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李復禎心意六閤拳-第二十輯-配盤
定價:28.0元
售價:21.3元
作者:權成
齣版社:山西科學技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3-01
ISBN:9787537749121
字數:132000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編輯推薦
“國術叢書”從2001年**輯問世,至今已連續齣版瞭十多輯,發掘、整理、記錄瞭中國傳統武術文化的理論、功法和曆史人物等,方便瞭廣大武術愛好者的研究及學練,並得到瞭讀者及市場的認可,故在此基礎上,我們繼續策劃推齣一批武術經典之作,在順應讀者需求的同時,推動和弘揚中華傳統武術文化。
內容提要
李復禎為車毅齋的大弟子,是清末民國初年十大武術高手之一。本書內容包括:基本拳理、套路、功法,拳譜歌訣,養生、技擊要略,等等。若久練長習,不僅可以健身強體,更能達到防身禦敵之功效。
目錄
作者介紹
權成,武術八段,中國當代武林名傢、當代中華武壇精英。1987年結識武術實戰名傢尹拉栓,並嚮其學習心意拳。2000年拜在程根科大師門下,修煉常有心意拳。作者有數十年豐富的實踐、實戰經驗和拳術理論功底,並在武術相關期刊上發錶過多篇文章。現任職於中國平安保險集團山西分公司,業餘時間在大學傳授心意拳。
文摘
第七章
師祖論心意六閤拳
節九九歸一說
一、得其一而萬事畢
在武術上,“一”是真氣、是內勁,氣存丹田德潤身,德即是一,是真勁。有內勁、真勁,纔有一切。虎豹等貓科動物之伸懶腰是真勁。可模仿之。鬆抻筋骨,讓真勁在體內自由地流淌。
二、陰陽
陰陽即太極、虛實、進退、伸縮、高低、吞吐、前後、智勇、破打。兩膀掙力,兩胯掙力,上下掙力。不知陰陽白學藝,不知進退枉伶俐。中庸之道,即恰到好處,不偏不倚,陰陽和諧,打的每把拳裏,虛中有實,實中有虛,不可雙重。如太極陰陽魚纏絲勁,頭追尾,自然;頭追頭,頂勁;尾追尾,丟勁。
三、三節
根節、中節、梢節。根節催,中節不可空,在根子上下功夫。三纔式,天地人。三體式,心意拳之根本也。每日三省吾身,三人行必有我師。三是變化之數,好事不過三。練通三節,能脫胎換骨,脫胎換相,手心、腳心、身體都會有很大的變化。練武藝是修煉大腦,是儒釋道閤一之術。
四、四象
雞腿、龍身、熊膀、虎豹頭。套路有雞形四把捶、燕形四把捶、蛇形四把捶。
1.雞腿
式式、把把是雞腿,有明金雞獨立,有暗金雞獨立。在立腿要分虛實。
2.龍身
變幻莫測,神龍見首不見尾,見尾不見首,讓敵如墜雲裏霧裏。身法極重要。
3.熊膀
取熊思想單純,外憨內實。兩膀如入地下十層,收下頜,頂頭懸。頭與膀反嚮擰,打每把勁都是地翻天的勁氣。
4.虎豹頭
如虎、豹等捕獵時,小心翼翼。收下頜,頂頭懸,心靜,斂神聽微雨之狀態。不知頂頭懸,白練三十年。沒有“虎豹頭”,精神提不起,打人發不齣力,膽小;有瞭“虎豹頭”,“惡”嚮膽邊生,膽大心細,神氣逼人,激發齣潛能,無物能逃。每一式都是雞腿、龍身、熊膀、虎豹頭的集閤體。
五、五行
土、金、水、木、火。五行相生相剋,互相依存和互相製約。五行相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互相滋潤、助長;五行相剋,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金剋木,木剋土,相互製約、阻礙。土為萬物根本,中央戊己土,可滋生諸行,為五行之母。常有門五行拳從橫拳開始,起手橫勁勢難找。橫勁逮著瞭,彆的勁就好找瞭,橫勁一斤大於縱勁十斤。五行對五髒,和四季、節氣大有關係,新的一年是從春分開始。兩分兩至(春分、鞦分;夏至、鼕至)極重要,鞦分是肅殺之季,更要重視。五行拳,要練正確,它是根基,不可偏重。五行拳如數學裏的加、減、乘、除、平方、開方等,練正確可生萬韆變化,將疾病化於無形中,天人閤一。五行拳練好,自然會“做題”,自然擅打鬥。五行本是五道關,無人把守自遮攔。
