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草业统计(20012005)9787109229884 中国农业出版社 全国畜牧总站

中国草业统计(20012005)9787109229884 中国农业出版社 全国畜牧总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全国畜牧总站 著
图书标签:
  • 草业
  • 统计
  • 农业
  • 畜牧业
  • 中国农业
  • 数据分析
  • 行业报告
  • 农业统计
  • 全国畜牧总站
  • 2001-2005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悟元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ISBN:9787109229884
商品编码:29384292790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8-02-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中国草业统计(20012005)
作者 全国畜牧总站
定价 160.00元
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ISBN 9787109229884
出版日期 2018-02-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中国草业统计(2001-2005)》内容共分四个部分。部分为草原保护建设统计;第二部分为草业生产统计,包括牧草种植与草种生产、多年生牧草生产、一年生牧草生产、牧草种子生产、商品草生产、草产品加工企业生产、农闲田面积、农闲田种草、飞播种草、牧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草品种审定登记等情况;第三部分为草原生物灾害统计,包括草原鼠害发生与防治、草原虫害发生与防治等情况;第四部分为其他统计。

   作者简介

   目录
编者说明
部分 草原保护建设统计
1-1 全国草原保护建设情况
1-2 2001年各地区草原保护建设情况
1-3 2002年各地区草原保护建设情况
1-4 2003年各地区草原保护建设情况
1-5 2004年各地区草原保护建设情况
1-6 2005年各地区草原保护建设情况
1-7 2001年266个牧区及半牧区县草原建设利用基本情况
1-8 2002年266个牧区及半牧区县草原建设利用基本情况
1-9 2003年266个牧区及半牧区县草原建设利用基本情况
1-10 2004年266个牧区及半牧区县草原建设利用基本情况
1-11 2005年266个牧区及半牧区县草原建设利用基本情况

第二部分 草业生产统计
一、牧草种植与草种生产情况
2-1 全国牧草种植与草种生产情况
2-2 2001年各地区牧草种植与草种生产情况
2-3 2002年各地区牧草种植与草种生产情况
2-4 2003年各地区牧草种植与草种生产情况
2-5 2004年各地区牧草种植与草种生产情况
2-6 2005年各地区牧草种植与草种生产情况
二、多年生牧草生产情况
2-7 全国多年生牧草生产情况
2-8 2001年各地区分种类多年生牧草生产情况
2-9 2002年各地区分种类多年生牧草生产情况
2-10 2003年各地区分种类多年生牧草生产情况
2-11 2004年各地区分种类多年生牧草生产情况
2-12 2005年各地区分种类多年生牧草生产情况
三、一年生牧草生产情况
2-13 全国一年生牧草生产情况
2-14 2001年各地区分种类一年生牧草生产情况
2-15 2002年各地区分种类一年生牧草生产情况
2-16 2003年各地区分种类一年生牧草生产情况
2-17 2004年各地区分种类一年生牧草生产情况
2-18 2005年各地区分种类一年生牧草生产情况
四、牧草种子生产情况
2-19 全国牧草种子生产情况
2-20 2001年各地区分种类牧草种子生产情况
2-21 2002年各地区分种类牧草种子生产情况
2-22 2003年各地区分种类牧草种子生产情况
2-23 2004年各地区分种类牧草种子生产情况
2-24 2005年各地区分种类牧草种子生产情况
五、商品草生产情况
2-25 全国商品草生产情况
2-26 2001年各地区分种类商品草生产情况
2-27 2002年各地区分种类商品草生产情况
2-28 2003年各地区分种类商品草生产情况
2-29 2004年各地区分种类商品草生产情况
2-30 2005年各地区分种类商品草生产情况
六、草产品加工企业生产情况
2-31 全国草产品加工企业生产情况
2-32 2001年各地区草产品加工企业生产情况
2-33 2002年各地区草产品加工企业生产情况
2-34 2003年各地区草产品加工企业生产情况
2-35 2004年各地区草产品加工企业生产情况
2-36 2005年各地区草产品加工企业生产情况
七、农闲田面积情况
2-37 全国农闲田面积情况
2-38 2001年各地区农闲田面积情况
2-39 2002年各地区农闲田面积情况
2-40 2003年各地区农闲田面积情况
2-41 2004年各地区农闲田面积情况
2-42 2005年各地区农闲田面积情况
八、各地区分种类农闲田种草情况
2-43 2001年各地区分种类农闲田种草情况
2-44 2002年各地区分种类农闲田种草情况
2-45 2003年各地区分种类农闲田种草情况
2-46 2004年各地区分种类农闲田种草情况
2-47 2005年各地区分种类农闲田种草情况
九、各地区飞播种草情况
2-48 2001年度各地区飞播种草情况
2-49 2002年度各地区飞播种草情况
2-50 2003年度各地区飞播种草情况
2-51 2004年度各地区飞播种草情况
2-52 2005年度各地区飞播种草情况
十、各地区牧草种质资源保存情况
2-53 2001年各地区牧草种质资源保存情况
2-54 2002年各地区牧草种质资源保存情况
2-55 2003年各地区牧草种质资源保存情况
2-56 2004年各地区牧草种质资源保存情况
2-57 2005年各地区牧草种质资源保存情况
十一、全国草品种审定登记情况
2-58 1987-2005年草品种审定登记情况

