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对象:
本书可作为测绘、国土、规划、土木、交通、农林、水利、地质、矿质、海洋、航空航天等部门从事勘测设计、信息系统、位置服务与导航等科学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产业规划人员等的参考用书,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研究生的参考教材。
目 录
第1章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概述 1
1.1 概述 2
1.1.1 三步走战略 3
1.1.2 管理和运营 4
1.2 时空参考框架 4
1.2.1 坐标系统 4
1.2.2 时间系统 5
1.3 系统服务 6
1.3.1 开放服务 7
1.3.2 授权服务 7
1.4 北斗系统结构 8
1.4.1 空间段 8
1.4.2 地面段 12
1.4.3 用户段 12
1.5 其他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13
1.5.1 GPS 13
1.5.2 GLONASS 15
1.5.3 Galileo 16
1.5.4 GNSS系统间的异同 18
1.6 主要组织机构 19
1.6.1 官方组织机构 19
1.6.2 民间组织机构 23
1.7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基础设施 26
1.7.1 地基增强系统(GBAS) 27
1.7.2 星基增强系统(SBAS) 31
1.8 北斗高精度产业现状 36
1.8.1 CORS系统建设 36
1.8.2 北斗兼容型高精度芯片 36
1.8.3 北斗兼容型高精度接收机 37
1.8.4 北斗兼容型高精度天线 37
第2章 卫星导航定位及高精度应用 39
2.1 定位 40
2.1.1 大地测量 41
2.1.2 高速铁路 44
2.1.3 精细农业 46
2.1.4 港口运输 48
2.1.5 监测防灾 51
2.2 导航 53
2.2.1 位置服务 54
2.2.2 车辆导航 55
2.2.3 物流管理 58
2.2.4 航海导航 60
2.2.5 航空导航 62
2.3 授时 63
2.3.1 电信网同步与移动通信 65
2.3.2 智能电网同步与监控 67
2.3.3 金融与网络同步 68
2.3.4 广播电视及三网融合 69
2.3.5 国防建设 71
2.4 北斗短报文通信 71
2.4.1 气象预报预警 73
2.4.2 船舶交通管理 73
2.4.3 地震灾情汇集 74
2.4.4 森林火灾监测 75
第3章 多模GNSS定位原理 77
3.1 北斗卫星信号 78
3.1.1 卫星码信号 78
3.1.2 卫星导航电文 83
3.1.3 信号构成 87
3.2 观测量的误差源及其影响 89
3.2.1 误差的分类 89
3.2.2 与卫星有关的误差 90
3.2.3 与信号传播有关的误差 93
3.2.4 与接收设备有关的误差 99
3.2.5 其他误差来源 100
3.3 绝对定位 102
3.3.1 绝对定位方法概述 102
3.3.2 伪距法定位原理 102
3.3.3 伪距绝对定位精度评定 109
3.4 相对定位 111
3.4.1 静态相对定位观测方程 112
3.4.2 动态相对定位观测方程 116
3.5 网络RTK 120
3.5.1 VRS技术模式 120
3.5.2 FKP计算模型 121
3.5.3 MAC技术模式 122
3.6 精密单点定位 124
3.6.1 定位原理 124
3.6.2 误差分析 124
3.7 整周模糊度确定方法及周跳分析 125
3.7.1 整周模糊度及其确定方法 125
3.7.2 周跳分析 128
3.8 北斗卫星网整体平差 131
3.8.1 整体平差方法概述 131
3.8.2 基线向量网平差模型 132
3.8.3 平差结果精度评定 135
第4章 北斗兼容型高精度接收机技术 137
4.1 北斗兼容型高精度天线 138
4.1.1 引言 139
4.1.2 天线的关键特性 139
4.1.3 天线的关键技术 143
4.1.4 天线的种类 147
4.1.5 产品介绍 148
4.2 北斗兼容型导航芯片及板卡 150
4.2.1 引言 150
4.2.2 北斗/GPS双模板卡的主要技术指标 151
4.2.3 射频前端处理技术 152
4.2.4 高灵敏度基带信号处理技术 154
4.2.5 多星座数据融合处理前端技术 161
4.2.6 导航解算处理后端技术 164
4.2.7 北斗兼容型导航芯片架构设计 169
4.3 北斗兼容型高精度GNSS RTK产品 170
4.3.1 引言 170
4.3.2 接收机产品介绍 171
4.3.3 北斗兼容型高精度GIS设备 177
第5章 高精度定位数据处理与软件技术 181
5.1 实时差分技术 182
5.1.1 实时动态伪距差分 184
5.1.2 实时动态载波相位差分 186
5.2 后处理差分技术 189
5.3 精密单点定位技术 193
5.3.1 精密单点定位 193
5.3.2 三频精密单点定位 195
5.4 网络CORS及其定位技术 197
第6章 北斗高精度定位专业应用 201
6.1 科学研究 202
6.1.1 大气探测 202
6.1.2 电离层延迟 203
6.2 行业应用 204
6.2.1 精细农业 204
6.2.2 灾害监测 210
6.2.3 精密授时 221
6.2.4 国情监测 224
6.2.5 机械控制 225
6.3 区域发展概况 231