六、六閤
內三閤,外三閤。內三閤是心與意閤,意與氣閤,氣與力閤;外三閤是胯與膀閤,膝與肘閤,腳與手閤。常有心意六閤拳,極重視軟功,練胯的開閤,胸背開閤,膀的開閤。武術,開閤二字盡矣。下找上閤,膝與肘閤,胯與膀閤。頭與膀反嚮擰,腰與胯反擰。手腳要騰齣來,妙手空空。百會到之中軸綫中正勁不可丟。脊柱如閤頁的軸,前開後閤,前閤後開。開門讓敵進來,關門使敵齣去。一動無不動,一閤無不閤。
七、七星
頭、肩、肘、手、胯、膝、足七個部位。頭、肩、胯為“大石頭”,肘、膝為“小石頭”,手、足是“雞蛋”。要以石擊卵,不可以卵擊石。胳膊擰不過大腿,要練“大腿”。甩掄“大腿”與人打鬥。一動七星都動。
八、八卦
乾、坤、離、坎、震、巽、兌、艮。乾三連,以養生、健體為主,上下拉伸,左右拉伸,十字拉伸,關鍵是思想拉伸,基本功。坤六斷,以技擊、搏鬥為主,全身每個關節能鏇轉,能反弓斷弦。如、原子彈爆炸,四麵八方,無物能逃。如轉八卦單換掌,擰270度,胯與腰反嚮擰,頭與肩反嚮擰。兩膀如兩匹馬拉,兩肘鬆紮墜扣,是斜三體式。轉起來,三步一圈,開始是人追樹,練成是樹追人。將脊柱擰麻花成純陽之體,百病不生,能享天年。養煉結閤,龜鹿同春。
九、九九歸一
常有心意拳,每把動作、軟功、五行拳、十二形拳等多做九次,保持靈機。九是陽數之,深呼吸練功,以慢為主,不可急躁,極吃功夫。每個動作轉換時,金雞獨立,耗,呼吸三次。再嚮下進行。練九次是為瞭得一下真勁。有瞭真勁纔有一切,“真勁”是高壓電,是原子彈。韆下萬下,隻為一下。是有內勁、真勁的一下,是通高壓電的一下,是原子彈的一下爆炸。有瞭真勁,綿羊變成虎狼。
……
序言
《 李復禎心意六閤拳 》終於齣版瞭,圓瞭曆代先師和師父、師兄弟們的心願。“常有師父”——李復禎(1855—1930年),是山西(心)形意拳的傑齣代錶,一生從事鏢運業,從風口浪尖、刀光血影上滾戰過來,與人動手無數,從無敗績,人送“技擊泰鬥”“常勝將軍”;很多弟子都是祁縣,太榖、榆次等票號的少東傢。由於曆史和文化的原因,這一寶貴技藝一直停留在口傳、身授階段,很少有文字傳世。欣逢盛世,我輩有責任、有義務將這一武文化遺産整理、繼承,發揚光大。曆經多年辛苦磨礪,終於瓜熟蒂落。這是一本匯集瞭曆代師輩和當今師父、師兄弟們集體智慧和汗水的結晶。希望這一碩果能造福社會,走嚮世界。
這本書簡直是一本穿越時空的寶藏,字裏行間都彌漫著一種古樸而又充滿活力的氣息。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描述動作時所使用的比喻,生動形象,仿佛我正置身於古老的武林之中,親眼目睹大師的身姿。他對身體各個部位的講解,從最細微的關節運動到整體的協調配閤,都做得鞭闢入裏。讀來不僅增長瞭見識,更激發瞭我對自身身體潛能的好奇。書中提到的“意”的運用,更是讓我耳目一新,原來武術的精髓並非僅僅是肢體的力量,更多的是心智的調控和精神的凝聚。這種超越物質層麵的探討,讓這本書的價值倍增。它不隻是提供瞭一套方法,更提供瞭一種思考問題的方式,一種看待世界的新角度。我開始嘗試將書中的一些理念融入到自己的日常鍛煉中,雖然進步緩慢,但每一次微小的突破都讓我感受到巨大的喜悅。這種體驗是單純的肌肉記憶所無法比擬的,它是一種由內而外的成長。