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趣味力学-别莱利曼趣味科学作品全集-全新修订版
定价:21.00元
作者: 别莱利曼,符其珣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15341965
字数:
页码:179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中国青年出版社于20世纪50年始引进别莱利曼的系列作品。早期出版的系列作品影响了几代读者,广受好评,多次获奖,长销不衰。
n然而,近年来,市场中也出现了别莱利曼作品多种多样的“翻刻版”,甚至是“改写版”,这样的读物破坏了作品的逻辑性、准确性和流畅,对学习者来说是有害无益的。
n为满足读者对高品质图书的需要,中国青年出版社重新修订已出版的系列作品内容,全面整理、甄选别莱利曼的其他作品,组织翻译了《趣味数学世界》等作品,还特别收录了《趣味迷宫》《趣味七巧板》等单行专辑——这些趣味无穷的学习单元是与中国读者见面。
n经过重新改版整理的“别莱利曼趣味科学作品全集”,共11册,分为三卷:物理卷、数学卷、天文卷。现在将准确、全面的“别莱利曼趣味科学作品全集”奉献给读者,希望大家能在这位科普大师的引导下轻松跨入科学之门。
n内容提要
n
《趣味力学》是俄罗斯科普作家别莱利曼百余部作品之一。
n力学,是关于运动和力的学说,是物理学研究的发端,是广义物理学的一个典型分支学科。但很多读者对于它的认识又往往是极为含混的。
n考虑到一些读者可能总是把已掌握的知识和渐渐忘记的知识弄混搞错,本书力求能够把这些无论由于好奇心或别的什么态度而产生的力学问题向读者们清晰化、明确化。《趣味力学》的目标是——唤醒读者沉睡的思维,培养他们对力学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同时,作者在书中没有回避数学运算,没有经过计算的推演而获得的物理知识是不扎实的。通过这些其实很简单的运算,读者才能从物理学尤其是力学中获得有意义的启示。
n《趣味力学》不是一本教科书,而是一本旨在通过习题和趣味的对比来提高读者们对自然的兴趣的图书。为了引入实例来证明一些力学定律,书中的故事涉及到了体育、杂技表演等等很多人们意想不到的领域。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了这样的动力,热爱知识的、聪明的读者们就会自己找寻那些缺少的知识点,从而轻松地走进物理学的大门。
n目录
章力学的基本定律
n1.1两只鸡蛋的题目 3
n1.2木马旅行记 4
n1.3常识和力学 5
n1.4船上的决斗 6
n1.5风洞 8
n1.6疾驰中的火车 9
n1.7怎样理解惯性定律? 10
n1.8作用和反作用 12
n1.9两匹马的题目 15
n1.10两只游艇的题目 15
n1.11步行的人和机车之谜 17
n1.12怪铅笔 19
n1.13什么叫做“克服惯性”? 20
n1.14铁路车辆 20
n第二章力和运动
n2.1力学公式一览表 25
n2.2的后坐力 26
n2.3日常经验和科学知识 29
n2.4月球上的大炮 30
n2.5海底的射击 31
n2.6移动地球 33
n2.7错误的发明道路 36
n2.8飞行火箭的重心在哪里? 38
n第三章重力
n3.1悬锤和摆证明了什么? 43
n3.2在水里的摆 45
n3.3在斜面上 46
n3.4什么时候“水平”线不平? 47
n3.5磁山 52
n3.6向山里流去的河 53
n3.7铁棒的题目 55
n第四章落下的抛掷
n4.1七里靴 59
n4.2肉弹 63
n4.3过危桥 67
n4.4三条路 69
n4.5四块石头的题目 71
n4.6两块石头的题目 72
n4.7掷球游戏 72
n第五章圆周运动
n5.1向心力 75
n5.2宇宙速度 77
n5.3增加体重的简单方法 79
n5.4不安全的旋转飞机 82
n5.5铁路转弯的地方 83
n5.6不是给步行的人走的道路 85
n5.7倾斜的大地 86
n5.8河流为什么是弯的? 88
n第六章碰撞
n6.1研究碰撞现象为什么重要? 93
n6.2碰撞的力学 93
n6.3研究一下你的皮球 96
n6.4在木槌球场上 101
n6.5“力从速度而来” 102
n6.6受得住铁锤击的人 104
n第七章略谈强度
n7.1关于海洋深度的测量 109
n7.2长的悬垂线 110
n7.3强韧的材料 112
n7.4什么东西比头发更强韧? 112
n7.5
n自行车架为什么是管子做的?… 113
n7.6七根树枝的寓言 116
n第八章功·功率·能
n8.1
n许多人对功的单位还不知道
n的东西 121
n8.2怎样产生一公斤米的功? 122
n8.3怎样计算功? 122
n8.4拖拉机的牵引力 124
n8.5活发动机和机械发动机 124
n8.6一百只兔子和一只象 126
n8.7人类的机器奴隶 127
n8.8不老实的称货法 131
n8.9亚里士多德的题目 132
n8.10脆性物品的包装 134
n8.11是谁的能量? 135
n8.12自动机械 137
n8.13摩擦取火 139
n8.14被溶解掉的弹簧的能 142
n第九章摩擦和介质阻力
n9.1从雪山上滑下 147
n9.2停下了发动机 148
n9.3马车的轮子 149
n9.4
n机车和轮船的能量用在
n什么地方? 150
n9.5被水冲走的石块 150