第三部分 草原生物灾害统计
一、各地区草原鼠害发生与防治情况
3-1 2001各地区草原鼠害发生与防治情况
3-2 2002各地区草原鼠害发生与防治情况
3-3 2003各地区草原鼠害发生与防治情况
3-4 2004各地区草原鼠害发生与防治情况
3-5 2005各地区草原鼠害发生与防治情况
二、各地区草原虫害发生与防治情况
3-6 2001年各地区草原虫害发生与防治情况
3-7 2002年各地区草原虫害发生与防治情况
3-8 2003年各地区草原虫害发生与防治情况
3-9 2004年各地区草原虫害发生与防治情况
3-10 2005年各地区草原虫害发生与防治情况

第四部分 其他统计
4-1 全国草原工作站基本情况
4-2 2001年各地区草原工作站基本情况
4-3 2002年各地区草原工作站基本情况
4-4 2003年各地区草原工作站基本情况
4-5 2004年各地区草原工作站基本情况
4-6 2005年各地区草原工作站基本情况
4-7 草业标准名录
主要指标解释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中国草业发展年度报告(2001-2005) (基于对中国草业现状、发展趋势及未来展望的深度分析) 引言 草业,作为畜牧业的重要基础和生态建设的关键环节,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从广袤的草原牧区到农区饲料种植,再到城市绿化和生态修复,草类植物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其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日益凸显。本报告聚焦于2001年至2005年这一关键时期,深入剖析中国草业的发展脉络、政策导向、市场格局、技术进步以及面临的挑战,力求为读者呈现一幅全面、客观、详实的中国草业发展图景。 第一章 宏观环境与政策导向 2001-2005年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的时期。在这一背景下,国家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草业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国民经济与农业政策的关联: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国内经济面临着国际竞争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国家层面更加强调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在此过程中,草业被视为提升畜牧业生产效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战略性产业。 中央一号文件中的草业信号: 2001-2005年间,历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对“三农”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虽然不一定直接点名“草业”,但文件中关于发展现代畜牧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等内容,都直接或间接地为草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政策支持。例如,对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探索,对草种业发展的扶持,以及鼓励发展优质饲草种植等,都在政策层面得到体现。 区域发展战略与草业的结合: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差异显著。在这一时期,国家实施了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如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草业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也因地而异。在草原牧区,发展现代草原畜牧业、提升草场产草量和利用率是核心;在农区,推广优良饲草种植、实现农牧结合、解决秸秆饲用问题成为重点;在南方地区,则更多地关注草坪草、观赏草以及生态修复用草的应用。 法律法规的完善与执行: 针对草原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国家在这一时期也逐步完善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例如,《草原法》的进一步贯彻落实,对草原承包经营制度的规范,以及草原执法监督的加强,都为草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同时,一些地方性法规也针对性地对本地草业发展进行了规定。 第二章 中国草业产业现状分析 2001-2005年是中国草业产业从初步发展向规模化、产业化迈进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产业现状呈现出多样化、区域化以及初步整合的特点。 草种业的萌芽与发展: 草种是草业的“芯片”。在这一时期,中国草种业开始逐步发展,但仍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引进国外优良品种、地方品种的选育、以及部分区域性草种繁育基地的建设成为重要内容。然而,优质草种的供给不足、草种质量不稳定、草种市场秩序不规范等问题依然存在,制约了草业整体效益的提升。 饲草生产与利用的区域差异: 北方牧区: 依然是饲草生产的主要区域,但传统的粗放式放牧模式面临挑战。人工草地建设、改良退化草地、推广优质牧草种植(如苜蓿、羊草、披碱草等)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饲草的机械化收割、储存(如青贮、氨化)技术得到初步推广。 农区: 随着畜牧业的集约化发展,农区饲料粮的压力显现。秸秆饲用、种植饲用玉米、青贮作物等成为解决饲料来源的重要途径。农牧结合的模式开始受到关注,促进了区域内资源的优化配置。 南方地区: 饲草种植相对较少,但草坪草、观赏草的种植和市场开始活跃。草用于城市绿化、公园建设、道路边坡绿化等的需求逐渐增加。 草产品加工业的初步形成: 随着饲草生产规模的扩大,草产品加工业也开始起步。主要包括: 干草加工: 对优质干草进行机械化收割、打捆、包装,提高其商品化水平。 青贮加工: 利用青贮技术将牧草、玉米秸秆等加工成易于储存和饲用的饲料。 草粉生产: 将干燥或半干燥的牧草粉碎,作为精饲料的补充。 草坪草生产: 规模化种植和销售草坪草。 市场体系的初步建立: 尽管市场体系尚不完善,但区域性的草产品交易市场、饲草专业合作社以及一些大型饲料企业的参与,已经初步构建了草产品的流通渠道。信息不对称、价格波动、品牌建设滞后等是市场面临的主要问题。 