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數字助聽器信號處理關鍵技術
定價:68.00元
作者:鄒采榮,梁瑞宇,王青雲
齣版社:科學齣版社有限責任公司
齣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030487018
字數:
頁碼:177
版次:0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數字助聽器信號處理關鍵技術》詳細介紹瞭數字助聽器信號處理的相關理論和涉及的關鍵算法。主要內容包括:助聽器研究基礎、助聽器多通道響度補償算法、助聽器降噪算法、助聽器迴波抑製算法、助聽器降頻算法、助聽器方嚮性技術以及研究展望。
目錄
目錄
前言
章 緒論
1.1 數字助聽器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1
1.2 數字助聽器算法概述 2
1.2.1 多通道響度補償算法 2
1.2.2 自適應降噪算法 3
1.2.3 迴波抑製算法 3
1.2.4 降頻算法 3
1.2.5 助聽器方嚮性技術 3
1.2.6 其他算法 4
1.3 外研究現狀 4
1.4 目前存在的問題 5
1.5 本章小結 6
參考文獻 6
第2章 數字助聽器研究基礎 9
2.1 聽力損失疾病及其治療方法 9
2.1.1 聽力損失疾病 9
2.1.2 聽力損失與語言理解障礙 10
2.1.3 聽力損失治療方法 14
2.2 聽力檢測 15
2.2.1 測聽基礎 15
2.2.2 純音聽閾測試 16
2.3 言語測聽 18
2.3.1 言語測聽的設備與場地 19
2.3.2 言語信號的校準 20
2.3.3 言語識彆閾測聽 21
2.3.4 言語識彆率測聽 22
2.4 數字助聽器硬件結構 23
2.5 産品級全數字助聽器 24
2.6 漢語助聽器語言策略 26
2.6.1 漢語與英語的語言差異對比 26
2.6.2 助聽器漢語助聽策略及方法 28
2.7 本章小結 29
參考文獻 29
第3章 數字助聽器響度補償原理與算法 31
3.1 引言 31
3.2 助聽器壓縮原理與方法 31
3.2.1 助聽器壓縮背景與意義 31
3.2.2 助聽器壓縮基本原理 32
3.2.3 數字助聽器壓縮方法 43
3.2.4 助聽器處方公式 47
3.3 響度補償原理 51
3.3.1 增益傳遞函數 51
3.3.2 響度補償基本方法 52
3.3.3 聲壓級計算 54
3.3.4 多通道響度補償算法 55
3.4 符閤人耳聽覺特性的濾波器組設計 59
3.4.1 人耳聽覺特性 59
3.4.2 數字助聽器八通道響度補償模型 60
3.4.3 重構分析與綜閤濾波器組實現 61
3.5 實驗與仿真 62
3.5.1 八通道子帶濾波器分析與綜閤測試 62
3.5.2 多通道響度補償實驗 65
3.6 本章小結 72
參考文獻 73
第4章 助聽器降噪算法 76
4.1 引言 76
4.2 助聽器降噪算法概述 77
4.2.1 多通道自適應降噪算法 78
4.2.2 同步檢測降噪算法 81
4.2.3 兩種降噪算法的聯閤使用 82
4.2.4 存在的問題 82
4.3 改進的多通道降噪算法 83
4.3.1 多通道濾波器分解 83
4.3.2 譜減法原理 84
4.3.3 維納濾波算法原理 85
4.3.4 改進的降噪算法 86
4.4 實驗結果及分析 87
4.4.1 實驗設置 87
4.4.2 算法降噪性能比較 87
4.4.3 算法實時性分析 90
4.5 本章小結 90
參考文獻 91
第5章 助聽器迴波抑製算法 94
5.1 引言 94
5.2 助聽器迴波抑製算法概述 95
5.2.1 自適應增益衰減法 96
5.2.2 陷波濾波器法 97
5.2.3 自適應濾波器法 97
5.2.4 聯閤算法 98
5.2.5 挑戰和局限 99
5.3 迴波抵消算法及其改進 100
5.3.1 助聽器迴波抵消係統基本模型 100
5.3.2 自適應NLMS算法 102
5.3.3 自適應RLS算法 103
5.3.4 自適應次梯度投影算法 103
5.3.5 加權次梯度投影算法 106
5.4 實驗與仿真 108
5.4.1 預濾波單元A(z)對迴聲估計性能的影響 110
5.4.2 白噪聲輸入情況下三種算法的失調誤差比較 111
5.4.3 語音信號輸入時三種算法的失調誤差比較 113
5.4.4 白噪聲和語音信號輸入時的均方誤差比較 114
5.4.5 白噪聲和語音信號輸入時的迴聲返迴損耗增益值 115
5.4.6 次梯度投影算法中參數ρ取值對收斂性能的影響 117
5.4.7 算法復雜性分析 119
5.5 本章小結 120
參考文獻 120
第6章 助聽器降頻算法 124
6.1 引言 124
6.2 降頻助聽技術概述 125
6.2.1 多通道聲碼器 126
6.2.2 慢速播放 126
6.2.3 頻率轉移 127
6.2.4 頻率壓縮 128
6.2.5 目前存在的問題 128
6.3 自適應慢放移頻算法 129
6.3.1 慢放因子的評估 129
6.3.2 噪聲下的算法改進 131
6.3.3 算法實現原理 133
6.4 算法性能評估 134
6.4.1 實驗設置 134
6.4.2 測試量錶的信效度分析 136
6.4.3 漢語識彆性能分析 136
6.4.4 含噪聲音的識彆性能比較 137
6.5 本章小結 139
參考文獻 139
第7章 助聽器方嚮性技術 142
7.1 引言 142
7.2 定嚮麥剋風技術 143
7.2.1 一階定嚮麥剋風 144
7.2.2 自適應定嚮麥剋風 146
7.2.3 二階定嚮麥剋風 149
7.2.4 麥剋風陣列 150
7.3 人耳聽覺定位策略及綫索 151
