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在高精度定位领域中的应用

北斗在高精度定位领域中的应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夏林元等 著
图书标签:
  •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 高精度定位
  • GNSS
  • 定位技术
  • 测量与地理信息系统
  • 精准农业
  • 自动驾驶
  • 智慧城市
  • 导航
  • 空间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电子工业出版社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85172
商品编码:29506323222
包装:平塑勒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05-01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读者对象:

     本书可作为测绘、国土、规划、土木、交通、农林、水利、地质、矿质、海洋、航空航天等部门从事勘测设计、信息系统、位置服务与导航等科学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产业规划人员等的参考用书,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研究生的参考教材。

目    录

第1章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概述    1

1.1  概述    2

1.1.1  三步走战略    3

1.1.2  管理和运营    4

1.2  时空参考框架    4

1.2.1  坐标系统    4

1.2.2  时间系统    5

1.3  系统服务    6

1.3.1  开放服务    7

1.3.2  授权服务    7

1.4  北斗系统结构    8

1.4.1  空间段    8

1.4.2  地面段    12

1.4.3  用户段    12

1.5  其他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13

1.5.1  GPS    13

1.5.2  GLONASS    15

1.5.3  Galileo    16

1.5.4  GNSS系统间的异同    18

1.6  主要组织机构    19

1.6.1  官方组织机构    19

1.6.2  民间组织机构    23

1.7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基础设施    26

1.7.1  地基增强系统(GBAS)    27

1.7.2  星基增强系统(SBAS)    31

1.8  北斗高精度产业现状    36

1.8.1  CORS系统建设    36

1.8.2  北斗兼容型高精度芯片    36

1.8.3  北斗兼容型高精度接收机    37

1.8.4  北斗兼容型高精度天线    37

 

