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电干涉测量与卫星跟踪

无线电干涉测量与卫星跟踪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川濑诚一郎,李智 著
图书标签:
  • 无线电
  • 干涉测量
  • 卫星跟踪
  • 无线电技术
  • 信号处理
  • 测量技术
  • 通信工程
  • 导航定位
  • 电磁兼容
  • 射频电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妙语书言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国防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8095890
商品编码:29367114567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4-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无线电干涉测量与卫星跟踪

定价:66.00元

作者:(日)川濑诚一郎,李智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1-01

ISBN:978711809589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川濑诚一郎编著的《无线电干涉测量与卫星跟踪 (精)/国防科技著作精品译丛》分为三部分。部 分介绍了干涉测量的基本原理。首先介绍了干涉仪的 硬 件,然后从信号、噪声和系统误差等方面分析了干涉 仪跟踪测量的精度。
  第二部分讨论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轨道动力学。
  主要包括:基本轨道定律、轨道 机动和摄动、位置保持方法。
  第三部分讨论如何利用干涉仪进行卫星跟踪。详 细介绍了多种不同的干涉仪测量 设备,及其对应的卫星跟踪应用和轨道估计。后举 例说明如何利用干涉测量来定位 发射干扰信号的地面站。

目录


部分 无线电干涉测量
章 无线电干涉测量概述
参考文献
第2章 接收天线
2.1 接收点和基线
2.2 参考点
2.3 极化
2.4 旁瓣
2.5 机械稳定性
第3章 接收设备
3.1 频率转换
3.2 接收路径
3.3 相位稳定性
3.4 参考校正
3.5 电缆稳定的条件
3.6 参考耦合
参考文献
第4章 相位检测
4.1 直接相位测量
4.2 分开测量
4.3 傅里叶变换
4.4 图像频谱问题
4.5 相位测量中的信号处理
4.6 降低噪声
4.7 跟踪非信标信号
参考文献
附录4A 窗口和相位测量
4A.1 信标测量
4A.2 非信标测量
第5章 信号、噪声和精度
5.1 所需SNR
5.2 信号功率和噪声功率
5.3 信标下行链路预算
5.4 跟踪弱信号
5.5 估计PFD
参考文献
第6章 误差因素
6.1 基线误差
6.2 相位模糊
6.3 大气折射
6.4 雨水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7章 设计和安装
7.1 系统布局
7.2 反射干涉仪
第二部分 地球静止轨道
第8章 地球静止轨道概述
参考文献
第9章 开普勒定律
9.1 开普勒定律
9.2 开普勒第二定律
9.3 开普勒第三定律
9.4 开普勒定律的物理意义
9.5 开普勒定律的重要性
0章 准静止轨道
10.1 静止轨道和准静止轨道
10.2 小偏心率轨道
10.3 小偏心率轨道的运动
10.4 非静止轨道半径的运动
10.5 轨道平面内的运动
10.6 垂直轨道面的运动
10.7 相对位置坐标
参考文献
附录10A 8字形星下点轨迹经度跨度计算
1章 轨道改变
11.1 轨道能量
11.2 平面内轨道改变
11.3 平面内轨道机动
11.4 倾角机动
2章 轨道摄动
12.1 主要摄动力
12.2 地球非球形摄动
12.3 经度漂移模型
12.4 太阳辐射压力
12.5 太阳位置
12.6 太阳辐射压力长期摄动影响
12.7 太阳引力
12.8 轨道面倾斜
12.9 月球引力
12.1 0日月引力联合摄动影响
参考文献
3章 定点保持
13.1 漂移率东西保持控制
13.2 偏心率东西保持控制
13.3 东西联合保持
13.4 南北保持
13.5 卫星自身因素
参考文献
4章 站位拥挤与轨道管理
14.1 轨道管理
14.2 站位拥挤问题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干涉测量法跟踪
5章 干涉测量法跟踪概述
6章 跟踪与轨道预报
16.1 一般概念
16.2 轨道预报类型
16.3 估值类型的选择
16.4 软件单元
16.5 轨道预报的意义
16.6 使用干涉仪跟踪
参考文献
7章 方位角一仰角跟踪
17.1 方位角一仰角
17.2 方位角一仰角干涉仪
17.3 基线监测单位矢量
17.4 轨道预报