n9.6雨滴的速度 153
n9.7物体落下之谜 157
n9.8顺流而下 159
n9.9舵怎样操纵船只? 160
n9.10
n什么时候雨水淋得更湿
n一些? 161
n第十章生命环境中的力学
n10.1格列佛和大人国 167
n10.2河马为什么笨重不灵? 168
n10.3陆生动物的构造 169
n10.4灭绝的巨兽的命运 170
n10.5哪一个更能跳? 171
n10.6哪一个更能飞? 173
n10.7没有损伤地落下 175
n10.8树木为什么不长高到天顶? 175
n10.9摘录伽利略的著作 177
n作者介绍
雅科夫·伊西达洛维奇·别莱利曼(Я. И. Перельман,1882~1942)是一个不能用“学者”本意来诠释的学者。别莱利曼既没有过科学发现,也没有什么称号,但是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科学;他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一个作家,但是他的作品的印刷量足以让任何一个成功的作家艳羡不已。
n别莱利曼诞生于俄国格罗德诺省别洛斯托克市。他17岁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1909年毕业于圣彼得堡林学院,之后便全力从事教学与科学写作。1913~1916年完成《趣味物理学》,这为他后来创作的一系列趣味科学读物奠定了基础。1919~1923年,他创办了苏联份科普杂志《在大自然的工坊里》,并任主编。1925~1932年,他担任时代出版社理事,组织出版大量趣味科普图书。1935年,别莱利曼创办并运营列宁格勒(圣彼得堡)“趣味科学之家”博物馆,开展了广泛的少年科学活动。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别莱利曼仍然坚持为苏联军人举办军事科普讲座,但这也是他几十年科普生涯的后奉献。在德国侵略军围困列宁格勒期间,这位对世界科普事业做出非凡贡献的趣味科学大师不幸于1942年3月16日辞世。
n别莱利曼一生写了105本书,大部分是趣味科学读物。他的作品中很多部已经再版几十次,被翻译成多国语言,至今依然在全球范围再版发行,深受全世界读者的喜爱。
n凡是读过别莱利曼的趣味科学读物的人,无不为他作品的优美、流畅、充实和趣味化而倾倒。他将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完全结合,将生活实际与科学理论巧妙联系:把一个问题、一个原理叙述得简洁生动而又十分准确、妙趣横生——使人忘记了自己是在读书、学习,而倒像是在听什么新奇的故事。
n1959年苏联发射的无人月球探测器“月球3号”传回了人类历史上张月球背面照片,人们将照片中的一个月球环形山命名为“别莱利曼”环形山,以纪念这位的科普大师。
n文摘
序言
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是它在保持极高趣味性的同时,并没有丝毫削弱其作为一本科学读物的专业性。作者在行文之间,展现出一种对科学知识的深厚驾驭能力,他能够巧妙地将复杂的物理学理论,化繁为简,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娓娓道来。我最欣赏的是,他不是简单地罗列概念和公式,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提问和解答,引导读者一步步深入理解。例如,在解释受力分析时,他会从一个简单的“推箱子”场景开始,逐步引入“力的方向”、“力的合成”等概念,并结合插图进行说明,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力的作用过程。而且,书中对一些经典实验的解读,也让我印象深刻。他不仅仅是描述实验现象,更是深入剖析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以及这些原理是如何被发现和验证的。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们穿越力学世界的丛林,既能领略到奇妙的风景,又能学到实用的生存技能。它让我明白,科学知识并非高高在上,而是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我们愿意去发现,去探索。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一场头脑风暴!我一直对物理世界的好奇心从未停止,但很多时候,教科书的枯燥和公式的冰冷让人望而却步。偶然间翻到这本《趣味力学》,瞬间就被它的标题吸引住了——“趣味”这个词,对于我这种理论苦手来说,简直是救星!我迫不及待地翻开,果然,它没有让我失望。作者用一种非常生动、甚至可以说是“接地气”的方式,将原本可能深奥复杂的力学原理,拆解成了一个个充满生活气息的例子。比如,关于惯性的解释,他没有一开始就甩出一堆公式,而是从我们日常乘坐交通工具时身体的反应讲起,那种“向前冲”或者“被甩出去”的感受,瞬间就引起了共鸣。然后,他再循序渐进地引入概念,让你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而且,书中穿插的各种小实验和思考题,更是点睛之笔。