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积土冻胀与融沉(辽宁省自然科学著作) 张向东 9787538182026

风积土冻胀与融沉(辽宁省自然科学著作) 张向东 978753818202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向东 著
图书标签:
  • 冻土工程
  • 土力学
  • 地基处理
  • 风积土
  • 冻胀
  • 融沉
  • 辽宁省
  • 自然科学
  • 工程地质
  • 岩土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天乐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8182026
商品编码:2937256133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风积土冻胀与融沉(辽宁省自然科学著作)

定价:30.00元

作者:张向东

出版社: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8-01

ISBN:978753818202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4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全书分为5章,内容包括:冻土的基本理论,风积土的力学特性,风积土的结构特性,风积土的冻涨与融沉,防冻害措施及工程应用。

目录


1 冻土的基本理论

 1.1 本构模型的研究

  1.1.1 本构模型的建立及其参数的确定

  1.1.2 本构模型参数修正方法

 1.2 冻融特性研究

  1.2.1 冻结时土体温度演变分析

  1.2.2 水分迁移特征研究

  1.2.3 冻融特征的试验研究

  1.2.4 冻胀曲线的分形性质

 1.3 土体结构性研究

  1.3.1 结构性试验研究

  1.3.2 冻融过程中结构性演变规律研究

 1.4 季节性冻土区道路研究

  1.4.1 路基施工期沉降量预测

  1.4.2 路基置换层参数确定试验研究

  1.4.3 道路冻害及其防治

 1.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2 风积土的力学特性

 2.1 风积土的静力学性质

  2.1.1 风积土的基本物理性质

  2.1.2 风积土的压缩性

  2.1.3 风积土的压实性

  2.1.4 风积土的抗剪强度

  2.1.5 冻结风积土的单轴强度

  2.1.6 冻结风积土的三轴强度

 2.2 风积土的动态力学性质

 2.3 冻融作用对风积土力学性质的影响

  2.3.1 冻融作用对风积压缩模量的影响

  2.3.2 冻融作用对风积土孔隙比的影响

  2.3.3 冻融循环对风积土物理性质的影响

  2.3.4 冻融循环对风积土三轴剪切强度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3 风积土的结构性

 3.1 基于冻融变形的结构性研究

 3.2 基于分形理论的结构性研究

  3.2.1 一维冻结风积土冻胀曲线的分形性质

  3.2.2 一维冻结风积土冻胀曲线的分形优化

 3.3 基于能量变化的结构性研究

  3.3.1 理论假设

  3.3.2 季节性冻土结构性量化指标模型

  3.3.3 量化指标与单一影响因素的函数关系

  3.3.4 一个冻融循环内结构性量化指标变化规律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4 风积土的冻胀与融沉

 4.1 冻胀融沉的分形预测

  4.1.1 实测风积土冻胀曲线的分形性质

  4.1.2 实例应用分析

  4.1.3 非等温条件下冻胀量的分形预报

 4.2 基于神经网络的路基冻胀预报

  4.2.1 神经网络模型

  4.2.2 BP网络的路基冻胀预报

 4.3 季节性冻土结构性量化指标的冻胀预测

  4.3.1 现场沉降监测值

  4.3.2 利用量化指标计算沉降值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5 防冻害措施及工程应用

 5.1 常见的路基防冻害措施

  5.1.1 置换法

  5.1.2 隔温法

  5.1.3 稳定土处理法

  5.1.4 隔水法

  5.1.5 强夯加固地基土

 5.2 防治风积土路基道路冻害措施的室内试验研究

  5.2.1 风积土的冻结试验研究

  5.2.2 碾压击实加固路基

  5.2.3 风积砂换填

  5.2.4 无机结合料稳定土保温

  5.2.5 防治措施对比试验研究

 5.3 风积土路基道路防治冻害措施的工程应用及效果

  5.3.1 工程实例一

  5.3.2 工程实例二

  5.3.3 工程实例三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张向东,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教授,院长。多年从事风积土冻涨与融沉专业教学与科研工作,并取得研究成果。