第2章  卫星导航定位及高精度应用    39

2.1  定位    40

2.1.1  大地测量    41

2.1.2  高速铁路    44

2.1.3  精细农业    46

2.1.4  港口运输    48

2.1.5  监测防灾    51

2.2  导航    53

2.2.1  位置服务    54

2.2.2  车辆导航    55

2.2.3  物流管理    58

2.2.4  航海导航    60

2.2.5  航空导航    62

2.3  授时    63

2.3.1  电信网同步与移动通信    65

2.3.2  智能电网同步与监控    67

2.3.3  金融与网络同步    68

2.3.4  广播电视及三网融合    69

2.3.5  国防建设    71

2.4  北斗短报文通信    71

2.4.1  气象预报预警    73

2.4.2  船舶交通管理    73

2.4.3  地震灾情汇集    74

2.4.4  森林火灾监测    75

第3章  多模GNSS定位原理    77

3.1  北斗卫星信号    78

3.1.1  卫星码信号    78

3.1.2  卫星导航电文    83

3.1.3  信号构成    87

3.2  观测量的误差源及其影响    89

3.2.1  误差的分类    89

3.2.2  与卫星有关的误差    90

3.2.3  与信号传播有关的误差    93

3.2.4  与接收设备有关的误差    99

3.2.5  其他误差来源    100

3.3  绝对定位    102

3.3.1  绝对定位方法概述    102

3.3.2  伪距法定位原理    102

3.3.3  伪距绝对定位精度评定    109

3.4  相对定位    111

3.4.1  静态相对定位观测方程    112

3.4.2  动态相对定位观测方程    116

3.5  网络RTK    120

3.5.1  VRS技术模式    120

3.5.2  FKP计算模型    121

3.5.3  MAC技术模式    122

3.6  精密单点定位    124

3.6.1  定位原理    124

3.6.2  误差分析    124

3.7  整周模糊度确定方法及周跳分析    125

3.7.1  整周模糊度及其确定方法    125

3.7.2  周跳分析    128

3.8  北斗卫星网整体平差    131

3.8.1  整体平差方法概述    131

3.8.2  基线向量网平差模型    132

3.8.3  平差结果精度评定    135

第4章  北斗兼容型高精度接收机技术    137

4.1  北斗兼容型高精度天线    138

4.1.1  引言    139

4.1.2  天线的关键特性    139

4.1.3  天线的关键技术    143

4.1.4  天线的种类    147

4.1.5  产品介绍    148

4.2  北斗兼容型导航芯片及板卡    150

4.2.1  引言    150

4.2.2  北斗/GPS双模板卡的主要技术指标    151

4.2.3  射频前端处理技术    152

4.2.4  高灵敏度基带信号处理技术    154

4.2.5  多星座数据融合处理前端技术    161

4.2.6  导航解算处理后端技术    164

4.2.7  北斗兼容型导航芯片架构设计    169

4.3  北斗兼容型高精度GNSS RTK产品    170

4.3.1  引言    170

4.3.2  接收机产品介绍    171

4.3.3  北斗兼容型高精度GIS设备    177

第5章  高精度定位数据处理与软件技术    181

5.1  实时差分技术    182

5.1.1  实时动态伪距差分    184

5.1.2  实时动态载波相位差分    186

5.2  后处理差分技术    189

5.3  精密单点定位技术    193

5.3.1  精密单点定位    193

5.3.2  三频精密单点定位    195

5.4  网络CORS及其定位技术    197

第6章  北斗高精度定位专业应用    201

6.1  科学研究    202

6.1.1  大气探测    202

6.1.2  电离层延迟    203

6.2  行业应用    204

6.2.1  精细农业    204

6.2.2  灾害监测    210

6.2.3  精密授时    221

6.2.4  国情监测    224

6.2.5  机械控制    225

6.3  区域发展概况    231

6.3.1  珠三角地区    231

6.3.2  环渤海地区    232

6.3.3  长三角地区    232

6.3.4  华中鄂豫湘地区    233

6.3.5  西部川陕渝地区    233

第7章  典型应用工程与案例    235

7.1  重大工程    236

7.1.1  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建设    236

7.1.2  海岛与岛礁测绘    240

7.1.3  国家航空应急测绘体系建设    241

7.1.4  极地测绘    243

7.2  示范工程    244

7.2.1  重点运输过程监控管理示范工程    244

7.2.2  物流管理应用示范工程    246

7.2.3  智能交通及车辆信息系统示范工程    248

7.2.4  移动位置服务示范工程    250

7.2.5  泛在PNT系统示范工程    254

7.2.6  高精度应用创新专项工程    255

7.2.7  水利工程自动化监控    258

7.3  典型应用案例    260

7.3.1  地质灾害及建筑物安全监控    260

7.3.2  高速铁路安全监控    264

7.3.3  精密施工与机械控制    265

7.3.4  飞机精密进近    267

第8章  支撑与保障体系产业现状    271

8.1  社会资源与环境    272

8.1.1  国家政策    272

8.1.2  知识产权保护    276

8.1.3  法律法规    277

8.1.4  市场环境    278

8.2  行业技术标准及规范    280

8.2.1  测试检验    280

8.2.2  标准与规范    283

8.3  人才与引智工程    286

8.3.1  卫星导航专业人才培养    286

8.3.2  地方部门与高校及院所联合    287

8.3.3  示范城市与示范工程    288

8.3.4  人才培养与引智总结    289

第9章  总结与展望    291

9.1  高精度导航定位技术产品    293

9.1.1  广域实时精密定位技术    293

9.1.2  协同实时精密定位技术    294

9.1.3  智能硬件    295

9.1.4  无人驾驶技术    296

9.2  北斗卫星导航的行业应用    296

9.2.1  行业应用技术体系    297

9.2.2  典型应用分析    297

9.2.3  行业应用拓展    302

9.3  北斗全球化和国家战略    303

9.3.1  北斗东盟国际合作    304

9.3.2  北斗与“一带一路”    306

附录    309

附录A  国内外常用GNSS数据处理软件    310

A.1  PANDA软件    310

A.2  GAMIT软件    312

A.3  Bernese软件    314

A.4  GIPSY软件    317

A.5  TriP软件    319

A.6  HGO数据后处理软件    320

附录B  厂商    320

B.1  天宝    320

B.2  徕卡    320

B.3  诺瓦泰    321

B.4  中海达    321

B.5  华测    322

B.6  南方测绘    322

附录C  学术刊物    322

C.1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JGR)    322

C.2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GRL)    323

C.3  Journal of Geodesy    323

C.4  GPS Solutions    324

C.5  Navigation    324

C.6  Advances in Space Research    324

C.7  Survey Review    324

C.8  Inside GNSS    325

C.9  GPS World    325

C.10  Journal of Navigation    325

C.11  Journal of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s (JGPS)    326

