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里的聪明科学课

厨房里的聪明科学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乃绮,柯佩岑 著
图书标签:
  • 科学实验
  • 厨房科学
  • 儿童科普
  • STEAM教育
  • 动手实践
  • 亲子互动
  • 趣味科学
  • 生活科学
  • 实验教程
  • 科学启蒙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下博文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3103622
商品编码:2940583852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8-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厨房里的聪明科学课

定价:58.00元

作者:陈乃绮,柯佩岑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5-01

ISBN:9787203103622

字数:

页码:25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24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如今人们过度依赖电子产品,许多父母与孩子之间都缺乏有效沟通。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书把科学实验化作亲子沟通的桥梁。全书以主人公甜甜、宝弟一家人的日常生活故事为线索,把普通的厨房变成了另类科学教室,展现了一场神奇有趣的探索之旅。

n

n

书中收录了89个奇妙游戏,配合详细的图片说明和科学原理介绍,适合各年龄阶段的孩子,既有助于全面开发孩子的五种感官体验,还能帮助他们塑造品质。书中实验所需的材料都是生活中的常见物品,轻轻松松便可获得,适合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有助于改善亲子关系。这些充满创意的游戏,不仅能让孩子对科学着迷,也能让成年人从中找回童年的欢乐。

n

n

n


目录


生活中的科学飨宴 01

n

用科学游戏为亲子关系调味 02

n

写在游戏开始之前 03

n

科学游戏对孩子的影响如何? 04

n

爸妈如何陪伴孩子进行科学游戏? 04

n

孩子如何自己进行科学游戏? 05

n

使用本书的注意事项 05

n

n

味觉系列

n

n

01用科学做点心

n

游戏一:牛奶变酸奶 004

n

游戏二:食物会脱水 006

n

游戏三:甜甜的果酱 008

n

游戏四:夏天可乐沙冰 010

n

游戏五:在家做奶酪 012

n

游戏六:豆浆变变变 014

n

n

02零食变变变

n

游戏一:洗手搓爱玉 020

n

游戏二:卷心菜变泡菜 022

n

游戏三:玩出蜂窝糖 024

n

游戏四:香软糖 026

n

游戏五:酸甜水果醋 028

n

游戏六:不用火的料理 030

n

n

03味觉会

n

游戏一:调味分辨

n

游戏二:糖去哪里了

n

游戏三:口香糖隐形术

n

游戏四:炼乳甜心

n

游戏五:爆跳种子

n

n

n

视觉系列

n

n

01神奇魔术秀

n

游戏一:醋蛋 050

n

游戏二:可乐吹气球 052

n

游戏三:麦片寻宝 054

n

游戏四:缤纷蝶豆花 056

n

游戏五:咖喱小画家 058

n

游戏六:水果发电机 060

n

n

02营养都在食物里

n

游戏一:寻找维生素C 066

n

游戏二:淀粉藏在哪里 068

n

游戏三:闪亮洗铜水 070

n

游戏四:自制酸碱剂 072

n

游戏五:巫师的隐形墨水 074

n

n

03食物全密码

n

游戏一:不生气的可乐 080

n

游戏二:水球钻进玻璃瓶 082

n

游戏三:胡椒沙画 084

n

游戏四:五彩食盐 086

n

游戏五:彩虹果汁塔 088

n

n

04奇幻的视觉游戏

n

游戏一:橘子烟火 094

n

游戏二:一封神秘的信 096

n

游戏三:神奇抽水机 098

n

游戏四:热流走马灯 100

n

游戏五:漂浮彩色 102

n

游戏六:酱包潜水艇 104

n

游戏七:百变影子游戏 106

n

n

听觉系列

n

n

01资源回收魔法术

n

游戏一:旋转陀螺蛇 112

n

游戏二:公鸡喔喔啼 114

n

游戏三:谁是大声公 116

n

游戏四:吹奏吸管笛 118

n

游戏五:伸缩小喇叭 120

n

n

02除了吃,还能玩

n

游戏一:绿豆摇铃 126

n

游戏二:玻璃音乐会 128

n

游戏三:汤匙大钟 130

n

游戏四:气压多多笛 132

n

游戏五:波浪肯特管 134

n

n

03一场食物音乐会

n

游戏一:调音专家 140

n

游戏二:听风的声音 142

n

游戏三:声音的反射作用 144

n

游戏四:吸管排笛 146

n

游戏五:我把声音变大了 148

n

n

n

嗅觉系列

n

n

01这是什么味道?

n

游戏一:神奇蚊不叮 154

n

游戏二:气味闻香瓶 156

n

游戏三:我的造型香皂 158

n

游戏四:巧克力画糖 160

n

游戏五:不用水果的果汁 162

n

n

02气味大变身

n

游戏一:咖啡除臭包 168

n

游戏二:橘子清洁剂 170

n

游戏三:蚊子远离我 172

n

n

03我喜欢的味道是……

n

游戏一:动手做香水 178

n

游戏二:糖的香气 180

n

游戏三:我的香氛袋 182

n

游戏四:“合香”的味道 184

n

n

n

触觉系列

n

n

01触觉大不同

n

游戏一:铁水传导线 190

n

游戏二:神奇纹身贴纸 192

n

游戏三:气泡泡澡球 194

n

游戏四:化石的拓印 196

n

游戏五:超水感护手霜 198

n

游戏六:玉米寒天蜡烛 200

n

n

n

02愉快的触觉

n

游戏一:热量去哪里 206

n

游戏二:干洗手液 208

n

游戏三:自制灭火器 210

n

游戏四:微笑饭团 212

n

游戏五:打不进的面团 214

n

游戏六:红豆暖暖包 216

n

n

n

03怀念的古早味

n

游戏一:闪电吸铁 222

n

游戏二:五彩转转盘 224

n

游戏三:豆豆沙包 226

n

游戏四:跳跳钢弹 228

n

游戏五:来玩一张纸 230

n

游戏六:塑料杯吊饰 232

n

游戏七:树枝上的平衡鸟 234

n


作者介绍


陈乃绮(Penny)