文摘


序言



《中国风积土工程地质问题研究》 内容简介 风积土,一种由风力搬运、沉积形成的疏松土体,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尤其在辽宁省,其特殊的地质环境孕育了丰富的风积土资源。然而,这种看似普遍的土质,在工程建设中却潜藏着一系列复杂而严峻的地质工程问题,其中风积土的冻胀与融沉便是最典型的代表。本书旨在系统深入地研究我国风积土在冻融循环作用下的工程地质特性,聚焦于辽宁省的风积土区,揭示冻胀和融沉的形成机制,量化其影响程度,并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治对策,为区域乃至全国的风积土地区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风积土,顾名思义,是由风力长期作用下搬运、堆积而成的土壤。其颗粒组成通常呈跳跃性分布,细颗粒含量不高,但其最大的特点是结构疏松、孔隙度大、天然密度低、粘聚力极小。我国北方地区,特别是华北平原、东北平原以及西北的戈壁荒漠地区,风积土分布面积广阔。辽宁省作为我国东北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农业大省,其境内也广泛分布着不同类型的风积土,如沙质黄土、黏性黄土等。 然而,风积土的这些特性,在自然环境中看似稳定,一旦受到工程活动的扰动,尤其是在气候变化和季节性冻融循环的影响下,其潜在的工程病害便会显露无遗。冻胀和融沉是风积土在寒冷地区最突出的工程地质问题。冬季,随着温度下降,土体中的水分结冰,冰晶的形成会产生巨大的膨胀压力,导致地基隆起、建筑物变形甚至破坏。春季,冰雪融化,冰晶融解,土体结构遭到破坏,强度显著降低,同时由于冰融产生的水分蒸发和重力作用,土体发生沉降,造成地基不均匀沉降,进一步威胁工程安全。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重要工程,如房屋建筑、公路、铁路、水利设施等,建在了风积土地区。如何科学认识和有效治理风积土的冻胀与融沉问题,已成为保障工程安全、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瓶颈。因此,本研究聚焦于辽宁省的风积土冻胀与融沉现象,对其进行深入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揭示风积土特性的深层机制: 本研究将结合微观结构分析、宏观力学试验,深入剖析风积土独特的颗粒组成、土粒间排列方式以及其对冻胀融沉敏感性的影响机理。这将为理解风积土的本构关系和变形规律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深化冻胀融沉理论: 传统的冻胀融沉理论多基于黏性土和饱和砂土,而对于风积土这一特殊土体,其低密度、高孔隙率等特性在冻融过程中表现出的差异性需要进一步研究。本研究将尝试建立更适用于风积土的冻胀预测模型和融沉评价指标。 推动工程地质学科发展: 对特定区域(辽宁省)风积土工程地质问题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丰富我国不同地区工程地质特点的数据库,促进工程地质学在区域性研究上的深化。 1.2.2 实践意义: 指导工程设计与施工: 研究成果将为辽宁省乃至其他类似风积土地区的工程项目提供精确的勘察、设计、施工和养护依据,有效避免因冻胀融沉导致的地基破坏和工程事故,降低工程造价。 提高工程安全性与耐久性: 通过提出有效的加固、排水、隔热等防治措施,可以显著提高建(构)筑物在地基中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减少返修率,提升工程的整体效益。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稳定可靠的工程基础设施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解决风积土的工程地质难题,将为辽宁省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保障,间接促进区域经济的繁荣。 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 随着国家对“一带一路”等战略的推进,我国北方广大地区,包括风积土分布区,将迎来更多的开发机遇。本研究的成果可推广应用于这些地区的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对风积土的研究起步较早,但早期更多集中于其分布规律、工程性质的初步评价等方面。