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LTE及LTE-Advanced无线协议(国际信息工程先进技术译丛)
定价:99.00元
作者:(韩)尹圣君,张鸿涛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2-01
ISBN:978711148428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LTE及LTE-Advanced标准*进展情况,并阐述了LTE层2/3的无线协议、LTE-Advanced的新技术特征;系统阐述了设计原则及3GPP标准定义的LTE无线协议的功能,也提供了移动网络与移动终端之间互操作的基本知识。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无线协议(Idle模式过程、RRC、PDCP、PLC、MAC等)和LTE-Advanced新技术特征(VoLTE、HeNB、PWS、MBMS、CA、Relay、MDT、eICIC、MTC)等。本书是一部紧跟通信技术前沿研究的专业性著作,主要适于移动通信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以作为通信工程及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和教师的专业性新技术参考书。
目录
译者序
前言
引言
作者介绍
章 简介 1
1.1 3GPP 1
1.2 3GPP系统的演变过程 4
1.2.1 GSM 5
1.2.2 GPRS/EDGE 6
1.2.3 UMTS 7
1.2.4 HSPA 8
1.2.5 LTE 9
1.3 市场趋势 9
1.4 LTE的要求 10
1.5 LTE架构的概述 13
1.5.1 网络架构 14
1.5.2 QoS架构 17
1.5.3 LTE无线协议架构 19
1.6 UE功能 22
参考文献 23
第2章 空闲模式过程 24
2.1 空闲模式功能 24
2.2 服务和小区分类 26
2.3 UE状态及状态转换 27
2.4 PLMN选择 28
2.4.1 PLMN选择的触发 29
2.4.2 可用PLMN的搜索 29
2.4.3 PLMN选择 29
2.5 位置注册 30
2.6 小区选择 31
2.6.1 小区选择标准 31
2.6.2 基于RRC连接释放的小区选择 32
2.7 小区重选 32
2.7.1 测量规则 33
2.7.2 相邻小区的重选 35
2.7.3 移动状态依赖比例缩放 37
2.8 访问验证 38
2.8.1 小区禁止状态和小区保留状态 38
2.9 寻呼接收 40
参考文献 40
第3章 无线资源控制 42
3.1 RRC功能和结构 43
3.2 系统信息 46
3.2.1 配置系统信息 46
3.2.2 系统信息更新 48
3.3 寻呼 49
3.4 连接建立 50
3.4.1 步骤1:应用访问类限制 50
3.4.2 步骤2:发送RRCConnectionRequest消息 52
3.4.3 步骤3:接收RRCConnectionSetup消息 53
3.4.4 步骤4:发送RRCConnectionSetupComplete消息 53
3.5 安全 53
3.6 RRC连接重配置 56
3.6.1 SRB2的建立 57
3.6.2 DRB的建立 57
3.6.3 与安全激活平行的过程 57
3.7 UE能力信息传输 58
3.8 EUTRA内切换 59
3.8.1 切换准备 60
3.8.2 切换执行 62
3.8.3 切换完成 63
3.9 测量控制 65
3.9.1 测量配置 65
3.9.2 测量报告触发 66
3.9.3 测量报告 67
3.10 RRC连接重建 67
3.11 RAT间移动性 70
3.11.1 进入或移除3GPP系统的RAT间移动性 70
3.11.2 进入/移出CDMA2000系统的RAT间移动性 74
3.12 RRC连接释放 76
参考文献 76
第4章 分组数据汇聚协议 77
4.1 PDCP功能和结构 77
4.2 报头压缩 78
4.3 安全 80
4.3.1 完整性保护 81
4.3.2 加密 82
4.4 数据传输 83
4.5 SDU丢弃 84
4.6 切换 84
4.6.1 SRB在切换中的行为 84
4.6.2 UM DRB在切换中的行为 85
4.6.3 AM DRB在切换中的行为 86
4.7 PDCP PDU格式 88
4.7.1 PDCP Data PDU格式 88
4.7.2 PDCP Control PDU格式 88
