7 太阳引力
12.8 轨道面倾斜
12.9 月球引力
12.1 0日月引力联合摄动影响
参考文献
3章 定点保持
13.1 漂移率东西保持控制
13.2 偏心率东西保持控制
13.3 东西联合保持
13.4 南北保持
13.5 卫星自身因素
参考文献
4章 站位拥挤与轨道管理
14.1 轨道管理
14.2 站位拥挤问题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干涉测量法跟踪
5章 干涉测量法跟踪概述
6章 跟踪与轨道预报
16.1 一般概念
16.2 轨道预报类型
16.3 估值类型的选择
16.4 软件单元
16.5 轨道预报的意义
16.6 使用干涉仪跟踪
参考文献
7章 方位角一仰角跟踪
17.1 方位角一仰角
17.2 方位角一仰角干涉仪
17.3 基线监测单位矢量
17.4 轨道预报
17.5 精度描述
17.6 非水平基线
8章 经度跟踪
18.1 卫星经度
18.2 经度监视干涉仪
18.3 轨道预报
18.4 干涉仪结构
18.5 干涉仪监测实例
18.5.1 单颗卫星
18.5.2 双星
18.5.3 不同频段的卫星
参考文献
9章 距离一方位角跟踪
19.1 联合跟踪进行轨道预报
19.2 联合跟踪的优点
19.3 干涉仪的硬件与性能
19.4 基于安全监测的位置保持
参考文献
第20章 差分跟踪
20.1 差分跟踪的概念
20.2 干涉仪硬件
20.3 轨道预报
20.4 可能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21章 旋转基线干涉仪
21.1 旋转基线
21.2 带镜旋转基线
21.3 旋转基线干涉仪
21.4 操作与数据处理
21.5 轨道预报
21.6 长期监测
21.7 误差描述
21.8 误差标校
21.9 非几何误差
参考文献
第22章 地面定位干涉仪
22.1 地面定位原理与问题
22.2 弱信号监测
22.3 时延的限制条件与时延线
22.4 相关处理
22.5 时间积分效应
22.6 卫星转发器相位问题
22.7 相位测量精度
22.8 地球站定位
22.9 转发器频率误差
22.10 轨道信息
22.11 快速轨道预报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从整体的学术贡献来看,这本书的创新性体现在它对前沿交叉领域的整合上。它巧妙地将经典的物理测量原理,与现代信息论和人工智能的一些基础概念进行了融合,特别是对如何利用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的方法来优化复杂环境下的数据反演问题,进行了非常前瞻性的探讨。作者并没有将这些新概念当作时髦的标签来堆砌,而是真正探讨了它们在解决传统测量难题时的潜力与局限。这种跨学科的视野,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针对特定领域的参考书,更像是一扇通往未来信息处理技术的窗口。它激发了我思考,如何将这些新的计算范式应用到更广阔的科学研究中去,其理论深度和前瞻性,足以让资深的研究人员也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封面那种深邃的太空蓝和精准的几何线条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人第一眼就感受到一种严谨而又充满探索精神的气息。我特别喜欢他们对字体选择的考量,那种略带科技感的衬线体,在低调中透露出专业度。内页的纸张质感也相当出色,触感温润,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更值得一提的是,内嵌的一些插图和图表的排版,布局疏密有致,色彩运用得极为克制,恰到好处地烘托了内容的主题,而不是喧宾夺主。比如,有些复杂的物理模型图,它们并非简单地罗列公式,而是通过精妙的透视和阴影处理,让抽象的概念变得立体可感。这本书在物理层面的工艺处理上,无疑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这使得阅读体验本身就成为了一种享受,仿佛手中捧着的不是一本教材,而是一件精密的仪器,激发着人去探究其内部的奥秘。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控得非常好,它不是那种平铺直叙的教科书,反而带有一种叙事文学的魅力。在介绍早期的测量技术发展历程时,作者穿插了许多历史性的轶事和关键科学家的研究片段,这使得冰冷的知识点瞬间有了人情味和时代背景。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探索未知的前沿领域,跟着那些先驱者一起经历他们的困惑、顿悟和最终的突破。比如,关于早期信号处理的章节,它将那些复杂的滤波算法与当时面临的实际难题紧密联系起来,使得读者能够深刻体会到每一步技术革新背后的驱动力。这种“讲故事”的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心理门槛,让学习过程充满了一种发现的乐趣,而不是枯燥的记忆。我甚至会忍不住好奇地去查阅书中所提及的那些历史文献的原文。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内容深度感到非常惊喜,它并非那种浮于表面的科普读物,而是实实在在地扎根于理论基础之上,将看似高深的物理学原理,用一种极其富有逻辑性的方式铺陈开来。作者在阐述那些关键的数学模型时,没有采用那种生硬的公式堆砌,而是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的思维导图和逐步推导的过程。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误差分析那一部分的处理,它没有止步于理想化的条件,而是深入探讨了实际环境中的各种随机噪声和系统性偏差是如何影响最终结果的,并且给出了多种校正和优化算法的详尽比较。这种务实精神,对于任何想要将理论应用于工程实践的人来说,都是无价之宝。读完这一章节,我感觉自己对“精确测量”这四个字的理解,得到了质的飞跃,不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建立在一系列扎实数学基础和工程智慧之上的结构。
评分这本书在实际应用案例的展示上,达到了令人称赞的详尽程度。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像是一个操作手册的精炼版。针对每一个关键的测量场景,作者都提供了非常详尽的系统架构图和参数设置的建议。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信号采集和数据处理链条的描述,它清晰地勾勒出了从前端传感器到后端信息输出的每一个关键节点,并对不同节点可能出现的瓶颈进行了深入剖析。最让我觉得实用的是,它探讨了不同硬件平台之间的兼容性和性能取舍问题,这对于资源受限的科研团队来说,是极其宝贵的实战经验。这本书没有回避工程实施中的“脏活累活”,而是坦诚地展示了理想模型与现实世界之间的鸿沟,并提供了跨越这些鸿沟的实用桥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