近年来,随着工程实践的深入,对风积土工程地质问题的关注度逐渐提高,尤其是在冻胀融沉方面,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风积土分类与性质评价: 国内学者对不同地区的风积土进行了分类,并对其物理力学性质进行了大量的室内外试验,例如颗粒级配、密度、含水量、渗透性、抗剪强度等。 冻胀融沉机理研究: 一些研究开始关注风积土的冻胀机理,特别是颗粒级配、水分迁移、温度场变化等因素对冻胀力的影响。一些学者也对风积土的融沉进行了定性或半定量的分析。 防治措施研究: 针对风积土的冻胀融沉,国内已提出了一些防治措施,如换填、排水、隔热、生物防护等,并在工程实践中得到应用。然而,针对风积土的特殊性,这些措施的适用性、经济性和有效性仍需进一步优化和验证。 区域性研究: 部分地区,如内蒙古、河北、甘肃等地,也开展了针对本地区风积土工程地质问题的研究,但尚未形成系统性、全国性的总结。 1.4 本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书将围绕辽宁省风积土的冻胀与融沉问题,采用多学科交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辽宁省风积土工程地质调查与评价: 收集和分析辽宁省主要风积土分布区的地质资料,进行野外现场调查,采集代表性土样,并对其物理力学性质、微观结构特征进行系统测试与分析。 风积土冻胀机理研究: 重点研究风积土的含水量、颗粒组成、温度场、应力状态等因素对其冻胀行为的影响。通过室内冻胀试验,获取风积土的冻胀应力、冻胀变形等关键参数,并建立冻胀预测模型。 风积土融沉机理研究: 分析风积土在融化过程中的结构破坏、强度降低、孔隙水压力变化以及水分迁移规律,量化融沉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并建立融沉评价方法。 冻胀融沉耦合效应分析: 研究冻胀和融沉过程的相互影响,特别是多次冻融循环对风积土性能的累积效应。 风积土冻胀融沉防治技术研究: 针对辽宁省的风积土特点,提出和评估适用的工程加固、排水、隔热、以及其他创新性的防治技术,并结合工程实例进行验证。 案例分析与应用推广: 选取辽宁省的典型工程案例,分析其在风积土冻胀融沉问题上的表现,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总结推广经验。 1.4.2 研究方法: 室内试验: 包括土工基本性质试验(颗粒分析、密度、含水量等)、三轴剪切试验、直剪试验、冻胀试验(单向冻胀、多向冻胀)、融沉试验、冻融循环试验等。 现场调查与监测: 包括地质钻探、室内土工原位测试(如静力触探、标准贯入试验)、地基变形监测(如沉降仪、位移监测仪)等。 数值模拟: 运用有限元、有限差分等数值模拟方法,建立冻胀融沉的计算模型,模拟不同条件下土体的变形和应力分布。 理论分析: 基于经典土力学、岩体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等理论,对风积土的冻胀融沉机理进行理论推导和分析。 文献研究与资料分析: 广泛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收集辽宁省以及其他地区的风积土工程地质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第二章 风积土的工程地质特性 2.1 风积土的形成与分布 (此处将详细阐述风积土的成因,包括风力作用过程、搬运机制、沉积环境等。着重介绍辽宁省风积土的主要分布区域,例如辽河平原、辽东半岛的部分区域等,并分析其形成的地质背景,如古地理、气候条件等。根据风积土的颗粒组成、粘粒含量、结构特征等,介绍其主要的分类类型,例如沙质风积土、粉土质风积土、以及含有一定粘粒成分的风积土等,并探讨不同类型风积土在工程性质上的差异。) 2.2 风积土的物理性质 (此部分将详细介绍风积土的物理性质,例如:) 颗粒级配: 详细分析风积土的颗粒组成特征,包括细颗粒(小于0.075mm)含量、中砂、粗砂的百分比,特别是其跳跃性分布的特点。说明颗粒级配对土体渗透性、抗剪强度以及冻胀融沉敏感性的影响。 密度与孔隙度: 重点阐述风积土的低天然密度和高孔隙度特征,分析其形成原因,如疏松堆积、缺乏压实等。讨论密度和孔隙度与土体含水量、冻胀潜势及融沉变形的关系。 含水量与含塑性: 介绍风积土的天然含水量范围,以及其持水能力的差异。分析风积土通常具有较低或无塑性的特点,这对其在冻融循环下的行为有何影响。 渗透性: 讨论风积土的渗透性特征,其高孔隙度和相对较大的颗粒间孔隙可能导致较高的渗透性,这在排水和水分迁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3 风积土的力学性质 (此部分将重点分析风积土在常规力学条件下的表现,为理解其冻融行为奠定基础:) 抗剪强度: 详细介绍风积土的抗剪强度组成,特别是其内聚力极小或为零的特点,主要依靠内摩擦角来抵抗剪切破坏。