参考文献 89
第5章 无线链路控制层 90
5.1 RLC层的功能和架构 90
5.1.1 透明模式RLC 90
5.1.2 非确认模式RLC 91
5.1.3 确认模式RLC 92
5.2 成帧 93
5.3 重排序 95
5.4 ARQ操作 97
5.4.1 轮询 97
5.4.2 状态报告 98
5.4.3 重传 98
5.4.4 重分段 99
5.5 窗口操作 101
5.5.1 非确认模式窗口操作 101
5.5.2 确认模式窗口操作 101
5.6 SDU丢弃过程 102
5.7 RLC重建过程 102
5.8 RLC PDU的格式 102
5.8.1 PDU格式 103
5.8.2 UMD PDU格式 103
5.8.3 AMD PDU格式 104
5.8.4 AMD PDU分段格式 104
5.8.5 状态 PDU格式 105
参考文献 106
第6章 媒体接入控制层 107
6.1 MAC层的功能和服务 107
6.2 MAC层架构 108
6.3 MAC信道及信道映射 109
6.3.1 传输信道 109
6.3.2 逻辑信道 110
6.3.3 信道映射 110
6.4 调度 111
6.4.1 动态调度 111
6.4.2 半持续调度 112
6.5 调度信息的传输 114
6.5.1 缓存状态报告 114
6.5.2 调度请求 116
6.5.3 功率余量报告 117
6.6 逻辑信道优先级 117
6.7 非连续接收 120
6.8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 124
6.8.1 上行链路中的HARQ 126
6.8.2 下行链路中的HARQ 126
6.8.3 TTI Bundling 126
6.8.4 测量窗口 128
6.9 接入过程 129
6.10 时间校准 130
6.11 MAC PDU格式 131
6.11.1 MAC控制单元 133
6.11.2 接入响应MAC PDU 134
参考文献 135
第7章 LTE及LTE- Advanced新特征综述 136
7.1 基于LTE网络的语音呼叫 136
7.2 家庭增强型基站 137
7.3 公共警报系统 138
7.4 多媒体广播多播服务 138
7.5 载波聚合 139
7.6 中继技术 140
7.7 小化路测 141
7.8 增强型小区间干扰协调 141
7.9 机器模式通信 142
第8章 基于LTE网络的语音呼叫 143
8.1 LTE语音解决方案 143
8.1.1 语音解决方案 143
8.1.2 临时语音解决方案 144
8.2 IMS VoIP 145
8.2.1 IMS配置 145
8.2.2 双模单待无线语音呼叫连续性 147
8.3 电路交换回退技术 150
8.3.1 CSFB到UTRAN或GRAN 152
8.3.2 CSFB到CDMA2000 1xRTT 156
8.4 服务域选择 162
8.4.1 UE在IMS VoIP和CSFB之间的决定 163
8.5 IMS VoIP和CSFB的比较 163
8.6 针对VoIP的RAN优化 164
8.6.1 鲁棒性报头压缩 164
8.6.2 TTI捆绑 164
8.6.3 HARQ的半持续调度 165
参考文献 165
第9章 家庭增强型基站 166
9.1 架构框架 167
9.1.1 接入方式 167
9.1.2 应用案例 167
9.1.3 高层需求 169
9.1.4 网络体系结构 169
9.2 闭合用户组配置 170
9.2.1 CSG订阅数据 170
9.2.2 CSG成员状态 171
9.3 与CSG相关的系统信息 171
9.3.1 CSG识别信息 171
9.3.2 CSG小区部署信息 172
9.4 CSG的识别 173
9.4.1 自动CSG搜索 173
9.4.2 手动CSG选择 173
9.5 CSG小区的移动性 174
9.5.1 RRC_ IDLE的移动性 174
9.5.2 RRC_ CONNECTED的移动性 176
9.6 对混合小区的支持 180
9.6.1 动机 180
9.6.2 特点 180
参考文献 182
0章 公共警报系统 183
10.1 警报系统架构 183
10.2 警报信息 185
10.3 警报信息在网络上的传递 186
10.3.1 警报信息传递程序 186
10.3.2 警报信息取消程序 188
10.4 警报信息取消程序 189
10.4.1 在系统信息中的PWS通知 190
10.4.2 PWS通知在寻呼过程的指示性 191
10.4.3 警报信息的分割 191
参考文献 192
1章 多媒体广播多播服务 193
