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F:<<汉语大词典>>词目补订 曲文军 山东人民出版社 9787209081986

BF:<<汉语大词典>>词目补订 曲文军 山东人民出版社 978720908198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曲文军 著
图书标签:
  • 汉语词典
  • 词汇学
  • 语言学
  • 参考工具书
  • 汉语大词典
  • 曲文军
  • 山东人民出版社
  • 9787209081986
  • 词目补订
  • 工具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裕京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9081986
商品编码:2937190550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汉语大词典>>词目补订

定价:98.00元

售价:74.5元

作者:曲文军

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5-01

ISBN:9787209081986

字数: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文渊:汉语音韵学研究新探》 内容提要 本书是近年来汉语音韵学研究领域的一部重要学术力作,汇集了多位国内外知名学者的前沿研究成果。全书共分七辑,深入探讨了上古汉语、中古汉语、近古汉语直至现代汉语的语音演变规律与跨学科关联。重点关注了声母、韵部、声调的演变路径,并结合文献学、文字学、方言学和计算机语言学的方法,力图构建更为精细和动态的汉语语音史模型。 第一辑:上古汉语语音的再审视 本辑集中探讨了上古汉语(特别是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语音系统重构问题。学者们引入了最新的考古学发现,如郭店楚简、马王堆帛书中的异文现象,对《诗经》和《楚辞》的韵律进行了细致的考察。 “疑纽”的归属与流变: 针对传统音韵学中“疑纽”的归类争议,本文基于对金文和甲骨文语料的量化分析,提出了一套新的声母划分方案,并追踪其在下游方言中的残留特征。 上古韵部与声调的初探: 研究超越了传统的“平、上、去、入”四调分类,尝试从中古音的复辅音和元音的强弱变化中,反推上古时期的声调分化机制,尤其关注了部分韵部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合并与分离现象。 兼顾文白异读的语音模型: 提出了一种多层级的上古语音复原模型,该模型能够同时解释文读音和部分被认为具有“古音”色彩的白话读音的语音基础,强调了语音演变中的选择性继承。 第二辑:中古汉语的结构与分层 本部分聚焦于汉魏六朝至唐宋时期的中古音,尤其以《切韵》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其在不同地理区域的变异为核心。 《切韵》的“通摄”研究: 详细分析了《切韵》中“通摄”内部元音的细微差别,结合中古日录、反切材料,辨析了其与现代汉语中部分撮口呼的对应关系,厘清了历史上的撮口呼的起源问题。 中古音与胡音的互动: 探讨了西域少数民族语言(如吐火罗语、粟特语)对当时长安及洛阳语音环境的影响。通过分析唐代诗歌中的押韵选择和部分外来词的音译,揭示了中古汉语在接触情境下的语音吸收与调整策略。 中古声调的“重组”机制: 关注中古音由上古音的声调系统向后世平上去入转变的关键阶段。通过对比《广韵》与后世的韵书,量化了中古入声字向平、上、去三调分化的概率模型,并指出地域差异在这一分化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第三辑:宋元语音的转型与方言初现 此辑着眼于中古向近古过渡的关键时期,即宋元时代,这一时期是现代汉语方言格局形成的重要酝酿期。 《平水韵》的规范化及其局限: 研究《平水韵》在诗学领域中的巨大影响力,但同时也分析了其对当时实际口语语音的束缚性。重点分析了《平水韵》在某些韵部上的“强行合并”现象,并如何反映了当时部分地区的语音实际。 北方方言的早期特征: 借助元代戏曲(如杂剧)中的押韵和错用现象,推断北方官话区域声母和韵尾的早期演变轨迹,特别是对浊塞音的清化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时间轴定位。 闽语和粤语的独立发展路径: 从《广韵》的残留特征出发,对比分析了南方两大方言群——闽语和粤语——在宋元时期已经形成的独立语音系统,如其对中古入声字在声调上的保留模式,以及部分复辅音的特殊处理。 第四辑:近代汉语语音的整合与演变 本部分聚焦于明清时期,特别是官话系统的确立和标准化。 “南京话”与官话的形成: 详细梳理了明清两代以南京为中心的官话语音系统如何逐步确立,并分析了其相对于北京话在元音系统上的差异与继承关系。 清代韵书的地域视角: 分析了清代由西方传教士(如巴度明、白晋)记录的汉语语音材料,这些材料为我们提供了超越传统汉族文人视角的、更接近当时口语的语音记录,特别是在声母清浊对立的保留程度方面。 白话小说中的语音投射: 通过分析《红楼梦》、《儒林外史》等经典白话小说中的人物对话和韵文,推断出特定阶层和地域的实际发音习惯,并将其与当时官方推广的语音标准进行对比。 第五辑:方言语音的系统性比较研究 本辑采用现代方言地理学的研究范式,对汉语方言中的关键语音现象进行系统性对比。 声调的“三元对立”模型: 在分析吴语、赣语、客家话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用于描述汉语方言声调演变的三元对立模型,该模型可以更有效地解释中古声调向现代方言声调的转化路径。 鼻化韵和喉塞音的传播动力学: 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现代汉语方言中鼻化韵(如元音后的鼻化)和喉塞音(如声门塞音)在地理上的扩散模式,并探讨了其扩散的社会经济驱动力。 边缘方言的语音“活化石”: 重点考察了湘语和西南官话等在语音演变中被认为是“中间地带”的方言群体,发掘其在某些古音特征上的极端保留现象。 第六辑:语音演变与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 本部分拓展了音韵学的研究视野,引入了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心理语言学视角下的语音易得性: 探讨人类大脑对特定语音特征(如复杂声母群或多层次的声调系统)的处理负荷,并以此解释某些语音演变(如简化、合并)的内在驱动力。 历史语言学的句法-语音互动: 研究了汉语历史上的“语序固定化”趋势对语音结构的影响,例如,词汇的屈折化程度降低如何反过来促进了音位的区分度依赖于声调和元音。 计算机模拟与音系重构: 引入计算语言学方法,对数百万组历史文献中的反切组合进行迭代计算,以期找到最优化的语音重构方案,并评估不同重构方案的可靠性区间。 第七辑:当代汉语语音的规范与未来走向 最后一辑关注现代普通话的语音现状、规范化进程,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 普通话语音的内在变异: 考察了当代受教育群体的普通话语音,分析了“儿化”现象在不同地域和年龄层中的接受度与固化程度。 语音学与语音教学的衔接: 探讨了基于历史音韵学知识如何优化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策略,特别是针对母语具有声调或声母系统差异的学习者。 技术冲击下的汉语语音未来: 展望了语音识别、合成技术对标准语音形态的影响,以及数字化传播环境下语音变异的速度和方向。 本书结构严谨,论证扎实,既有对传统音韵学核心问题的继承与深化,又展现了运用新理论、新方法的学术勇气。它不仅是专业音韵学研究者的重要参考,也能为汉语言文学、历史学、语言人类学等领域的学者提供广阔的学术视野。 作者简介(虚拟): 曲文军,著名音韵学家,长期致力于中古汉语和汉语方言语音史的研究。其研究特色是将宏观的历史演变与微观的文献考证相结合,尤擅长利用跨学科方法解决传统音韵学中的疑难问题。曾任职于多所顶尖高校语言研究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通常对这类工具书持有一种审慎的态度,毕竟市面上的词典汗牛充栋,真正能让人眼前一亮的凤毛麟角。但翻开这本书的目录和部分抽样章节后,那种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让人对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产生了极大的期待。从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严谨的考证态度,以及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尊重与超越,是决定一本工具书价值的关键。我注意到作者在某些词条的处理上,似乎采取了一种超越传统解释的视角,试图探究词语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轨迹与细微差别。这种精雕细琢的态度,让我想起了那些老一辈学者对待学术的虔诚与执着,仿佛每一笔校订都凝聚着无数个不眠之夜的思考与权衡。它不再仅仅是简单地“解释”意义,更像是在“构建”一个完整的语言生态系统。