分析不同密度、含水量和有效应力下,风积土的内摩擦角变化规律。 压缩性: 探讨风积土的压缩性特点,其疏松结构使其具有较高的压缩变形潜力。介绍其压缩模量、变形系数等参数,并分析这些参数与孔隙度、应力水平的关系。 结构性: 深入分析风积土的结构特征,包括土颗粒的胶结程度、土骨架的稳定性等。探讨其结构对土体强度、变形以及抗冻融能力的影响。 2.4 风积土的特殊工程地质问题概述 (此部分将为后续章节铺垫,简要介绍风积土在工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类问题,并突出冻胀融沉的重要性:) 高湿陷性: 介绍风积土在遇水时可能发生的湿陷现象,特别是干燥、疏松的风积土。 风蚀敏感性: 提及风积土在干燥、大风条件下易发生风蚀,影响地貌和工程结构。 振动液化风险: 分析在地震等动力作用下,某些类型的风积土可能存在的液化风险。 冻胀融沉: 重点强调,这是风积土在寒冷地区最为普遍和严重的工程地质灾害,为后续章节的详细研究奠定基础。 第三章 风积土的冻胀机理与预测 (本章将深入探讨风积土在低温条件下的冻胀过程。) 3.1 冻土形成的基本原理 (简要回顾冻土形成所需的基本条件,包括温度、水分、成冰作用等,为理解风积土的冻结过程做铺垫。) 3.2 风积土的冻结过程与冰的形成 冻结锋面推进: 分析风积土中冻结锋面(零度线)的推进过程,受环境温度、土体导热性、含水量等因素影响。 冰含量的影响: 探讨风积土中冰含量的形成机制,包括土中自由水和束缚水在不同温度下的结冰过程。分析风积土因高孔隙度而可能形成的较大冰含量。 冰晶的生长与迁移: 深入研究冰晶在风积土孔隙中的生长模式,以及液态水向冻结锋面迁移(塑性流动)的现象,这是导致冻胀的主要原因。 3.3 风积土冻胀力的形成机制 冰楔增长理论: 解释当冰层在土体中生长时,会产生巨大的膨胀压力,导致土体隆起。 毛细管张力与负压: 分析土颗粒之间的毛细管水产生的负压,以及在冻结过程中,水分从未冻区向冻结区迁移时产生的张力,这些都可能 contribute to 冻胀力。 土颗粒间作用力变化: 冻结过程中,土颗粒间的接触状态、颗粒间水的相变对颗粒间作用力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宏观冻胀力。 结构影响: 风积土疏松的结构使其更容易形成较大的冰体,以及更易于发生孔隙的变形,从而放大冻胀效应。 3.4 影响风积土冻胀的因素分析 含水量: 重点分析含水量与冻胀量的关系,通常含水量越高,冻胀量越大。 温度场: 土体温度的变化幅度、冻结深度、冻结持续时间等对冻胀量至关重要。 土体性质: 颗粒级配、孔隙比、天然密度、粘粒含量等对风积土的冻胀敏感性有显著影响。 外加荷载与应力状态: 工程荷载的存在会改变土体的应力状态,进而影响冻胀力的方向和大小。 冻融循环次数: 多次冻融循环会对风积土的结构和性质产生累积性影响,可能加剧冻胀。 3.5 风积土冻胀量与冻胀力预测模型 经验公式法: 介绍基于试验数据和工程实践总结的经验公式,用于估算冻胀量。 半经验半理论模型: 结合土力学和传热学原理,发展更具预测性的模型,考虑水分迁移、温度场分布等因素。 数值模拟方法: 利用数值软件模拟风积土的冻胀过程,预测冻胀变形和冻胀力,提高预测精度。 第四章 风积土的融沉机理与评价 (本章将深入探讨风积土在温度升高、冰融化过程中的变形与破坏。) 4.1 冰融化过程中的物理现象 冰的相变: 分析土中冰体在温度升高时发生融化的过程,以及融水在土体中的分布和迁移。 孔隙水压力变化: 融冰过程中产生的水会增加孔隙水压力,导致土体有效应力降低。 土体结构破坏: 冰晶融化后,原有冰体占据的空间塌陷,土颗粒重新沉降,结构遭到破坏。 4.2 风积土融沉的形成机制 结构破坏与骨架重排: 冰融化后,风积土原有的松散结构无法维持,土颗粒在自重和外力作用下重新沉降,形成融沉。 水分蒸发与泌水: 融水在蒸发过程中带走热量,同时也可能导致土体表面发生沉降。泌水过程中,孔隙水压力释放,有效应力增加,加剧沉降。 抗剪强度显著降低: 融化后的风积土,其含水量增大,有效应力降低,导致抗剪强度急剧下降,易发生变形。 荷载作用下融沉: 工程荷载的存在会显著加剧风积土的融沉变形。 4.3 影响风积土融沉的因素分析 初始冰含量: 冰含量越高,融化后形成的空隙越大,融沉量也越大。 融化速率与过程: 快速融化通常会导致更严重的结构破坏和更大的融沉。 土体性质: 颗粒级配、孔隙比、天然密度、粘粒含量等对风积土的融沉敏感性有重要影响。 荷载条件: 工程荷载的大小和分布对融沉变形有决定性影响。 排水条件: 良好的排水条件可以有效降低孔隙水压力,减缓融沉。 4.4 风积土融沉量与融沉速率评价 经验性评价方法: 基于工程实践和经验数据,对融沉量进行初步估算。 试验法: 通过室内融沉试验,直接测定土体的融沉变形。 数值模拟方法: 模拟融冰过程中的水分迁移、孔隙水压力变化以及土体变形,预测融沉量和融沉速率。 基于土体性质的评价指标: 建立与土体物理力学性质、冰含量等参数相关的融沉敏感性评价指标。 