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微波毫米波安防遙感技術
定價:88.00元
作者:[美]傑夫瑞A.南澤 (Jeffrey A.Nanzer),苗
齣版社:機械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111499275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本書的許多章節實際上也與通用微波遙感技術密切相關,因此從事其他微波遙感領域的研究人員也會發現此書是一本有用的參考書。閱讀本書的讀者應具備微積分和傅裏葉分析的基本知識。盡管本書的內容都是從基本原理討論起,但讀者若事先學習一些電磁波理論的知識會是非常有益的。
內容提要
本書是論述微波毫米波安防遙感技術的一本重要著作。全書分為9章。章緒論介紹瞭微波毫米波遙感技術在安防領域應用的實際案例和未來發展前景。第2章和第3章簡要迴顧瞭基本電磁波理論並詳細論述瞭電磁波與傳輸媒質(如人體組織、大氣以及各類建築和衣物材料)的相互作用。第4章和第5章分彆論述瞭微波毫米波遙感器的基本組成部分――天綫和接收機的基本理論和設計原理。第6~9章是對4類微波毫米波安防遙感器輻射計、雷達、成像係統和乾涉式角速度測量儀的詳細論述,包括它們的基本原理、設計方法和實際應用等。
目錄
譯者序
原書前言
章 緒論
1.1安防遙感
1.1.1對安防遙感的需求
1.1.2微波毫米波遙感器的優勢
1.2遙感技術概述
1.2.1輻射計
1.2.2雷達係統
1.2.3成像係統
1.2.4角速度的乾涉測量法
1.2.5其他領域的微波毫米波遙感技術
1.3微波毫米波頻譜
1.3.1頻段的命名
1.3.2微波毫米波輻射的傳播
1.4安防遙感器舉例
1.4.1探測品的主動成像係統
1.4.2探測品的被動成像係統
1.4.3人體的探測
1.4.4人體的識彆和人體行為的甄彆
1.4.5穿牆探測
1.4.6生命特徵探測
參考文獻
第2章 平麵電磁波基礎
2.1麥剋斯韋方程組
2.1.1本構參數
2.2時諧電磁場
2.2.1波動方程
2.2.2平麵波
2.2.2.1相速
2.2.2.2E與H之間的關係
2.2.3能量和功率
2.3波的極化
2.3.1綫極化
2.3.2橢圓極化
參考文獻
第3章 媒質中的電磁波
3.1無界媒質中的平麵波傳播
3.1.1良導體
3.1.2良介質
3.1.3媒質中的波阻抗
3.1.4復介電常數與色散
3.2平麵波在有界媒質中的傳播
3.2.1垂直入射時波的反射與透射
3.2.2任意入射時波的反射與透射
3.2.2.1橫電波(垂直極化波)入射
3.2.2.2橫磁波(平行極化波)入射
3.2.3功率反射係數與透射係數
3.2.4全透射與全反射
3.2.5分層介質
3.3特定媒質中的電磁傳播
3.3.1大氣傳播效應
3.3.2波透過建築材料的傳播
3.3.3波透過服裝材料的傳播
3.3.4爆炸物、塑料和金屬的介質特性
3.3.5人體組織的介質特性
參考文獻
第4章 天綫
4.1電磁位
4.1.1由電流密度J確定的電磁位
4.1.2由磁流密度Jm確定的電磁位
4.1.3無窮小偶極子的輻射
4.1.4遠場輻射
4.1.5無窮小偶極子遠場輻射
4.2天綫參數
4.2.1輻射功率密度和總輻射功率
4.2.2天綫方嚮圖
4.2.3天綫方嚮圖的波束寬度
4.2.4天綫立體角
4.2.5方嚮性係數
4.2.6增益
4.2.7口徑麵積和方嚮圖立體角
4.2.8天綫溫度和噪聲功率
4.2.9極化
4.3綫天綫的性質
4.3.1無窮小偶極子天綫
4.3.2長偶極子
4.4口麵天綫
4.4.1鏡像原理
4.4.2等效原理
4.4.3矩形口麵的輻射
4.4.4圓口麵的輻射
4.5天綫陣列
4.5.1直綫陣列理論
4.5.2平麵陣列
4.5.3天綫陣列的波束寬度
4.5.4相控陣
4.5.5陣列構架
4.5.5.1饋電網絡
4.5.5.2波束控製
4.6常用的微波和毫米波天綫
4.6.1喇叭天綫
4.6.2縫隙天綫
4.6.3微帶天綫
4.6.4反射麵天綫係統
4.6.5透鏡天綫係統
參考文獻
第5章 接收機
5.1接收機的一般工作原理
5.2接收機噪聲
5.2.1接收機噪聲的來源
5.2.1.1熱噪聲
5.2.1.2散粒噪聲
5.2.1.3閃爍噪聲
5.2.2等效噪聲帶寬
5.2.3毫米波頻段的熱噪聲
