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颜真卿祭侄文稿-中国历代名碑名帖精选
定价:9.00元
作者:江西美术出版社
出版社:江西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54804221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8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为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江西美术出版社北京分社推出《中国历代名碑名帖精选》系列图书,让我们从这里抵达华夏文明的深处。
书法艺术是中华文化瑰宝,古人云:“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临摹古人碑帖是学习书法重要的通道。书法尤其强调笔法、笔势、笔意。其中,笔法、笔势是书之技法,笔意则是书之本旨。对于书法学习者而言,选择历代公认的经典碑帖来观赏、临摹,当是学书之路的正确打开模式。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一直认为,好的书法选本,应该像一个高明的老师,知道何时该“严厉”,何时该“温和”。这本以颜真卿作品为主线的选集,就展现了这种平衡的艺术。它没有一味地追求那些最广为人知的范本,而是穿插了一些相对小众,但对理解其笔法脉络至关重要的作品。这种“循序渐进”的选材方式,对我这种基础尚可,但总想突破瓶颈的学习者来说,简直是量身定做。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结构”的分析,它不仅仅告诉你横平竖直,而是深入到笔画之间的呼应关系,比如左边的“欹侧”如何支撑右边的“饱满”,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书中的用墨和晒印的技术,也令人赞叹,几乎没有反光,墨色浓淡变化层次分明,使得那些细微的“飞白”和“枯笔”都得以完整呈现。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常置案头的宝典,它提供的不仅仅是模仿的对象,更是一种审美上的提升和精神上的滋养。
评分我最近在琢磨行书的进阶问题,总是感觉自己的字写得软绵绵的,缺乏那种“筋骨”。翻阅了市面上很多碑帖,总觉得总缺点什么,直到我看到了这本关于颜真卿楷书的精选集。这里的“精选”二字,我深有体会,它不是大杂烩,而是带着一种明确的指向性。它似乎在告诉我,颜体的魅力,不仅仅在于那种端正大气的外表,更在于它内在的张力。我特别留意了书里选取的几篇相对冷门的碑刻拓本,那些笔画的起收,那种看似随意却又处处藏着法度的收笔,简直是神来之笔。你看那几处“戈钩”的处理,圆转中带着力量的爆发,不像某些后世的仿作,写得太过油滑,少了那种“金石气”。这本书的影印质量极高,即使是一些墨色较淡、风化严重的局部,也能清晰地分辨出笔锋的走向。这对于我们这些业余爱好者来说,简直是福音,省去了太多在模糊拓片中揣摩的精力。它更像是一本深入浅出的教材,引导着我从结构入手,再到笔势的连贯性进行反思和调整。
评分最近迷上了研究碑帖的“时代感”,就是如何从墨迹中读出它所处的历史背景。这本《颜真卿祭侄文稿》的选本,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它选取了几种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刻法的拓片,虽然主题集中,但风格的差异却足够让人玩味。比如,对比了早期唐代的一些刻本和后期拓印的差异,能清晰看到时间的痕迹是如何被镌刻在石头上,再通过墨汁被转印到纸上的。这对于理解“神品”与“逸品”的区别很有帮助。我惊喜地发现,书中对一些著名断句的解析,并非空泛的套话,而是结合了当时的政治环境,分析了颜真卿在特定情绪下对笔法的细微调整。这种深度的解读,让我在临摹时,不再是机械地复制线条,而是尝试去理解线条背后所承载的文化重量。对于想从“学楷”跨越到“写意”的书法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思维跳跃点是非常宝贵的,它拓宽了我对碑帖鉴赏的维度。
评分这本《颜真卿祭侄文稿》的选本,说实话,初拿到手的时候,我还是抱持着一种略带敬畏的心情去翻阅的。颜真卿这个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气象,一种唐代盛世的风骨。我一直觉得,学习书法,尤其是像颜真卿这样的大师,不光是模仿笔画的形态,更重要的是去体会那种“忠义”与“悲愤”交织的情感内核。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得很雅致,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这对阅读体验来说是加分的。尤其欣赏的是,它不仅仅简单地把原作拓片印出来,似乎在选材和排版上,下了一些心思去引导我们如何去观摩。比如,在某些关键的笔画转折处,似乎做了微妙的放大处理,让人可以清晰地捕捉到他用笔时提按顿挫的微妙变化。这种细节的处理,对于我们这些想要深入研究其用笔之“力”的爱好者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我尝试着将我自己的练习本放在旁边,对着书上的字帖一笔一画地描摹,能感受到墨在纸上洇开的韵味,虽然远不及原作的万分之一,但那种精神的连接感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这本书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高质量的“窗口”,让我们得以近距离感受那位伟大书法家在国殇家难之际,那种血泪凝成的绝世篇章。
评分说实话,我对古代的书法大家的了解,大多停留在书本的介绍和几张经典的图片上。这本选集给我带来的震撼,是立体化的。当我翻到其中关于“祭侄文稿”的某些细节放大图时,我才真正理解了什么叫“泪痕墨迹”。那种笔画的断续、墨色的浓淡不一,绝不是后人可以轻易模仿出来的“效果”,那是真实情感的流露。这本书的排版布局非常讲究,它没有将所有内容堆砌在一起,而是留出了大量的空白,使得每一篇作品都能“呼吸”。这种设计让我能够沉下心来,对着其中一两个字进行长久的凝视。我甚至能想象出颜真卿在写下这些字时,那种压抑到极致后的瞬间爆发力。而且,这本书在装帧上选择了可以平摊的设计,这一点非常实用,方便临摹者在书案上展开比对。对我个人而言,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法帖,更像是一部关于盛唐气节的无声史诗,它提醒着我们,真正的艺术是与生命和时代紧密相连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