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枣庄市林业志(1840-1985)
定价:98.00元
作者:枣庄市林业局
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7-01
ISBN:9787503875236
字数:
页码:27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枣庄市林业志(1840-1985)》上限起于1840年,下限止于1985年,分别从林业机构、林业资源、林木种苗、用材防护林培育、经济林发展与林产品加工、经营管理与投资、森林保护以及林业教育与科技等八个方面介绍了枣庄市林业发展状况。供林业工作者、研究人员参考。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编 林业机构
章 建国前的林业机构
节 农会
第二节 劝业所
第三节 实业局
第四节 建设局
第五节 实业科——建设科
第二章 建国后的林业机构
节 行政机构
第二节 领导组织
第三节 法治机构
第四节 事业机构
第五节 经营机构
第二编 林业资源
章 林地和林木资源
节 林业资源调查和林业区划
第二节 林业用地及其林木资源
第三节 非林业用地林木资源
第四节 林木蓄积量
第五节 森林覆盖率
第六节 林业资源消长动态
第二章 森林植物资源
节 木本植物资源
第二节 主要乡土用材树种资源
第三节 古老、珍贵、稀有树种资源
第四节 林木引种和引进树种资源
第五节 林区主要草本植物
第六节 林区药材植物资源
第三章 森林鸟兽及其他野生动物资源
节 森林鸟兽之今昔
第二节 森林鸟类资源
第三节 主要农林益鸟
第四节 森林兽类及其他野生动物资源
第四章 森林昆虫资源
节 森林昆虫资源普查
第二节 森林昆虫资源
第三节 主要森林害虫
第四节 森林天敌昆虫资源
第三编 林木种苗
章 林木种子生产
节 林木种子生产概况
第二节 主要林木种子的调进与调出
第二章 林木良种化建设
节 “三自”方针与林木选种
第二节 林木良种选优
第三节 林木良种基地建设
第三章 林业育苗
节 国营育苗
第二节 集体育苗
第三节 个人育苗
第四编 用材防护林培育
章 防护林
节 山区水土保持林
第二节 农田林网
第三节 农林间作
第四节 河渠绿化
第五节 道路绿化
第二章 用材林
节 一般用材林
第二节 矿柱林
第三节 用材林基地
第四节 丰产林基地
第三章 城市绿化和农村“四旁”植树
节 城市绿化
第二节 农村“四旁”植树
第四章 义务植树
节 植树节植树
第二节 全民义务植树
第五编 经济林发展与林产加工
章 果树
节 建国前果树发展概述
第二节 建国后果树管理体制沿革
第三节 建国后果树发展概况
第四节 枣庄名特果品
第五节 主要果树的栽培与发展
第二章 特用经济林
节 “三条”的栽培与发展
第二节 竹林
第三节 花椒
第四节 枣庄漆树
第五节 茶树
第三章 林产加工
节 果品贮藏、加工与销售
第二节 制茶
第三节 条编
第四节 栲胶
第六编 经营管理与投资
章 国营林场
节 林场建设
第二节 林场森林资源
第三节 林场经营管理
第二章 集体和个体营林单位
节 国社合营林场
第二节 社队林场
第三节 林业专业队
第四节 林业专业户
第三章 山林所有制
节 国有山林
第二节 集体所有山林
第三节 私有林木
第四节 林木采伐管理
第四章 林业投资
节 国家投资
第二节 集体和群众投资
第七编 森林保护
章 封山护(育)林
节 建国初期的封山护(育)林
第二节 60年代初期的封山护(育)林
第三节 60年代中期——封山护(育)林兴盛时期
第四节 十年与封山护(育)林
第五节 山林承包与封山护(育)林
第二章 护林防火
节 建国前的护林
第二节 建国后的护林
第三节 出口刺槐叶粉与毁林
第四节 山林防火
第五节 实施以法治林
第三章 防治林木病虫害
节 林木病害防治
第二节 林木虫害防治
第三节 森林植物检疫
第四节 野生动物的保护与利用
第八编 林业教育与科技
章 林业教育
节 专业学校
第二节 林业中学
第三节 林业培训班
第四节 林果广播讲座
第五节 林果电影、电视教育
第六节 林业职工教育
第二章 林业科技队伍和林业学术组织
节 林业科技队伍的发展
第二节 林业科技人员技术职称晋升
第三节 林业科技人员的生活变迁
第四节 林业学术组织及其活动
第三章 林业科技成果
节 林业科技创作成果
第二节 获奖林业科技成果
附录
附录一 文献辑录
重要文件辑录
报刊发表的重要文章辑录
附录二 林业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省级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市级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附录三 人物
模范党员、山东省林业劳动模范夏继仁
全国林业劳动模范杨安连
附录四 林业扶贫望母山
附录五 抱犊崮林区的风光与资源
附录六 林谚
歌谣
谚语
后记