11.1 MBMS 193
11.2 MBMS的结构和功能 194
11.3 MBMS单频网传输 196 ⅩⅦ
11.4 MBMS的无线协议 198
11.4.1 MBMS的层和第二层 198
11.4.2 MBMS的第三层 200
11.5 MBMS过程 201
11.5.1 MBMS会话开始 201
11.5.2 MCCH信息获取和MRB配置 203
11.5.3 MBMS会话更新 204
11.5.4 MBMS会话终止 205
11.5.5 MRB释放 205
11.6 MBMS在R10版本和R11版本中的增强 206
11.6.1 MBMS计数 206
11.6.2 MBMS持续性 208
参考文献 209
2章 载波聚合 210
12.1 频谱和部署场景 212
12.1.1 频谱场景 212
12.1.2 部署场景 214
12.2 小区管理 215
12.2.1 主服务小区和辅服务小区 215
12.2.2 配置信息信令 216
12.2.3 连接和参考 217
12.2.4 跨载波调度 218
12.2.5 扩展测量 219
12.2.6 SCell(辅服务小区)管理 222
12.2.7 载波聚合的移动性 222
12.3 MAC扩展功能 223
12.3.1 辅服务小区的激活和失活 223
12.3.2 功率余量报告 224
12.3.3 逻辑信道优先级 227
12.3.4 缓冲区状态报告 228
12.3.5 非连续接收 229
12.3.6 半持久调度 229
参考文献 230
3章 中继技术 231
13.1 场景部署 231
13.2 中继节点的网络架构 232
13.3 中继节点类型 234
13.3.1 中继技术的分层执行 234
13.3.2 Uu和Un链路的频率分离 236
13.4 特定中继节点的操作 236
13.4.1 承载映射 237
13.4.2 Un DRB的完整性保护 238
13.4.3 RN子帧配置 239
13.4.4 系统信息的更新 240
13.4.5 RN重新配置过程 241
13.5 中继节点的启动过程 241
13.6 R10版本中继节点的简化操作 243
参考文献 244
4章 小化路测 245
14.1 结构框架 245
14.1.1 用户案例 247
14.1.2 结合UE选择的MDT任务初始化 247
14.1.3 MDT测量结果的收集 248
14.2 Logged MDT 248
14.2.1 配置阶段 249
14.2.2 记录阶段 251
14.2.3 报告阶段 253
14.3 Immediate MDT 255
14.3.1 配置阶段 256
14.3.2 测量与评价阶段 256
14.3.3 报告阶段 256
14.3.4 MDT上下文环境转发 257
参考文献 257
5章 增强型小区间干扰协调 258
15.1 异构网络部署 259
15.1.1 异构网络中的干扰 260
15.1.2 频域ICIC限制 260
15.2 基于CA的ICIC 262
15.3 时域ICIC 263
15.3.1 限制测量 264
15.3.2 Macro- Pico小区场景 265
15.3.3 Macro- Femto小区场景 266
15.3.4 网络配置 267
参考文献 268
6章 机器模式通信 269
16.1 MTC的超载控制 269
16.1.1 R8版本的超载控制 269
16.1.2 R10版本中的核心网超载控制 271
16.1.3 R11版本中的RAN超载控制 274
16.2 在3GPP中的MTC特性 274
参考文献 275
缩略语 276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厚重的技术专著,拿到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学术分量感。我关注通信领域很多年了,从早期的2G、3G时代摸爬滚打过来,深知技术迭代的速度之快,以及基础理论的扎实程度对于工程实践的决定性影响。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虽然朴实,但其内涵的深度却让人不敢小觑。我翻阅了目录,发现它对底层物理层、媒介访问控制(MAC)的设计原理进行了极其详尽的剖析,特别是对于多址接入技术和信道编码的论述,那种严谨的数学推导和严密的逻辑链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阅读过程中,我不得不时常停下来,对照着手边的其他参考资料反复揣摩那些公式背后的物理意义,特别是涉及到MIMO(多输入多输出)技术在LTE演进中的复杂应用场景时,作者的阐释清晰而不失深刻,为我梳理了之前一些模糊的概念。这本书绝非那种浮于表面的“速成指南”,它更像是一份需要耐下心来啃读的“武功秘籍”,适合那些真正想在无线通信领域深耕,不满足于停留在应用层调参的工程师和研究生。它真正做到了将“协议”这两个字拆解开来,让你看到协议栈每一层的设计哲学和权衡取舍。
