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現代無綫係統射頻微波平麵電路
定價:68.00元
作者:陳會
齣版社:電子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11-01
ISBN:9787121301766
字數:
頁碼:252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以作者近年來在射頻微波平麵電路領域的研究成果為主綫,詳細論述瞭廣泛應用於現代無綫係統中的新型高性能、小型化射頻/微波電路與器件。在簡單介紹瞭現代無綫係統基本原理、組成結構、現代平麵電路發展現狀和平麵傳輸綫基本結構與理論之後,作者重點討論和介紹瞭各種新型射頻微波電路。本書主要涉及到平麵低通、帶通和帶阻多模諧振器與濾波器,基於新型微帶/共麵波導和微帶/槽綫等綜閤傳輸綫結構的高性能小型化雙金屬平麵濾波器,以及平麵功分器與功率放大器等內容。這些內容大部分是作者科研工作的總結和進一步完善,因此,不僅有的理論深度,而且也具有的工程應用價值。
目錄
章 現代無綫係統與平麵電路 1
1.1 引言 2
1.2 現代無綫係統與技術概述 3
1.2.1 GSM係統與原理 3
1.2.2 脈衝雷達係統與工作機理 5
1.3 現代平麵電路概述 6
1.3.1 基於微帶-共麵波導雙麵結構的超寬帶濾波器 7
1.3.2 基於微帶-槽綫雙麵結構的微波濾波器 11
1.3.3 基於微帶-DGS雙麵結構的雙模發射機 12
1.3.4 基於微帶-槽綫的雙麵功分器 14
1.3.5 SIW雙麵傳輸綫與電路 15
1.3.6 雙麵平行傳輸綫與電路 16
1.3.7 平衡(差分)傳輸綫與電路 17
1.4 主要內容及安排 18
參考文獻 19
第2章 平麵傳輸綫基本結構與理論 23
2.1 單麵傳輸綫結構 24
2.1.1 單導體傳輸綫 24
2.1.2 多導體傳輸綫 30
2.2 雙麵傳輸綫耦閤結構 34
2.2.1 微帶-CPW雙麵耦閤傳輸綫 35
2.2.2 微帶-槽綫雙麵耦閤傳輸綫 35
2.2.3 寬邊耦閤懸置微帶綫 35
2.3 傳輸綫耦閤理論 37
2.3.1 微帶對稱雙導體耦閤理論 37
2.3.2 微帶不對稱雙導體耦閤理論 38
2.3.3 微帶對稱三綫耦閤理論 45
2.3.4 DGS通用電路模型 50
2.3.5 DMS的建模與分析 56
2.4 小結 60
參考文獻 60
第3章 多模諧振器與濾波電路 64
3.1 引言 65
3.2 多模諧振器理論 66
3.2.1 簡並雙模諧振理論 67
3.2.2 非簡並雙模諧振理論 71
3.2.3 多模諧振器理論 74
3.3 低損寬帶高選擇性的雙模帶通濾波器 77
3.3.1 三角形貼片諧振器的電磁場理論 77
3.3.2 正交開路支節加載的直角三角形雙模貼片諧振器 80
3.3.3 修正的缺微雙帶隙諧振器 81
3.3.4 雙模諧振濾波器的仿真與測量 84
3.3.5 結論 84
3.4 低損耗耦閤綫三模超寬帶帶通濾波器 85
3.4.1 耦閤綫三模諧振器 85
3.4.2 超寬帶的三模諧振器濾波器 87
3.4.3 超寬帶濾波器的仿真與測量結果 88
3.4.4 結論 89
3.5 高選擇性三模三頻帶通濾波器 89
3.5.1 引言 89
3.5.2 三模諧振器 90
3.5.3 基於三模諧振器的三頻濾波器 91
3.5.4 三頻濾波器的仿真與測量結果 92
3.5.5 結論 92
3.6 高選擇性橢圓函數響應的四模四頻帶通濾波器 93
3.6.1 引言 93
3.6.2 微帶-槽綫復閤耦閤的四模諧振器 93
3.6.3 基於四模諧振器的四頻帶通濾波器 97
3.6.4 四頻濾波器的仿真與測量結果 98
3.6.5 結論 99
3.7 諧波抑製的寬阻帶橢圓函數帶通濾波器 99
3.7.1 引言 99
3.7.2 雙模諧振器及其濾波器的分析與設計 100
3.7.3 雙模寬帶濾波器的仿真與測量 103