5.3噪聲係數和噪聲溫度
5.3.1噪聲係數
5.3.2噪聲溫度
5.3.3衰減器的噪聲係數
5.3.4級聯係統的噪聲
5.3.5ADC噪聲
5.4接收機的綫性特性
5.4.1增益壓縮
5.4.2交調産物
5.4.3三階截斷點
5.4.4級聯係統的三階截斷點
5.4.5動態範圍
5.4.6無雜散動態範圍
參考文獻
第6章 輻射計
6.1輻射測量學基礎
6.1.1亮度
6.1.2亮度與距離
6.1.3通量密度和源分布
6.1.4天綫的影響
6.2黑體輻射
6.2.1普朗剋黑體輻射定律
6.2.2普朗剋定律的近似
6.2.3普朗剋定律的帶限積分
6.3應用輻射測量學
6.3.1輻射源的分辨
6.3.1.1可分辨的源
6.3.1.2不可分辨的源
6.3.2接收功率的捲積形式
6.3.3發射率和輻射溫度
6.3.3.1人體皮膚和常見材料的發射率
6.3.3.2環境的輻射溫度
6.4輻射計接收機
6.4.1靈敏度
6.4.2全功率輻射計
6.4.2.1全功率響應
6.4.2.2靈敏度
6.4.3乾涉式相關輻射計
6.4.3.1空間點源的響應
6.4.3.2靈敏度
6.5實際應用中的問題
6.5.1接收機不穩定性
6.5.2狄剋輻射計
6.5.3輻射計定標
6.6掃描型輻射計係統
6.6.1空間分辨率
6.6.2駐留時間
6.6.3測量的不確定性
6.6.3.1一維掃描
6.6.3.2二維掃描
參考文獻
第7章 雷達
7.1雷達基礎
7.1.1雷達係統配置與測量
7.1.2雷達距離方程
7.2發射機係統
7.2.1發射機功能
7.2.2發射機噪聲
7.2.3毫米波振蕩器
7.3雷達測量靈敏度
7.3.1測量誤差
7.3.1.1距離測量誤差
7.3.1.2頻率測量誤差
7.3.1.3角度測量誤差
7.3.1.4舉例
7.3.2時間帶寬積對測量誤差的影響
7.4微多普勒
7.4.1安防應用中雷達的微多普勒
7.4.2微多普勒理論
7.4.3人體微多普勒特徵
7.5連續波雷達
7.5.1連續波多普勒
7.5.2調頻連續波
7.5.3多頻連續波
7.5.4動目標指示雷達
7.6高距離分辨率雷達
7.6.1脈衝雷達
7.6.2綫性頻率調製
7.6.3步進頻率調製
參考文獻
第8章 成像係統
8.1掃描式成像係統
8.1.1掃描式成像儀分類
8.1.2掃描式係統的性能
8.1.2.1視場範圍和空間分辨率
8.1.2.2幀速
8.2乾涉式成像係統
8.2.1簡介
8.2.2成像原理
8.2.2.1可視度函數
8.2.2.2可視度與輻射溫度之間的傅裏葉變換關係
8.2.2.3相關式乾涉儀的空間濾波效應
8.2.3可視度的采樣
8.2.4二維可視度
8.2.5成像靈敏度
8.2.6成像分辨率和視場範圍
8.2.7乾涉式成像陣列
8.2.7.1米爾斯十字陣
8.2.7.2T形陣
8.2.7.3Y形陣
8.2.7.4圓環形陣列
參考文獻
第9章 角速度的乾涉測量
9.1角嚮運動點源的乾涉響應
9.1.1乾涉係統的方嚮圖
9.1.2角嚮運動物體的頻率偏移
9.1.3與多普勒頻移的比較
9.1.4大場角下的頻率不確定性
9.1.5小角度近似
9.2乾涉儀的譜響應
9.2.1廣義譜響應
9.2.2方嚮圖為sinc函數的乾涉係統的響應
9.2.3乾涉儀的時頻響應
9.3運動人體的乾涉測量
9.3.1窄波束係統對運動人體的響應
9.3.2寬波束係統對運動人體的響應
參考文獻
符號錶
縮略語錶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我這次購買這本書的動機比較“非主流”,我是一名科幻小說愛好者,對那些基於真實科學原理構建的未來世界設定特彆著迷。微波毫米波技術在我的想象中,是構建隱形技術、高精度目標識彆乃至超視距通信的基石。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為我的創作提供一些堅實的“硬核”支撐,讓小說裏的高科技設定聽起來更可信、更有說服力。我期待看到關於超材料、相控陣天綫等前沿概念的介紹,哪怕隻是淺嘗輒止,也能為我的想象力提供新的燃料。這本書對我的意義,可能不在於掌握實際操作,而在於理解“可能性”的邊界在哪裏。它就像是一本關於未來世界的“技術說明書”,即使是外行人,也能從中感受到科技變革即將帶來的巨大衝擊力和魅力。這本書的份量,簡直是為“硬科幻迷”量身定做的靈感源泉!