技术推广与创新: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这一时期,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在牧草育种、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草场改良、饲草加工利用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然而,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速度和效率仍然有待提高。 第三章 草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2001-2005年,中国草业在发展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同时也孕育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主要挑战: 资源退化与环境压力: 部分地区草场超载放牧、管理不善导致草场退化、沙化、盐碱化等问题依然严峻,严重影响了草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 技术瓶颈与推广难题: 优良牧草品种的引进和选育相对滞后,先进的栽培、管理、加工利用技术推广不力,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制约了草业生产效益的提升。 产业化水平不高: 产业链条短,深加工能力弱,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体系尚不健全。 政策支持的不足与稳定: 尽管有政策导向,但针对草业的专项投入、补贴机制、金融支持等方面仍显不足,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也需要加强。 人才短缺: 缺乏懂技术、懂经营、懂市场的复合型草业人才。 重要机遇: 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肉、蛋、奶的需求不断增长,带动了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从而对优质饲草的需求也随之增加,为草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兴起: 国家和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退耕还林还草、草原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的实施,为草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也拓展了其在生态领域的应用。 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农区秸秆资源丰富,将其转化为饲料,实现农牧结合,有助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科技创新的推动: 随着科技的进步,新的牧草品种、栽培技术、加工工艺不断涌现,为草业的提质增效提供了技术支撑。 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深化: 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草业发展经验、引进优良品种和技术,为中国草业发展提供了外部动力。 第四章 发展趋势与展望 基于对2001-2005年草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可以预见未来中国草业将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科学化、集约化生产: 草种业将逐步实现良种化、标准化繁育,饲草生产将更加注重科学管理、精准栽培,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品质。 产业化、规模化经营: 草业将朝着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形成集种、养、加、销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生态化、可持续发展: 草业将更加注重生态效益,积极参与生态修复、环境保护,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多元化应用与拓展: 除了传统的饲料用途,草坪草、观赏草、药用草、能源草等多元化应用将得到进一步拓展。 科技支撑与创新驱动: 科技进步将成为草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将不断涌现。 品牌化与市场化运营: 注重品牌建设,提升产品附加值,构建更加成熟的市场体系。 结论 2001-2005年是中国草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五年。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国家政策的支持、市场的需求以及科技的进步,为中国草业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时期,草业从一个相对边缘的产业,逐渐走向产业化、专业化和品牌化的发展道路。展望未来,随着国家对农业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中国草业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发展篇章。本报告旨在回顾和分析这一时期的发展状况,为理解中国草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提供有益的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的乡村振兴战略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草业作为连接农业和畜牧业的重要纽带,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这本书《中国草业统计(2001-2005)》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一个深入了解这一领域的机会。我特别关注的是,在这五年间,中国的草业发展是否得到了国家政策的有效支持,例如在项目推广、技术引进、人才培养等方面有哪些具体成效?通过这份统计数据,我们能否看到不同地区在草种选育、种植技术、草场管理方面的差异化发展路径?我个人也曾听闻一些关于退耕还草、科学放牧的讨论,书中是否能提供相关的量化数据来佐证这些政策的实施效果?此外,草业的现代化进程,包括机械化种植、标准化加工、品牌化销售等方面,在2001-2005年间又取得了怎样的进展?这些都是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获得的深刻洞见,相信它能为我理解中国农村经济的脉络提供更坚实的数据支撑。