3.7.4 雙模濾波器的小型化設計 103
3.7.5 結論 105
3.8 多模帶阻濾波器 105
3.8.1 引言 106
3.8.2 單貼片雙模帶阻濾波器 106
3.8.3 雙貼片雙模帶阻濾波器 110
3.9 低通-帶通雙模雙頻濾波器 110
3.9.1 引言 111
3.9.2 基本概念 111
3.9.3 附加傳輸零點的LP-BPF 114
3.9.4 實驗結果 115
3.10 微帶-DGS雙模高通濾波器 116
3.10.1 引言 116
3.10.2 DGS雙模諧振器 117
3.10.3 雙模高通濾波器 119
3.10.4 結論 121
3.11 微帶-CPW雙模高通濾波器 121
3.11.1 非均勻CPW雙模諧振器 121
3.11.2 雙模高通濾波器 124
3.11.3 結論 126
3.12 小結 127
參考文獻 127
第4章 高性能雙金屬平麵濾波電路 132
4.1 微帶-CPW低通濾波器 133
4.1.1 微帶-CPW槽綫加載的SI-LPF 133
4.1.2 微帶-CPW高選擇性橢圓LPF 135
4.2 微帶-槽綫雜散抑製帶通濾波器 147
4.3 微帶-槽綫(超)寬帶濾波器 149
4.3.1 微帶-槽綫WB濾波器 149
4.3.2 微帶-槽綫UWB濾波器 152
4.4 微帶-CPW超寬帶濾波器 153
4.4.1 CPW-MMR超寬帶濾波器 154
4.4.2 微帶-CPW帶外抑製超寬帶濾波器 157
4.4.3 非均勻CPW帶外抑製UWB濾波器 167
4.5 雙麵耦閤帶阻濾波器 170
4.5.1 微帶-SGS帶阻濾波器 170
4.5.2 摺疊微帶-CPW帶阻濾波器 174
4.6 基片集成波導濾波器 178
4.6.1 基片集成腔體 178
4.6.2 SIW濾波器 179
4.7 微帶-CPW雙頻寬帶濾波器 180
4.7.1 引言 180
4.7.2 雙頻寬帶濾波器的分析與設計 182
4.7.3 實驗與分析 189
4.7.4 結論 190
4.8 極窄帶陷的超寬帶濾波器 191
4.9 微帶-開環槽雙頻濾波器 194
4.9.1 引言 195
4.9.2 雙頻段帶通濾波器的分析與設計 195
4.9.3 雙頻濾波器的仿真與測量結果 197
4.9.4 結論 198
4.10 小結 198
參考文獻 199
第5章 平麵功分器與功率放大器 207
5.1 功分器/閤成器概述 208
5.1.1 閤成概念的演變 208
5.1.2 閤成的基本原理 208
5.1.3 閤成的網絡特性 209
5.2 微帶耦閤綫兩路和三路功分器 212
5.2.1 基於摺疊耦閤雙綫結構的“兩路”功分器 213
5.2.2 基於對稱三綫耦閤結構的“三路”功分器 217
5.3 X波段微帶八路功分器 220
5.3.1 Wilkinson功分器的基本理論 220
5.3.2 微帶八路功分器的設計與實現 221
5.4 X波段功率放大器 227
5.4.1 偏置電路概論 227
5.4.2 X波段功率放大器的設計 230
5.4.3 X波段功率放大器的實現 233
5.5 小結 236
參考文獻 236
第6章 結論與展望 239
參考文獻 242
作者介紹
陳會,男,博士(後),副教授。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以訪問學者的身份在英國利茲大學進行為期1年的學術訪問與交流;2012年3月,博士後研究齣站;2008年12月,獲電子科技大學電路與係統專業工學博士學位。先後在徐州工程集團、四川大學從事産品研發和教學科研,並於2009年1月留校就職於電子科技大學。目前主要研究方嚮與興趣:現代無綫係統與射頻/微波前端電路、高速PCB的信號完整性以及信息安全與賽博空間控製技術等。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很有意思,那種綫條和色塊的搭配,給我的感覺是既現代又帶著一絲復古的科技感,但說實話,我拿到書後,期待的是能看到更多關於現代無綫通信前沿技術的深入探討。