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H】 趣味力学-别莱利曼趣味科学作品全集-全新修订版

【XH】 趣味力学-别莱利曼趣味科学作品全集-全新修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俄] 别莱利曼,符其珣 著
图书标签:
  • 趣味科学
  • 力学
  • 科普读物
  • 青少年
  • 别莱利曼
  • 科学实验
  • 物理学
  • 趣味学习
  • STEM教育
  • 经典作品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爱尚美润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ISBN:9787515341965
商品编码:2948885536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7-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趣味力学-别莱利曼趣味科学作品全集-全新修订版

定价:21.00元

作者: 别莱利曼,符其珣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15341965

字数:

页码:179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中国青年出版社于20世纪50年始引进别莱利曼的系列作品。早期出版的系列作品影响了几代读者,广受好评,多次获奖,长销不衰。

n

然而,近年来,市场中也出现了别莱利曼作品多种多样的“翻刻版”,甚至是“改写版”,这样的读物破坏了作品的逻辑性、准确性和流畅,对学习者来说是有害无益的。

n

为满足读者对高品质图书的需要,中国青年出版社重新修订已出版的系列作品内容,全面整理、甄选别莱利曼的其他作品,组织翻译了《趣味数学世界》等作品,还特别收录了《趣味迷宫》《趣味七巧板》等单行专辑——这些趣味无穷的学习单元是与中国读者见面。

n

经过重新改版整理的“别莱利曼趣味科学作品全集”,共11册,分为三卷:物理卷、数学卷、天文卷。现在将准确、全面的“别莱利曼趣味科学作品全集”奉献给读者,希望大家能在这位科普大师的引导下轻松跨入科学之门。

n


内容提要


  

n

《趣味力学》是俄罗斯科普作家别莱利曼百余部作品之一。

n

力学,是关于运动和力的学说,是物理学研究的发端,是广义物理学的一个典型分支学科。但很多读者对于它的认识又往往是极为含混的。

n

考虑到一些读者可能总是把已掌握的知识和渐渐忘记的知识弄混搞错,本书力求能够把这些无论由于好奇心或别的什么态度而产生的力学问题向读者们清晰化、明确化。《趣味力学》的目标是——唤醒读者沉睡的思维,培养他们对力学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同时,作者在书中没有回避数学运算,没有经过计算的推演而获得的物理知识是不扎实的。通过这些其实很简单的运算,读者才能从物理学尤其是力学中获得有意义的启示。

n

《趣味力学》不是一本教科书,而是一本旨在通过习题和趣味的对比来提高读者们对自然的兴趣的图书。为了引入实例来证明一些力学定律,书中的故事涉及到了体育、杂技表演等等很多人们意想不到的领域。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了这样的动力,热爱知识的、聪明的读者们就会自己找寻那些缺少的知识点,从而轻松地走进物理学的大门。