评分

这本《中国草业统计(2001-2005)》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翻阅,但光是看到书名和出版社,就充满了期待。作为一个长期关注中国农业发展,特别是草牧业潜在价值的读者,我对这类数据详实的报告总是充满好奇。2001-2005年这个时间段,恰好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想必这期间草业的发展也经历了不少变化。这本书的出版,或许能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清晰的图景:这五年间,全国的草地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分别有怎样的增减?不同区域的草业发展水平如何?主要的草种有哪些?饲料草的种植和利用情况是怎样的?这些数据不仅对于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至关重要,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也能帮助我更直观地理解中国草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更重要的是,草业与畜牧业是唇齿相依的关系,草的品质和产量直接影响着畜牧业的成本和效益。这本书能否揭示出草业发展对中国畜牧业转型升级所起到的支撑作用,以及其中存在的一些挑战和机遇?我迫不及待地想从书中的数据分析中找到答案。

评分

作为一名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有高度关注的读者,我一直认为发展高效、可持续的草业对于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中国草业统计(2001-2005)》这本书的出版,对我而言,无疑是一扇了解中国草业在生态层面的重要性的窗口。我想通过这本书了解,在这五年里,中国的草地面积是否有所恢复或扩大?草地的退化情况是否得到了有效遏制?哪些地区的草业发展模式更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书中的统计数据是否能反映出人工草地种植和天然草场保护之间在面积和效益上的关系?另外,草业的发展与畜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之间是否存在一种良性互动,即通过发展优质饲料草,能够减少对天然草场的过度压力,从而达到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草业在固碳、防风固沙、水源涵养等方面的量化数据,这对于我理解中国草业的生态价值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评分

作为一名曾经参与过农业项目调研的读者,我深知数据统计在政策制定和项目评估中的关键作用。因此,这本《中国草业统计(2001-2005)》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份冰冷的数据汇编,更是一份具有深刻价值的实践参考。我想知道,在这五年间,国家在草业发展上的投入,例如科研经费、项目补贴等,是否能在书中得到体现?草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在这一时期是否经历了重要的调整,这些调整又对草业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对于基层从事草业生产的农民和企业来说,这份统计数据能否为他们提供市场信息,帮助他们做出更明智的种植和经营决策?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包含了一些关于草业产业链各环节的数据,例如草种繁育、种植、收割、加工、饲料化利用以及与畜牧业的衔接等,这些能够帮助我更全面地理解草业发展的全过程,并从中找出潜在的瓶颈和改进空间。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抱有关注,而草业作为畜牧业的基础,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中国肉类、奶制品等产品的品质和成本。因此,《中国草业统计(2001-2005)》这本统计年鉴,在我看来,是了解中国草业在全球视野下地位的一个重要参考。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了解在2001-2005年间,中国草业在种植面积、单位产量、技术水平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有多大?是否存在引进和推广国外优良草种的成功案例?书中的数据能否反映出中国草业在满足国内畜牧业需求的同时,是否有能力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特别是那些大规模、集约化的草业生产模式,在产量和成本控制上是否具有优势?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横向比较的数据,哪怕是粗略的,也能让我对中国草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并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些方向性的思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