参考文献    327

缩略语    337

内容介绍:

    本书作者在总结多年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构成、产业现状等,并从定位、导航、授时、通信等方面阐述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高精度应用。本书介绍了基于北斗兼容技术的硬件系统,包括天线、芯片、板卡和RTK产品;讨论了多模GNSS定位原理与基础模型、网络RTK及高精度定位数据处理技术,包括实时差分技术、后处理差分技术、精密单点定位技术等;描述了国家政策、行业标准及人才工程的现状并从技术产品、行业应用及国家战略等方面做了总结与展望。

 作者介绍:

  夏林元,1964年生于武汉,1986年毕业于天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大地测量专业毕业,2001获得武汉大学博士学位。曾工作于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1997年赴南极中国长城站进行科学考察,2002-2009年多次赴香港理工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进行学术访问,2007年由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引进,现为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学术期刊《Survey Review》、《Inside GNSS》编委及审稿人。主要研究方向为GNSS卫星导航定位及应用,曾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广州市科信局、香港研究资助局(RGC)等研究项目;获武汉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国际卫星导航学会(ION)优秀论文及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



作者介绍
夏林元:1964年生于武汉,1986年毕业于天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大地测量专业毕业,2001获得武汉大学博士学位。曾工作于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1997年赴南极中国长城站进行科学考察,2002-2009年多次赴香港理工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进行学术访问,2007年由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引进,现为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学术期刊《Survey Review》、《Inside GNSS》编委及审稿人。主要研究方向为GNSS卫星导航定位及应用,曾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广州市科信局、香港研究资助局(RGC)等研究项目;获武汉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国际卫星导航学会(ION)优秀论文及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