n

从小就对科学感兴趣,喜欢的课外读物就是科学家传记。大学时主修化学,并开始接触儿童科普教育,教导小朋友简单的科学常识。为了推广“生活处处是科学,科学即在生活中”的理念,她将科学结合趣味及设计创意,希望透过有趣的实验课,让孩子们了解并爱上科学。

n

n

柯佩岑

n

儿童语言开发专题讲师,主修语言治疗与儿童教育,喜欢发现各种事物的可能。擅长儿童语言理解能力训练、亲子沟通技巧教学。希望从多元、多向度的角度,陪伴各种特质的孩子与家长,因此踏入绘本世界。

n


文摘


许多家长或是孩子听到“科学”这一类的主题,总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枯燥乏味的课本,或是感觉太过专业而遥不可及。相对的,当我们提到“厨房”时,相信辛苦的“煮妇、煮夫”们,觉得这是一个既熟悉又令人有点头疼的地方。如何把原本遥不可及的科学知识与生活化的厨房时光结合在一起?又如何可以让亲子关系、家庭活动因为这两个不同元素的结合,产生出多元的、充满创意的小小惊喜?

n

那就让我们从与生俱来的五种感官开始做起吧!

n

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这五大感官,在生活经验与成长学习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也因为这些感官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所以家长往往会忽略对孩子感官开发的重要性,进而影响孩子未来的学习与发展!所以,何不让我们从生活经验开始出发,通过厨房里的科学游戏,鼓励孩子累积科学原理,更可以让孩子通过亲身体验,丰富在感官发展上的经验。

n

通过这样的家庭活动与亲子游戏,爸爸妈妈更加了解自家宝贝的互动与学习模式,为亲子互动与亲子沟通,建立渐具趣味的学习模式,相信会让亲子关系加分不少!

n

就让我们走进厨房,打开冰箱与橱柜,开启更加有创意的美好家庭生活吧!

n

n

科学游戏对孩子的影响为何?

n

n

厨房里的科学游戏,利用生活常见的情境与随手可得的物品,不仅启发孩子的创造力,更让孩子有机会利用与生俱来的感官能力,体验视觉、触觉、听觉、味觉和嗅觉带来的奇妙乐趣,满足儿童对于感官经验的需求,培养他们运用多元感官的能力。

n

在游戏过程中,除了孩子与家长可以进行主题讨论与活动设计外,在生活情境中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与环境观察能力,并且透过鼓励,在操作过程中,让孩子学习大小肌肉控制与肢体协调,训练专注力与稳定性。

n

创意的延伸和多功能的内容主题,让生活不只是生活。生活中的科学游戏,更可以是协助孩子成长发展的重要伙伴!

n

n

爸妈如何陪伴孩子进行科学游戏?

n

n

如何让家庭互动与亲子关系更加稳定有趣,辛苦的爸爸妈妈们除了用心经营家庭生活之外,更需要发挥创意与巧思。在科学游戏中,通过观察与互动,引导孩子一步一步地建构思考脉络,帮助孩子有逻辑地规划游戏流程、有系统地执行,甚至可以鼓励孩子做有创意的观念开发与游戏延伸。

n

其实亲子互动模式,并不是只有式的指导或是放任式的自由。聪明睿智的父母们可以依据孩子的特质,采取渐进的观察模式,扩大范围与规则,给予孩子足够的发展空间与犯错权利。例如在本书中的引导策略与亲子互动中,我们让孩子充分体验生活中的种种感官与感受,在过程中逐步调整孩子的观念和态度。父母在陪同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更加了解孩子,亲子关系与成长学习同时并行,一举多得!