评分从工程应用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反向工程”的宝典。当我们日常使用各种测试仪表去测量网络性能时,得到的数据图表往往是结果呈现,但背后的驱动因素却常常隐藏在协议细节之中。阅读这本书,就像是拿到了一张详细的系统设计蓝图。我尝试用书中描述的资源分配算法去反推一些实际网络中观测到的上下行时延差异,结果惊人地吻合。它教会了我如何从协议层面去解读性能报告,如何定位瓶颈的根源,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调整高层参数的表层操作。对于那些负责核心网或基站侧软件开发与维护的工程师而言,这本书提供的底层知识的深度,是任何商业培训课程都无法比拟的,它让你真正掌握了技术的主动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供应商的“黑箱”解决方案。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确实被那种纯粹的学术语言和密集的图表阵势给镇住了。它不是那种用大白话解释概念的入门读物,更像是一位资深教授面对面指导,要求你必须具备一定的线性代数和概率论基础才能流畅阅读。我花了几乎整个周末的时间,才勉强啃完了关于物理层传输的几个章节。然而,一旦攻克了初期的阅读门槛,收获是巨大的。我发现之前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一些性能瓶颈问题,似乎都有迹可循。例如,在处理小区切换(Handover)的平滑性问题时,书中对连接性维护的精细化处理逻辑的描述,让我瞬间明白了为什么某些特定场景下的切换掉线率会异常增高。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为你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不是零散的知识点,这种体系化的构建对于理解整个蜂窝通信系统的运作机理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这本书的翻译质量也值得一提。作为一本引自韩文的译著,通常情况下,技术术语的本土化会是一个难点,很容易出现生硬或歧义。但在这本书里,我几乎没有遇到让人困惑的翻译错误。术语的对应非常精准,比如“调度授权”(Scheduling Grant)、“物理资源块”(PRB)等关键概念的表达,都保持了业界通用标准,这极大地降低了跨文化阅读的技术障碍。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引述标准草案时的那种严谨态度,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区分哪些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哪些是推荐性的优化方案。这种对细节的极致把控,让原本就复杂的协议内容,因为清晰的表达而变得更加易于消化吸收,体现了译者和原作者对技术准确性的双重尊重。
评分我记得当时是冲着那个“国际信息工程先进技术译丛”的名头去的,这系列的书籍向来以引进国外最前沿、最权威的通信技术资料著称,所以对内容的质量有很高的期待值。这本书果然没让我失望,它最让我欣赏的一点是其宏大的视角和对标准演进脉络的梳理。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协议的参数和流程图,而是花了大量篇幅去解释“为什么”要这么设计,背后的频谱效率考量、时延控制目标以及如何平衡上下行链路的负载分配,都描述得淋漓尽致。尤其在讨论到LTE向更高级阶段演进时,那些对新引入的调度算法和资源块分配策略的分析,非常具有前瞻性。我感觉自己仿佛是置身于3GPP的会议室中,亲眼见证着这些复杂机制是如何被一步步讨论、确定和标准化的。对于那些正在进行系统级仿真或者需要进行网络优化的人来说,理解这些机制的“根”至关重要,而这本书恰恰提供了这样一把深入根本的钥匙,远超我预期的专业深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