关联推荐
本书可作为测绘、国土、规划、土木、交通、农林、水利、地质、矿质、海洋、航空航天等部门从事勘测设计、信息系统、位置服务与导航等科学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产业规划人员等的参考用书,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研究生的参考教材。
目录
目 录 第1章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概述 1 1.1 概述 2 1.1.1 三步走战略 3 1.1.2 管理和运营 4 1.2 时空参考框架 4 1.2.1 坐标系统 4 1.2.2 时间系统 5 1.3 系统服务 6 1.3.1 开放服务 7 1.3.2 授权服务 7 1.4 北斗系统结构 8 1.4.1 空间段 8 1.4.2 地面段 12 1.4.3 用户段 12 1.5 其他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13 1.5.1 GPS 13 1.5.2 GLONASS 15 1.5.3 Galileo 16 1.5.4 GNSS系统间的异同 18 1.6 主要组织机构 19 1.6.1 官方组织机构 19 1.6.2 民间组织机构 23 1.7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基础设施 26 1.7.1 地基增强系统(GBAS) 27 1.7.2 星基增强系统(SBAS) 31 1.8 北斗高精度产业现状 36 1.8.1 CORS系统建设 36 1.8.2 北斗兼容型高精度芯片 36 1.8.3 北斗兼容型高精度接收机 37 1.8.4 北斗兼容型高精度天线 37 第2章 卫星导航定位及高精度应用 39 2.1 定位 40 2.1.1 大地测量 41 2.1.2 高速铁路 44 2.1.3 精细农业 46 2.1.4 港口运输 48 2.1.5 监测防灾 51 2.2 导航 53 2.2.1 位置服务 54 2.2.2 车辆导航 55 2.2.3 物流管理 58 2.2.4 航海导航 60 2.2.5 航空导航 62 2.3 授时 63 2.3.1 电信网同步与移动通信 65 2.3.2 智能电网同步与监控 67 2.3.3 金融与网络同步 68 2.3.4 广播电视及三网融合 69 2.3.5 国防建设 71 2.4 北斗短报文通信 71 2.4.1 气象预报预警 73 2.4.2 船舶交通管理 73 2.4.3 地震灾情汇集 74 2.4.4 森林火灾监测 75 第3章 多模GNSS定位原理 77 3.1 北斗卫星信号 78 3.1.1 卫星码信号 78 3.1.2 卫星导航电文 83 3.1.3 信号构成 87 3.2 观测量的误差源及其影响 89 3.2.1 误差的分类 89 3.2.2 与卫星有关的误差 90 3.2.3 与信号传播有关的误差 93 3.2.4 与接收设备有关的误差 99 3.2.5 其他误差来源 100 3.3 绝对定位 102 3.3.1 绝对定位方法概述 102 3.3.2 伪距法定位原理 102 3.3.3 伪距绝对定位精度评定 109 3.4 相对定位 111 3.4.1 静态相对定位观测方程 112 3.4.2 动态相对定位观测方程 116 3.5 网络RTK 120 3.5.1 VRS技术模式 120 3.5.2 FKP计算模型 121 3.5.3 MAC技术模式 122 3.6 精密单点定位 124 3.6.1 定位原理 124 3.6.2 误差分析 124 3.7 整周模糊度确定方法及周跳分析 125 3.7.1 整周模糊度及其确定方法 125 3.7.2 周跳分析 128 3.8 北斗卫星网整体平差 131 3.8.1 整体平差方法概述 131 3.8.2 基线向量网平差模型 132 3.8.3 平差结果精度评定 135 第4章 北斗兼容型高精度接收机技术 137 4.1 北斗兼容型高精度天线 138 4.1.1 引言 139 4.1.2 天线的关键特性 139 4.1.3 天线的关键技术 143 4.1.4 天线的种类 147 4.1.5 产品介绍 148 4.2 北斗兼容型导航芯片及板卡 150 4.2.1 引言 150 4.2.2 北斗/GPS双模板卡的主要技术指标 151 4.2.3 射频前端处理技术 152 4.2.4 高灵敏度基带信号处理技术 154 4.2.5 多星座数据融合处理前端技术 161 4.2.6 导航解算处理后端技术 164 4.2.7 北斗兼容型导航芯片架构设计 169 4.3 北斗兼容型高精度GNSS