6.3.1 珠三角地区 231
6.3.2 环渤海地区 232
6.3.3 长三角地区 232
6.3.4 华中鄂豫湘地区 233
6.3.5 西部川陕渝地区 233
第7章 典型应用工程与案例 235
7.1 重大工程 236
7.1.1 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建设 236
7.1.2 海岛与岛礁测绘 240
7.1.3 国家航空应急测绘体系建设 241
7.1.4 极地测绘 243
7.2 示范工程 244
7.2.1 重点运输过程监控管理示范工程 244
7.2.2 物流管理应用示范工程 246
7.2.3 智能交通及车辆信息系统示范工程 248
7.2.4 移动位置服务示范工程 250
7.2.5 泛在PNT系统示范工程 254
7.2.6 高精度应用创新专项工程 255
7.2.7 水利工程自动化监控 258
7.3 典型应用案例 260
7.3.1 地质灾害及建筑物安全监控 260
7.3.2 高速铁路安全监控 264
7.3.3 精密施工与机械控制 265
7.3.4 飞机精密进近 267
第8章 支撑与保障体系产业现状 271
8.1 社会资源与环境 272
8.1.1 国家政策 272
8.1.2 知识产权保护 276
8.1.3 法律法规 277
8.1.4 市场环境 278
8.2 行业技术标准及规范 280
8.2.1 测试检验 280
8.2.2 标准与规范 283
8.3 人才与引智工程 286
8.3.1 卫星导航专业人才培养 286
8.3.2 地方部门与高校及院所联合 287
8.3.3 示范城市与示范工程 288
8.3.4 人才培养与引智总结 289
第9章 总结与展望 291
9.1 高精度导航定位技术产品 293
9.1.1 广域实时精密定位技术 293
9.1.2 协同实时精密定位技术 294
9.1.3 智能硬件 295
9.1.4 无人驾驶技术 296
9.2 北斗卫星导航的行业应用 296
9.2.1 行业应用技术体系 297
9.2.2 典型应用分析 297
9.2.3 行业应用拓展 302
9.3 北斗全球化和国家战略 303
9.3.1 北斗东盟国际合作 304
9.3.2 北斗与“一带一路” 306
附录 309
附录A 国内外常用GNSS数据处理软件 310
A.1 PANDA软件 310
A.2 GAMIT软件 312
A.3 Bernese软件 314
A.4 GIPSY软件 317
A.5 TriP软件 319
A.6 HGO数据后处理软件 320
附录B 厂商 320
B.1 天宝 320
B.2 徕卡 320
B.3 诺瓦泰 321
B.4 中海达 321
B.5 华测 322
B.6 南方测绘 322
附录C 学术刊物 322
C.1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JGR) 322
C.2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GRL) 323
C.3 Journal of Geodesy 323
C.4 GPS Solutions 324
C.5 Navigation 324
C.6 Advances in Space Research 324
C.7 Survey Review 324
C.8 Inside GNSS 325
C.9 GPS World 325
C.10 Journal of Navigation 325
C.11 Journal of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s (JGPS) 326
参考文献 327
缩略语 337
内容介绍:
本书作者在总结多年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构成、产业现状等,并从定位、导航、授时、通信等方面阐述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高精度应用。本书介绍了基于北斗兼容技术的硬件系统,包括天线、芯片、板卡和RTK产品;讨论了多模GNSS定位原理与基础模型、网络RTK及高精度定位数据处理技术,包括实时差分技术、后处理差分技术、精密单点定位技术等;描述了国家政策、行业标准及人才工程的现状并从技术产品、行业应用及国家战略等方面做了总结与展望。
作者介绍:
夏林元,1964年生于武汉,1986年毕业于天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大地测量专业毕业,2001获得武汉大学博士学位。曾工作于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1997年赴南极中国长城站进行科学考察,2002-2009年多次赴香港理工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进行学术访问,2007年由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引进,现为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学术期刊《Survey Review》、《Inside GNSS》编委及审稿人。主要研究方向为GNSS卫星导航定位及应用,曾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广州市科信局、香港研究资助局(RGC)等研究项目;获武汉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国际卫星导航学会(ION)优秀论文及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为鲜明,充满了工程师特有的那种精确与务实,但又巧妙地避免了纯粹的公式堆砌带来的枯燥感。