17.5 精度描述
17.6 非水平基线
8章 经度跟踪
18.1 卫星经度
18.2 经度监视干涉仪
18.3 轨道预报
18.4 干涉仪结构
18.5 干涉仪监测实例
18.5.1 单颗卫星
18.5.2 双星
18.5.3 不同频段的卫星
参考文献
9章 距离一方位角跟踪
19.1 联合跟踪进行轨道预报
19.2 联合跟踪的优点
19.3 干涉仪的硬件与性能
19.4 基于安全监测的位置保持
参考文献
第20章 差分跟踪
20.1 差分跟踪的概念
20.2 干涉仪硬件
20.3 轨道预报
20.4 可能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21章 旋转基线干涉仪
21.1 旋转基线
21.2 带镜旋转基线
21.3 旋转基线干涉仪
21.4 操作与数据处理
21.5 轨道预报
21.6 长期监测
21.7 误差描述
21.8 误差标校
21.9 非几何误差
参考文献
第22章 地面定位干涉仪
22.1 地面定位原理与问题
22.2 弱信号监测
22.3 时延的限制条件与时延线
22.4 相关处理
22.5 时间积分效应
22.6 卫星转发器相位问题
22.7 相位测量精度
22.8 地球站定位
22.9 转发器频率误差
22.10 轨道信息
22.11 快速轨道预报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星辰的回响:导航、测绘与遥感的新纪元》 第一章:寻迹而歌——导航技术的演进与展望 自古以来,人类便仰望星空,试图借由天体的运行规律来指引方向。从最初的北极星定位,到中国古代的司南,再到地平仪、六分仪的诞生,人类在感知和利用地球磁场、天文现象方面,走过了一条漫长而辉煌的道路。然而,这些方法在精度、全天候性以及自动化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局限。直到20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原子钟的出现和计算机技术的成熟,一种革命性的导航理念——卫星导航系统——应运而生。 “寻迹而歌”这一章节,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回顾导航技术从古至今的演进历程。我们将深入探讨传统导航方式的原理、优劣,以及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关键角色。读者将了解到,每一次技术革新,都标志着人类对自身定位能力的飞跃式提升。例如,我们将详述罗盘如何改变了航海的格局,六分仪如何让远洋探险成为可能。 更重要的是,本章将聚焦于卫星导航系统的诞生。我们将深入剖析其背后的科学原理,包括信号传播、时间同步、坐标系转换等核心概念。读者将了解到,如GPS(全球定位系统)、GLONASS(格洛纳斯系统)、Galileo(伽利略系统)以及北斗(BeiDou)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如何通过精确测量用户接收器到多颗卫星的距离,从而计算出用户在三维空间中的精确位置、速度和时间信息的。我们将详细阐述信号编码、多径效应、大气延迟等影响精度的因素,以及相应的误差抑制技术。 展望未来,本章还将对下一代导航技术进行探讨。我们将关注增强型卫星导航系统(如SBAS、GBAS),它们通过地面或星载差分信号,能够显著提高导航精度,满足更高等级的应用需求。同时,惯性导航系统(INS)与卫星导航系统的融合,将克服卫星信号易受遮挡的缺点,实现无缝、连续的导航。我们还将探讨新兴的室内导航技术,如超宽带(UWB)、蓝牙信标(Bluetooth Beacons)、甚至利用Wi-Fi信号的定位方法,这些技术将使得导航的范畴从室外拓展到室内,覆盖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最后,激光雷达(LiDAR)和视觉里程计(Visual Odometry)等传感器技术在自主导航中的应用,将为无人驾驶、机器人技术等领域开辟新的可能性。 第二章:丈量寰宇——大地测量与空间参考的科学 精确的测量是理解和利用地球的关键。大地测量学,作为一门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学科,为我们提供了丈量地球、构建三维空间参考框架的科学方法。从古埃及人用绳索测量土地,到现代的三角测量、导线测量,人类始终在不断追求测量精度和效率的提升。 本章将带领读者深入了解大地测量学的核心概念和技术。我们将从地球的形状和重力场入手,探讨大地水准面、椭球模型等基本概念,它们是构建全球空间参考系统的基础。读者将了解到,为何我们需要一个统一的空间参考系统,它如何使得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测量数据能够进行有效的整合与比较。 我们还将详细介绍现代大地测量技术。三角测量和导线测量作为传统的地面测量方法,虽然耗时耗力,但其原理至今仍是理解更复杂测量技术的基础。