修编 出版说明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当我第一眼看到《枣庄市林业志(1840-1985)》这本书的封面时,一种厚重感扑面而来。中国林业出版社出品,加上“枣庄市林业志”这个沉甸甸的标题,让我立刻意识到这并非一本轻松的读物,而是一份承载着历史记忆和科学数据的珍贵文献。我一直对那些能够系统梳理地方历史的志书非常感兴趣,因为它们往往是了解一个地区最直接、最权威的窗口。而林业,作为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紧密相连的领域,其发展历程更是折射出当地社会经济的变迁和生态文明的演进。1840年至1985年,这是一个充满挑战与变革的时代,中国经历了从晚清到共和国的成立,再到改革开放的初期。在这期间,枣庄地区的林业是如何发展的?是经历了开垦、砍伐,还是积极的植树造林?书中是否会详细记录不同历史时期,政府在林业政策上的调整,以及这些政策对当地森林资源产生的影响?我尤其关心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具体的造林项目、树种的选择、以及林业技术的引进和发展。这些细节对于理解区域性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此外,林业与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经济收入,甚至民俗文化之间是否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书中是否会有所体现?我期待着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枣庄林业历史的脉络,感受这片土地上绿色生长的力量。
评分作为一名对生态历史和地方文化充满好奇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深入了解不同地区自然环境演变的书籍。《枣庄市林业志(1840-1985)》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我的福音。它将时间跨度定在了1840年至1985年,这是一个非常富有挑战性但也极其关键的时期。这个时间段包含了中国近代史上的诸多重要节点,也必然会深刻影响到像枣庄这样的地区。我对书中会如何记录当地的森林资源状况感到非常好奇。例如,在1840年,枣庄的森林覆盖率是怎样的?哪些树种是主要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的增长、农业的发展、工业的兴起,特别是煤炭资源的开发,对当地的森林资源造成了怎样的影响?书中是否会提供具体的统计数据,比如每十年或每二十年的森林面积变化、蓄积量变化等?我非常期待能够从中了解到,在一些关键的历史时期,比如抗日战争时期,或者新中国成立初期,当地的林业面临着怎样的困境,又是如何应对的。这本书不仅仅是对林业本身的记录,它更是一部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史书,是关于这片土地上生态演变的生动写照。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更深刻地理解枣庄这片土地的过去,以及它在生态保护方面所走过的历程。
评分《枣庄市林业志(1840-1985)》这本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的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林业的书,更是一部记录枣庄地区自然变迁和人文发展的珍贵史料。1840年至1985年,这140多年的时间跨度,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也必然深刻地影响着这片土地的生态环境。我之所以对这本书如此感兴趣,是因为我一直认为,林业的发展历程,是解读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态承载能力以及人与自然关系演变的重要窗口。书中是否会详细记录,在晚清时期,由于生产力低下和对森林资源的粗放利用,当地的森林覆盖率是如何的?进入20世纪,特别是经历了几十年的战乱和动荡,林业资源又遭受了怎样的洗礼?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家对生态建设的重视,枣庄地区的林业发展又呈现出怎样的新面貌?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具体的历史数据,例如森林面积的变化、蓄积量的增长、主要树种的演替以及植树造林面积等。这些数据不仅对专业研究者有价值,对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也是了解历史真相的有力证据。这本书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和理解枣庄地区生态历史的绝佳机会。
评分当我第一眼看到《枣庄市林业志(1840-1985)》这本书时,一种难以言喻的责任感和好奇心油然而生。作为一名对地方史志有着深厚感情的读者,我深知一本详实的林业志,其价值远不止于学术研究,它更承载着一个地区的自然脉络和人文记忆。1840年至1985年,这跨越了整整一个多世纪的时间跨度,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时期之一。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枣庄这片土地上的林业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变迁?书中是否会详细记载,在清末民初,由于经济落后和人口压力,森林资源是如何被开发的?到了民国时期,社会动荡和战乱是否对森林生态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大力发展经济的背景下,林业又是如何调整政策,如何开展大规模的植树造林运动的?我尤其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具体的案例,比如某个时期为了满足木材需求而进行的采伐,或者某个时期为了改善生态环境而实施的重点林业工程。这些具体的历史细节,对于理解一个地区林业发展的规律至关重要。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树木和森林的书,它更是一部关于人与自然互动、关于历史变迁的书,我期待着它能为我揭示这段历史的深层意义。