n


目录


章力学的基本定律

n

1.1两只鸡蛋的题目 3

n

1.2木马旅行记 4

n

1.3常识和力学 5

n

1.4船上的决斗 6

n

1.5风洞 8

n

1.6疾驰中的火车 9

n

1.7怎样理解惯性定律? 10

n

1.8作用和反作用 12

n

1.9两匹马的题目 15

n

1.10两只游艇的题目 15

n

1.11步行的人和机车之谜 17

n

1.12怪铅笔 19

n

1.13什么叫做“克服惯性”? 20

n

1.14铁路车辆 20

n

第二章力和运动

n

2.1力学公式一览表 25

n

2.2的后坐力 26

n

2.3日常经验和科学知识 29

n

2.4月球上的大炮 30

n

2.5海底的射击 31

n

2.6移动地球 33

n

2.7错误的发明道路 36

n

2.8飞行火箭的重心在哪里? 38

n

第三章重力

n

3.1悬锤和摆证明了什么? 43

n

3.2在水里的摆 45

n

3.3在斜面上 46

n

3.4什么时候“水平”线不平? 47

n

3.5磁山 52

n

3.6向山里流去的河 53

n

3.7铁棒的题目 55

n

第四章落下的抛掷

n

4.1七里靴 59

n

4.2肉弹 63

n

4.3过危桥 67

n

4.4三条路 69

n

4.5四块石头的题目 71

n

4.6两块石头的题目 72

n

4.7掷球游戏 72

n

第五章圆周运动

n

5.1向心力 75

n

5.2宇宙速度 77

n

5.3增加体重的简单方法 79

n

5.4不安全的旋转飞机 82

n

5.5铁路转弯的地方 83

n

5.6不是给步行的人走的道路 85

n

5.7倾斜的大地 86

n

5.8河流为什么是弯的? 88

n

第六章碰撞

n

6.1研究碰撞现象为什么重要? 93

n

6.2碰撞的力学 93

n

6.3研究一下你的皮球 96

n

6.4在木槌球场上 101

n

6.5“力从速度而来” 102

n

6.6受得住铁锤击的人 104

n

第七章略谈强度

n

7.1关于海洋深度的测量 109

n

7.2长的悬垂线 110

n

7.3强韧的材料 112

n

7.4什么东西比头发更强韧? 112

n

7.5

n

自行车架为什么是管子做的?… 113

n

7.6七根树枝的寓言 116

n

第八章功·功率·能

n

8.1

n

许多人对功的单位还不知道

n

的东西 121

n

8.2怎样产生一公斤米的功? 122

n

8.3怎样计算功? 122

n

8.4拖拉机的牵引力 124

n

8.5活发动机和机械发动机 124

n

8.6一百只兔子和一只象 126

n

8.7人类的机器奴隶 127

n

8.8不老实的称货法 131

n

8.9亚里士多德的题目 132

n

8.10脆性物品的包装 134

n

8.11是谁的能量? 135

n

8.12自动机械 137

n

8.13摩擦取火 139

n

8.14被溶解掉的弹簧的能 142

n

第九章摩擦和介质阻力

n

9.1从雪山上滑下 147

n

9.2停下了发动机 148

n

9.3马车的轮子 149

n

9.4

n

机车和轮船的能量用在

n

什么地方? 150

n

9.5被水冲走的石块 150

n

9.6雨滴的速度 153

n

9.7物体落下之谜 157

n

9.8顺流而下 159

n

9.9舵怎样操纵船只? 160

n

9.10

n

什么时候雨水淋得更湿

n

一些? 161

n

第十章生命环境中的力学

n

10.1格列佛和大人国 167

n

10.2河马为什么笨重不灵? 168

n

10.3陆生动物的构造 169

n

10.4灭绝的巨兽的命运 170

n

10.5哪一个更能跳? 171

n

10.6哪一个更能飞? 173

n

10.7没有损伤地落下 175

n

10.8树木为什么不长高到天顶? 175

n

10.9摘录伽利略的著作 177

n


作者介绍


  雅科夫·伊西达洛维奇·别莱利曼(Я. И. Перельман,1882~1942)是一个不能用“学者”本意来诠释的学者。别莱利曼既没有过科学发现,也没有什么称号,但是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科学;他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一个作家,但是他的作品的印刷量足以让任何一个成功的作家艳羡不已。

n

别莱利曼诞生于俄国格罗德诺省别洛斯托克市。他17岁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1909年毕业于圣彼得堡林学院,之后便全力从事教学与科学写作。1913~1916年完成《趣味物理学》,这为他后来创作的一系列趣味科学读物奠定了基础。1919~1923年,他创办了苏联份科普杂志《在大自然的工坊里》,并任主编。1925~1932年,他担任时代出版社理事,组织出版大量趣味科普图书。1935年,别莱利曼创办并运营列宁格勒(圣彼得堡)“趣味科学之家”博物馆,开展了广泛的少年科学活动。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别莱利曼仍然坚持为苏联军人举办军事科普讲座,但这也是他几十年科普生涯的后奉献。在德国侵略军围困列宁格勒期间,这位对世界科普事业做出非凡贡献的趣味科学大师不幸于1942年3月16日辞世。

n

别莱利曼一生写了105本书,大部分是趣味科学读物。他的作品中很多部已经再版几十次,被翻译成多国语言,至今依然在全球范围再版发行,深受全世界读者的喜爱。

n

凡是读过别莱利曼的趣味科学读物的人,无不为他作品的优美、流畅、充实和趣味化而倾倒。他将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完全结合,将生活实际与科学理论巧妙联系:把一个问题、一个原理叙述得简洁生动而又十分准确、妙趣横生——使人忘记了自己是在读书、学习,而倒像是在听什么新奇的故事。