作者似乎总能在关键时刻插入一些生动的比喻或者历史轶事,来软化那些艰涩的技术细节,使得原本可能令人望而却步的内容变得平易近人。例如,在解释某个复杂的信号处理流程时,作者用了一个关于“信息守望者”的比方,一下子就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了。再者,书中对于不同技术路线的比较分析,展现出一种难得的中立和客观,它既不盲目推崇最新的技术,也不对成熟的传统方案嗤之以鼻,而是基于性能、成本、维护性等多个维度进行权衡,这种成熟的评价体系,对于指导实际工程选型至关重要。读下去的感受,就像是请了一位经验丰富、耐心细致的资深专家在你身边进行一对一的辅导,他不仅告诉你“是什么”,更会告诉你“为什么是这样”,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应该用那个”。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吸引人,封面以深邃的蓝色为主调,辅以星空和光束的意象,让人联想到宇宙的浩瀚与科技的精准。内页纸张的质感也属上乘,触感温润,印刷清晰,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排版上,作者似乎花了不少心思,章节间的过渡自然流畅,图文并茂的部分尤其出色,那些复杂的原理图和实验数据的图表都标注得极为详尽,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大致把握其脉络。从目录上看,这本书的结构组织得非常系统化,从基础理论的溯源到前沿技术的探讨,逻辑性很强,仿佛是为一部技术百科全书精心打磨的序章。尤其是对某些关键算法的阐述,感觉作者采用了多角度的解读方式,力求让不同背景的读者都能有所收获。总的来说,这本书在视觉和触觉上都给予了读者极佳的体验,这对于一本专业的科技读物来说,是成功的第一步,它成功地激起了我深入研读内部内容的强烈渴望。
评分这本书的组织结构呈现出一种极强的“递进感”,它仿佛有一条无形的线索贯穿始终,引导读者逐步深入到问题的核心。开篇的宏观铺垫后,紧接着便是对基础理论的系统性重构,这种重构不是简单的复述,而是加入了作者对现有理论局限性的批判性思考。随着章节深入,可以明显感受到讨论的复杂度和专业性在不断攀升,每一个新概念的引入都建立在前一个知识点已经牢固掌握的基础之上,这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认知负荷。更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部分,其分析的逻辑链条非常严密,基于当前技术的瓶颈和正在涌现的基础科学突破,提出了几条可信度很高的技术演进路径,这使得这本书不仅立足于当下,更具备了面向未来的指导意义。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这个技术领域不再是零散的知识点拼凑,而是有了一个清晰、立体的全景地图,对后续的自我学习方向也更加明确了。
评分从内容深度上判断,这本书的受众定位似乎非常精准,它明显超越了本科阶段的教材水准,更像是面向研究生、初级研发工程师或者希望进行技术转型的高级技术人员所准备的进阶读物。其中穿插的若干案例研究,详述了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可落地的产品原型,这部分内容对于实际操作人员的价值不可估量。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鲁棒性设计”的章节,作者对误差预算和容错机制的探讨极其深入,涉及到了从硬件选型到软件算法层面的全方位考量,这些都是一般性书籍往往一带而过的地方。这本书的厚度本身就说明了内容的扎实程度,它不是那种追求快速迭代的“快餐”技术手册,而是旨在构建一个坚实知识体系的“基石”。对于任何希望在相关领域深耕下去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个值得反复查阅的“工具箱”,而非一次性读完就束之高阁的闲书。
评分我阅读这本书的初衷,其实是希望能找到一些关于新型传感器数据融合的深度解析,特别是那些在极端环境下依旧能保持高可靠性的解决方案。这本书在引言部分便展现出一种对行业痛点的深刻洞察力,它没有止步于介绍现有技术的工作原理,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遭遇的瓶颈,比如多径效应的抑制、恶劣天气对信号的干扰等,这表明作者并非纸上谈兵,而是深谙实际工程中的“坑”。书中对于历史演进的梳理也令人印象深刻,它清晰地勾勒出了技术从萌芽到成熟的艰难历程,让人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当前成果的来之不易。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过程中所体现的那种严谨的学术态度,每一个论点几乎都有坚实的数学模型或者实际案例作为支撑,让人读起来信心十足。这远非一本停留在概念介绍的入门读物可比,它更像是一份经过数十年行业沉淀后,对技术发展脉络的深刻总结与前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