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天文学的足迹 |
| 作者 | 卞毓麟 |
| 定价 | 49.80元 |
| 出版社 |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
| ISBN | 9787542862136 |
| 出版日期 | 2015-11-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改变世界的科学”丛书是针对青少年编著的一套大型科普图书,含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医学、农学、计算机科学等9个分册,以编年体的形式呈现,图文并茂地叙说人类历史上20 000年来*重大的科学发现。本丛书为上海市“十二五”重点图书。 丛书各分册均按照时间顺序来回顾、概括人类的科学活动,以科学发现的历史为主,兼及科学机构的兴衰、科学教育的发展、科学社团的变迁等。丛书通俗易懂,对于青少年了解科学知识、领悟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乃至对于提高国民的整体科学文化素养,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
| 作者简介 | |
| 王元,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30年4月生于浙江兰溪,195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学系。自1956年起,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中成果卓著,1982年与陈景润、潘承洞共同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自1958年起,与华罗庚合作研究数论方法近似分析中的应用(现称“华—王方法”),成果获1990年陈嘉庚物质科学奖。此外还获得何梁何利奖(1994)、华罗庚数学奖(1999)等重大科技奖励。 王元院士对数学科普倾注了大量心血,1994年出版科普代表作《华罗庚》,此书2002年获得首届“吴大猷科普著作金签奖”。王元院士非常关心科学发展的历程,是《科学编年史》(席泽宗主编)一书的副主编。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作为一门古老又神秘的科学,天文学的发展不仅折射了人类的发展史,还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天文学是如何诞生的?谁首先测量了日月距离、地球周长?*早的天文望远镜是谁发明的?**张天文照片是如何拍摄的?大家熟知的公历是哪位教皇颁布的?……《天文学的足迹》以编年体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回溯了从公元前30世纪到公元2000年期间天文学的重大发现和辉煌成就,以及天文学家的巨大贡献。 星空浩翰无穷,宇宙广袤辽远。尽管地球只是浩淼宇宙中一颗极其普通的行星,但却因为孕育了的非凡生命,使得人类能傲视整个宇宙并质疑其中的一切。本书将青少年读者追寻前人的足迹,在历史的长河中领略和感悟,漫游在宇宙中,摘取*璀璨的星辰。 |
| 文摘 | |
| 序言 | |
《天文学的足迹》是我近年来读到的最令我心潮澎湃的书籍之一。它像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视宇宙的浩瀚与深邃,也让我重新审视人类在其中的位置。作者在叙述天文学史上的重要发现时,并不拘泥于时间线,而是巧妙地将不同时代的思想火花联系起来,形成了一张精密的知识网络。我读到古代文明对星座的崇拜,对神话的解读,然后跳跃到中世纪炼金术士们试图理解物质转化的尝试,再到近代科学家们如何用实验和数学来揭示宇宙的规律。这种跳跃式的叙述,反而更能体现出知识的传承与演变,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对宇宙的共同探索。书中对“可见光”之外的宇宙的描述,尤其让我感到震撼。射电望远镜、X射线望远镜……这些我只在纪录片里见过的仪器,在作者的笔下,却成了打开宇宙新维度的钥匙。我仿佛能听到从遥远星系传来的无线电波,感受到来自超新星爆发的X射线,这些都是肉眼无法看到的,却真实地存在于宇宙中。这本书让我明白,我们所感知的世界,只是宇宙万象中极小的一部分,还有着无数等待我们去发现的奥秘。作者的语言充满画面感,让我能够轻松地想象出那些壮丽的宇宙景象,仿佛置身于星云之中,漂浮于行星之间。
评分《天文学的足迹》带给我的,与其说是一次阅读体验,不如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智识冒险。我之前对天文学的认知,大概停留在课本上那些模糊的星图和几个著名的天体名字,总是觉得它离我的生活太遥远,太晦涩。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它以一种极其人性化的方式,讲述了天文学发展的历程。我读到古埃及人如何根据天象来安排农事,读到古希腊哲学家们如何用逻辑和几何来解释宇宙的结构,读到阿拉伯天文学家如何在暗夜中细致地测量星辰的位置。这些故事,不只是冷冰冰的历史事件,而是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智慧的光芒。我尤其被其中关于“误差”的讨论所吸引。作者并没有回避科学探索中的不确定性和错误,反而将它们视为进步的阶梯。那些看似微小的偏差,在后来的科学家那里,却成为了揭示宇宙新秘密的钥匙。这让我意识到,科学的进步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无数次试错、修正、反思的积累。书中对望远镜发展的描述也让我大开眼界,从最初的简陋到后来的庞大,每一个进步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和创造力。我甚至能感受到那些光学工程师在磨制镜片时,那种专注和对完美的追求。这本书让我明白,任何伟大的成就,背后都有着不为人知的艰辛和付出。它激励着我去思考,在生活的每一个细微之处,是否存在着被忽略的“足迹”,等待我去发现和解读。
