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当代文化产业理论研究 |
| 作者 | 陈雪军 |
| 定价 | 47.00元 |
| 出版社 | 人民日报出版社 |
| ISBN | 9787511535580 |
| 出版日期 | 2016-06-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对文化产业的文化权力、文化资本、文化生产方式、文化生产力等范畴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践分析。特别是对当代文化产业中的动漫、网游、影视等新兴产业的运行机制、产业链、资本转换、再生产等问题进行剖析,以期通过这种融人文理论、行业研究和个案研究于一体的探索来达到丰富当代文化产业理论的目的。 |
| 作者简介 | |
| 陈雪军 2002年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为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文艺理论与批评、 文化研究。 在《文艺争鸣》《学术论坛》《福州大学学报》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多篇;主持课题3项;出版编著2部;参编教材多部;获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本书重温西方学者关于文化权力方面的有关阐述,全面系统研究文化权力的内涵、文化权力的影响要素、文化权力的特征,结合中国现实大众文化语境,全面梳理中国现有的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等不同文化势力之间权力角逐的现实与个案,对当代文化的健康发展,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课题。 |
| 文摘 | |
| 序言 | |
初拿到这本书,便被其厚重的体量和精炼的标题所吸引。《当代文化产业理论研究》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着巨大的信息量,让人不禁对书中将要展开的学术探索充满期待。我本身从事文化创意领域的工作,平时也阅读了不少关于文化产业的书籍,但总觉得很多论述停留在表面,或是碎片化的分析,缺乏一个系统性的理论框架来支撑。因此,我迫切地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帮助我梳理和理解当下文化产业发展的脉络和内在逻辑。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方,书脊上的作者署名“陈雪军”也显得颇具学术权威感。9787511535580这个ISBN号,如同一个数字的身份证,预示着它在知识体系中的独特位置。我尤其关注的是它是否能够提供一些前沿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工具,尤其是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传统文化产业的边界正在被不断打破,新的业态和模式层出不穷。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这些现象背后的理论驱动力,例如网络平台如何重塑内容生产和分发,粉丝经济的兴起又对品牌价值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我设想这本书会从宏观的理论视角出发,探讨文化产业的本质、功能以及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它可能会追溯文化产业理论的发展历程,梳理不同学派的观点,例如批判理论、文化研究、经济学视角等,并尝试将它们进行整合或提出新的发展方向。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够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来印证和阐释抽象的理论概念。这些案例可能涵盖电影、音乐、出版、游戏、新媒体等多个领域,从国内到国际,从传统到新兴,展现出文化产业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书中的理论深度是否能够达到我预期的水平,是我最为关注的。我希望它不是一本流于形式的“教材”,而是能够引发深度思考,激发读者进行批判性阅读。例如,在探讨文化产业的“商品化”问题时,书中是否能够辩证地分析其积极和消极影响?在谈论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时,是否能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论?这些都是我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的困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有建设性的解答,帮助我提升理论素养,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 总而言之,我对《当代文化产业理论研究》寄予厚望。我期待它不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次思想的启迪。它能否帮助我构建一个更清晰、更深刻的文化产业认知体系,能否为我提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武器,将是我阅读过程中最想验证的。我希望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能够是充满挑战但又收获满满的,能够让我对当下这个瞬息万变的文化产业世界有更透彻的理解和更敏锐的洞察。
评分收到《当代文化产业理论研究》这本书,我第一时间就翻阅了目录和前言,被其严谨的学术结构和宏大的研究视野所吸引。作者陈雪军教授在文化产业理论领域深耕多年,我对他的专业性和洞察力充满信心。这本书的ISBN号9787511535580,也仿佛预示着它将在学术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本书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它对“文化”在“产业”中的地位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当今时代,文化产业往往被视为一种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但我们是否因此而忽略了文化本身的价值?书中是否会探讨文化产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如何保持其独立性和批判性?这对于我们理解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此外,我特别关注书中对“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探讨。随着跨国资本的涌入和文化产品的全球流通,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日益加剧。书中是否会分析这种全球化对本土文化产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又将如何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理论体系? 我也很期待书中能够就“数字时代”的文化产业变革进行深入的论述。从社交媒体的崛起,到短视频的流行,再到虚拟现实和元宇宙的探索,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着文化生产、传播和消费的各个环节。书中是否会提供新的理论视角来解释这些现象? 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超越简单的理论梳理,而能提供一种具有前瞻性的思考。它能否帮助我们洞察文化产业的未来走向,能否为我们应对挑战提供理论指导,是我最为期待的。这本书的阅读,对我而言,将是一次与大师对话、与时代同步的思想之旅。