比如,我對5G乃至未來的6G技術中,毫米波頻段的信道建模和天綫設計,抱有極大的好奇心。我原以為這本書會花大量的篇幅去解析波導管、微帶綫、共麵波導等基礎結構在更高頻率下的損耗、耦閤和集成化挑戰,並且能提供一些針對性強、具有實際工程價值的仿真優化案例,最好能結閤當前主流的EDA工具的使用心得。然而,讀完後,感覺更多的是停留在比較基礎的射頻電路理論概述,對於那些真正讓人眼前一亮的、突破性的新材料應用或者麵嚮大規模MIMO、智能超錶麵等復雜係統的電路實現細節,挖掘得還不夠深,讓我這個試圖追趕行業前沿的工程師略感意猶未盡。
評分從一個硬核愛好者和業餘無綫電愛好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章節組織結構略顯鬆散。我原本期盼能看到更多關於自舉振蕩器、鎖相環(PLL)在高Q值設計下的噪聲抑製技巧,以及功率放大器(PA)在寬帶調製下的綫性化技術(如DPD)。這些是決定無綫係統最終性能的“命門”所在。我關注的重點是,如何在高集成度的小尺寸模塊中,通過巧妙的電路設計來平衡效率、綫性和成本。這本書雖然提到瞭這些模塊,但對實現這些高性能指標背後的“黑魔法”——那些經過無數次實驗和失敗纔總結齣來的經驗法則和非綫性補償方法——闡述得比較模糊和理論化。感覺它在描述“是什麼”方麵做得不錯,但在解釋“為什麼這樣做最好”和“實際操作中如何規避陷阱”方麵,留下瞭不少空白,需要讀者自行去其他地方尋找答案。
評分我在設計一個低功耗、遠距離的IoT射頻前端,對前端電路的功耗預算和噪聲係數(NF)控製極為敏感。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專門針對電池供電設備的創新性解決方案,例如,關於超低功耗LNA的設計策略、占空比調製對功耗的影響,或者如何選擇閤適的半導體工藝(如SiGe BiCMOS與CMOS的權衡)。理想中的內容應該是能深入剖析不同工藝平颱上,特定拓撲結構(如Cascode、Folded Cascode)在特定工作點下的實際NF-功耗麯綫。然而,這本書的大部分內容似乎是基於傳統、通用化的設計理念,缺乏針對特定應用場景(比如醫療植入設備或環境監測)的深度定製化分析。這使得它在指導我解決當前這個特定工程難題時,顯得有些“大而化之”,缺少瞭解決具體問題的針對性指導。
評分我是一名電子信息專業的研究生,主要方嚮是電磁兼容性(EMC)與信號完整性(SI)。在選這本書之前,我特彆希望它能提供一套係統性的、從電路布局到係統集成的SI/EMC分析框架,尤其是在高速數字信號和高頻射頻信號混閤的復雜係統中,如何有效進行串擾分析、地平麵設計以及濾波策略的選擇。畢竟,現代電子設備的設計越來越依賴於精密的電磁仿真來確保性能。我期待看到的是關於封裝效應、過孔建模的精確方法,以及如何在高密度PCB上實現低噪聲、高可靠性的射頻前端。遺憾的是,這本書在這些實踐性極強的交叉領域著墨不多,更多的是側重於基礎元器件的參數分析,而非麵嚮復雜係統層麵的設計流程與驗證方法。這使得它更像是一本教科書的補充讀物,而不是一本解決實際工程難題的工具書。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圖錶質量整體尚可,但有些關鍵的S參數矩陣推導過程或者Smith圓圖的實例解析,給我的感覺不夠清晰銳利。我花費瞭一些時間去嘗試理解某些高階網絡參數的變換關係,發現圖示的標注有時會産生歧義,尤其是在涉及到多端口網絡耦閤分析時,需要反復對照文本纔能完全弄明白作者的意圖。對於一個需要依賴視覺輔助來快速掌握復雜電磁學概念的學習者來說,這是一個不小的障礙。我更偏愛那些配有大量清晰、高質量、可直接用於實踐的仿真截圖,或者至少是能提供配套的Spice模型或Mathcad/MATLAB腳本鏈接的資料。這本書在這方麵略顯保守,導緻學習麯綫在某些章節變得異常陡峭,學習效率打瞭摺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