评分《天文学的足迹》不仅仅是一本介绍天文学知识的书,更是一次关于人类好奇心与探索精神的深刻注解。我并不是天文学的专业人士,甚至可以说我对宇宙的了解非常有限,但这本书却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作者的文字,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探险家,带领我穿越时空,去探寻人类认识宇宙的漫长足迹。从古巴比伦人对星辰的神秘崇拜,到古希腊人对宇宙秩序的理性思考,再到中世纪阿拉伯学者们对天文观测的细致记录,每一个篇章都让我对人类的智慧和毅力有了更深的理解。书中对“天体测量”的描述,让我惊叹于人类在技术上的不断突破。从简单的肉眼观测,到笨重的六分仪,再到后来精密的望远镜,每一步的进步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和智慧。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些天文学家们在寒冷的夜晚,在狭小的天文台里,一丝不苟地记录每一个数据,那种对真理的执着让我动容。书中对宇宙诞生和演化的探讨,更是让我感到自身的渺小,也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它让我明白,我们所生活的地球,在浩瀚的宇宙中,是多么的微不足道,但正是这份渺小,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对未知世界永不满足的好奇,和对人类探索精神的无限崇敬。
评分说实话,在拿到《天文学的足迹》之前,我对天文学的印象是模糊且遥远的。然而,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他并非按照时间顺序线性讲述,而是通过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将天文学发展的关键节点串联起来。我读到伽利略如何在质疑中坚持自己的观测结果,读到开普勒如何在复杂的数学计算中发现行星运动的规律,读到牛顿如何从苹果落地联想到万有引力。这些人物的故事,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和智慧的闪光。书中对“宇宙尺度”的描述,让我头一次真正意识到宇宙的浩瀚。作者用各种巧妙的比喻,来帮助读者理解那些令人难以置信的距离和尺寸。我仿佛能“看到”光年之外的星系,感受到超新星爆发时的巨大能量,甚至能“听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低语。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我对宇宙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这本书也让我反思,人类在探索宇宙的过程中,是如何不断克服困难,突破认知的界限的。那些曾经被认为是“神话”或“不可能”的现象,在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下,都逐渐变得清晰起来。它激励着我去思考,在生活中,我们是否也应该拥有同样的探索精神,去挑战那些看似不可能的难题。
评分《天文学的足迹》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心灵的洗礼。作者以一种极其平实却又充满力量的文字,带领我踏上了这场浩瀚的宇宙探索之旅。我一直以为天文学离我非常遥远,但这本书让我觉得,宇宙就在我的身边,我的每一次抬头仰望星空,都是在与它对话。从古代人类对日月星辰的朴素观测,到后来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宇宙模型,再到哥白尼的日心说,以及后来的牛顿、爱因斯坦等伟大科学家的理论,作者将这些天文学史上的里程碑式事件,一一呈现。我仿佛看到了,人类是如何一点点挣脱地球中心的束缚,是如何一步步认识到宇宙的真实面貌。书中对“恒星的诞生与死亡”的描述,让我感叹生命在宇宙中的宏大尺度。作者用形象的比喻,讲述了恒星从星云中诞生,经过漫长的燃烧,最终走向死亡,并将其体内的物质散播到宇宙中的过程。这种“生生不息”的宇宙循环,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的敬畏。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它所传递出的那种对未知世界的永恒好奇和对人类探索精神的赞美。它让我明白,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学习和探索,去触摸那些遥远的星辰,去理解那些深邃的宇宙奥秘。
评分我必须承认,《天文学的足迹》是一本让我着迷的书。我原本以为天文学是那种枯燥乏味的学科,充满了冷冰冰的数字和晦涩的公式,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用一种极其生动、极富感染力的笔触,将天文学的探索历程娓娓道来,让我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亲眼见证那些伟大的发现。我读到古代中国人如何绘制精美的星图,记录下日食月食的规律,读到古埃及人如何根据天象来建造宏伟的金字塔,读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天文学家们如何挑战教会的权威,坚持地动说的理念。这些故事,不再是课本上的枯燥条目,而是充满了人物的性格、时代的背景,以及探索过程中的艰辛与喜悦。书中对“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探讨,尤其让我感到好奇。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展示了科学家们如何通过观测星系旋转速度、宇宙膨胀速率等现象,一步步推测出它们的存在。这种“未知”的魅力,以及人类不断挑战极限,去理解未知领域的精神,让我深受触动。这本书让我明白,科学的进步,很多时候来自于对“为什么”的追问,来自于不满足于现状的勇气。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会停下来,想象那些科学家们在实验室里,在天文台里,那种凝神思考、反复演算的样子,他们的智慧和毅力,让我由衷地敬佩。