n

n

n


序言


生活中的科学飨宴 01

n

用科学游戏为亲子关系调味 02

n

写在游戏开始之前 03

n

科学游戏对孩子的影响如何? 04

n

爸妈如何陪伴孩子进行科学游戏? 04

n

孩子如何自己进行科学游戏? 05

n

使用本书的注意事项 05

n

n

味觉系列

n

n

01用科学做点心

n

游戏一:牛奶变酸奶 004

n

游戏二:食物会脱水 006

n

游戏三:甜甜的果酱 008

n

游戏四:夏天可乐沙冰 010

n

游戏五:在家做奶酪 012

n

游戏六:豆浆变变变 014

n

n

02零食变变变

n

游戏一:洗手搓爱玉 020

n

游戏二:卷心菜变泡菜 022

n

游戏三:玩出蜂窝糖 024

n

游戏四:香软糖 026

n

游戏五:酸甜水果醋 028

n

游戏六:不用火的料理 030

n

n

03味觉会

n

游戏一:调味分辨

n

游戏二:糖去哪里了

n

游戏三:口香糖隐形术

n

游戏四:炼乳甜心

n

游戏五:爆跳种子

n

n

n

视觉系列

n

n

01神奇魔术秀

n

游戏一:醋蛋 050

n

游戏二:可乐吹气球 052

n

游戏三:麦片寻宝 054

n

游戏四:缤纷蝶豆花 056

n

游戏五:咖喱小画家 058

n

游戏六:水果发电机 060

n

n

02营养都在食物里

n

游戏一:寻找维生素C 066

n

游戏二:淀粉藏在哪里 068

n

游戏三:闪亮洗铜水 070

n

游戏四:自制酸碱剂 072

n

游戏五:巫师的隐形墨水 074

n

n

03食物全密码

n

游戏一:不生气的可乐 080

n

游戏二:水球钻进玻璃瓶 082

n

游戏三:胡椒沙画 084

n

游戏四:五彩食盐 086

n

游戏五:彩虹果汁塔 088

n

n

04奇幻的视觉游戏

n

游戏一:橘子烟火 094

n

游戏二:一封神秘的信 096

n

游戏三:神奇抽水机 098

n

游戏四:热流走马灯 100

n

游戏五:漂浮彩色 102

n

游戏六:酱包潜水艇 104

n

游戏七:百变影子游戏 106

n

n

听觉系列

n

n

01资源回收魔法术

n

游戏一:旋转陀螺蛇 112

n

游戏二:公鸡喔喔啼 114

n

游戏三:谁是大声公 116

n

游戏四:吹奏吸管笛 118

n

游戏五:伸缩小喇叭 120

n

n

02除了吃,还能玩

n

游戏一:绿豆摇铃 126

n

游戏二:玻璃音乐会 128

n

游戏三:汤匙大钟 130

n

游戏四:气压多多笛 132

n

游戏五:波浪肯特管 134

n

n

03一场食物音乐会

n

游戏一:调音专家 140

n

游戏二:听风的声音 142

n

游戏三:声音的反射作用 144

n

游戏四:吸管排笛 146

n

游戏五:我把声音变大了 148

n

n

n

嗅觉系列

n

n

01这是什么味道?