n

1959年苏联发射的无人月球探测器“月球3号”传回了人类历史上张月球背面照片,人们将照片中的一个月球环形山命名为“别莱利曼”环形山,以纪念这位的科普大师。

n


文摘


序言



【XH】 趣味力学 一、 简介 《趣味力学》是俄罗斯科普大师雅科夫·佩列尔曼(Яков Перельман)享誉世界的“趣味科学”系列作品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全新修订版,不仅保留了原著的精髓,更在编排、插图和科学概念的呈现上进行了优化,力求为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打开一扇认识奇妙力学世界的窗户。本书以一种极其生动、富有趣味的方式,将抽象的力学原理融入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让读者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体验中,领略物理学的魅力,培养科学思维,激发探索未知的热情。 二、 内容概述 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教科书,而是以“玩中学,学中玩”的理念,深入浅出地解读了力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作者巧妙地选取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比如荡秋千、跳水、骑自行车、开瓶盖、搬运重物,甚至是简单的摔跤和抛物,将它们一一剖析,揭示其中蕴含的科学原理。 全书围绕着“力”与“运动”这两大核心展开,细致地探讨了: 力的概念与性质: 什么是力?力是如何产生的?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本书会通过各种有趣的实验和案例,例如用弹簧秤测量物体的重量,感受磁铁的吸引力,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让读者对“力”有一个直观而深刻的认识。我们会看到,力不仅仅是推和拉,它还以各种我们不易察觉的形式存在,影响着我们周围的一切。 运动的描述与分类: 物体是如何运动的?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匀速运动、变速运动……这些看似复杂的概念,在书中会被拆解得一清二楚。通过观察物体在不同情境下的运动轨迹,例如飞行的石子、滚动的球,我们会逐渐理解描述运动所需的各种要素,如速度、加速度等。 牛顿运动定律的趣味解读: 作为经典力学的基石,牛顿的三大运动定律,在本书中被赋予了全新的生命力。惯性定律不再是冷冰冰的公式,而是通过描述汽车突然刹车时人为何向前倾,或者在转弯时为何会向外甩,得以形象展现。加速度定律则会用生动的例子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则让我们理解为何火箭能够升空,为何我们可以轻松地游泳。 功、能与机械效率: 为什么省力机械不一定省功?杠杆、滑轮、斜面等简单机械是如何工作的?本书会用生动的比喻和巧妙的实验,解释功的定义,能量的守恒,以及各种机械的效率问题。读者将不再为搬不动重物而烦恼,而是能从中找到科学的解决之道。 振动与波: 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什么是声波?光又是如何传播的?虽然书中主要聚焦于经典力学,但也会触及一些与波动现象相关的基础知识,通过对乐器发声、水面涟漪等现象的观察,引导读者初步接触振动和波的概念。 流体静力学与动力学: 为什么船能够漂浮在水面上?为什么高处的水龙头水压更大?本书会通过对浮力、压强等概念的深入浅出讲解,解释液体和气体在静止和运动状态下的各种奇妙现象。 三、 特色与亮点 《趣味力学》之所以能够跨越时代,成为经典,其独特的魅力在于: 极强的趣味性: 作者佩列尔曼以其非凡的想象力和幽默感,将枯燥的物理知识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和挑战。书中充满了各种“为什么”和“怎么会”,每一个问题都像是一颗好奇的种子,一旦被点燃,便会激发读者不断探索的欲望。 丰富的实践性: 本书的另一大特色在于其极强的实践指导性。书中提供了大量可以用简单道具,甚至仅凭双手就可以完成的小实验。这些实验不仅能验证书中讲解的原理,更能让读者亲身感受科学的力量,加深理解,获得成就感。例如,如何用纸张和吸管制作一个简单的升力装置,或者如何利用杠杆原理轻松提起重物。 贴近生活的视角: 作者的目光始终关注着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从厨房里的锅碗瓢盆,到户外的游乐设施,再到交通工具的运行,无一不被纳入力学的分析范畴。这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力学并非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渗透在每一个细节之中。 严谨的科学性: 尽管以“趣味”为招牌,但本书在科学原理的阐述上却一丝不苟,严谨准确。作者在生动讲解的同时,始终遵循科学的逻辑和原理,确保读者在获得乐趣的同时,也能建立起扎实的科学认知。 启发式教学: 作者并非直接告诉读者答案,而是通过提问、设疑、引导,鼓励读者独立思考,自行探索。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培养读者的主动学习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四、 阅读价值与目标读者 《趣味力学》是一本适合所有对科学充满好奇的人阅读的书籍,尤其推荐以下读者群体: 青少年学生: 对于正在学习物理的初中生、高中生而言,本书是绝佳的补充读物。它可以帮助他们理解教科书中抽象的概念,激发学习兴趣,让物理不再是令人生畏的学科,而是充满探索乐趣的领域。 对科学感兴趣的成年人: 许多成年人在学生时代可能对力学感到困惑,本书能帮助他们重新认识和理解那些曾经的“难点”,重拾对科学的兴趣,拓宽知识视野。 家长与教育工作者: 本书是培养孩子科学素养的优秀工具。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阅读,共同进行实验;教育工作者则可以从中汲取灵感,设计更具趣味性和启发性的课堂活动。 五、 结语 《趣味力学》是一场穿越日常生活的科学奇遇。它证明了科学并非只有冰冷的公式和枯燥的定律,它同样可以充满惊奇、欢乐和实用智慧。通过翻开这本书,你将不仅学会如何解释身边发生的各种力学现象,更重要的是,你将学会如何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愿你在这场趣味横生的力学之旅中,发现科学之美,点燃探索的火花,成为一个更加好奇、更加智慧的人。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是它在保持极高趣味性的同时,并没有丝毫削弱其作为一本科学读物的专业性。作者在行文之间,展现出一种对科学知识的深厚驾驭能力,他能够巧妙地将复杂的物理学理论,化繁为简,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娓娓道来。我最欣赏的是,他不是简单地罗列概念和公式,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提问和解答,引导读者一步步深入理解。例如,在解释受力分析时,他会从一个简单的“推箱子”场景开始,逐步引入“力的方向”、“力的合成”等概念,并结合插图进行说明,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力的作用过程。而且,书中对一些经典实验的解读,也让我印象深刻。他不仅仅是描述实验现象,更是深入剖析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以及这些原理是如何被发现和验证的。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们穿越力学世界的丛林,既能领略到奇妙的风景,又能学到实用的生存技能。它让我明白,科学知识并非高高在上,而是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我们愿意去发现,去探索。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一场头脑风暴!我一直对物理世界的好奇心从未停止,但很多时候,教科书的枯燥和公式的冰冷让人望而却步。偶然间翻到这本《趣味力学》,瞬间就被它的标题吸引住了——“趣味”这个词,对于我这种理论苦手来说,简直是救星!我迫不及待地翻开,果然,它没有让我失望。作者用一种非常生动、甚至可以说是“接地气”的方式,将原本可能深奥复杂的力学原理,拆解成了一个个充满生活气息的例子。比如,关于惯性的解释,他没有一开始就甩出一堆公式,而是从我们日常乘坐交通工具时身体的反应讲起,那种“向前冲”或者“被甩出去”的感受,瞬间就引起了共鸣。然后,他再循序渐进地引入概念,让你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而且,书中穿插的各种小实验和思考题,更是点睛之笔。我甚至拉着我的小侄子一起动手做了几个,看着他因为理解了某个原理而发出的惊叹声,我比他还高兴。这本书真的让我重新燃起了对科学的兴趣,感觉物理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象牙塔,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常识。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物理学都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那是属于科学家们的领域,离我的日常生活太远了。直到我接触到这本《趣味力学》,我才发现,原来我们身边处处都充满了物理学的奥秘,而这本书,正是打开这些奥秘的一把金钥匙。作者的写作方式真的非常具有感染力,他不是在“教”你,而是在“带”你一起探索。他会用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生活现象,引出深奥的力学原理。比如,在解释摩擦力的时候,他会从我们穿鞋子的原理,到汽车刹车的技术,再到动物在雪地里行走的方式,将摩擦力的作用和影响,从宏观到微观,从不同领域都进行了生动的描绘。这种“由小见大”的叙事方式,让读者在感受到科学的魅力时,也体会到知识的实用性。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停留在“介绍”的层面,而是鼓励读者去思考,去提问。他会在文中设置一些“为什么”的问题,引导读者主动去寻找答案,去发现其中的逻辑。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让学习过程变得更加主动和有趣,也让我对物理学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亲切感。

