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蒸汽机车在中国9787113238018 中国铁道出版社 傅德克;著;孙烈;译

德国蒸汽机车在中国9787113238018 中国铁道出版社 傅德克;著;孙烈;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蒸汽机车
  • 德国机车
  • 中国铁路
  • 铁路历史
  • 交通运输
  • 傅德克
  • 孙烈
  • 翻译作品
  • 工业遗产
  • 技术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悟元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铁道出版社
ISBN:9787113238018
商品编码:29379531656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1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德国蒸汽机车在中国
作者 傅德克;著;孙烈;译
定价 50.00元
出版社 中国铁道出版社
ISBN 9787113238018
出版日期 2017-11-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本书将引导读者进入到德国蒸汽机车的制造王国,并参与到德国厂商向中国出口机车的盛举之中。书中展示的一份清单囊括了所有中国购买的德国蒸汽机车,读者还能从中找到关于各型机车技术细节的描述。本书有针对性地介绍了当时中国用户的情况,以便更加清晰地呈现出有关的历史场景。书末附有一份反映这些机车在中国日常运行状况的图片集。为清楚起见,作者特意将这些内容与1957年版《机车构造概要表》和1975年版《机车概要》的相关部分做了比较。作者还介绍了部分现存的实物及其背后的故事。本书主要包括3大部分:一份完整清单,囊括了所有德国为中国生产的蒸汽机车。主要篇章之一,介绍德国制造的机车,并详述其技术特点。机车在中国的运行与改造情况,前者以乌尔里希·福麦斯特的图片集(摄于1930年代后半期)为代表,后者将参照1957年版《机车构造概要表》和1975年版《机车概要表》的相关部分做比较。 此外,作者还将提供中国博物馆所藏部分德国机车的信息。本书提供一份参考文献清单,这将有助于感兴趣的读者进一步获取相关信息。

   作者简介
傅德克(作者) Dirk Forschner,柏林工业大学教授,中国铁路研究学者,长期从事中国铁路系统的调研。著有《五十年代的中国》。熟练掌握德语、荷兰语、英语和汉语。孙烈(译者),博士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从事技术史、中德科技交流史等领域的研究。

