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 任振辉,张义华 9787508464053

电子技术 任振辉,张义华 978750846405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任振辉,张义华 著
图书标签:
  • 电子技术
  • 电路分析
  • 模拟电子
  • 数字电子
  • 基础电子
  • 高等教育
  • 教材
  • 理工科
  • 电子工程
  • 通信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天乐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水利水电出版社
ISBN:9787508464053
商品编码:2950531726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9-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电子技术

定价:25.00元

作者:任振辉,张义华

出版社:水利水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6-01

ISBN:9787508464053

字数:326000

页码:21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全书共分七章,主要内容包括:常用半导体器件、基本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器、直流电源、电力电子器件及应用、门电路及组合逻辑电路、触发器及时序逻辑电路。每章均有典型例题和习题。
本书参考学时为40~60学时,可作为高等院校非电类专业本科、专科、高职用电子技术教材,也可供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学习与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电子技术:探索信息时代的核心驱动力 电子技术,作为现代文明的基石,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驱动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它是一门涵盖电、磁、半导体、集成电路等众多学科的综合性工程技术,研究和应用电能的产生、传输、分配、转换和利用,以及信息在其中的传递和处理。从我们手中轻巧的智能手机,到连接世界的庞大互联网,再到推动工业生产自动化的精密设备,电子技术的应用无处不在,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一、 电子技术的概念与范畴 电子技术的核心在于对“电子”这一基本粒子的操控和应用。通过对电子的定向运动,我们可以产生电流,而电流的变化则可以承载和传递信息。电子技术的范畴极其广泛,可以粗略地分为以下几个主要领域: 模拟电子技术: 关注连续变化的电信号,研究如何放大、滤波、振荡、调制和解调等。例如,收音机、扩音器、示波器等都属于模拟电子技术的范畴。模拟信号虽然直观,但容易受到噪声干扰,且处理精度受限。 数字电子技术: 关注离散的数字信号,即“0”和“1”的组合。通过逻辑门电路、寄存器、计数器等基本单元,可以实现复杂的逻辑运算和数据处理。计算机、手机、数字电视等都高度依赖数字电子技术。数字信号具有抗干扰能力强、易于存储和处理等优点,是现代电子信息系统的基础。 半导体技术: 这是电子技术的核心材料基础。半导体材料(如硅、锗、砷化镓等)具有独特的导电性能,其导电性可以通过掺杂等方式进行精确控制,从而制成各种电子元器件,如二极管、三极管、场效应管等。这些元器件是构成集成电路的基础。 集成电路(IC)技术: 将大量的半导体器件(晶体管、电阻、电容等)微型化并集成在一块小小的硅片上,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电子电路。集成电路极大地提高了电子设备的功能密度、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可靠性,是现代电子产品小型化、高性能化的关键。 通信技术: 利用电子技术实现信息的远距离传输和交换。从早期的电报、电话,到今天的无线通信(手机)、光纤通信、卫星通信,通信技术的进步极大地缩短了时空距离,促进了全球化进程。 电力电子技术: 专注于电能的产生、转换、控制和利用。它涉及开关电源、变频器、逆变器等技术,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发电)、电动汽车等领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节能减排。 微波和射频技术: 研究和应用高频电磁波,用于雷达、卫星通信、微波炉等。 嵌入式系统: 将微处理器、存储器和输入/输出接口等集成在一起,形成能够独立完成特定功能的计算系统,并嵌入到其他设备中,如智能家电、汽车电子、工业控制器等。 二、 电子技术的历史演进与里程碑 电子技术的发展史是一部不断突破与创新的史诗。 