我甚至拉着我的小侄子一起动手做了几个,看着他因为理解了某个原理而发出的惊叹声,我比他还高兴。这本书真的让我重新燃起了对科学的兴趣,感觉物理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象牙塔,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常识。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物理学都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那是属于科学家们的领域,离我的日常生活太远了。直到我接触到这本《趣味力学》,我才发现,原来我们身边处处都充满了物理学的奥秘,而这本书,正是打开这些奥秘的一把金钥匙。作者的写作方式真的非常具有感染力,他不是在“教”你,而是在“带”你一起探索。他会用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生活现象,引出深奥的力学原理。比如,在解释摩擦力的时候,他会从我们穿鞋子的原理,到汽车刹车的技术,再到动物在雪地里行走的方式,将摩擦力的作用和影响,从宏观到微观,从不同领域都进行了生动的描绘。这种“由小见大”的叙事方式,让读者在感受到科学的魅力时,也体会到知识的实用性。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停留在“介绍”的层面,而是鼓励读者去思考,去提问。他会在文中设置一些“为什么”的问题,引导读者主动去寻找答案,去发现其中的逻辑。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让学习过程变得更加主动和有趣,也让我对物理学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亲切感。
评分我一直以为“趣味科学”这类读物,要么就是过于浅显,要么就是为了“趣味”而牺牲了科学的严谨性。但《趣味力学》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它在保持趣味性的同时,对于科学原理的阐述,却有着相当的深度和准确性。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科学家的严谨,又不失幽默感。他善于运用类比和比喻,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让读者更容易理解。例如,在讲解功和能的时候,他会从搬运箱子、拉动弹簧等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入手,引导读者思考“做了多少功”、“能量是怎么转化的”。而且,书中很多地方的细节处理都非常到位,比如在分析杠杆原理时,他会详细说明支点、力臂、阻力臂的关系,并结合实际的例子,比如跷跷板、剪刀等,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这些概念在现实中的应用。我特别欣赏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一些稍微复杂一点的概念,而是用巧妙的方式将其融入到有趣的讲解中,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拓宽了知识面。读这本书,就像是和一位博学又风趣的朋友聊天,他不仅能解答你的疑问,还能激发你更多的好奇心。
评分我是一个对事物背后的原理充满好奇的人,尤其是那些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现象。这本书,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作者的功力在于,他能够将那些看似复杂的物理概念,用一种极其通俗易懂、甚至有些调皮捣蛋的语言讲出来。比如,在介绍牛顿第三定律的时候,他会用“你打我一下,我也要打你一下”的类比,立刻就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这个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形象。而且,书中还穿插了很多历史故事和科学家的轶事,这使得整个阅读过程更加丰富多彩,也更能展现科学发展的曲折过程。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反直觉”现象的解释,比如为什么掉落的羽毛会比石头慢,为什么在真空环境下,羽毛和铁球会同时落地。这些解释,既满足了我的好奇心,又让我对物理学的严谨性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介绍力学知识,它更像是在培养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一种勇于质疑、乐于探索的精神。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看世界的角度都变得不一样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