n

游戏一:神奇蚊不叮 154

n

游戏二:气味闻香瓶 156

n

游戏三:我的造型香皂 158

n

游戏四:巧克力画糖 160

n

游戏五:不用水果的果汁 162

n

n

02气味大变身

n

游戏一:咖啡除臭包 168

n

游戏二:橘子清洁剂 170

n

游戏三:蚊子远离我 172

n

n

03我喜欢的味道是……

n

游戏一:动手做香水 178

n

游戏二:糖的香气 180

n

游戏三:我的香氛袋 182

n

游戏四:“合香”的味道 184

n

n

n

触觉系列

n

n

01触觉大不同

n

游戏一:铁水传导线 190

n

游戏二:神奇纹身贴纸 192

n

游戏三:气泡泡澡球 194

n

游戏四:化石的拓印 196

n

游戏五:超水感护手霜 198

n

游戏六:玉米寒天蜡烛 200

n

n

n

02愉快的触觉

n

游戏一:热量去哪里 206

n

游戏二:干洗手液 208

n

游戏三:自制灭火器 210

n

游戏四:微笑饭团 212

n

游戏五:打不进的面团 214

n

游戏六:红豆暖暖包 216

n

n

n

03怀念的古早味

n

游戏一:闪电吸铁 222

n

游戏二:五彩转转盘 224

n

游戏三:豆豆沙包 226

n

游戏四:跳跳钢弹 228

n

游戏五:来玩一张纸 230

n

游戏六:塑料杯吊饰 232

n

游戏七:树枝上的平衡鸟 234

n



《厨房里的聪明科学课》—— 颠覆你对日常烹饪的认知 你是否曾经好奇,为什么有些食材放在一起会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让菜肴风味倍增?为什么烘焙时,面粉、糖和酵母的组合能创造出松软可口的点心?为什么看似简单的烹饪过程,背后却隐藏着如此丰富而迷人的科学原理? 《厨房里的聪明科学课》将带你踏上一场前所未有的厨房科学探索之旅。本书并非一本寻常的菜谱,也不是枯燥的科学教材,而是一本将科学智慧巧妙融入日常烹饪的书籍。它将揭示你早已熟悉的厨房日常,原来隐藏着如此多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科学奥秘。你将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知识,让你的烹饪技艺更上一层楼,不仅做出美味佳肴,更能理解其背后的原理,让每一次下厨都充满乐趣和成就感。 第一章:食材的化学魔法——揭秘风味产生的奥秘 美拉德反应的魅力: 焦糖色的诱惑,不仅仅是视觉的享受。我们将深入探讨美拉德反应,理解为何煎炸、烘烤等高温烹饪能赋予食物诱人的金黄色泽和复杂的风味。你将了解不同食材在美拉德反应中的表现差异,以及如何通过控制温度和时间,最大化其风味潜力。例如,为什么烤肉的香气如此迷人?为什么洋葱炒至焦糖色会带来独特的甜味?这背后的化学变化将为你一一解答。 酶的隐秘作用: 从嫩肉到发酵,酶在厨房中扮演着无声的魔法师。本书将介绍常见的酶类,如蛋白酶、淀粉酶等,它们如何分解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从而改变食物的质地和风味。你将学会如何利用酶来嫩化肉类,让蔬菜口感更佳,甚至理解为什么腌制后的水果风味更加浓郁。 香气的化学方程式: 那些令人垂涎的香气,并非凭空而来。我们将揭示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奥秘,了解它们如何组合,形成我们感知到的各种食物香气。你将认识到,不同烹饪方法如何影响这些化合物的释放,从而改变菜肴的整体香气轮廓。例如,为什么新鲜香草的气味比烹饪后的更强烈?香料混合时产生的复合香气又是如何形成的? 酸碱度的微妙影响: 调味只是第一步,酸碱度对食物的质地和风味有着深刻的影响。我们将探讨不同酸性(如醋、柠檬汁)和碱性(如小苏打)物质在烹饪中的作用。理解为何在腌制过程中加入酸性物质可以嫩化肉类,以及为何在烘焙中加入小苏打可以使糕点蓬松。你将学会如何利用pH值的变化,优化食物的口感和储存性。 第二章:热力学与烹饪——掌握温度的艺术 传导、对流与辐射: 了解热量如何在锅碗瓢盆中传递,是掌握烹饪火候的关键。本书将清晰地解释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这三种基本的热传递方式,并阐述它们在不同烹饪方法中的应用。例如,为何煎锅底部受热均匀,而蒸锅的蒸汽能迅速加热食物?你将理解为何选择合适的锅具和烹饪工具,能显著影响烹饪效果。 水的三重奏: 水,作为最常见的烹饪介质,其状态的变化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我们将深入研究水的沸点、蒸发以及冰点,并探讨这些物理现象如何影响烹饪过程。从煮、炖到蒸,再到冰淇淋的制作,你将理解水在不同温度下的作用,以及如何巧妙利用水的特性来达到理想的烹饪效果。 高压锅的秘密: 为什么高压锅能缩短烹饪时间,让食材更软糯?本书将解析高压锅的工作原理,揭示其内部压强和温度的增加如何加速食物的烹饪过程。你将理解,通过增加压力来提高水的沸点,从而实现更高效的烹饪。 油温的黄金法则: 无论是炸薯条还是煎鱼,合适的油温是保证口感酥脆的关键。我们将探讨油的闪点和烟点,以及不同温度下油的分子变化。你将学会如何准确判断油温,避免食物炸糊或吸收过多油分,从而制作出外酥内软的炸物。 第三章:分子美食入门——挑战味蕾的极限 乳化:油与水的和谐共舞: 蛋黄酱、沙拉酱,这些看似简单的酱料,背后却隐藏着复杂的乳化原理。我们将介绍油和水如何通过乳化剂(如卵磷脂)的作用,形成稳定而细腻的混合物。你将理解为何有些酱料容易分离,而有些则能长时间保持稳定,并学会如何在家中制作出成功的乳化酱料。 胶体的奇妙世界: 果冻、布丁,这些Q弹软糯的甜点,都离不开胶体的魔力。本书将探讨常用的胶体物质,如明胶、琼脂、果胶等,了解它们如何吸收水分,形成三维网络结构,从而赋予食物独特的口感。你将学会如何利用不同胶体的特性,制作出形态各异、口感丰富的甜点。 泡沫的科学: 奶油打发、蛋白霜,这些轻盈蓬松的口感,都源于空气被包裹在液体中的泡沫结构。我们将解析泡沫的形成原理,以及如何通过物理(如搅拌)和化学(如添加稳定剂)的方法来稳定泡沫。