GPS/GNSS测量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大地测量的方式。本章将深入讲解GNSS测量学的原理,包括基线解算、动态差分(RTK)、静态差分等技术,以及如何利用高精度GNSS接收机来建立和维护国家乃至全球的控制网。 倾斜摄影测量和无人机测量将是本章的重要篇章。读者将了解如何通过无人机搭载高分辨率相机,从不同角度拍摄地物,并通过先进的算法生成高精度的三维模型和正射影像图。这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测绘效率,也为城市规划、灾害监测、环境评估等领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数据支持。激光雷达(LiDAR)技术,以其快速、精确获取点云数据的能力,在地形测绘、林业调查、城市建模等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我们将探讨不同类型的LiDAR系统(机载、地面、无人机载),以及点云数据的处理和应用。 此外,本章还将关注空间参考系统的演进。从早期的局部坐标系,到全球通用的坐标系统,如WGS84(World Geodetic System 1984)和ITRF(International Terrestrial Reference Frame),我们将解释这些系统是如何建立和维护的,以及它们在国际合作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最后,我们将探讨变形监测和地球动力学研究,例如地壳运动、板块漂移、地震前兆监测等,这些都离不开高精度大地测量的支撑。 第三章:洞察千里——遥感技术及其在地学领域的应用 遥感,即“遥远的感知”,是指在不与目标直接接触的情况下,通过接收和记录目标反射或发出的电磁波信息,来探测和识别目标的技术。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广阔的视角来观察和理解地球。 本章将全面阐述遥感技术的原理、发展历程以及其在各个地学领域的广泛应用。我们将从电磁波谱的基本知识讲起,解释不同波段(可见光、红外、微波等)的电磁波如何携带地物信息,以及传感器如何捕捉这些信息。读者将了解到,不同类型的遥感器(如可见光相机、热红外传感器、雷达传感器)是如何针对特定波段进行设计的。 光学遥感是遥感技术中最常见的一种。我们将详细介绍不同分辨率的卫星图像,如Landsat、Sentinel、SPOT等,以及它们在土地覆盖分类、植被监测、水体分析等方面的应用。高光谱遥感作为光学遥感的一个分支,能够获取极其精细的光谱信息,这使得我们能够识别更复杂的物质成分,例如矿产资源勘探、作物疾病诊断等。 微波遥感(如SAR,合成孔径雷达)是本章的另一大重点。与光学遥感不同,微波不受云雨天气和昼夜条件的限制,能够全天候、全天时工作。我们将深入剖析SAR的成像原理,以及其在测绘地形、监测地表形变(如滑坡、沉降)、海冰监测、石油泄漏检测等方面的独特优势。热红外遥感则能够探测地物的温度分布,在城市热岛效应分析、森林火灾监测、地质灾害预警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极其广泛。本章将重点关注其在地学领域的贡献: 环境监测与保护:例如,利用遥感技术监测森林砍伐、土地退化、水体污染、空气质量变化,以及评估自然灾害(如洪水、干旱、地震)的影响范围和程度。 农业应用:精确农业的实现离不开遥感。通过分析作物光谱信息,可以评估作物长势、预测产量、指导施肥和灌溉,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城市规划与管理:遥感影像为城市扩张监测、城市热岛效应分析、绿地分布评估、基础设施规划等提供了重要数据。 地质与矿产资源勘探:通过分析地物的光谱特征和纹理信息,遥感技术有助于识别潜在的矿产资源分布区域,并辅助进行地质构造研究。 海洋科学:海温监测、赤潮预警、渔业资源评估、海洋污染物扩散追踪等,都离不开遥感的支持。 水文监测:水体面积变化、河流流速估算、地下水埋深监测等,为水资源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最后,本章还将展望多源、多时相、多尺度遥感数据融合的发展趋势,以及人工智能(AI)在遥感图像解译中的应用,例如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实现地物自动识别、变化检测等,这将极大地提升遥感数据的应用效率和智能化水平。 《星辰的回响:导航、测绘与遥感的新纪元》 并非一本单纯的技术手册,它更是一次关于人类探索、认知和改造地球的宏大叙事。本书旨在通过清晰的逻辑、生动的阐述,为读者揭示这些看似专业的技术背后所蕴含的科学原理、发展脉络以及它们如何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引领我们走向一个更加精准、智能和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整体的学术贡献来看,这本书的创新性体现在它对前沿交叉领域的整合上。