RTK产品 170 4.3.1 引言 170 4.3.2 接收机产品介绍 171 4.3.3 北斗兼容型高精度GIS设备 177 第5章 高精度定位数据处理与软件技术 181 5.1 实时差分技术 182 5.1.1 实时动态伪距差分 184 5.1.2 实时动态载波相位差分 186 5.2 后处理差分技术 189 5.3 精密单点定位技术 193 5.3.1 精密单点定位 193 5.3.2 三频精密单点定位 195 5.4 网络CORS及其定位技术 197 第6章 北斗高精度定位专业应用 201 6.1 科学研究 202 6.1.1 大气探测 202 6.1.2 电离层延迟 203 6.2 行业应用 204 6.2.1 精细农业 204 6.2.2 灾害监测 210 6.2.3 精密授时 221 6.2.4 国情监测 224 6.2.5 机械控制 225 6.3 区域发展概况 231 6.3.1 珠三角地区 231 6.3.2 环渤海地区 232 6.3.3 长三角地区 232 6.3.4 华中鄂豫湘地区 233 6.3.5 西部川陕渝地区 233 第7章 典型应用工程与案例 235 7.1 重大工程 236 7.1.1 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建设 236 7.1.2 海岛与岛礁测绘 240 7.1.3 国家航空应急测绘体系建设 241 7.1.4 极地测绘 243 7.2 示范工程 244 7.2.1 重点运输过程监控管理示范工程 244 7.2.2 物流管理应用示范工程 246 7.2.3 智能交通及车辆信息系统示范工程 248 7.2.4 移动位置服务示范工程 250 7.2.5 泛在PNT系统示范工程 254 7.2.6 高精度应用创新专项工程 255 7.2.7 水利工程自动化监控 258 7.3 典型应用案例 260 7.3.1 地质灾害及建筑物安全监控 260 7.3.2 高速铁路安全监控 264 7.3.3 精密施工与机械控制 265 7.3.4 飞机精密进近 267 第8章 支撑与保障体系产业现状 271 8.1 社会资源与环境 272 8.1.1 国家政策 272 8.1.2 知识产权保护 276 8.1.3 法律法规 277 8.1.4 市场环境 278 8.2 行业技术标准及规范 280 8.2.1 测试检验 280 8.2.2 标准与规范 283 8.3 人才与引智工程 286 8.3.1 卫星导航专业人才培养 286 8.3.2 地方部门与高校及院所联合 287 8.3.3 示范城市与示范工程 288 8.3.4 人才培养与引智总结 289 第9章 总结与展望 291 9.1 高精度导航定位技术产品 293 9.1.1 广域实时精密定位技术 293 9.1.2 协同实时精密定位技术 294 9.1.3 智能硬件 295 9.1.4 无人驾驶技术 296 9.2 北斗卫星导航的行业应用 296 9.2.1 行业应用技术体系 297 9.2.2 典型应用分析 297 9.2.3 行业应用拓展 302 9.3 北斗全球化和国家战略 303 9.3.1 北斗东盟国际合作 304 9.3.2 北斗与“一带一路” 306 附录 309 附录A 国内外常用GNSS数据处理软件 310 A.1 PANDA软件 310 A.2 GAMIT软件 312 A.3 Bernese软件 314 A.4 GIPSY软件 317 A.5 TriP软件 319 A.6 HGO数据后处理软件 320 附录B 厂商 320 B.1 天宝 320 B.2 徕卡 320 B.3 诺瓦泰 321 B.4 中海达 321 B.5 华测 322 B.6 南方测绘 322 附录C 学术刊物 322 C.1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JGR) 322 C.2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GRL) 323 C.3 Journal of Geodesy 323 C.4 GPS Solutions 324 C.5 Navigation 324 C.6 Advances in Space Research 324 C.7 Survey Review 324 C.8 Inside GNSS 325 C.9 GPS World 325 C.10 Journal of Navigation 325 C.11 Journal of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s (JGPS) 326 参考文献 327 缩略语 337