第五章 风积土冻胀融沉的耦合效应 (本章将探讨冻胀和融沉过程的相互作用以及累积效应。) 5.1 冻融循环对风积土性质的影响 结构破坏的累积: 每次冻融循环都会对风积土的结构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多次循环后,土体结构日益松散,性质劣化。 强度衰减: 冻融循环会导致风积土的抗剪强度下降,压缩性增加。 渗透性变化: 冻融过程中可能改变土体的孔隙结构,从而影响其渗透性。 5.2 冻胀与融沉过程的相互影响 冻胀引起的应力改变: 冻胀过程中产生的巨大膨胀压力,会对未冻土体产生应力,影响其后续的融沉行为。 融沉对冻胀的影响: 融沉后的土体可能变得更加疏松,含水量可能增加,从而影响其下一次的冻胀潜力。 水分迁移的耦合: 冻融过程中水分的迁移和分布是相互影响的,影响着冻胀和融沉的程度。 5.3 冻融循环次数与冻融深度对冻胀融沉的影响 累积效应: 冻融循环次数越多,土体的劣化越明显,冻胀融沉的累积效应越严重。 冻融深度: 冻结和融化深度的变化直接影响冻胀和融沉的范围和程度。 第六章 风积土冻胀融沉的防治措施 (本章将针对辽宁省的风积土特点,提出和评估切实可行的防治技术。) 6.1 工程地基处理技术 换填与挤密: 采用更稳定的土料进行换填,或通过振动、夯实等方法提高原地基土的密实度。 注浆加固: 针对疏松的风积土,采用水泥浆、化学浆液等进行注浆,提高土体的强度和整体性。 桩基与筏板基础: 对于重要工程,可采用桩基穿过不良土层,或设计具备一定抗冻胀能力的筏板基础。 6.2 排水与隔热技术 加强排水系统: 合理设计和施工排水沟、盲沟等,降低地下水位,减少土体中的含水量。 设置隔热层: 在地基表面或建筑物底部设置隔热材料,如聚苯乙烯泡沫板(EPS)、岩棉等,阻断地表寒气向土体渗透。 地温调控: 探索利用被动太阳能或主动加热技术,调控地基土的温度,减少冻融影响。 6.3 生物工程与生态防护 植被覆盖: 合理的植被覆盖可以调节地表温度,减缓冻融过程,并为土体提供一定的保护。 改良土体: 掺入具有改良作用的材料,如粉煤灰、矿渣等,改变风积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提高其抗冻融能力。 6.4 冻胀融沉地基的监测与预警 常规监测: 定期对地基沉降、冻胀变形进行监测,建立监测数据库。 自动化监测: 采用自动化监测设备,实时获取地基变形数据,为预警提供依据。 风险评估与预警系统: 结合监测数据和气象信息,建立冻胀融沉风险评估与预警系统。 6.5 典型工程案例分析与经验总结 (选取辽宁省内具体的工程案例,详细分析其在风积土冻胀融沉问题上的处理过程、效果以及经验教训,为推广应用提供范例。)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对本书研究的各项内容进行总结,提炼出核心的研究成果,例如:) 辽宁省风积土的工程地质特征在冻融作用下表现出显著的敏感性。 揭示了风积土独特的冻胀融沉形成机制,并建立了相应的预测和评价方法。 提出了多种适用于辽宁省风积土地区的冻胀融沉防治技术,并验证了其有效性。 …… 7.2 研究展望 模型精度提升: 进一步完善风积土冻胀融沉的理论模型和数值模拟方法,提高预测精度。 长期监测与反馈: 建立长期的地基监测网络,对工程实际效果进行反馈,优化防治策略。 新技术研发: 探索更经济、更环保、更高效的新型冻胀融沉防治技术。 区域差异性研究: 拓展研究范围,对比分析不同地区风积土的冻胀融沉差异,形成更具普适性的理论和技术体系。 参考文献 (此处将列出本书引用的相关学术文献、技术规范、标准等。) 附录 (可能包含详细的试验数据、工程图纸、监测报告等。)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本书的“展望与建议”章节抱有浓厚的兴趣。任何一项科学研究,都应该带有前瞻性,指引未来的发展方向。我期待作者在这一部分,能够对风积土冻胀与融沉的研究领域,提出一些具有建设性的观点和建议。比如,在理论研究方面,是否还有哪些未解之谜需要进一步探索?在技术应用方面,是否可以开发出更高效、更经济的监测和防治技术?同时,我也希望作者能结合国家和区域的发展战略,探讨如何将风积土冻胀与融沉的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务于辽宁省的经济社会发展。例如,在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利用规划、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这些研究能够提供怎样的指导和支持。一篇富有远见的展望,能够让本书的价值超越当下,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宝贵的启示。