评分当我拿到《枣庄市林业志(1840-1985)》这本书时,我的心情是激动而又期待的。中国林业出版社的权威性,加上“枣庄市林业志”这样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书名,预示着这必然是一本内容详实、价值极高的著作。我一直认为,地方志是了解一个地区历史最全面、最翔实的资料,而林业志更是其中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它能反映出这片土地的自然禀赋、经济发展以及人民与自然的互动关系。1840年至1985年,这是一个漫长而又充满变革的时代。在这14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经历了晚清的衰落、民国的动荡、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改革开放的曙光。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枣庄地区的林业是如何发展的?书中是否会记录下不同时期,当地人民在植树造林、森林经营、木材利用等方面的实践?我特别想了解的是,在一些关键的历史节点,比如战争年代,林业资源是如何被保护或利用的?在经济建设时期,林业发展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为林业研究者提供数据,更在于它能让普通读者,像我这样,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以及这片土地上绿色生命的顽强。我期待着书中能够讲述一些具体的故事,关于那些在山林间辛勤劳作的人们,关于那些为绿化家园而付出的努力,让枯燥的数据变得鲜活起来。
评分《枣庄市林业志(1840-1985)》这本书,光听书名就足以吸引住我。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地方史和生态环境的读者,我深知林业发展史对于理解一个地区的自然禀赋、经济变迁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840年至1985年,这段时间跨度,包含了中国近代史上几乎所有的重大转折点,从晚清的衰落到新中国的建立,再到改革开放的初步尝试。在这140多年的时间里,枣庄地区的森林资源经历了怎样的洗礼?书中是否会详细记录,在那些艰难的岁月,人们是如何面对森林资源的枯竭,又是如何努力去恢复和重建的?我特别好奇的是,在工业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尤其是在像枣庄这样的资源型城市,林业的发展是否与矿业开发产生了冲突?书中对此是否有深入的探讨和数据支撑?我期待着,这本书能为我描绘出一幅生动的枣庄林业发展图景,让我看到不同历史时期,林业政策的制定与调整,造林技术的进步,以及林业在保障当地经济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所扮演的角色。这不仅仅是一部历史文献,更是一部关于这片土地上绿色生命的史诗,它将为我们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启示。
评分这本《枣庄市林业志(1840-1985)》的出版,无疑是枣庄乃至中国林业研究领域的一件大事,它填补了一段历史的空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地方历史和生态环境的读者,我怀着极大的兴趣翻开了这本书。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深入研读每一个字,但从目录和开篇的一些章节来看,这本书的编纂团队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它不仅仅是一本枯燥的志书,更像是一部关于枣庄这片土地上绿色脉络的史诗。从1840年到1985年,跨越了整整一个多世纪,这期间,中国的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枣庄这片土地也必然经历了同样的变迁。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林业的发展、森林的兴衰、植被的演替,都与人们的生活、经济的起伏、乃至历史事件息息相关。我特别好奇的是,书中会如何梳理和呈现这段历史?是否会包含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例如某个时期为了应对自然灾害而进行的植树造林运动,或是某个时期因为经济发展而对森林资源造成的冲击?书中关于林业技术、造林模式、森林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记载,也一定会非常具有参考价值,特别是对于研究区域性林业发展规律的人们来说。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枣庄古老森林的记忆,以及那些为守护这片绿色而默默奉献的人们的故事。这本书的出现,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启示,我相信它会吸引许多像我一样对这片土地充满情感的读者。