璀璨星辰,引路前行:从古至今的导航智慧与现代科技的融合 自古以来,人类便仰望星空,从中汲取智慧,指引方向。在浩瀚的宇宙中,北斗七星以其独特的光芒,成为了夜空中最耀眼的星座之一,它不仅是古代航海家、旅行者赖以生存的天然导航仪,更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哲学思考。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隧道,探索从古至今人类智慧在导航领域的演进,并深入剖析当今科技浪潮下,以北斗为代表的现代化卫星导航系统如何以前所未有的精度和广度,重塑我们的生活,驱动社会进步。 第一章:仰望星辰的古老智慧——导航的起源与早期探索 在没有精密仪器和先进技术的时代,先民们如何辨别方向,横跨大陆,远渡重洋?本章将从地理大发现前的航海史、游牧民族的迁徙、古代商道的开拓等角度,展现人类早期导航的智慧。我们会详细介绍: 星辰的奥秘: 如何通过北斗七星、太阳、月亮等天体的运行规律来确定方位和时间。例如,北斗斗柄指向何方,便对应着不同的季节和时间,这对于古代农业和出行至关重要。我们将深入分析不同文化中对北斗的认知和应用,例如中国古代将北斗与二十八星宿相结合的导航方法,以及古希腊、古罗马等文明如何利用星象确定地理位置。 自然元素的感知: 除了天象,人类还善于观察和利用其他自然线索。风向、洋流、潮汐、地貌特征、动植物的迁徙习性等,都曾是先辈们重要的导航依据。我们会通过历史记载,讲述商朝的商人如何利用季风进行海上贸易,维京海盗如何凭借对洋流和海鸟的观察穿越北大西洋,以及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旅行者如何依靠山脉、河流等标志性地貌来辨别方向。 简易工具的巧思: 尽管简陋,但古人的智慧体现在对身边事物的巧妙运用。日晷、星盘、指南针的早期雏形(例如磁石),都是在漫长历史中逐步发展和完善的导航工具。本章将详细介绍这些工具的构造原理、使用方法,以及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例如,中国的罗盘从最初的占卜工具,逐渐演变为重要的航海仪器,其技术的进步是人类认识和利用地球磁场的重要里程碑。 第二章:大地之上的指引——地图、罗盘与地理测绘的飞跃 随着人类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大,对更精确、更可靠的定位信息的需求日益增长。本章将聚焦于地图、罗盘以及近代地理测绘技术的发展,这些进步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活动边界,并为现代导航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地图的演进: 从最初的洞穴壁画、泥板上的简易标注,到古希腊的平面几何地图,再到中世纪欧洲的宗教色彩地图,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精准的球面地理学地图,地图作为人类认知世界的工具,其绘制技术和理论也在不断革新。我们将梳理不同文明地图的特点,探讨它们所反映的地理认知水平,以及地图的绘制如何推动了地理大发现和殖民扩张。 罗盘的精密化: 磁罗盘的发明和改进,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伟大飞跃。本章将详细介绍从古代天然磁石的应用,到现代机械式和电子式罗盘的技术演变。我们会探讨不同类型的罗盘(如旱罗盘、水罗盘)的原理和优劣,以及它们如何克服海洋和复杂地形带来的挑战,成为船只、探险队不可或缺的助手。 三角测量与大地测量: 近代地理学的发展,离不开精准的地理测绘技术。本章将介绍三角测量法、大地测量学的基本原理,以及高程测量、经纬度测量等技术的进步。我们会回顾历史上著名的地理测绘工程,例如法国的米歇尔·富凯的三角测量网,以及它们如何为国家疆域的划定、地图的编制、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科学依据。这些技术的积累,为后来卫星导航系统的出现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第三章:穿越时空的脉冲——卫星导航的黎明与技术基石 进入20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无线电技术和空间技术,为实现全球范围内的精确导航提供了可能。本章将追溯卫星导航系统的诞生历程,解析其背后关键的技术原理。 从实验到实践: 从早期利用无线电信号进行导航的尝试(如Loran系统),到受到太空竞赛的启发,美苏两国开始构思利用人造卫星进行全球导航。我们将回顾这些早期的导航系统,分析它们的局限性,并阐述卫星导航的构想是如何一步步成熟的。 多普勒效应的启示: 卫星导航系统的核心原理之一,便是利用多普勒效应。本章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多普勒效应在卫星导航中的应用。例如,当卫星向地面接收机移动时,接收到的信号频率会变高;当卫星远离时,信号频率会变低。通过精确测量这种频率变化,可以推算出接收机的相对位置。 原子钟的精度: 卫星导航系统对时间精度的要求极高,微秒级的误差都可能导致数百米的定位偏差。因此,高精度原子钟是卫星导航系统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本章将深入介绍原子钟的工作原理,以及其在确保卫星导航系统精度方面的重要作用。 空间星座的构架: 一个完整的卫星导航系统,需要由一定数量的卫星组成轨道星座,以确保地球表面任何位置的用户都能在任何时间接收到至少四颗卫星的信号。本章将分析不同卫星导航系统的轨道设计,包括中圆轨道(MEO)的优势,以及星座布局对系统覆盖范围和可用性的影响。 第四章:精确到米的承诺——现代卫星导航系统的原理与技术细节 本章将聚焦于当今主流的卫星导航系统(包括全球定位系统GPS、格洛纳斯GLONASS、伽利略Galileo,以及本书关注的北斗系统),深入解析其工作原理、技术构成以及实现高精度定位的关键要素。 信号的传递与接收: 卫星导航系统通过向地面发射精确编码的无线电信号来工作。本章将详细介绍这些信号的构成,包括导航电文(包含卫星星历、时钟参数、电离层改正信息等)和测距码。我们将阐述地面接收机如何捕获这些信号,并通过解调导航电文来获取卫星信息。 三边测量法的奥秘: 卫星导航系统的核心定位原理是三边测量法(或称距离交汇法)。本章将详细解释如何通过测量接收机到至少四颗已知位置的卫星的距离,来确定接收机在三维空间中的精确位置。我们将重点介绍距离的测量是通过计算信号从卫星传播到接收机所需的时间,再乘以光速得出的。 