评分

我一直以为“趣味科学”这类读物,要么就是过于浅显,要么就是为了“趣味”而牺牲了科学的严谨性。但《趣味力学》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它在保持趣味性的同时,对于科学原理的阐述,却有着相当的深度和准确性。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科学家的严谨,又不失幽默感。他善于运用类比和比喻,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让读者更容易理解。例如,在讲解功和能的时候,他会从搬运箱子、拉动弹簧等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入手,引导读者思考“做了多少功”、“能量是怎么转化的”。而且,书中很多地方的细节处理都非常到位,比如在分析杠杆原理时,他会详细说明支点、力臂、阻力臂的关系,并结合实际的例子,比如跷跷板、剪刀等,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这些概念在现实中的应用。我特别欣赏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一些稍微复杂一点的概念,而是用巧妙的方式将其融入到有趣的讲解中,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拓宽了知识面。读这本书,就像是和一位博学又风趣的朋友聊天,他不仅能解答你的疑问,还能激发你更多的好奇心。

评分

我是一个对事物背后的原理充满好奇的人,尤其是那些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现象。这本书,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作者的功力在于,他能够将那些看似复杂的物理概念,用一种极其通俗易懂、甚至有些调皮捣蛋的语言讲出来。比如,在介绍牛顿第三定律的时候,他会用“你打我一下,我也要打你一下”的类比,立刻就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这个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形象。而且,书中还穿插了很多历史故事和科学家的轶事,这使得整个阅读过程更加丰富多彩,也更能展现科学发展的曲折过程。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反直觉”现象的解释,比如为什么掉落的羽毛会比石头慢,为什么在真空环境下,羽毛和铁球会同时落地。这些解释,既满足了我的好奇心,又让我对物理学的严谨性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介绍力学知识,它更像是在培养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一种勇于质疑、乐于探索的精神。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看世界的角度都变得不一样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