评分我永远也忘不了第一次翻开《天文学的足迹》时的那种震撼。那不是寻常的“哇塞”或者“好有趣”,而是一种深邃的、发自灵魂的敬畏。我不是天文学专业的学生,甚至可以说是半个门外汉,但这本书却像一位耐心而又博学的向导,把我领进了一个我从未想象过的宇宙。作者的文字,不带一丝一毫的炫技,却像溪流般自然地淌入人心。从古老的文明如何仰望星空,试图解读命运的轨迹,到伽利略那标志性的望远镜下,目睹木星的卫星如何在黑暗中舞蹈,再到牛顿那灵光一闪的苹果落地,一切都描绘得如此生动,仿佛我身临其境。我仿佛能听到古代占星师在夜空中低语,感受到伽利略在寒风中观察的激动,甚至能想象牛顿坐在苹果树下,那种大脑被点亮的瞬间。这本书并非枯燥地罗列数据和理论,而是将科学的探索过程,那些失败、坚持、顿悟,那些人类数千年来对未知的好奇与执着,编织成了一部宏伟的史诗。每一页都充满了对宇宙的好奇,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对人类智慧的赞叹。它让我明白,科学不仅仅是冰冷的公式和定律,更是人类勇于探索、不断突破的精神。我读着读着,常常会停下来,抬头看看夜空,感觉那些遥远的星辰,似乎不再那么遥不可及,仿佛我也可以通过这本书,搭乘着人类的智慧,去触碰它们,去理解它们。这本书给了我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世界,让我感受到自身的渺小,同时也体会到人类探索宇宙的伟大。
评分翻开《天文学的足迹》,我仿佛掉进了一个星辰大海的漩涡,一个充满未知与惊喜的宇宙。作者的文笔是如此的奇妙,能够将那些深奥的物理定律和复杂的宇宙现象,描绘得如同童话般引人入胜。我不是那种能轻松理解抽象概念的人,但这本书却能用最朴素的比喻,最形象的描述,把我带入那个宏大的图景。比如,当谈到黑洞时,作者并没有直接抛出“引力奇点”之类的术语,而是用一个比喻,让我清晰地理解了它的恐怖之处——仿佛宇宙中一个巨大的、吞噬一切的“漏斗”。又比如,在描述宇宙膨胀时,我不再感到困惑,而是仿佛看到一个正在被吹大的气球,上面的点与点之间的距离都在不断增加。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讲述了“是什么”,更深入地探讨了“为什么”。为什么人们会产生对宇宙的好奇?是什么驱动着科学家们不断地探索?作者用大量的历史故事和人物传记,展现了人类探索宇宙的动机,从最初的生存需求,到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再到纯粹的求知欲。我仿佛看到了哥白尼在孤独中坚持日心说的勇气,看到了哈勃在天文台里,夜以继日地观测的执着,看到了霍金在病痛的折磨下,依然用智慧探索宇宙深处的顽强。这些鲜活的人物,他们的故事,比任何理论都更能触动我的内心,让我感受到科学的生命力。
评分《天文学的足迹》是一本让我欲罢不能的书。我一直认为天文学是属于少数精英的领域,充满了晦涩难懂的公式和理论。然而,这本书用一种极其人性化、富有故事性的方式,向我展示了天文学的魅力。作者的文字,不是那种枯燥的科普,而是像一位老朋友,在轻声诉说宇宙的奥秘。我读到古代人类如何用肉眼辨认星辰,并赋予它们神话色彩,读到中世纪炼金术士们对物质转化的痴迷,以及他们如何无意中推动了化学和天文学的发展,读到近现代科学家们如何用望远镜、光谱仪等工具,一步步揭示宇宙的真相。这些故事,不仅仅是科学知识的传递,更是人类对未知世界永不停止的好奇心的展现。书中关于“星系的形成与演化”的章节,尤其让我着迷。作者用生动的比喻,描述了星系碰撞、合并的过程,让我仿佛看到了宇宙的“大爆炸”之后的景象,看到了星云如何孕育出新的恒星,看到了恒星生命周期的终结,以及它们如何将物质抛洒到宇宙空间,为下一代星系提供养分。这种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宇宙规律,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宏大的生命力。这本书给了我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我们的存在,让我感受到自身与宇宙的连接。
评分很少有一本书能像《天文学的足迹》这样,让我感到自己仿佛站在了人类知识的巅峰,却又深切地体会到自身的渺小。作者的写作风格,既有科学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浪漫。他没有罗列冰冷的数据,而是将天文学的发展史,描绘成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我读到古代文明如何将天象与农业、航海、宗教紧密联系,读到中世纪欧洲那些默默无闻的学者,如何在黑暗中坚持对星辰的观测,读到近代天文学家们如何用数学和物理学来解释宇宙的奥秘。这些故事,充满了挑战、挫折、坚持和顿悟。书中对“宇宙的边界”的探讨,让我脑洞大开。作者解释了我们对宇宙的认知是如何一步步拓展的,从地球为中心,到太阳为中心,再到银河系,最后到整个可观测宇宙。每一步的飞跃,都伴随着巨大的思想变革和技术进步。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在天文台里,熬夜观测的科学家们,他们用微弱的光线,捕捉着遥远星系的信息,用数据,构建着我们对宇宙的认知。这本书让我明白,科学的进步,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了无数次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和对旧有观念的挑战。它激励着我,在面对困难时,也要保持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