評分我發現這本書的國際視角非常棒,作者是美國人,這無疑意味著我們能接觸到全球最前沿的研究動態和行業標準。我一直有個疑問,在微波和毫米波的應用中,不同國傢在頻譜分配和技術標準上是否存在顯著差異?我很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個宏觀的對比分析,特彆是關於遙感在國土安全和環境監測方麵的國際閤作案例。我猜測,Jeffrey A. Nanze 不會僅僅局限於技術本身,更會探討這些技術在倫理、隱私保護以及國際貿易中的影響。對於一個關注全球科技格局的讀者來說,瞭解“美國視角”下的安防遙感技術發展路綫圖,是非常有價值的參考點。這本書仿佛搭建瞭一個跨越太平洋的知識橋梁,讓我能一窺西方頂尖研究機構是如何思考和布局未來十年技術趨勢的。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典範,每一頁的留白都恰到好處,讓人在閱讀那些可能異常密集的理論時,眼睛不會感到疲勞。我尤其贊賞那種圖文並茂的處理方式,雖然我還沒仔細研究內容,但僅僅從目錄的結構上看,就知道作者在組織章節時是下瞭大功夫的,邏輯層層遞進,從基礎理論到復雜的係統集成,脈絡清晰可見。對於我這種自學能力較強,但對係統性學習有執念的讀者來說,這種嚴謹的結構是至關重要的。它不像一些網絡資料那樣零散和碎片化,而是一套完整的知識體係,讓人感覺每讀完一章,都在自己的知識樹上紮下瞭更深的根基。這本書的厚度也很有說服力,一看就知道內容量是紮實的,絕對不是那種浮光掠影的入門讀物,而是能讓人沉下心來深耕細作的專業寶典。
評分天哪,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直是視覺的盛宴!那種深邃的藍色調和充滿科技感的綫條交織在一起,立刻抓住瞭我的眼球。雖然我完全沒接觸過“微波毫米波”這類高深莫測的領域,但光是看到“安防遙感技術”這幾個字,我就忍不住想象著未來世界裏那些無處不在的智能監測係統。我個人對那種能夠穿透迷霧、洞察一切的黑科技特彆著迷,總覺得這背後一定隱藏著無數精彩的工程學故事。這本書的裝幀看起來也相當考究,紙張的質感摸上去沉甸甸的,散發著一種新書特有的油墨香氣,光是捧在手裏就覺得充滿瞭知識的重量感。我尤其欣賞那種能夠把復雜概念包裝得既專業又充滿未來感的封麵藝術,它成功地激發瞭我對未知領域的好奇心,讓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扉頁,看看這位美國作者Jeffrey A. Nanze究竟為我們構建瞭一個怎樣令人神往的科技藍圖。這本書光是作為案頭陳設,就已經提升瞭我書房的科技氛圍指數瞭!
評分說實話,我買這本書純粹是衝著作者的名字去的,Jeffrey A. Nanze這個名字在某個我關注的國際科技論壇上被多次提及,據說他在跨學科研究方麵有著非常獨到的見解。我期望這本書不僅僅是教科書式的堆砌公式和原理,而是能提供一種更具前瞻性和應用性的視角。我希望看到一些實際案例分析,比如在極端天氣條件下,微波遙感是如何協助災害預警的,或者在城市安全監控中,毫米波雷達如何實現對低空小型飛行器的精準追蹤。畢竟,技術隻有落地纔能展現其真正的價值。這本書的譯者選擇也讓人感到一絲安心,能將如此專業的領域用流暢的中文錶達齣來,想必也是一位深諳此道的專傢。這本書在我看來,更像是一張通往尖端技術前沿的門票,我期待它能帶我領略一番現代電子工程的精妙之處,那種需要多學科知識融會貫通纔能駕馭的挑戰感,實在太誘人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