评分

我非常好奇书中关于“融沉机理及其对风积土的影响”的探讨。如果说冻胀是地表在寒冷中孕育的“膨胀”,那么融沉则是在暖意回升时发生的“塌陷”。我期待这一部分能够详细阐述,当冻胀形成的冰体融化时,会发生怎样的连锁反应。首先,冰体的融化会释放出大量的水分,这会改变风积土的含水量,降低其抗剪强度。其次,原本被冰体占据的空间消失,土体结构会发生沉降,甚至塌陷。我希望作者能详细分析,融沉的程度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比如,冰体的规模、融化的速度、土体的自身性质,以及外部的地质条件等。我特别期待作者能提供一些实际案例,比如在辽宁省哪些地区,融沉现象尤为突出,给当地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哪些挑战。了解这些,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种看似被动的地质过程,其实蕴含着巨大的能量。

评分

在“风积土冻胀与融沉的监测与评估”这一章节,我看到了本书在实践应用层面的价值。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往往是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我期待作者能详细介绍目前在辽宁省,有哪些先进的监测技术和方法被应用于风积土冻胀与融沉的观测。例如,是否会涉及到遥感技术、GPS监测、应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这些技术是如何帮助我们实时掌握地表变形和土体内部状态的?同时,我也希望作者能阐述,在获取了监测数据之后,如何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估和分析。是否会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来预测冻胀和融沉的发生概率和潜在危害?对这些内容的深入解读,将为我理解如何科学地应对冻胀融沉带来的挑战,提供宝贵的知识。

评分

书中关于“辽宁省风积土冻胀与融沉的案例研究”的部分,绝对是本书的“点睛之笔”。理论的海洋需要陆地的支撑,而案例研究就是那坚实的陆地。我期待作者能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辽宁省区域,深入剖析当地风积土冻胀与融沉的成因、表现、影响以及防治措施。这些案例可能来自于具体的工程项目,比如道路、桥梁、水库、厂房等,也可能来自于自然地貌的演变,比如河岸崩塌、滑坡等。通过对这些真实案例的详细解读,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书中的理论知识,并将抽象的科学概念与生动的实际情境联系起来。我希望作者在叙述案例时,能够注重细节,比如具体的地理位置、地质背景、气候特征、冻胀融沉发生的时间和程度,以及采取的应对策略和最终效果。

评分

书中关于“冻胀机理及其对风积土的影响”的章节,无疑是全书的核心内容之一。我对此部分充满期待,尤其是希望作者能深入浅出地解析冻胀发生的微观过程。我猜测,作者会从水的相变,即液态水转化为固态冰的过程中,体积膨胀的物理原理讲起。然后,会详细阐述水在风积土孔隙中迁移,以及在低温环境下形成冰晶、冰楔、冰透镜等不同形态的冰体。我特别关注的是,这些冰体的形成和生长,是如何对风积土的结构产生破坏性的影响的?它会导致土体颗粒重新排列,产生孔隙压力,甚至引起土体的隆起和变形。作者或许会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和野外观测结果,来论证这些理论。我期待看到图表、照片等直观的证据,能够生动地展示冻胀现象在风积土中的具体表现,例如地面裂缝、道路变形、建筑物基础沉降等。