早期探索(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随着电磁学理论的建立,人们开始探索利用电能传递信息。真空电子管的发明,如三极管,为电子信号的放大和产生提供了可能,催生了无线电广播和早期通信。 晶体管时代(20世纪40年代末至60年代): 晶体管的发明是电子技术史上的一个划时代事件。它体积小、功耗低、寿命长,彻底取代了笨重且易损的真空电子管,使得电子设备向小型化、集成化迈出了重要一步。 集成电路时代(20世纪60年代至今): 集成电路的发明将成千上万个甚至数亿个晶体管和其他电子元器件集成在一块芯片上,极大地提高了电子设备的处理能力和集成度。摩尔定律(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成为衡量电子技术发展速度的重要标志。CPU、内存等核心部件的不断进步,推动了个人电脑、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的蓬勃发展。 数字化浪潮(20世纪70年代至今): 数字电子技术的成熟和普及,使得信息处理和传输的精度和效率大幅提升。从模拟信号向数字信号的转变,催生了数字音视频、数字通信、数字成像等众多领域。 智能化与网络化(21世纪): 随着计算能力和通信带宽的爆炸式增长,电子技术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技术深度融合,催生了智能家居、自动驾驶、智慧城市等新兴应用,电子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驱动着社会向智能化、网络化方向发展。 三、 电子技术的关键原理与应用 电学基础: 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等基本电学原理是理解电子电路工作的基础。 半导体物理: PN结的形成、二极管和三极管的工作原理,是理解现代电子元器件的关键。 逻辑门电路: 与门、或门、非门等基本逻辑门电路是构成数字电路的基本单元,它们是计算机运算的基础。 放大器: 能够将微弱的电信号放大到可用水平,在通信、音频设备等领域至关重要。 振荡器: 产生周期性的电信号,是时钟电路、通信调制等的基础。 滤波器: 允许特定频率范围的信号通过,抑制其他频率的信号,在信号处理和通信系统中应用广泛。 传感器: 将物理量(如温度、光、压力、声音)转换为电信号,是实现信息采集和交互的关键。 执行器: 将电信号转换为物理动作,如电机、扬声器等,是实现控制和驱动的关键。 电子技术的应用领域几乎无所不包: 信息通信: 手机、互联网、电视、广播、雷达、卫星通信等。 计算机与计算: 个人电脑、服务器、超级计算机、嵌入式系统等。 消费电子: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数码相机、家电、可穿戴设备等。 工业自动化: 机器人、数控机床、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自动化生产线等。 交通运输: 汽车电子、航空航天导航与控制系统、高铁信号系统等。 医疗健康: 医疗成像设备(CT、MRI)、诊断仪器、生命体征监测设备、植入式电子设备等。 能源与电力: 智能电网、新能源发电控制、高压输电、电力转换设备等。 科学研究: 各种精密测量仪器、实验设备、高性能计算平台等。 四、 电子技术的未来展望 电子技术的发展永无止境,未来充满了无限可能。 更小的尺寸,更强的性能: 纳米技术和新材料的应用将使电子器件继续微型化,集成度更高,性能更强。 更低的功耗,更持久的续航: 随着能源效率的不断提升,电子设备的续航能力将得到极大改善,甚至实现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 更深入的智能化: 人工智能与电子技术的深度融合将催生更具感知、学习和决策能力的智能系统,推动人工智能普惠化。 万物互联,无处不在: 物联网(IoT)将实现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深度融合,海量设备互联互通,数据驱动的智能服务将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量子计算的突破: 量子计算有望在特定问题上实现指数级的计算能力提升,对密码学、材料科学、药物研发等领域产生颠覆性影响。 生物电子学: 电子技术与生物学的交叉融合,将为疾病诊断、治疗和人体功能增强带来新的可能。 总而言之,电子技术是驱动现代社会进步的核心引擎。它不断突破着人类的认知边界,重塑着我们的生活,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引领着人类走向更加智能、互联和高效的未来。对电子技术的深入理解和掌握,不仅是工程技术人员的必备技能,也是我们理解和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的钥匙。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对技术书籍的阅读习惯通常是带着批判性的眼光的,很多教材在历史沿革和技术趋势的介绍上显得陈旧而刻板。