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械集(2版) |
| 作者 | 王大勇 吕德和 梅墨生 |
| 定价 | 49.00元 |
| 出版社 | 当代中国出版社 |
| ISBN | 9787515407791 |
| 出版日期 | 2017-06-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2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李经梧(1912~1997)为中国20世纪一代武术大师,太极拳家。他在武术上融吴式、陈式、杨式、孙式等四家太极功夫于一体,臻于化境。本书为《大道显隐——李经梧太极人生》(2007年版)、《李经梧太极内功及所藏秘谱》(2010年版)的续篇,集中收入了李经梧学习并传授的陈式和吴式太极拳械的主要套路。内容有陈式太极拳一路和二路(炮捶),吴式太极拳、剑、刀,太极推手和太极杆,同时也收入了李经梧入室弟子、再传弟子名录。 |
| 作者简介 | |
| 吕德和,1955年生,李经梧先生入室弟子,在河北省总工会工人疗养院教授太极拳。现为秦皇岛市武术协会副主席、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顾问,在德国、澳大利亚分别创办“德和国际太极拳学院”,多次在全国、省级太极拳比赛中获奖。出版有《传统陈吴太极拳械》。 王大勇,1942年生,1962年投帖拜从李经梧先生遍习太极拳械。曾出任河北省武术协会委员、秦皇岛市武术协会副主席、秦皇岛市太极拳研究会主席。其弟子多人多次在国际重大赛事中夺得,并有多人获评武术段位六段、七段。其业绩载入《中国太极拳大百科》等辞书。 梅墨生,1960年生,李经梧先生入室弟子,道家内丹学者胡海牙先生弟子。现为北京吴式太极拳研究会副会长、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顾问、武当百杰、国际健身气功联合会科学与养生委员会委员。中国武术七段。书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供职于中国国家画院。编著有《大道显隐——李经梧太极人生》《李经梧太极内功及所藏秘谱》,其业绩载入《中国太极拳大百科》等辞书。 李树峻, 1942年生,李经梧先生次子,幼承庭训。现为北京吴式太极拳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武术七段。1958年和1962年曾两次获得北京市武术比赛太极拳冠军。退休前为618厂下属101厂厂长。 |
| 目录 | |
| 编者前言原序一王培生 |
| 编辑推荐 | |
| 集内功、技击推手、养生为一体;是道、武、医的结晶 收入李经梧入室弟子、再传弟子*名录 |
| 文摘 | |
| 序言 | |
分隔。 刚拿到这本《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械集(2版)》,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厚重感。翻开它,仿佛穿越了时空的界限,直接与李经梧先生那深厚的太极功底对话。虽然我还没有深入研读,但从其装帧、纸张质感以及初步的排版来看,出版社在细节上确实用心良苦。我是一名练习陈氏太极多年的爱好者,一直对陈、吴两派的源流及器械打法颇感兴趣,听说这本书汇集了李经梧先生的传授精华,这对我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尤其期待书中对器械练习中那些细微之处的阐述,比如弓步的稳固、腰胯的带动、以及长兵器如枪、剑的进退闪转,这些往往是口传心授的精髓所在。王大勇先生和吕德和先生作为整理者,想必是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将李先生的武学思想以一种系统化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后学者能有章可循,不至于在浩瀚的武学海洋中迷失方向。这本书的出现,对于传承和推广中华传统武术,特别是太极拳械,具有非凡的意义。我迫不及待地想沉浸其中,去感受那位传奇人物的武学魅力。
评分拿到《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械集(2版)》这本书,我首先被它的封面设计所吸引,那种内敛而又不失力量感的美学风格,恰如其分地展现了太极拳的韵味。作为一名资深的太极拳爱好者,我对李经梧先生的大名早已如雷贯耳,他与陈、吴两派太极拳械的渊源,更是我一直关注的焦点。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来说,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武学殿堂的大门。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对陈、吴两派器械在套路编排、动作要领、以及实战应用上的独特之处进行详细的解读。比如,陈式太极器械的刚猛与缠绕,吴式太极器械的细腻与飘逸,在书中是否能有清晰的对比和阐释?王大勇先生和吕德和先生的整理,也让我对内容的专业性和准确性充满了信心。我希望能从中汲取更多的养分,提升我对太极拳械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让我的练习更加得法,也更能体会到太极拳的博大精深。
评分初次接触《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械集(2版)》,我的第一感觉是它所承载的分量。这本书的作者并非泛泛之辈,李经梧先生,在太极拳领域,尤其是在陈、吴两派的传承上,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我个人对太极拳的器械部分一直抱有极大的热情,认为器械是检验和深化拳法功力的重要途径。这本书的出现,正是满足了我对系统性学习陈、吴两派太极拳械的渴望。我了解到,这本书是由王大勇先生和吕德和先生整理出版的,这两位先生本身也是深谙此道的专家,他们的整理工作,必将确保内容的严谨性和权威性。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对太极器械的练习方法、发力技巧、以及在实战中的应用进行详细的阐述。例如,对于长兵器如何做到“身随意转,手随身动”,以及短兵器如剑、刀在劈、砍、刺、撩等动作中的精妙之处,我都希望能有所收获。这本书无疑将成为我拳械学习道路上一本重要的参考书。