评分《当代文化产业理论研究》这本书,从它的书名就能感受到一种学术上的厚重感。陈雪军教授的名字,在我接触文化产业研究的圈子里,一直被认为是具有权威性的。9787511535580这个ISBN,我直觉地认为它代表着一项重要的学术成果。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当前蓬勃发展的文化产业有了更深入探究的动力。 我一直觉得,文化产业的很多现象,比如粉丝经济的疯狂、IP的价值爆发,又或者是某些新兴文化形式的快速迭代,都很难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来完全解释。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更具解释力的理论工具。例如,它是否会从符号学、传播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视角,来剖析文化产品的内在价值和意义是如何被建构和传播的? 书中对“消费者”这一角色的定位,也让我感到好奇。在以往的很多理论中,消费者往往是被动接受者。但在当代文化产业中,尤其是在社交媒体时代,消费者俨然成为了内容的共同创造者和传播者。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这种“参与式文化”的理论内涵,以及它对文化产业生产模式和权力关系的重塑。 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会触及“文化多样性”这一议题。在全球化浪潮下,强势文化如何影响着弱势文化?文化产业的发展,究竟是在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还是在加剧文化的同质化?我希望书中能够就此提出一些有价值的理论观点,帮助我们思考如何在发展经济效益的同时,守护和传承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 总而言之,这本书的阅读,对我而言,将是一次对现有认知体系的挑战和拓展。我期待它能为我提供一种全新的思维框架,让我能够更辩证、更深刻地理解当代文化产业的复杂性,并从中汲取理论养分,指导我未来的学术探索和实践工作。
评分拿到《当代文化产业理论研究》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是其书名所传达出的专业深度和研究广度。陈雪军教授在这一领域的积累,通过9787511535580这个ISBN号码,仿佛凝聚成了一部力作。我一直认为,对于飞速发展的文化产业,理论研究的滞后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对这样一部聚焦理论构建的书籍,我抱有极大的期待。 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书中是否能够深入分析“文化产业的边界模糊化”这一现象。在数字技术和跨界融合的推动下,电影、音乐、游戏、文学、旅游等不同文化门类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新的业态不断涌现。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套理论框架,来解释这种边界模糊化背后的驱动力,以及它对传统产业格局和价值链带来的颠覆性影响。 此外,我也期待书中能够对“文化资本”的概念进行更细致的阐释。在文化产业中,不仅仅是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重要,文化资本似乎扮演着更加核心的角色。例如,品牌的历史积淀、创作者的声誉、作品的文化影响力等等,这些无形资产如何被量化、如何被运营,以及它们如何转化为经济价值,都是我希望在书中找到答案的问题。 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富有洞见的分析,而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例如,在探讨文化产业政策时,是否能够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不同政策的有效性和局限性?在论述文化产业的市场化进程时,是否能够辩证地评价其对文化繁荣和文化传承的双重影响? 总之,这本书对我的吸引力在于它承诺的理论深度和对当代文化产业前沿问题的关注。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提升我对文化产业的认知水平,获得新的理论启发,并最终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参与到这个日新月异的领域中来。
评分这本《当代文化产业理论研究》的问世,无疑填补了当前学术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空白。我一直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有着浓厚的兴趣,也尝试阅读过一些相关的著作,但总感觉它们要么过于侧重宏观的政策解读,要么过于聚焦于某个细分领域的商业模式分析,而缺乏一种贯穿始终的、具有普适性的理论框架。陈雪军教授的名字,在学术界颇有声望,我对他的研究成果有着极高的信任度。 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文化产业的“产业属性”与“文化属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快速的市场化进程中,我们如何平衡经济效益与文化价值?如何避免文化产品沦为纯粹的商业工具,而丧失其应有的社会功能和精神内涵?这些都是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绕不开的哲学命题,也是我希望在书中找到深刻见解的地方。 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对“文化创新”这一核心议题进行细致的剖析。创新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其动力机制是什么?在数字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对文化创新的影响又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些问题都需要理论的支撑来解答,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经验的描述。 从书名来看,其理论研究的性质也让我充满期待。这意味着它不会仅仅停留在现象的描述,而是会深入到更深层的理论建构。我希望它能提供一套系统性的分析工具,帮助读者理解不同文化形态的生成逻辑,以及它们如何在经济、社会、政治等多种力量的交织下演化。 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理解当代文化产业的“指南针”和“显微镜”。它既能为我们指明宏观的发展方向,又能帮助我们深入剖析微观的运作机制。我期待它能够为我带来全新的学术视野,并对我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学习和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