然而,这本书在某些章节中展现出的前瞻性和对未来趋势的洞察力,让我印象深刻。比如在讨论功率电子器件的最新发展时,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传统的MOSFET和IGBT,而是专门开辟了篇幅介绍碳化硅(SiC)和氮化镓(GaN)半导体技术的优势、挑战以及在新能源汽车和高速开关电源中的应用前景。作者的描述非常中肯,既肯定了新技术的巨大潜力,也坦诚地指出了它们在成本控制和可靠性方面的现有瓶颈。这使得读者在学习时,不会产生一种“学到的知识很快就会过时”的焦虑感,反而能建立起一个动态的学习视角。这种与时俱进的专业性,在同类教材中是相当罕见的,也足见编著者在信息收集和整合方面的功力。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朴素,但内页的排版却透着一股严谨和专业范儿。我最欣赏的是它对基础概念的梳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清晰。比如讲解半导体器件的能带理论时,作者没有采用那种过于抽象的数学推导,而是结合了非常直观的物理图像和大量的实例图解,即便是初次接触这方面的知识,也能迅速抓住核心要点。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了晶体管的工作原理,它把NPN和PNP的结构、偏置条件以及不同工作区(截止、放大、饱和)的特性,用表格和流程图的形式完美地串联起来,逻辑性极强,让人读起来丝毫没有“掉队”的感觉。而且,书中引用的案例都紧密贴合工业实际,不像有些教材那样空谈理论。读完这一部分,我感觉自己对整个电子系统的“心脏”部位有了脱胎换骨的理解,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真的非常棒。对于想打下扎实基础的工程师或者学生来说,这本书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参考书,绝对不是那种翻一遍就束之高阁的“样书”。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那种典型的、不带任何花哨修饰的硬核技术文风,但正是这种克制,反而产生了一种强大的说服力。作者在阐述复杂概念时,似乎总有一种近乎偏执的追求精确性。比如,在描述运算放大器的非理想特性时,他们会精确区分开带宽限制、压摆率限制和输入失调电压对不同信号幅值的影响,每一个参数的引入都有严格的数学依据和物理意义的解释。我发现,当我遇到某个电路模拟结果与预期不符时,回头翻阅这本书的相应章节,总能找到那个被我忽略的、看似微不足道的非理想参数在作怪。这种对细节的极致把控,使得这本书更像是一部可以随时拿出来“对账”的权威参考手册,而非仅仅是一本入门读物。对于那些追求极致性能和高可靠性设计的工程师而言,这种严谨度是至关重要的,它教会你如何从“能用”走向“好用”,再到“稳定可靠”。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时,主要的目标是想系统性地复习和巩固数字逻辑部分,特别是同步时序电路的设计。我对传统教材中那些冗长乏味的触发器介绍感到厌倦。而这本书处理时序逻辑的方式非常巧妙,它没有一开始就陷入D触发器、T触发器等各种形态的泥潭,而是先用一个抽象的状态机模型来描述系统行为,再回溯到具体硬件实现。这种“自顶向下”的教学思路极大地提升了我的设计直觉。在讲解有限状态机(FSM)的可综合性时,作者还专门对比了不同的编码方式(如独热编码与二进制编码)在速度和资源占用上的权衡,并给出了在FPGA设计流程中应如何选择的实用建议。最让我感到贴心的是,书中对竞争冒险(Hazards)问题的讨论非常到位,不仅仅是告诉你哪里可能出现问题,还提供了针对性的消除策略,这在很多其他教材中往往是一笔带过的内容。总而言之,这本书在抽象思维和具体实现之间搭建了一座坚实的桥梁。

评分

我是在一个非常紧张的项目周期内开始阅读这本教材的,坦率地说,一开始我有点担心它的深度和广度能否满足我快速解决实际问题的需求。惊喜的是,这本书在深入理论的同时,对实际应用中的“陷阱”和“技巧”也进行了非常深入的剖析。特别是在高频电路设计那一章,作者花费了大量篇幅讨论了阻抗匹配的复杂性,不仅仅是介绍了史密斯圆图的基本用法,还探讨了在实际PCB布局中,诸如走线长度、介电常数变化对匹配精度的影响,甚至连地线反弹(Ground Bounce)这种比较底层的信号完整性问题都触及了。这种“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的叙述方式,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每节末尾设置的“思考与实践”环节,它们往往抛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或者一个经典的电路设计挑战,迫使读者必须调动前面学到的知识去构思解决方案,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这本书绝不是那种可以囫囵吞枣读完的书,它要求你动脑、动手,才能真正榨取出它的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