评分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感觉就好像捧着一份珍贵的历史手稿。 《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械集(2版)》这个书名,本身就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传承的重量。李经梧先生的名字,在太极拳界,尤其是在陈、吴两派的武术传承上,代表着一段辉煌的历史。我一直对太极拳的器械部分情有独钟,认为器械是检验内家拳功力的重要标准。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满足了我对系统学习陈、吴两派太极拳械的强烈愿望。王大勇先生和吕德和先生作为整理者,他们的学识和经验是毋庸置疑的,我相信他们能够准确无误地将李先生的武学精髓呈现出来。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器械练习中的发力方式、劲力转换、以及步法与身法的协调配合是否能够有详细的讲解。这本书的出现,必将成为无数太极拳爱好者,尤其是对陈、吴两派拳械有研究需求的同道们,一本不可多得的宝典。
评分这本书的 title 让我眼前一亮——《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械集(2版)》。光是这个名字,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武术的传承气息。李经梧先生,在太极拳界,特别是在陈、吴两派的拳械传承上,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我一直对太极拳械的练习非常感兴趣,总觉得器械是检验和深化拳法功力的重要途径。这本书的出版,无疑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陈、吴两派拳械在套路设计上的独到之处,以及在技击运用上的具体方法。例如,如何通过器械的进退、缠绕、劈、刺等动作,来体现太极的“引进落空”、“借力打力”的原理。王大勇先生和吕德和先生作为整理者,他们的专业能力是毋庸置疑的,我相信他们一定能够将李先生的武学思想以一种清晰、系统的方式呈现给读者,让更多人能够从中受益。
评分我一直认为,太极拳的精髓,不仅在于徒手套路,更在于其器械的运用,而《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械集(2版)》这本书,恰恰聚焦于此。李经梧先生作为一位在陈、吴太极拳械领域有着深厚造诣的宗师,他的传授内容,对于我们后学者而言,无疑是无价之宝。我是一名对太极拳械有着浓厚兴趣的学习者,一直渴望能够系统地学习陈、吴两派的器械用法。这本书由王大勇先生和吕德和先生整理出版,这两位先生的专业背景和对太极拳的深入研究,让我对书中内容的严谨性和权威性充满了期待。我非常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太极器械在“棚、捋、挤、按”等基本劲力上的体现,以及长、短兵器在实际攻防中的不同运用技巧。这本书的出现,将为我们提供一个宝贵的学习平台,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太极拳械的精妙之处,从而提升我们的武术修为。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个常年练习太极拳的人来说,《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械集(2版)》这本书,简直是期待已久。李经梧先生,作为陈、吴两派太极拳械的重要传人,他的武学思想和技法,一直是我非常想深入了解的。我一直觉得,拳法练好了,器械是必须过的坎,而器械的练习,往往能更好地体现拳法的劲力与变化。这本书的出现,正好能满足我对陈、吴两派太极拳械系统的学习需求。我特别关注书中是否能对器械在发力、梢节(如剑尖、枪尖)的运用、以及与身体整体协调方面有详细的讲解。王大勇先生和吕德和先生的整理,让我对内容的质量非常有信心,他们作为武术界的专家,一定能够将李先生的精华之处,毫不保留地呈现出来。这本书无疑将成为我武术道路上的一本重要的参考书,帮助我更上一层楼。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就带着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和传承的使命感。《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械集(2版)》——这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连接着传人与学习者。我是一名对太极拳械有着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平时也接触过一些零散的资料,但总觉得缺少一个系统的、权威的指引。李经梧先生的名字在太极界是如雷贯耳的,他所传的陈、吴两派拳械,代表着太极武学的不同发展方向和技击精髓。能够通过这本书,一窥李先生的传授内容,感觉像是获得了一把开启武学宝库的钥匙。我特别关注书中是否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那些复杂的技击原理,以及如何将理论付诸实践。王大勇和吕德和两位先生的贡献,不言而喻,他们是武术传承的功臣。这本书的出版,不仅是对李经梧先生武学成就的纪念,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力弘扬。我个人非常期待它能够填补我在太极拳械学习中的一些空白,甚至为我打开新的视野。
评分收到!以下是为您的图书《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械集(2版)》撰写的10段读者评价,每段约300字,风格各异,力求自然流畅,不包含书籍实际内容,并用
评分在我看来,《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械集(2版)》这本书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是一部武术教材,更在于它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精神的传递。李经梧先生的武学思想,经过王大勇和吕德和两位先生的精心整理,以一种更加清晰、易懂的方式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本身就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我一直对太极拳的“以柔克刚”、“借力打力”的哲学理念深感着迷,而器械的练习,更是将这些理念具象化、实操化。我尤其关心书中对于太极长兵器(如枪、刀)以及短兵器(如剑)的攻防转换、身法步法的配合,以及内在劲力的运用是否有深入的剖析。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广大太极拳爱好者,特别是那些对陈、吴两派拳械有兴趣的同道提供了绝佳的学习机会。我期望它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太极拳的内在劲力,提升我的拳械技艺,甚至在更深层次上领悟太极的武学精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