   目录

   编辑推荐
本书将引导读者进入到德国蒸汽机车的制造王国,并参与到德国厂商向中国出口机车的盛举之中。

   文摘

   序言

《铁轨上的征程:中国近现代铁路发展史(1876-1949)》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型号的蒸汽机车,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在中国近现代铁路波澜壮阔的建设与发展历程。从1876年中国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淞沪铁路的修建,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这条铁轨上的征程,见证了中国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衰落走向崛起的巨变。 第一章:蹒跚起步的初啼(1876-1900) 本章将深入剖析中国铁路发展的萌芽阶段。在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国门之后,铁路作为一种西方先进技术和交通方式,被部分有识之士引入中国。我们将重点考察: “克虏伯炮”的阴影与“中国第一条铁路”的争议: 详细梳理淞沪铁路的修建背景、过程以及其引发的争议。分析清政府内部对于铁路修建的不同意见,以及外国势力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探讨为何以“中国人不习惯铁道,铁道有碍风水”等理由,导致初期的铁路建设面临诸多阻力。 官办、商办、商学合办的多种尝试: 介绍早期各种形式的铁路公司和项目,如中国通商铁路公司、商办铁路的出现,以及张之洞等地方大员在推动铁路建设中的作用。分析这些早期尝试的成功与失败之处,揭示其背后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因素。 外国租界与铁路扩张的初步联系: 考察外国租界内或周边地区铁路的建设,例如旅顺的铁路,以及这些铁路在巩固和扩张外国势力方面的影响。 技术引进与人才培养的困境: 分析当时中国在铁路技术、工程人才方面的匮乏,以及为引进技术而不得不付出的代价。介绍早期聘用的外国工程师,以及国内学习西方铁路知识的初步尝试。 铁路对中国社会初步的影响: 探讨铁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物资流通、人员往来,但也加剧了沿海与内陆、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距。简述铁路对传统交通方式(如马车、船运)带来的冲击。 第二章:权力的博弈与铁路的扩张(1900-1911) 进入20世纪,中国铁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更加复杂和激烈的时期,权力斗争与外国列强的利益争夺交织在一起,深刻影响着铁路网络的布局和走向。 “铁路为国”的呼声与“商办铁路”的高潮: 深入分析“铁路为国”思潮的兴起,以及围绕铁路主权的争论。重点介绍以詹天佑为代表的中国工程师在京张铁路等项目中的杰出成就,展现中国自主铁路建设的曙光。同时,也详细阐述商办铁路运动的勃兴,孙中山先生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民间资本在铁路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争路运动”的烽火与帝国主义的扩张: 详细梳理以川汉铁路、粤汉铁路等为代表的“争路运动”。分析列强如何利用各种手段,以“借款修路”为名,争夺中国铁路的筑路权和经营权。介绍英、法、德、俄、日等国在中国铁路投资和扩张的条约、协定和实际行动。 “路权”与“商权”的博弈: 探讨在争夺铁路主权的过程中,路权与商权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分析民族资本家如何在夹缝中寻求发展,以及他们与帝国主义资本的斗争。 交通枢纽的形成与战略意义的显现: 考察这一时期新兴的铁路枢纽城市,如汉口、沈阳、长春等,分析铁路建设如何改变了区域经济格局和战略地位。 早期铁路运营的挑战: 介绍当时的铁路运营状况,包括票价、运量、安全以及管理上的问题。分析民族企业在运营上面临的困难。 第三章:战乱与重生的十字路口(1911-1937) 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了一个动荡不安的民国时期。尽管政治格局变化频繁,但铁路建设并未完全停滞,反而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北洋政府时期的铁路建设: 考察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的铁路政策和实际建设情况。介绍一些重要的铁路项目,如陇海铁路的延伸、津浦铁路的贯通等。分析在政局不稳和军阀混战的背景下,铁路建设的艰辛。 国民政府时期的铁路发展: 深入研究国民政府时期(1928-1937)在整合和发展全国铁路方面所做的努力。重点介绍黄金十年期间,国民政府在推进“铁道统一”方面的政策,如收回部分商办铁路的经营权,以及一些新铁路的规划和建设。 外国资本的持续渗透与影响: 分析即使在民国时期,外国资本依然通过各种方式对中国铁路施加影响,特别是在一些重要干线的建设和运营方面。 铁路技术与运营的进步: 介绍这一时期铁路技术和运营管理方面的一些进步,例如信号系统的改进,机车车辆的引进和国产化尝试。 抗日战争前的铁路战略价值: 探讨国民政府如何认识到铁路在国防和经济建设中的战略价值,以及为应对潜在的战争而进行的铁路规划和建设。 铁路的社会经济影响: 分析铁路在促进工商业发展、城镇化进程以及连接城乡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同时,也揭示铁路在一些地区带来的社会矛盾和问题。 第四章:烽火中的血脉与抗战的脊梁(1937-1945) 八年抗日战争是中国铁路历史上最为艰苦卓绝的时期。铁路不仅是运输物资和人员的重要动脉,更是日军觊觎和破坏的目标。 日军侵占下的铁路: 详细描述日军侵华战争中,对中国铁路的破坏和占领。分析日军如何利用和改造部分铁路,服务于其侵略战争的需要。介绍日军在华北、东北等地区修建铁路的意图和特点。 中国铁路的“破袭战”与“保卫战”: 深入研究中国军队和人民如何利用铁路进行抗战,例如滇越铁路的争夺,以及国民政府和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力量如何通过破袭日军控制的铁路,迟滞其进攻。 西南大后方的生命线: 重点介绍滇缅公路、川黔铁路等在抗战时期发挥的关键作用,它们如何成为连接中国与外部世界,运输援助物资的重要通道。 民族工业在铁路设备制造方面的贡献: 介绍在艰难条件下,中国民族工业在铁路机车、车辆以及配件制造方面的努力和贡献。 铁路在民众生活中的印记: 描绘战争时期,人们如何依靠铁路生存和转移,铁路如何成为承载苦难与希望的生命通道。 战争对铁路网络的永久性创伤: 评估战争对中国铁路基础设施造成的巨大破坏,以及战后重建的艰巨任务。 第五章:分裂与统一的边缘(1945-1949) 抗战胜利后,中国并未迎来和平,反而陷入了国共内战的漩涡。铁路再次成为双方争夺的战略焦点,其命运也与国家的前途紧密相连。 内战的铁轨: 详细描述国共内战期间,铁路在军事运输和战略布局中的作用。分析双方如何争夺和控制重要的铁路枢纽和线路。 铁路的破坏与重建: 描述内战对铁路造成的破坏,以及战时对现有铁路的修复和利用。 国民政府的铁路政策与困境: 考察国民政府在接收日伪铁路、恢复铁路运营方面的努力,以及其面临的政治、经济困境。 共产党领导下的铁路建设: 介绍在解放区,共产党如何利用和建设铁路,以及在战争中对铁路的运用和保护。 铁路网络的走向与国家的分裂: 分析内战期间,中国铁路网络的割裂状态,以及这种分裂如何反映和影响着国家的命运。 新中国成立前夕的铁路现状: 总结1949年前夕,中国铁路的总体状况,包括其网络规模、技术水平、运营能力以及面临的挑战,为新中国铁路的重建奠定背景。 结语: 《铁轨上的征程》不仅仅是一部关于铁路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书。它通过铁路这一载体,展现了中国人民在屈辱与抗争、开放与保守、统一与分裂的时代洪流中,所经历的艰难探索与不懈奋斗。从引进西方技术到自主创新,从被列强觊觎到成为民族独立的象征,中国铁路的发展轨迹,深刻地折射出中国社会在转型时期的复杂性与 dynamism。本书旨在通过对这一宏大历史进程的梳理与分析,为读者呈现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近现代铁路发展全景图,从中汲取历史的智慧与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老式火车头有着一种莫名的情结,那种机械的质感,那种力量的释放,总能勾起我对工业革命时代无限的遐想。当我看到《德国蒸汽机车在中国》这本书时,我仿佛就闻到了煤炭燃烧的焦香,听到了齿轮咬合的轰鸣。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技术说明的书,在我看来,它更像是一本历史的纪事,记录着一个时代,记录着一个民族对进步的渴望。德国蒸汽机车,在我的印象中,总是与高效、可靠、精密联系在一起,而它们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留下的足迹,一定承载着无数的故事。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它们在中国大地上的英姿,了解到它们是如何被引进、被改造,又是如何助力中国经济的腾飞。傅德克先生的著述,加上孙烈先生的翻译,让我对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充满了信心。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穿越时空,亲身感受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理解这些钢铁巨兽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留下的印记。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它将两个看似有些距离的国家和一种过时的技术巧妙地联系在了一起,让我充满了好奇。德国的工业制造,特别是其在蒸汽机车领域的成就,一直备受推崇。而中国,作为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舞台,铁路的修建和发展,无疑是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那么,德国的蒸汽机车是如何在中国生根发芽,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呢?这其中必定牵涉到技术引进、经济交流、甚至地缘政治等多方面的内容。我猜想,傅德克先生一定为我们梳理了清晰的历史脉络,从机车的型号、性能,到引进的过程、使用情况,甚至是当时社会各界对此的反应。孙烈先生的翻译,也为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提供了保障。我希望这本书不仅能提供客观的事实和数据,更能挖掘出那些鲜活的人物故事和时代背景,让我更深入地理解德国蒸汽机车在中国所代表的意义,以及它们如何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的重要推手。