你将理解为何某些食物更容易打发,以及如何制作出持久而细腻的泡沫。 分子美食的创新: 本章还将简要介绍分子美食的一些前沿技术,如球化、反球化等,让你初步了解如何利用科学的手段,创造出令人惊叹的食物形态和口感,挑战传统的味蕾体验。 第四章:烘焙的数学与艺术——精确的比例,神奇的转化 面粉的秘密: 不同种类的面粉,其蛋白质含量不同,对烘焙成品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我们将深入了解小麦的品种,以及高筋面粉、低筋面粉等在烘焙中的不同用途。你将理解为何制作面包需要高筋面粉,而制作蛋糕则需要低筋面粉。 酵母的生命周期: 酵母,这个微小的生物,是制作发酵类食品的关键。本书将介绍酵母的生长条件,以及它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气体(二氧化碳)如何让面团膨胀。你将学会如何正确激活酵母,控制发酵过程,从而制作出松软可口的披萨、面包等。 糖的多种角色: 糖不仅仅是甜味剂,它在烘焙中还扮演着保湿、增色、控制质地等多种重要角色。我们将深入探讨糖的不同种类及其在烘焙中的具体作用。你将理解为何糖的用量会影响糕点的酥脆度、颜色和保质期。 鸡蛋的万能魔法: 鸡蛋是烘焙中的万能选手,其蛋白质和脂肪能提供结构、嫩化、乳化等多种功能。本书将详细介绍鸡蛋在烘焙中的不同用途,从提供水分到形成坚固的结构,再到帮助乳化。你将理解为何不同的烘焙配方会使用不同数量的鸡蛋,以及如何根据需求调整鸡蛋的用量。 小苏打与泡打粉的化学反应: 为什么有些烘焙配方使用小苏打,而有些则使用泡打粉?我们将清晰地解释这两种膨松剂的化学成分和反应原理,以及它们在不同酸碱度环境下的作用。你将学会如何根据配方的需求,正确选择和使用这两种膨松剂,以达到最佳的膨胀效果。 第五章:食材的保存与安全——科学守护你的餐桌 微生物的战场: 食品腐败,往往与微生物的生长息息相关。本书将介绍常见的导致食物腐败的细菌、霉菌和酵母,以及它们对食物的影响。你将了解如何通过冷藏、冷冻、加热等方法,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延长食物的保质期。 腌制与发酵的科学: 腌制和发酵不仅能带来独特的风味,更是古老的食物保存技术。我们将深入探讨腌制过程中盐的作用,以及发酵过程中微生物产生的有机酸如何抑制有害菌的生长。你将理解,这些传统工艺背后的科学原理,并学会如何在家中安全地进行腌制和发酵。 真空包装的原理: 为什么真空包装能有效延长食物的保质期?本书将揭示真空包装如何通过隔绝氧气,抑制需氧微生物的生长,从而达到保存食物的目的。 食物中毒的科学预防: 了解食物中毒的常见原因,以及如何通过正确的烹饪和储存习惯来预防。我们将强调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并提供实用的建议,确保你的餐桌健康无忧。 《厨房里的聪明科学课》不仅仅是关于烹饪的知识,它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它鼓励你用好奇的眼光审视厨房,用科学的逻辑去理解烹饪。当你掌握了这些厨房里的聪明科学,你会发现,烹饪不再是一项机械的重复性劳动,而是一场充满探索、创造和惊喜的科学实验。 无论你是初学者,还是经验丰富的厨师,这本书都将为你打开一扇新的大门,让你重新认识厨房,爱上烹饪。它将帮助你成为一个更聪明、更自信的厨师,用科学的力量,为自己和家人创造更多美味与健康。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厨房,开启这场充满智慧的科学之旅吧!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拿到《厨房里的聪明科学课》这本书,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我以为它不过是市面上众多食谱类书籍的变种。然而,它带来的惊喜程度,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食谱,不如说是一本关于“厨房炼金术”的指南。作者以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将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烹饪现象,剖析得淋漓尽致。比如,为什么焯水能去除蔬菜的涩味?为什么煎牛排要让锅烧得滚烫?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在这本书里都有了令人信服的科学解释。作者将“蛋白质变性”这个听起来非常专业的概念,形象地比喻成“蛋白质分子们解开纠缠,重新排列组合,形成一张网”,让我一下子就理解了为什么鸡蛋遇热会凝固。我还学到了关于“渗透压”在腌制食物中的应用,原来我们往蔬菜里撒盐,是在利用科学原理让蔬菜脱水,达到保存的目的。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并没有让科学知识束之高阁,而是让它真正地“落地”,融入到我们的厨房实践中。作者提供了很多可以直接应用在烹饪中的小技巧,比如如何利用酸性物质来嫩化肉类,如何控制温度来获得最佳的烘焙效果,这些都让我觉得这本不像是单纯的科普读物,更像是一本能够提升我烹饪技能的“秘籍”。我尤其喜欢作者对“风味”的科学解读,他不仅仅谈论香料的组合,更是深入到这些香料中的化学成分是如何与我们的味蕾产生相互作用的。这让我对食材的搭配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是凭感觉,而是有了科学的依据。书中的语言风格也非常接地气,充满了生活气息,一点都没有冰冷的科学术语,更像是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烹饪大师交流,只不过这位大师同时也是一位顶尖的科学家。它没有给我灌输知识,而是启发我思考,让我主动去探索厨房里的科学奥秘。我甚至开始在做一些简单的实验,比如比较用不同酸碱度的液体腌制肉类,看看效果有什么不同。这本书让我对烹饪这件事,有了前所未有的敬畏感和探索欲。