评分

本书关于“风积土冻胀与融沉的防治措施”的章节,是我最为关心的实用性内容。理论研究最终要落脚到实践,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方案。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基于前面章节的理论分析,提出一系列科学有效的防治对策。这些对策可能包括但不限于:优化工程设计,减少对冻胀敏感地段的扰动;采用改良土质的方法,提高风积土的抗冻胀能力;设置排水系统,有效控制土体内的水分含量;或者,开发新型的保温隔热材料,延缓地表冻结深度。我希望作者能结合辽宁省的具体气候条件和地质特点,提供具有地域针对性的防治建议,并最好能辅以一些成功的案例分析,展示这些措施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效果和经济效益。

评分

在章节内容方面,我最期待的部分可能是关于“风积土的性质与分类”的探讨。一个严谨的科学著作,必然会先从物质基础入手,深入剖析研究对象的内在属性。我希望这一部分能详细介绍风积土的物理性质,比如其颗粒大小、密实度、孔隙度、持水性等。同时,作者或许还会深入研究其化学性质,如矿物成分、有机质含量、盐分构成等。这些性质的差异,必然会直接影响到风积土在面对冻胀和融沉时的反应。我猜测,作者会基于这些性质,提出一套科学的风积土分类体系,或许会结合辽宁省的地质特点,例如根据成因、粒度分布、水分含量等方面进行细致划分。这种详细的分类,对于理解后续章节中关于冻胀和融沉的机制至关重要,它能帮助读者建立起对不同类型风积土的直观认知,从而更好地理解它们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表现。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序言。序言通常是作者与读者建立情感连接的桥梁,是作者倾诉创作初衷、表达对研究领域热忱的窗口。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在这个部分,分享他为何会选择“风积土冻胀与融沉”这样一个既具专业性又稍显冷门的课题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在辽宁省的实地考察中,他观察到了哪些令他印象深刻的现象?是因为在这个领域,他发现了哪些尚未被充分挖掘的科学问题?或者,仅仅是因为他对这片土地的特殊情感,想要用科学的视角去解读它?我希望序言里能流露出作者对这份学术事业的深沉热爱,以及他在这条探索之路上所付出的努力和坚持。同时,序言也应该为读者描绘出本书的大致轮廓,让读者心中对本书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预期,比如本书会从哪些方面展开论述,会涉及哪些具体的案例,又会提出哪些新的观点。一篇好的序言,能够极大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并为接下来的阅读之旅奠定坚实的基础。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我第一眼就被它吸引了。封面的配色不是那种张扬的色彩,而是内敛而富有质感的暗蓝和土黄,仿佛直接将辽宁那片土地的风貌呈现在眼前。书名“风积土冻胀与融沉”字体工整,既不失学术的严谨,又带着几分沉静的思考。我特意去了解了一下“风积土”,这个词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感,它是风的杰作,也是时间的沉淀。而“冻胀与融沉”,更是直接指向了地质学中那些看似缓慢却影响深远的自然力量。作为一名对自然科学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这本书的标题就勾起了我无限的好奇心。我猜测,这本书不仅仅是对特定地质现象的描述,更可能是在揭示这些现象背后蕴含的深刻规律,以及它们如何塑造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我特别喜欢这种能让人联想到宏大场景的标题,它让我想起辽宁那些广袤的平原,那些古老的山峦,以及在漫长岁月里,风沙如何雕刻地貌,冰雪又如何改变地形。这种直观的画面感,是我选择这本书的重要原因之一。

评分

本书的引言部分,我预计会是作者为读者构筑的科学世界观的起点。引言部分至关重要,它不仅仅是交代研究背景,更重要的是要“润物细无声”地将读者引入研究的深层逻辑。我会仔细阅读引言,看作者是如何将“风积土”这一基础概念,与“冻胀”和“融沉”这两个动态过程巧妙地联系起来的。我希望作者能用清晰易懂的语言,解释风积土的形成机制,它的物质组成,以及它在辽宁省地质地貌中的分布情况。然后,再深入浅出地阐述冻胀和融沉是如何作用于风积土的。例如,冻胀是如何发生的?它对风积土的结构和性质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而当冰雪融化时,融沉又会带来哪些变化?我期待引言能够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让我明白这些看似微观的地质现象,是如何在宏观层面塑造了辽宁的自然环境,以及它们可能对人类活动,比如工程建设、农业发展等方面产生怎样的潜在影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