评分

当我偶然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我的目光就被牢牢吸引住了。德国,以其精湛的工业制造闻名于世,蒸汽机车更是其工业辉煌的重要象征。而中国,在近代史上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铁路的修建和发展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两者的结合,无疑充满了引人入胜的故事。“德国蒸汽机车在中国”,这个标题勾勒出了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我非常好奇,在那个国力相对薄弱的年代,中国是如何引进和运用这些强大的德国机械的?它们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奔跑,带来了怎样的变革?傅德克先生的著作,我相信一定能为我们揭示这段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或许还会包含一些鲜为人知的轶事。而孙烈先生的翻译,更是为这本书增添了可靠性,我期待能通过他的译文,感受到原作者的严谨和深度。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机械的介绍,更是一种对历史的回溯,对技术引进和文化交流的深刻思考,它将为我打开一扇了解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新窗口。

评分

我对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而铁路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当看到“德国蒸汽机车在中国”这个书名时,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个火车头喷着白烟,汽笛长鸣,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奔驰的画面。我好奇的是,这些来自德国的先进技术,在当时中国落后的工业基础下,是如何被引进、被使用、被维护的?它们是否经历过水土不服的阶段?在引进的过程中,中国方面又是如何学习和吸收这些技术的?傅德克先生作为作者,想必是对这段历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技术层面到社会层面,全方位地解读了德国蒸汽机车在中国的影响。同时,孙烈先生的翻译也让人觉得这是一本值得细读的书。我期待书中能够有丰富的史料、详实的图片,能够让我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理解这些德国蒸汽机车在中国铁路建设和发展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它们不仅仅是交通工具,更是工业文明的载体,是国家发展的助推器。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力量感和历史感,让人忍不住想翻开看看。我对蒸汽机车一直有着特殊的感情,那种轰鸣的声音,那种喷薄而出的蒸汽,简直是工业革命最鲜明的标志。我一直很想了解,这些来自遥远国度的庞然大物,是如何跨越山海,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的。特别是“德国蒸汽机车”这个关键词,让我联想到那些精密的机械设计,严谨的工艺制造,以及它们在中国铁路发展早期扮演的重要角色。我相信傅德克先生的著作,一定能为我揭示这段被历史长河淹没却又至关重要的篇章。孙烈先生的翻译也让我充满期待,好的翻译能够让不同文化的思想得以顺畅交流,让这段历史以最生动、最准确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机械结构的介绍,更能挖掘出这些机车背后承载的时代故事,它们如何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如何连接了广袤的国土,又如何见证了中国铁路从无到有的艰辛历程。这本书,在我心中已经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扇通往过去、连接世界的大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