评分

我必须说,《厨房里的聪明科学课》这本书,是一次我从未有过的奇妙阅读体验。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厨房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生活的智慧”的书。作者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将我们日常烹饪中那些看似平常的现象,变成了引人入胜的科学故事。比如,我们都知道烘焙需要用到泡打粉,但它究竟是如何让蛋糕变得膨松的?这本书就用“化学反应产生气体”来解释,并且详细介绍了不同种类泡打粉的作用机制,让我茅塞顿开。我特别欣赏作者对“热力学”在烹饪中的应用的阐述。他不仅仅是简单地提及温度的重要性,而是深入讲解了热量如何在食材中传递,如何影响蛋白质、淀粉等分子的结构,从而改变食物的质地和风味。这让我对“火候”的控制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理解。而且,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不仅仅局限于基础的烹饪技巧,而是将科学知识与食材的“风味”和“营养”紧密结合。作者深入剖析了各种香料、调味品背后的化学成分,以及它们如何与我们的味蕾产生交互作用,让我对“调味”这件事有了更科学的认知。让我意想不到的是,书中还涉及了关于“食物的‘质地’与‘口感’”的科学。我以前只是凭感觉来判断食物的口感,而这本书则从分子层面,解释了淀粉糊化、蛋白质凝胶等是如何影响食物的质地的,这让我对食物的口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生动活泼,他没有使用任何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用充满画面感的描述,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奇妙的化学实验室。它没有给我带来枯燥感,而是让我对烹饪充满了好奇心。这本书的插图也格外精美,它们不仅具有艺术性,更是帮助我更清晰地理解科学原理,让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触手可及。我甚至开始尝试用书中的科学原理来改良我的烹饪方法,让我的厨房变得更加“聪明”和有趣。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一直以为厨房只是个做饭的地方,没想到它竟然隐藏着这么多有趣的科学原理。我之前烹饪的时候,从来没想过为什么蒸蛋会凝固,为什么打发蛋清能产生那么多泡泡,或者为什么炸薯条会那么脆。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这些日常的烹饪现象背后,都蕴含着精妙的科学知识。作者用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把复杂的化学反应和物理变化解释得通俗易懂,就像在给我讲故事一样。比如,书里讲到淀粉糊化的时候,用“像小士兵一样排队站好,然后慢慢舒展开身体”来形容,一下子就让我明白了淀粉颗粒在加热过程中发生的结构变化。还有关于美拉德反应的解释,作者用了“厨房里的魔法师”来形容,让我对食物表面那一层诱人的焦黄色有了全新的认识。最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讲解,它还提供了很多可以动手实践的小实验,比如用不同温度的水来观察酵母的活性,或者用柠檬汁和加热来演示蛋白质变性。我带着孩子一起做了几个小实验,孩子也看得津津有味,不仅学会了科学知识,还觉得做饭原来这么有趣。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轻松活泼,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甚至有时候会让人忍俊不禁。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某些现象时使用的拟人化手法,让抽象的科学概念变得鲜活起来。它打破了我对科学的刻板印象,原来科学并不是只存在于实验室里,它就藏在我们的餐桌上,藏在我们每天的厨房里。这本书的插图也非常精美,色彩鲜艳,构图有趣,与文字内容相得益彰,让阅读体验更加愉悦。我迫不及待地想在下次做饭时,把学到的知识运用进去,尝试一些新的烹饪技巧,看看科学的力量能为我的厨房带来怎样的惊喜。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非常棒的科普读物,适合所有对厨房和科学感兴趣的读者,无论你是烹饪新手还是经验丰富的大厨,都能从中受益匪浅。

评分

我必须承认,《厨房里的聪明科学课》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对“科学”和“厨房”的刻板印象。在此之前,我总觉得科学是冰冷、抽象、遥不可及的,而厨房则是一个充满油烟和柴米油盐的地方。然而,这本书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吸引人,他不是从枯燥的定义开始,而是从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烹饪现象切入,然后层层剥开,揭示背后的科学原理。比如,为什么我们有时候会发现,炒出来的青菜会变黄,而有时候却能保持翠绿?这本书就用“氧化”和“抗氧化”来解释,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特别喜欢作者对“发酵”过程的描述,他用“一群忙碌的微小生物,在温暖的环境里,通过‘吃掉’糖分,‘呼出’二氧化碳,把普通的食材变成美味佳肴”来形容,这种形象的比喻,让我对酵母、霉菌等微生物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而且,这本书最让我赞赏的一点是,它不仅仅是理论的讲解,更注重将科学知识与实际烹饪相结合。它提供了很多可以直接应用到烹饪中的小技巧和注意事项。比如,如何利用酸性物质来嫩化肉类,如何控制温度来防止鸡蛋烹饪时产生蛋腥味,这些都让我觉得这本不像是单纯的科普读物,更像是一本能够实实在在地提升我烹饪技能的“工具书”。让我意外的是,书中还涉及了关于“食物的‘老化’与‘熟成’”的科学。我以前只是模糊地知道一些食材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而这本书则从酶活性、微生物活动等角度,深入解释了这些变化的过程,这让我对食材的储存和处理有了更科学的认识。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幽默诙谐,他善于运用一些生活化的比喻来解释科学概念,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劲,甚至有时候会让人忍俊不禁。它没有给我带来压力,而是让我对厨房充满了探索的乐趣。这本书的版式设计也非常舒适,字体大小适中,行距恰当,阅读起来不会感到疲劳。而且,书中还穿插了很多精美的插图,这些插图不仅增添了阅读的趣味性,更是帮助我更直观地理解科学原理。

评分

我必须承认,在读《厨房里的聪明科学课》之前,我对厨房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把食材变成食物”的层面,而这本书,则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维度。它让我意识到,厨房不仅仅是美食的诞生地,更是无数科学定律的生动课堂。作者的叙述方式,就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他并没有直接给我答案,而是引导我去发现答案,去思考“为什么”。比如,我们都知道做糖醋里脊时,糖和醋是必不可少的,但为什么酸甜的味道能如此完美地融合?这本书就从“味觉感知”和“化学反应”的角度,为我揭示了其中的奥秘。我特别喜欢作者对“结晶”过程的描述,他用“微小的水珠和小糖粒手拉手,一起跳着欢快的舞蹈,然后慢慢地,变得整齐划一,形成美丽的形状”来形容糖的结晶,让我对制作焦糖和糖霜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这本书最让我赞赏的一点是,它不是那种纸上谈兵的书籍,而是充满了实操性。它提供了很多可以亲身实践的小实验,让我能够亲眼见证科学原理的魔力。比如,我可以尝试用不同温度的水来溶解糖,观察结晶的差异,这比干巴巴地看书本上的文字要有趣得多。让我意想不到的是,这本书还涉及了关于“食物安全”的科学知识。我之前对食品添加剂一直存在一些误解,而这本书则用科学的态度,对一些常见的食品添加剂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让我能够更理性地看待它们。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亲切自然,他没有使用任何艰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用生活中最常见的词汇来表达复杂的科学概念,这让我感觉读这本书就像在和一位老朋友聊天一样。它没有给我带来压迫感,而是让我感到轻松愉快。我甚至开始在做饭的时候,有意识地去思考,我正在经历的这个步骤,背后有什么科学原理在起作用。这本书让我的厨房变得更有趣,也让我对自己的烹饪技巧有了更深的自信。