7.3.1 人耳聽覺定位原理及方法 151
7.3.2 人耳聲源定位綫索 153
7.4 人耳聽覺定位模型 154
7.4.1 聽覺外周模型 154
7.4.2 定位特徵的計算與選擇 155
7.4.3 聲源估計方法 156
7.5 實驗與仿真 158
7.5.1 實驗設置 158
7.5.2 理想情況下的聲源方位估計 160
7.5.3 含乾擾源情況下的聲源方位估計 160
7.5.4 場景實驗統計分析 166
7.5.5 語音理解度實驗 168
7.6 本章小結 169
參考文獻 169
第8章 展望 174
參考文獻 176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作為一名對音頻技術領域略有涉獵的愛好者,我總是對那些能夠將復雜科學原理轉化為實際應用的書籍抱有濃厚的興趣。這本書的名字——“【XH】 數字助聽器信號處理關鍵技術”,單看字麵就充滿瞭探索的誘惑。我腦海中立即浮現齣各種信號處理的圖譜和算法,比如傅裏葉變換、濾波器的設計,以及更復雜的噪聲抑製和語音增強技術。想象一下,一個微小的芯片,如何捕捉到嘈雜環境中的細微人聲,然後又如何將這些聲音還原得清晰悅耳,同時又不會讓使用者感到不適。我猜測這本書會深入剖析其中的核心算法和實現細節,可能會涉及一些關於麥剋風陣列、自適應濾波、甚至深度學習在聽力補償方麵的應用。對於我來說,能夠讀懂並理解這些“關鍵技術”,無疑是一種智力上的挑戰和享受,也希望能從中汲取一些新的研究思路,甚至為我自己的項目帶來靈感。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讓我想起瞭一次非常有趣的經曆。大概是幾年前,我的奶奶突然開始聽不清電視裏的節目,甚至和傢人說話時也常常需要重復。當時我們全傢都有些著急,跑遍瞭好幾傢醫院,最後醫生建議她試試助聽器。說實話,當時我對助聽器瞭解得並不多,隻覺得那是一種很老的、戴在耳朵後麵的裝置,可能效果也一般。奶奶一開始也不願意戴,覺得會很顯老,也很不習慣。但是,在我們的勸說下,她終於去定製瞭一款。剛開始戴上的時候,她整個人的反應都變瞭,眼睛都亮瞭,說是聽到瞭很多之前聽不到的聲音,比如鳥叫聲,風吹過樹葉的聲音。那份喜悅,至今我仍然記憶猶新。這本書的名字,就讓我想到瞭那個充滿溫情和解決問題的時刻,感覺它可能講述的不僅僅是技術,更是一種讓生活重拾清晰和美好的力量。我很好奇,現在所謂的“數字助聽器”和以前有什麼不一樣,是不是技術進步讓它們變得更小巧、更智能,更能適應不同人的聽力需求。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雖然聽起來略顯專業,但它喚醒瞭我內心深處的一個好奇心。我一直覺得,科技的發展,最終的目的是為瞭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好,更便捷。而聽力,作為我們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它的質量直接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品質。我曾經在公共場閤看到過一些佩戴助聽器的人,他們眼神中透露齣的那種渴望與世界重新連接的目光,讓我頗為觸動。這本書的標題,讓我開始思考,現代的“數字助聽器”是如何通過精密的“信號處理”來彌閤聽力上的障礙的?它裏麵提到的“關鍵技術”,是不是能夠解釋為什麼一些助聽器能夠如此精準地還原聲音,甚至在嘈雜的環境中也能讓我們聽清楚彆人說話?這本書,會不會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探那些隱藏在科技進步背後,為改善人類聽力而默默努力的智慧結晶。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讓我聯想到瞭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我有一個錶哥,他是一名軟件工程師,平時特彆喜歡研究各種新奇的科技産品。幾年前,他迷上瞭某個品牌的智能手錶,每天都對著手錶裏的各種數據和功能研究個不停,還樂此不疲地跟我分享各種“黑科技”。我當時就覺得,他是不是把所有能“數字”的東西都給“數”瞭個遍。所以,當我看到“【XH】 數字助聽器信號處理關鍵技術”時,我第一反應就是,這本書可能就是那種,會把一個大傢平時不太注意,但背後卻蘊含著尖端技術的領域,給挖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書。我猜想,這本書會從信號的采集、降噪、放大,到最終的聲音重塑,每一個環節都進行詳細的講解,甚至可能會涉及一些數學模型和仿真分析,讓讀者能夠真正理解數字助聽器是如何工作的。
評分剛在書店看到這本書的時候,我猶豫瞭一下,因為我對“數字助聽器”這個概念並不太熟悉。我的印象中,助聽器似乎是給老年人用的,感覺技術已經相當成熟,不會有太多“關鍵技術”值得專門探討。但仔細想想,現代科技的發展速度非常驚人,說不定這個領域也早就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我記得以前的老式助聽器,總是戴著很不舒服,而且效果也差強人意,還容易産生一些奇怪的雜音。現在,聽彆人說,現在的數字助聽器已經非常智能,可以根據不同的環境自動調整,甚至還能連接手機,像藍牙耳機一樣使用。這讓我不禁好奇,到底是什麼樣的“信號處理技術”,能夠實現這麼大的飛躍?是不是這本書就會解答我的疑惑,揭示那些隱藏在小巧外形背後的復雜工程和科學原理?或許,它會顛覆我對助聽器的傳統認知。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