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教学:新英汉汉英大词典(第二版)

华语教学:新英汉汉英大词典(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华语教学
  • 词典
  • 语言学习
  • 汉语
  • 英语
  • 双语
  • 工具书
  • 第二版
  • 新英汉汉英
  • 词汇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浮光掠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华语教学出版社
ISBN:9787513805186
商品编码:29463799837
丛书名: 新英汉汉英大词典 第2版

具体描述

出版社: 华语教学出版社; 第2版 (2013年10月1日)
外文书名: A New English-Chinese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丛书名: 说词解字系列工具书
精装: 1106页
语种: 简体中文, 英语
开本: 32
ISBN: 9787513805186
条形码: 9787513805186
商品尺寸: 21.8 x 15.6 x 4.4 cm
商品重量: 1.1 Kg
品牌: 华语教学出版社

再版前言 
前言 
体例说明 
正文 
英汉词典 
汉英词典

《新英汉汉英大词典(第2版)》是一部具有英汉、汉英双重功能,新颖、实用的辞书。本词典编委会组织了数十位长期从事英语教学工作的专家、教授和学者在充分吸收当前英语教学成果的同时,借鉴了数十部国内外的同类辞书,博采众长,去粗取精,精心编写而成。本词典基本能够满足大中学生、中学英语教师、广大英语爱好者在学习和工作中的需求。


辞海 (第7版) 简体中文版 一部熔汇贯通、博采众长的现当代综合性辞典 《辞海》(第七版)是中华文化传承与当代知识体系构建中的一座巍峨里程碑。作为一部以释义、释义为主,兼收词条、释文、图文并茂的特大型综合性辞典,它不仅是中国20世纪后期至21世纪初语言学、历史学、文化学等多个领域研究的集大成者,更是普通读者理解和探索浩瀚中华文明的权威工具书。 本版《辞海》历经数年的精心修订与编纂,在继承前六版严谨治学精神的基础上,全面吸收了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和飞速发展的时代脉搏。它致力于为当代读者提供一个结构清晰、内容翔实、涵盖面广、检索便捷的知识宝库。 --- 核心特色与编纂理念 《辞海》的编纂遵循“宏博精要,与时俱进”的原则,力求在保持其作为“百科辞典”的广度与深度的同时,确保术语的精确性和时效性。 1. 规模宏大,体系完备: 第七版收录词条总数远超前版,涵盖了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社会科学、地理、人物、典章制度等所有主要学科领域。每一个学科分支都由该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进行审定与撰写,确保了专业内容的权威性。 2. 释义精炼,力求准确: 与侧重语源和详尽例句的工具书不同,《辞海》的释义追求在有限篇幅内,以最精确、最凝练的文字勾勒出词条的核心概念和知识内涵。对于多义词,则按义项的逻辑顺序和历史演变进行清晰的划分和阐释。 3. 时代视野,内容更新: 本版重点增补了大量反映近二十年来社会、科技、文化发展的新词汇和新概念,尤其是在信息技术、生物工程、金融经济、环境科学等前沿领域,确保读者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知识体系。同时,对传统文化词条进行了深入的辨析和订正,修正了历史记载中的模糊之处。 4. 典雅规范的汉语言表达: 《辞海》严格遵循国家最新颁布的汉语言文字规范,是规范汉字书写、标准汉语读音(以汉语拼音标注)的典范工具书。其行文风格沉稳、典雅,体现了中国学术著作的庄重气度。 --- 主要收录板块深度剖析 《辞海》(第七版)的知识结构犹如一座精心设计的知识殿堂,各板块之间相互支撑,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 一、 历史与地理:时空的交汇点 历史部分对中国上下五千年史进行了系统梳理,从先秦到近现代的重要历史事件、重要人物、典章制度、重大思想流派均有详尽的释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地方史地、古代地名沿革、重大考古发现的记录,力求做到与最新的考古报告保持同步。地理部分不仅包含现代的行政区划、山川河流,更对古代的疆域变迁、重要水系名称的演变进行了考证。 二、 哲学与思想:智慧的脉络 在哲学领域,《辞海》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古代哲学(儒、道、墨、法等学派)、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后现代思潮)进行了全面覆盖。每一个重要的哲学流派、核心术语及其代表人物的思想观点,都以高度概括性的语言进行了解读,是梳理复杂思想体系的绝佳入口。 三、 文学与艺术:审美的载体 文学部分囊括了从先秦诗歌到现当代文学思潮的各个阶段。对重要作家、作品、文学体裁、修辞手法、文学理论的解释,均有深入的见解。艺术部分则涵盖了音乐(中西方乐理、重要作曲家)、美术(绘画、雕塑、建筑流派)、戏曲、电影等多个门类,配以必要的图示,帮助读者直观理解艺术概念。 四、 科学技术:探索的足迹 这是第七版修订力度最大的板块之一。在基础科学方面,如物理学、化学、数学、生物学,力求与国际主流的学科定义接轨。在应用科学方面,对信息技术、计算机科学、航空航天、新能源技术等领域的新词条进行了大量补充和精准定义,确保了读者能够理解当代科技前沿的基本术语。 五、 典故与俗语:文化的活化石 《辞海》对大量的成语、典故、俗语的收录和解释,体现了其作为文化辞典的深厚底蕴。每一个典故的由来、出处、引申义,都经过了严谨的考证,帮助读者在阅读古籍或文学作品时,准确把握作者的本意和言外之意。 --- 适用人群 《辞海》(第七版)不仅仅是一部供专业人士使用的工具书,更是一部面向全体国民的文化普及和知识提升的良器: 学生与学者: 撰写论文、进行学术研究时,确保引用的概念定义准确无误。 教师与教育工作者: 备课、教学中,对知识点的权威性解释进行参考。 公务人员与专业人士: 快速查阅跨学科的专业术语和历史背景。 广大的图书爱好者与阅读者: 在阅读经典名著、报刊杂志或接触新兴领域知识时,作为随身携带的“知识导航仪”。 翻开《辞海》(第七版),即是打开了一扇通往系统化、权威性知识体系的大门。它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宏大的文化视野,陪伴每一位求知者探索知识的无垠宇宙。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这本词典的后续支持和服务感到彻底的失望。购买一本第二版,意味着我期待的是一个持续改进和迭代的产品,但事实是,它似乎在出版后就进入了“休眠”状态,没有任何后续的勘误表、线上资源补充,甚至连一个官方的反馈渠道都难以找到。在数字时代,纸质工具书的局限性需要通过网络资源来弥补,比如词条的语音朗读、用户贡献的最新用法示例等,这些本应是现代词典的标配。然而,尝试搜索相关的在线支持或App,得到的全是零星且不匹配的第三方信息,让人感觉这本书根本没有被纳入任何现代化的维护体系中。这让我不禁怀疑,我购买的究竟是一本服务于我当前学习需求的工具,还是一个已经被出版社遗忘的库存产品。工具书的价值在于其时效性和可靠性,一旦缺乏更新和维护,其参考价值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迅速贬值,这本词典显然已经走在了贬值的快车道上。