误差的来源与修正: 尽管卫星导航系统精度极高,但仍然存在多种误差源,包括卫星轨道误差、卫星钟误差、电离层和对流层延迟、多路径效应、接收机噪声等。本章将详细分析这些误差的产生原因,并介绍各种误差修正技术,例如差分GPS(DGPS)、实时动态差分(RTK)等,这些技术能够将定位精度提升至厘米甚至毫米级别。 多频点信号的优势: 现代卫星导航系统通常发射多个频率的信号,这有助于提高定位精度和抗干扰能力。本章将探讨双频甚至多频接收机如何在消除电离层延迟、提高信号穿透性等方面发挥优势。 第五章:不止于导航——卫星导航系统赋能的多元化应用领域 卫星导航系统早已超越了其最初的军事和交通运输用途,如今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驱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技术力量。本章将通过详实的案例,展示卫星导航系统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 交通运输的智能化: 从汽车导航、航空管制、船舶定位,到铁路调度、物流管理,卫星导航系统极大地提升了交通运输的效率和安全性。本章将分析其在路径规划、速度监控、事故救援、交通流量优化等方面的作用。 精准农业的变革: 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卫星导航技术实现了农机的自动驾驶、精准播种、施肥、喷药,以及农田的精准管理,显著提高了作物产量和资源利用率。我们将深入探讨其在土地测量、作物监测、精准灌溉等方面的应用。 城市管理与应急响应: 智慧城市建设离不开高精度的位置信息。本章将探讨卫星导航系统在城市规划、地下管线管理、环境监测、灾害预警、搜救行动等方面的作用。例如,在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发生后,卫星导航能够快速确定受灾区域,指导救援力量高效展开工作。 科学研究与时空基准: 卫星导航技术在地球科学研究、地壳形变监测、气候变化分析、天文学观测等领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同时,它还为全球提供了统一的时空基准,支持着各种精密科学实验和应用。 个人生活的新体验: 智能手机中的地图应用、位置服务、共享出行、运动追踪,以及各类新兴的AR(增强现实)和VR(虚拟现实)应用,都离不开卫星导航技术的支持,它们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 第六章:展望未来——卫星导航技术的演进与挑战 尽管现代卫星导航系统已经非常成熟,但技术革新从未停止。本章将展望卫星导航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并探讨其可能面临的挑战。 更高精度与更广覆盖: 未来的卫星导航系统将朝着更高的定位精度、更强的抗干扰能力、更广泛的覆盖范围发展。例如,低轨卫星星座的部署可能会进一步提升系统的韧性和响应速度。 融合与协同: 卫星导航系统将与其他定位技术(如惯性导航、 Wi-Fi定位、蜂窝网络定位、UWB等)更加紧密地融合,形成多源融合的混合定位方案,以应对复杂环境下的定位难题。 智能化与个性化: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卫星导航系统将变得更加智能化,能够根据用户的需求提供更加个性化、情景化的服务。 安全与可靠性: 随着卫星导航系统在关键基础设施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其安全性和可靠性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例如信号欺骗、干扰以及系统本身的脆弱性。如何构建更安全的导航体系,将是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 新应用场景的拓展: 随着技术的进步,卫星导航系统将催生出更多我们尚未想象到的新应用场景,例如自动驾驶的全面普及、无人机协同作业、以及更深入的虚拟与现实的结合。 本书力求从历史的视角审视导航智慧的传承与发展,从技术的角度解析现代卫星导航系统的精妙之处,并通过丰富的应用案例展现其改变世界的巨大力量。希望读者通过阅读本书,能够对导航这一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领域,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为鲜明,充满了工程师特有的那种精确与务实,但又巧妙地避免了纯粹的公式堆砌带来的枯燥感。作者似乎总能在关键时刻插入一些生动的比喻或者历史轶事,来软化那些艰涩的技术细节,使得原本可能令人望而却步的内容变得平易近人。例如,在解释某个复杂的信号处理流程时,作者用了一个关于“信息守望者”的比方,一下子就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了。再者,书中对于不同技术路线的比较分析,展现出一种难得的中立和客观,它既不盲目推崇最新的技术,也不对成熟的传统方案嗤之以鼻,而是基于性能、成本、维护性等多个维度进行权衡,这种成熟的评价体系,对于指导实际工程选型至关重要。读下去的感受,就像是请了一位经验丰富、耐心细致的资深专家在你身边进行一对一的辅导,他不仅告诉你“是什么”,更会告诉你“为什么是这样”,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应该用那个”。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吸引人,封面以深邃的蓝色为主调,辅以星空和光束的意象,让人联想到宇宙的浩瀚与科技的精准。内页纸张的质感也属上乘,触感温润,印刷清晰,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排版上,作者似乎花了不少心思,章节间的过渡自然流畅,图文并茂的部分尤其出色,那些复杂的原理图和实验数据的图表都标注得极为详尽,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大致把握其脉络。从目录上看,这本书的结构组织得非常系统化,从基础理论的溯源到前沿技术的探讨,逻辑性很强,仿佛是为一部技术百科全书精心打磨的序章。尤其是对某些关键算法的阐述,感觉作者采用了多角度的解读方式,力求让不同背景的读者都能有所收获。总的来说,这本书在视觉和触觉上都给予了读者极佳的体验,这对于一本专业的科技读物来说,是成功的第一步,它成功地激起了我深入研读内部内容的强烈渴望。