评分

坦白说,我曾一度认为科学是离我生活非常遥远的事情,直到我翻开了《厨房里的聪明科学课》。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对科学的看法,它让我意识到,原来科学就隐藏在我们最熟悉不过的厨房里,隐藏在我们每天的烹饪活动中。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他不是从枯燥的公式和理论入手,而是从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出发。比如,为什么我们会发现,有些菜炒完后会出很多汤水,而有些则不会?这本书就用“渗透压”和“细胞结构”来解释,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特别欣赏作者对“发酵”过程的描述,他用“活泼的小精灵”来形容酵母菌,然后在“温暖的土壤”(面团)里辛勤工作,制造出“蓬松的空气”(二氧化碳),最终成就了美味的面包。这种生动的比喻,让我对原本抽象的微生物学知识有了直观的认识。而且,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它更注重将科学知识与实际烹饪相结合。书中提供的很多小贴士和实验,都非常实用,能够立刻帮助我提升烹饪的水平。比如,我之前一直不知道为什么有的肉类煎出来会很柴,而有的却很嫩,这本书就解释了肌肉纤维的结构以及如何通过烹饪温度和时间来影响它的口感,这让我受益匪浅。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还涉及了关于食材的“保鲜”和“风味”的科学。我以前只是凭经验来判断食材的新鲜度,现在我则可以从科学的角度去理解,比如某些酶的活性如何影响食材的风味,哪些储存方式能够延缓这种变化。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幽默诙谐,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劲,甚至有时候会让人忍俊不禁。他善于运用一些贴近生活的例子来佐证他的观点,让科学知识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存在,而是触手可及的。这本书的版式设计也非常人性化,字体大小合适,行距适中,阅读起来非常舒服。而且,书中还有很多精美的插图,这些插图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帮助我更好地理解科学原理。我迫不及待地想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我的日常烹饪中,让我的厨房变得更加“聪明”。

评分

天呐,我简直不敢相信这本《厨房里的聪明科学课》竟然如此引人入胜!我通常对纯粹的科学书籍会有点畏惧,因为我总觉得它们过于理论化、难以理解。但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这种顾虑。它就像一本关于“如何用科学武装你的厨房”的魔法书,让我觉得烹饪不仅仅是简单的食材加工,更是一场充满智慧的化学与物理实验。作者非常擅长将复杂的科学概念转化为人人都能理解的语言。我之前一直对“美拉德反应”感到好奇,为什么烤肉、烤面包会产生那种迷人的焦褐色和独特的香味。这本书就用非常生动的比喻,比如将氨基酸和还原糖比作“烹饪界最默契的搭档”,在高温的“舞台”上尽情“舞蹈”,产生出无数种新的风味分子。这种描述方式,让我一下子就对这个看似高深的化学反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书中不仅仅局限于“为什么”,更注重“怎么做”。它提供了很多将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烹饪的技巧和建议。比如,在处理海鲜时,如何利用酸性物质来“腌制”和“熟化”,让海鲜口感更加鲜嫩,这让我学到了很多以前从未听说过的烹饪秘诀。让我特别惊喜的是,这本书还涉及了关于食材本身的科学,比如水果的成熟过程、蔬菜的酶活性等等。我之前从来没有想过,原来我们平时吃的苹果,在成熟过程中会发生那么多奇妙的化学变化。作者还巧妙地将一些“厨房里的化学误区”进行了纠正,比如很多流传的烹饪技巧其实在科学上是站不住脚的,这让我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踩坑”。这本书的插画风格也非常独特,它不是那种过于写实的插画,而是带有艺术感的,色彩搭配也很到位,给我的阅读增添了许多乐趣。我非常喜欢作者在章节开头或者结尾处设计的一些小故事或者趣闻,这些内容让我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科学知识。这本书的结构也非常清晰,条理分明,让我很容易找到我想了解的内容。我甚至开始带着孩子一起,在做饭的时候讨论书中的科学原理,这让原本枯燥的家务变得充满了教育意义。