评分

如果说内容是骨架,那么例句就是血肉,然而这本词典的例句部分简直就是一潭死水。例句的质量低劣到令人发指的地步,它们要么是极其生硬、脱离实际语境的“翻译腔”产物,要么就是一些老掉牙的、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不会有人使用的陈腐表达。我尝试用书中的几个例句来模仿造句或理解用法,结果发现自己说出来的话充满了“塑料味”,完全无法在真实的对话场景中应用。例如,它提供的一个关于“表达感激”的例句,听起来像是机器人写出来的八股文,毫无情感色彩可言。一本优秀的双语工具书,其例句应该像是一扇通往目标语言文化的窗口,展示地道的、符合当下语境的用法。但很遗憾,这本词典的例句更像是一堵厚厚的墙,将我与真实的、活生生的语言实践完全隔离开来。我需要的是能让我开口说出“像母语者”的例句,而不是这些僵硬的、只能停留在纸面上的文字标本。

评分

这本词典的排版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灾难,每一次查找都像是在迷宫里绕圈子。首先,纸张的质量差得让人心疼,稍微翻动一下就能闻到一股廉价的油墨味,而且内页的留白设计极度不合理,导致整个版面看起来局促又拥挤,眼睛稍微多看几分钟就感觉酸涩难耐。更要命的是字体选择,那种细得像蚊子腿一样的宋体,在昏暗的光线下几乎无法辨认,对于需要长时间使用工具书的我来说,这简直是对视力的无情摧残。我记得有一次深夜赶一个报告,想快速核对一个专业术语的精确翻译,结果为了看清那个微小的注音符号,我不得不打开台灯调到最大亮度,结果依然事倍功半。如果编纂者认为他们是在为专业人士服务,那他们显然低估了清晰阅读体验的重要性。一本工具书的价值,除了内容的准确性,阅读的便利性同样是衡量其专业水准的关键指标,而这本词典在这方面彻底失分。我期望看到的是那种排版疏朗有致、字体清晰易读的专业工具书,而不是现在这种仿佛印刷厂为了节省成本而挤牙膏似的设计。

评分

这本词典的检索系统设计得简直令人发指,它似乎完全没有遵循任何现代词典编纂的逻辑顺序。我通常习惯于通过词头音序来进行快速定位,然而,这本词典在处理多音节词汇时的排序规则异常混乱,导致我经常需要花费比正常时间多三倍的精力才能找到我要找的那个词条。特别是当涉及到一些结构相似的词组时,它们被散落在完全不相关的部分,仿佛是随机丢进去的一样。我记得有一次我要确认一个介词短语的固定搭配,结果在“A”开头查完一遍,“E”开头查一遍,最后发现它被归类在了某个完全出乎意料的动词结构之下。这种编排方式,完全是反效率、反人性的,它迫使使用者必须猜测编纂者的“隐藏逻辑”,而不是提供一个简单、可预测的查找路径。对于一个需要高频次检索、追求效率的读者来说,每一次使用都变成了一场耐心的考验和智力上的折磨。我宁愿使用卡片目录,也不愿再忍受这种毫无章法的排列组合。

评分

我对这部“大词典”的收词范围感到极其困惑,它似乎总是在一些核心概念上避重就轻,却塞满了大量我已经无法追溯其存在意义的过时俚语和冷僻词汇。举个例子,我在查找当代商务沟通中频繁出现的“敏捷开发”和“用户画像”这类热词的规范译法时,几乎一无所获,只能求助于网络资源,这让我对一本自诩为“新版”的工具书的权威性产生了严重的质疑。它更像是一部停留在上个世纪末期的语言记录本,而非能够指导当前华语学习和使用的参考手册。更不用说,即便是收录的一些基础词汇,其释义也显得过于口语化和模糊,缺乏学术上的精确性和层级感。专业的学习者需要的是能够区分语境、解释细微差别的权威定义,而不是那种人人都懂的泛泛之谈。如果一本词典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甚至连主流的行业术语都无法涵盖,那么它存在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了。这种内容的陈旧感,让我有一种在使用一本“古董”的错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