它巧妙地将经典的物理测量原理,与现代信息论和人工智能的一些基础概念进行了融合,特别是对如何利用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的方法来优化复杂环境下的数据反演问题,进行了非常前瞻性的探讨。作者并没有将这些新概念当作时髦的标签来堆砌,而是真正探讨了它们在解决传统测量难题时的潜力与局限。这种跨学科的视野,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针对特定领域的参考书,更像是一扇通往未来信息处理技术的窗口。它激发了我思考,如何将这些新的计算范式应用到更广阔的科学研究中去,其理论深度和前瞻性,足以让资深的研究人员也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封面那种深邃的太空蓝和精准的几何线条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人第一眼就感受到一种严谨而又充满探索精神的气息。我特别喜欢他们对字体选择的考量,那种略带科技感的衬线体,在低调中透露出专业度。内页的纸张质感也相当出色,触感温润,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更值得一提的是,内嵌的一些插图和图表的排版,布局疏密有致,色彩运用得极为克制,恰到好处地烘托了内容的主题,而不是喧宾夺主。比如,有些复杂的物理模型图,它们并非简单地罗列公式,而是通过精妙的透视和阴影处理,让抽象的概念变得立体可感。这本书在物理层面的工艺处理上,无疑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这使得阅读体验本身就成为了一种享受,仿佛手中捧着的不是一本教材,而是一件精密的仪器,激发着人去探究其内部的奥秘。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控得非常好,它不是那种平铺直叙的教科书,反而带有一种叙事文学的魅力。在介绍早期的测量技术发展历程时,作者穿插了许多历史性的轶事和关键科学家的研究片段,这使得冰冷的知识点瞬间有了人情味和时代背景。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探索未知的前沿领域,跟着那些先驱者一起经历他们的困惑、顿悟和最终的突破。比如,关于早期信号处理的章节,它将那些复杂的滤波算法与当时面临的实际难题紧密联系起来,使得读者能够深刻体会到每一步技术革新背后的驱动力。这种“讲故事”的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心理门槛,让学习过程充满了一种发现的乐趣,而不是枯燥的记忆。我甚至会忍不住好奇地去查阅书中所提及的那些历史文献的原文。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内容深度感到非常惊喜,它并非那种浮于表面的科普读物,而是实实在在地扎根于理论基础之上,将看似高深的物理学原理,用一种极其富有逻辑性的方式铺陈开来。作者在阐述那些关键的数学模型时,没有采用那种生硬的公式堆砌,而是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的思维导图和逐步推导的过程。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误差分析那一部分的处理,它没有止步于理想化的条件,而是深入探讨了实际环境中的各种随机噪声和系统性偏差是如何影响最终结果的,并且给出了多种校正和优化算法的详尽比较。这种务实精神,对于任何想要将理论应用于工程实践的人来说,都是无价之宝。读完这一章节,我感觉自己对“精确测量”这四个字的理解,得到了质的飞跃,不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建立在一系列扎实数学基础和工程智慧之上的结构。

评分

这本书在实际应用案例的展示上,达到了令人称赞的详尽程度。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像是一个操作手册的精炼版。针对每一个关键的测量场景,作者都提供了非常详尽的系统架构图和参数设置的建议。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信号采集和数据处理链条的描述,它清晰地勾勒出了从前端传感器到后端信息输出的每一个关键节点,并对不同节点可能出现的瓶颈进行了深入剖析。最让我觉得实用的是,它探讨了不同硬件平台之间的兼容性和性能取舍问题,这对于资源受限的科研团队来说,是极其宝贵的实战经验。这本书没有回避工程实施中的“脏活累活”,而是坦诚地展示了理想模型与现实世界之间的鸿沟,并提供了跨越这些鸿沟的实用桥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