评分

这是一本我绝对不会错过的厨房里的“秘密武器”——《厨房里的聪明科学课》。它不仅仅是一本食谱,更是一本让我重新认识烹饪的书。我一直以来都觉得,烹饪就是凭感觉和经验,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原来每一个步骤,每一个食材的组合,背后都隐藏着精妙的科学原理。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他不是从宏观的概念讲起,而是从我们最熟悉不过的厨房现象入手。比如,为什么炸东西的时候,面糊会变得酥脆?书中就用“水分蒸发”和“气泡膨胀”来解释,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乳化”这个概念的解释,他用“就像一群本来互相看不顺眼的人,在‘稳定剂’的帮助下,变成了好朋友,和谐地生活在一起”来比喻,让我对制作沙拉酱、蛋黄酱等有了全新的认识。而且,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提供了很多可以直接应用到实际烹饪中的技巧。比如,我之前总是掌握不好肉类的烹饪火候,很容易煎老,而这本书就详细讲解了不同肉类肌肉纤维的特性,以及如何通过控制烹饪时间和温度来达到最佳的嫩滑口感。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科普读物,更是一本能够提升我厨艺的“宝典”。让我感到意外的是,书中还涉及了关于“食物的营养价值”的科学分析。我以前只是模糊地知道哪些食物有营养,而这本书则从分子层面,解释了维生素、矿物质等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的,这让我对食材的选择有了更科学的考量。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幽默风趣,他善于用一些生活化的例子来类比科学概念,让我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甚至有时候会觉得像是在听一个精彩的讲座。它没有给我带来压力,而是激发了我的好奇心。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也堪称一流,页面的留白恰到好处,字体大小也比较舒适,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而且,书中还穿插了很多生动有趣的插画,这些插画不仅仅是为了点缀,更是为了帮助我更直观地理解科学原理。

评分

我不得不说,《厨房里的聪明科学课》这本书,简直是我今年读过的最令人惊喜的一本书!它让我彻底改变了对“科学”和“厨房”的看法。我以前总觉得科学是实验室里那些枯燥的理论,而厨房则是每天重复的劳作。但这本书,就像一本魔法书,把我带进了一个充满智慧和乐趣的世界。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巧妙,他不是直接扔给我一大堆理论,而是从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不过的烹饪现象入手,然后层层剥开,揭示背后的科学原理。比如,为什么我们会发现,有时候烤出来的饼干会很硬,有时候又很脆?这本书就用“面筋的形成”和“水分的蒸发”来解释,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其中的奥秘。我特别喜欢作者对“酶”的讲解,他用“厨房里的勤劳工人”来比喻,细致地描述了不同酶在烹饪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比如蛋白酶能嫩化肉类,淀粉酶能转化淀粉等。这种形象的比喻,让我对原本抽象的生物化学知识有了直观的认识。而且,这本书最让我赞赏的一点是,它不仅仅是理论的讲解,更是充满了实用性。它提供了很多可以直接应用到烹饪中的小技巧和注意事项。比如,如何利用不同的酸碱度来影响食材的烹饪效果,如何通过控制烹饪温度来获得最佳的口感,这些都让我觉得这本不像是单纯的科普读物,更像是一本能够实实在在地提升我厨艺的“秘籍”。让我意外的是,书中还涉及了关于“食物的‘风味’与‘香气’”的科学。我以前只是凭感觉来搭配调料,而这本书则从化学分子的角度,深入解释了各种香料是如何产生独特的风味和香气的,这让我对“调味”这件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亲切自然,他没有使用任何艰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用生活中最常见的词汇来表达复杂的科学概念,这让我感觉读这本书就像在和一位博学的朋友聊天一样。它没有给我带来压力,而是激发了我的好奇心。这本书的版式设计也非常舒适,字体大小适中,行距恰当,阅读起来不会感到疲劳。而且,书中还穿插了很多生动有趣的插图,这些插图不仅增添了阅读的趣味性,更是帮助我更直观地理解科学原理。

评分

哇,我真的必须安利一下这本《厨房里的聪明科学课》!它简直颠覆了我之前对“科学”和“厨房”的认知。一直以来,我都觉得科学是属于实验室里穿着白大褂的科学家们的,而厨房只是一个充满油烟味、需要小心翼翼才能不出错的地方。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一下子打开了我通往新世界的大门。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不仅仅是罗列科学原理,而是将每一个原理都巧妙地融入到我们日常的烹饪场景中。比如,当我们在谈论烘焙时,很多人都知道要使用泡打粉或者酵母,但具体它们是如何让蛋糕膨胀起来的,大多数人可能就一知半解了。这本书就详细地解释了小苏打遇酸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以及酵母通过发酵产生二氧化碳的过程,还配上了形象的插图,让我瞬间就明白了其中的奥秘。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乳化”这个概念的解释,作者用“油和水这对‘冤家’,如何在一个‘媒人’的帮助下,变成亲密的‘朋友’”来比喻,让我一下子就懂了蛋黄在制作蛋黄酱中的作用。而且,这本书不仅仅局限于基础的烹饪技巧,它还深入探讨了食材的分子结构、化学反应对食物风味和质地的影响等等,这些内容在很多科普读物中是很难找到的。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提到了食物的“老化”和“熟成”过程,这让我对冷藏、腌制等处理方式有了更深的理解,原来这些过程也是一种精妙的科学调控。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他既有严谨的科学论述,又不失幽默和趣味性,读起来让人感觉像是和一位博学又风趣的朋友在聊天。他会用很多生动有趣的例子来支撑他的观点,比如用“厨房里的微型火山爆发”来形容发酵产生的气体,真是太形象了!这本书的排版也非常舒服,字体大小适中,留白合理,阅读起来一点都不会感到疲劳。而且,书中的信息密度非常高,每一页都充满了知识点,却又不至于让人感到 overwhelming。我甚至开始重新审视我平时做的每一道菜,思考背后的科学原理,这让我的烹饪过程变得更加有趣和有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