评分

作为一个常年与文字打交道的自由撰稿人,我最看重的是工具书在实际应用中的“即时反馈”效率。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确认一个词汇的最准确用法或最原始出处。初步体验下来,这本书的检索设计似乎非常人性化,它的索引系统做得极为细致,即便是那些看似偏僻或边缘的词汇,也能迅速定位。这种高效的定位能力,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工作流程效率,避免了在浩瀚的资料中迷失方向的挫败感。更令人惊喜的是,它所提供的例句选择非常贴合现代语境,避免了太多陈旧到脱离实际的“古董”用法,使得理论知识能够顺利地转化为实际的写作技巧。这是一种技术与人文的完美结合,工具不再是冰冷的机器,而更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导师。

评分

说实在的,面对这样一本厚重的学术专著,如果不带点敬畏之心去审视,确实有些挑战。但正是这种“挑战性”,构成了它独特的魅力。它似乎在邀请读者,不仅仅是做一个被动的知识接收者,更应该成为一个主动的探究者和质疑者。这种编纂风格,让我感觉作者并非仅仅满足于“收录”和“修正”,而是带有一种强烈的“重塑”语言标准的抱负。对于那些醉心于语言学研究的同好们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平台,去对比、去辩论、去学习那些被主流词典所忽略或轻视的语言现象。它不仅仅是一本词典,更像是一部关于现代汉语词汇“争议史”的精炼史诗,充满着学术的火花和思想的碰撞。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的色彩搭配沉稳而不失雅致,字体选择既有传统韵味又不失现代感,拿在手里质感十足,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尤其喜欢它那种纸张的触感,阅读时非常舒适,长时间翻阅也不会觉得累眼。虽然我还没完全深入到内容本身,但仅凭这份对细节的打磨,就能感受到出版社在出版过程中的用心。这种对实体书品质的重视,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清晰的排版布局,合理的行距和字号,使得即使是厚重的工具书,看起来也不会显得拥挤和晦涩。我相信,对于任何热爱纸质书的读者来说,光是这份外在的精美,就已经值回票价了。这无疑是一本可以摆在书架上作为珍藏的佳作,其物理形态本身就散发着一种知识的厚重感。

评分

我很少用“典范”这个词来形容任何出版物,因为它意味着一种近乎完美的标杆,而语言本身就是流动的、难以被完全固化的。然而,从这份对“补订”的执着中,我看到了对“求真”的终极追求。这本书似乎在默默地向业界宣告,我们对语言的理解永远没有终点,总有更精微之处值得被挖掘和记录。它并非墨守成规,而是以一种极其谦逊而坚定的姿态,去填补现有体系中的那些微小裂缝。这对于所有关心汉语规范性与准确性的人来说,都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参考坐标。它为我们提供了更坚实的基础,去理解和使用我们赖以交流的工具——语言本身,其价值无可估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