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就透露著一股與眾不同的質感,而翻開內容更是讓人眼前一亮。作者的文字功底相當深厚,每一個字都仿佛經過精心雕琢,既有力量感又不失細膩。他對於拳法的講解,並非簡單的動作分解,而是深入到瞭動作背後的原理和意圖。讀來你會感覺到,作者並非是想讓你死記硬背,而是引導你去理解,去感悟。特彆是關於“勁”的來源和運用,讓我受益匪淺。以往我總覺得那些高深的武術隻是遙不可及的神話,但通過這本書,我開始明白,原來一切都有章可循,都有其科學的道理。書中那些關於“悟性”的探討,也讓我意識到,武術的修煉不僅僅是身體的磨礪,更是心智的修煉。它教會我如何去感受,如何去體會,如何去將抽象的理論轉化為具象的行動。這本書讓我對傳統武術的認識,從錶麵的招式,上升到瞭對其內在精髓的理解。
評分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對它的期望值並不高,覺得不過是又一本泛泛而談的武術秘籍。然而,一旦翻開,我便被深深吸引住瞭。作者的文筆極其老練,敘述的邏輯清晰,條理分明,完全沒有普通武術書籍那種晦澀難懂的毛病。他能夠將極為復雜的理論,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錶達齣來,並且時不時地穿插一些曆史典故和個人感悟,讓整個閱讀過程既充實又有趣。我特彆欣賞他對“形”與“神”關係的闡述,將外在的招式與內在的精神力量緊密地聯係在一起,這是一種非常高明的見解。閱讀過程中,我多次停下來反復思考,甚至拿起筆來做筆記,生怕錯過任何一個精彩的觀點。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是知識的獲取,更是一次精神的激發,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與傳統文化的關係,也對那些傳承下來的瑰寶有瞭更深的敬意。
評分收到!以下是為您創作的五段不同風格、不同角度的讀者評價,均不包含您提供的圖書具體內容,每段約300字,並用
評分分隔。 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武術背後蘊含的深厚哲學思考,以及如何將理論與實踐巧妙地結閤起來。作者在文字中流露齣對事物本質的深刻洞察,那種對力量、節奏、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追求,仿佛能穿透紙麵,直抵讀者的內心。讀罷全書,我仿佛經曆瞭一場心靈的洗禮,對於如何平衡內外的力量,如何理解“以柔剋剛”的精妙之處,有瞭全新的認識。那些關於意念的引導,關於身體的感受,以及如何將這些抽象的概念轉化為切實的動作,都寫得極為細膩。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武術的書,更像是一部關於生命智慧的啓示錄。作者對於細節的刻畫,那種嚴謹的態度,讓我深感敬佩。即便我並非武術行傢,也能從字裏行間感受到那種化繁為簡的智慧,以及經過韆錘百煉纔可能形成的通透。它引導我去審視自己的生活方式,去思考在日常的點滴中如何注入同樣的精氣神,去體會那種不急不躁,循序漸進的力量。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提供瞭一個視角,讓你能夠跳齣原有的思維定勢,去發現那些被忽略的,但又至關重要的東西。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