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沿海地区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战略
定价:36.00元
作者:刘毅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05-12-01
ISBN:9787100044233
字数:
页码:247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作为该项目的次课题,“沿海地区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略”,旨在研究沿海地区人地关系演化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符合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特征的人口、经济、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模式与优化途径,为国家制定加速该地区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战略,全面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并逐步实现区域空间的有序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书即是在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著的。
本书主要从“状态-要素-动力”的角度对沿海地区人地关系演化的历程与影响因素进行一个综合性的战略性研究。本书部分着重从宏观总体的角度对沿海地区建国50年来人地关系的总体变化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描述与分析,力求提供一个以时间和空间为分析尺度的沿海地区人地关系态势的总体框架;第二部分对沿海地区人地系统的各构成要素的基准条件、状态和演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的描述;第三部分从动力和影响要素的角度,对经济全球化、产业结构演进和高新技术产业培育等未来20年影响沿海地区人地关系的要素的作用机理和规律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目录
前言
章 人地关系历史演化的历程与驱动力
节 人地关系认识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人地关系演进及其驱动力分析
第三节 人地关系演化的定量评价
第四节 结论与建议
第二章 预设目标下的人地关系发展趋势与对策
节 全面小康进程中人地关系演进的主导因素
第二节 人地关系协调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
第三节 人地关系调整的基本途径
第四节 结论与建议
第三章 环境基础与人地关系协调发展
节 沿海地区的资源环境及其特点
第二节 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
第三节 资源环境基础总体评价及经济一环境协调性分析
第四节 海洋系统的开发与保护
第五节 结论
第四章 土地集约利用与人地关系调整
节 土地利用状况的历史变化
第二节 食物安全与耕地资源储备
第三节 城市化与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
第四节 重点地区土地集约化利用的方向
第五节 结论与建议
第五章 矿产资源基础与人地关系调整
节 能源及矿产资源保障的现状分析
第二节 矿产资源消费的环境代价
第三节 矿产资源的未来变化趋势评价
第四节 发展模式及对策
第六章 水资源高效利用与人地关系调整
节 水资源利用的基本评价
第二节 水资源的供给与需求趋势分析
第三节 水资源高效利用的途径与模式
第四节 重点地区水资源的利用与调整
第五节 结论与建议
第七章 经济全球化的资源环境影响
节 经济全球化的资源环境效应机制
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的资源环境影响分析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下的发展定位及其资源环境效应
第四节 结论与建议
第八章 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趋势研究
节 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国际比较
第二节 沿海地区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第三节 2020年沿海地区产业结构预测
第四节 后工业化时代沿海地区产业结构的演化趋势
第五节 结论与建议
第九章 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与发展
节 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与作用
第二节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外环境评价
第三节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状态
第四节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战略与途径
第五节 沿海地区主要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第六节 结论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坦白说,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是内敛而沉稳的,它不追求华丽的辞藻,而是用一种近乎工程师般的严谨态度来解构复杂的人地矛盾。对于我这样关注具体实施层面的读者来说,最吸引我的部分是其中对“制度创新”的描述。沿海地区的管理往往涉及到多重权责主体——渔业局、环保署、规划国土部门,各自为政的现象非常普遍。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套打破“部门墙”的制度蓝图,强调建立一种基于生态系统的综合管理框架。书中关于“风险共担机制”的设想尤其具有前瞻性,它承认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是不可逆的,因此需要设计出能够将潜在损失社会化、而收益私有化的反向机制,这无疑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一种深刻反思和修正。如果说有什么遗憾,那就是希望在探讨技术解决方案时,能够再多披露一些非工程性的、更具本土智慧的适应性策略,让这份“战略”更接地气、更具生命力。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部经过深思熟虑的“历史诊断书”,它没有简单地将沿海地区的困境归咎于单一因素,而是将其视为人类世以来一系列决策累积的后果。作者仿佛是一位冷静的观察者,记录下潮起潮落间,人类在海岸线上留下的深刻烙印。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文化景观”的保护策略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很多地方,过度追求“现代化”的海岸线改造,正在抹去地域独有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符号。这本书巧妙地论证了,健康的“人地关系”不仅是生态平衡的体现,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它提出了一种“慢发展”的哲学,主张在关键的生态敏感区,应采取“非干预性”或“最小干预性”的策略,让自然的力量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发挥作用。这种对时间维度的尊重,让整本书的基调显得既有历史纵深感,又对未来保持了一种审慎的乐观。
评分读完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的“尺度感”把握得非常到位,它没有拘泥于微观的个案研究,也没有止步于宏观的政策口号,而是巧妙地在两者间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作者似乎拥有一种近乎“全景式”的视野,将地质变迁的漫长时空与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短期目标进行了富有张力的对话。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空间正义”的探讨,即在资源日益稀缺的沿海地带,如何确保发展红利能够公平地惠及所有群体,尤其是那些依赖传统海洋生计的渔民和社区。这本书的论证逻辑如同精密的机械构造,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从自然资本的评估模型到社会资本的凝聚力分析,每一步都建立在扎实的数据支撑之上,令人信服。它成功地将经济学中的“外部性”问题,通过地理学的视角,转化为了空间规划中的“内部化”策略,这种跨学科的融合令人耳目一新。那些关于建立蓝色经济区位优势的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将区位优势理论提升到了生态效率的新高度。
评分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不是线性推进的,而是采取了一种螺旋上升的论证模式,不断回到核心的“协调”二字上进行深化和拓展。我非常欣赏作者在处理“经济增长”与“生态约束”这对永恒矛盾时的平衡术。它没有像某些环境论著那样陷入悲观主义,也没有像某些发展主义作品那样盲目乐观,而是提供了一种务实的中间道路——即“有质量的增长”。书中详细论述了如何通过产业升级和技术迭代,降低单位产值对土地和海洋资源的依赖度,这对于正处于转型期的沿海城市来说,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海岸带的理解不再是单一的地理概念,而是一个包含着复杂权力结构、历史遗留问题和未来生态责任的动态系统。这本书成功地将原本枯燥的战略规划,转化成了一场引人入胜的思维探索之旅,让人愿意反复咀嚼其中的每一个论点。
评分这本《沿海地区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战略》的标题本身就充满了宏大的叙事感,让人不禁联想到那些波澜壮阔的海岸线、生生不息的海洋经济,以及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的人们。初拿到这本书时,我最期待的是它能像一把精密的尺子,量度出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那些微妙而复杂的互动关系。我希望它能深入剖析在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浪潮下,沿海地区如何在追求经济效率的同时,兼顾生态承载力的极限。书中若能详尽描绘不同纬度、不同地理特征的沿海带,比如东北的冰雪海岸与南方的热带滨海的差异化发展路径,那将是极具洞察力的。我特别留意了关于“韧性”的构建,即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频发时,沿海社区应如何调整其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实现可持续的生存与繁荣。如果它能提供一系列可操作的政策工具箱,指导地方政府进行跨部门、跨区域的协同治理,那么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就无可估量了。光是想象那些关于湿地保护、滩涂资源的精细化管理案例,就足以让人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期待,这绝非一本空泛的理论著作,而更像是一份面向未来的行动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