评分在我看来,《枣庄市林业志(1840-1985)》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部承载着历史记忆和生态变迁的史诗。中国林业出版社的出品,保证了其学术的严谨性和内容的权威性。1840年至1985年,这段漫长的岁月,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剧烈变革,也必然深刻地影响着枣庄这片土地上的林业发展。我特别关注的是,书中是如何梳理和呈现这段复杂历史的。例如,在晚清时期,当地的林业资源面临着怎样的开发压力?是自然因素还是人为因素占主导地位?进入20世纪,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林业资源是否遭受了严重的破坏?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林业的发展有哪些政策倾斜?又是如何推动植树造林、森林保护工作的?书中是否会涉及到具体的林业项目、造林模式、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林业在当地经济发展中扮演的角色?我深信,一本优秀的林业志,不仅仅是数据和图表的堆砌,更应该能够讲述人与自然的故事,反映出人们在守护和利用森林资源过程中的智慧与艰辛。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让我深入了解枣庄地区林业发展的脉络,感受这片土地上绿色生命的顽强与韧性,并从中汲取宝贵的历史经验,为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
评分当我拿到《枣庄市林业志(1840-1985)》这本书的时候,内心涌动的是对历史的敬畏和对知识的渴望。中国林业出版社出品,本身就代表着严谨与专业。1840年至1985年,这个时间跨度,足够浓缩中国近一个半世纪的沧桑巨变。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枣庄地区的林业是如何发展的?是伴随着时代的洪流,经历了兴衰起伏,还是默默坚守,为这片土地的绿色贡献力量?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否会详细梳理,在晚清时期,由于经济发展的需求和人口的增长,森林资源面临着怎样的压力?到了民国时期,社会动荡是否加剧了对森林的破坏?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大力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林业政策又发生了怎样的转变?书中是否会提供具体的造林数据、森林经营的经验教训,甚至是关于当地特有树种的研究?我期待着,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枯燥的数据汇编,更应该是一部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史诗,它能让我感受到,在这片土地上,林业发展与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并且折射出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态观念和实践。
评分《枣庄市林业志(1840-1985)》这本书,从其书名就可以感受到一份沉甸甸的历史感和专业性。作为一名对地方史和生态变迁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认为,林业的发展历程,是解读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变迁和环境承载能力的重要切入点。1840年至1985年,这跨越了超过一个世纪的时间维度,足以囊括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和发展阶段。我迫切想知道,在这段时间里,枣庄地区的森林资源是如何演变的?书中是否会详细记录,在晚清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和对森林资源的粗放利用,当地的林业状况如何?进入民国时期,社会动荡和战乱对森林资源的破坏程度有多大?而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林业政策是如何调整的?书中是否会提供具体的造林面积、森林蓄积量、主要树种的分布和演替等数据?我尤其好奇的是,枣庄作为一个以煤炭资源闻名的地区,其矿业开发是否对周边森林产生了不可逆的影响?书中对此是否会有详实的记录和分析?这本书不仅仅是林业数据的汇集,它更应该是一部关于这片土地上绿色生命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史诗,我期待着从中读到关于历史的深度,以及对未来的启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