评分

这本书的组织结构呈现出一种极强的“递进感”,它仿佛有一条无形的线索贯穿始终,引导读者逐步深入到问题的核心。开篇的宏观铺垫后,紧接着便是对基础理论的系统性重构,这种重构不是简单的复述,而是加入了作者对现有理论局限性的批判性思考。随着章节深入,可以明显感受到讨论的复杂度和专业性在不断攀升,每一个新概念的引入都建立在前一个知识点已经牢固掌握的基础之上,这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认知负荷。更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部分,其分析的逻辑链条非常严密,基于当前技术的瓶颈和正在涌现的基础科学突破,提出了几条可信度很高的技术演进路径,这使得这本书不仅立足于当下,更具备了面向未来的指导意义。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这个技术领域不再是零散的知识点拼凑,而是有了一个清晰、立体的全景地图,对后续的自我学习方向也更加明确了。

评分

从内容深度上判断,这本书的受众定位似乎非常精准,它明显超越了本科阶段的教材水准,更像是面向研究生、初级研发工程师或者希望进行技术转型的高级技术人员所准备的进阶读物。其中穿插的若干案例研究,详述了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可落地的产品原型,这部分内容对于实际操作人员的价值不可估量。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鲁棒性设计”的章节,作者对误差预算和容错机制的探讨极其深入,涉及到了从硬件选型到软件算法层面的全方位考量,这些都是一般性书籍往往一带而过的地方。这本书的厚度本身就说明了内容的扎实程度,它不是那种追求快速迭代的“快餐”技术手册,而是旨在构建一个坚实知识体系的“基石”。对于任何希望在相关领域深耕下去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个值得反复查阅的“工具箱”,而非一次性读完就束之高阁的闲书。

评分

我阅读这本书的初衷,其实是希望能找到一些关于新型传感器数据融合的深度解析,特别是那些在极端环境下依旧能保持高可靠性的解决方案。这本书在引言部分便展现出一种对行业痛点的深刻洞察力,它没有止步于介绍现有技术的工作原理,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遭遇的瓶颈,比如多径效应的抑制、恶劣天气对信号的干扰等,这表明作者并非纸上谈兵,而是深谙实际工程中的“坑”。书中对于历史演进的梳理也令人印象深刻,它清晰地勾勒出了技术从萌芽到成熟的艰难历程,让人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当前成果的来之不易。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过程中所体现的那种严谨的学术态度,每一个论点几乎都有坚实的数学模型或者实际案例作为支撑,让人读起来信心十足。这远非一本停留在概念介绍的入门读物可比,它更像是一份经过数十年行业沉淀后,对技术发展脉络的深刻总结与前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