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对象:
本书知识全面,论述深入浅出,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本科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的教材和参考书,也可作为半导体照明行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参考资料及相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资料。
内容介绍:
本书以半导体发光为主轴,将半导体照明相关知识全面整合,为读者提供了全面的基础原理与应用介绍,内容集学术性与应用性为一体。读者只要具备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的基础知识就可阅读本教材。全书共分为8章,第1章简述了电光源与照明的发展及半导体照明行业的概貌,第2章结合半导体照明技术介绍了光度学与色度学的基础知识,第3章介绍了半导体照明光源的物理基础,第4章介绍了发光二极管原理、主要性能及白光源的实现,第5章介绍了半导体照明光源的材料与器件,第6章介绍了半导体照明灯具、评价与设计技术,第7章简要介绍了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知识,第8章简要介绍了半导体照明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 光源与照明的发展历史 2
1.2 典型电光源 3
1.2.1 白炽灯与卤钨灯 4
1.2.2 荧光灯、节能灯和无极灯 5
1.2.3 高压钠灯 6
1.2.4 半导体照明光源 7
1.3 照明的经济核算 8
1.4 照明设计标准简介 9
1.5 照明电器产品标准简介 11
1.6 照明的生物安全 13
1.7 绿色照明 14
1.8 半导体照明技术与产业 15
1.8.1 技术特点 15
1.8.2 产业概述 16
1.8.3 发展与创新 19
思考题 19
参考资料 20
第2章 光度学与色度学基础 22
2.1 人眼结构与视觉 22
2.2 光度学 23
2.2.1 视觉函数 23
2.2.2 辐射度学与基本参量 24
2.2.3 光度学与基本参量 25
2.2.4 辐射光源的光视效能与光效 27
2.3 色度学 27
2.3.1 颜色匹配函数与色度图 27
2.3.2 色纯度 33
2.3.3 白光光源色参数 34
2.3.4 颜色的混合与显色性 36
2.4 辐射光源的光色指标 39
思考题 41
习题 41
参考资料 42
第3章 半导体照明光源物理基础 43
3.1 晶体学基础 43
3.1.1 空间点阵 43
3.1.2 晶面指数和晶向指数 44
3.1.3 常见晶体结构及其几何特征 45
3.1.4 晶体的堆垛方式 46
3.2 晶体的电子结构 47
3.2.1 晶体的结合键 47
3.2.2 晶体中电子的能态 48
3.2.3 晶体的结合能 51
3.3 半导体基础 54
3.3.1 能带与载流子的运动 54
3.3.2 本征半导体 55
3.3.3 掺杂半导体 55
3.3.4 简并半导体及能带 57
3.3.5 外加电场下半导体的能带图 58
3.4 直接带隙与间接带隙半导体 59
3.5 pn结及特性 60
3.5.1 pn结的形成 60
3.5.2 pn结的特性 61
3.5.3 载流子的复合 65
3.6 半导体发光材料条件 70
3.7 异质结及特性 73
3.7.1 异质结概念 73
3.7.2 异质结半导体材料特性 74
3.8 量子阱及特性 76
思考题 78
习题 79
参考资料 79
第4章 发光二极管 81
4.1 发光二极管芯片结构及原理 81
4.1.1 发光二极管芯片基本结构 81
4.1.2 光子与电子的相互作用 82
4.1.3 发光二极管原理 84
4.2 双异质结发光二极管 86
4.3 量子阱结构发光二极管 88
4.4 发光二极管特性 89
4.4.1 电性能 89
4.4.2 光性能 92
4.4.3 热性能 98
4.5 白光发光二极管 102
4.5.1 荧光粉转换白光发光二极管 103
4.5.2 多芯片封装白光发光二极管 105
4.5.3 单片集成白光发光二极管 106
4.6 照明用白光发光二极管的特征参数与要求 108
4.6.1 光通量 108
4.6.2 发光效率 109
4.6.3 显色指数 110
4.6.4 色温 111
4.6.5 稳定性 112
4.6.6 热阻对色温的影响 112
4.6.7 抗静电特性 115
4.6.8 典型产品 117
思考题 118
习题 118
参考资料 119
第5章 半导体照明光源材料与器件 121
5.1 半导体发光材料体系 123
5.1.1 化合物半导体 123
5.1.2 发光二极管典型材料 124
5.2 外延技术 129
5.2.1 晶体结构与外延 129
5.2.2 典型外延技术 131
5.2.3 GaN基外延材料的MOCVD生长 138
5.2.4 外延材料的测试分析 141
5.3 芯片技术 144
5.3.1 芯片工艺流程 144
5.3.2 芯片结构与实现 148
5.4 光萃取技术 151
5.4.1 基本原理 151
5.4.2 芯片设计与光提取 151
5.5 荧光材料 159
5.5.1 发光与发光材料 159
5.5.2 照明灯用发光材料 164
5.5.3 白光LED用发光材料 165
5.6 LED封装材料与技术 181
5.6.1 封装材料 182
5.6.2 封装工艺 184
5.6.3 典型封装结构 187
5.6.4 热管理 192
思考题 195
参考资料 196
第6章 半导体照明灯具、评价与设计技术 201
6.1 半导体照明灯具 201
6.1.1 基本构成 201
6.1.2 典型灯具及应用 202
6.2 半导体照明灯具评价 205
6.2.1 灯具配光曲线 206
6.2.2 光束角 206
6.2.3 光通量 207
6.2.4 色温 207
6.2.5 显色指数 207
6.2.6 灯具遮光角 208
6.2.7 灯具发光效率 208
6.2.8 灯具利用系数 208
6.3 半导体照明灯具设计 208
6.3.1 光学设计 208
6.3.2 驱动电路设计 216
6.3.3 可靠性设计 230
6.4 照明中的控制技术 252
6.4.1 智能灯具的应用现状 252
6.4.2 智能照明中的传感器技术 253
6.4.3 智能照明中的MCU 254
6.4.4 智能照明中的通信网络 258
6.5 半导体照明标准 264
6.5.1 我国半导体照明产品的标准体系 264
6.5.2 国内外标准化组织 266
6.5.3 主要标准概述 268
思考题 272
习题 272
参考资料 273
第7章 有机发光二极管 276
7.1 有机半导体发光机理 276
7.2 OLED的电气性质 278
7.2.1 载荷子注入模型 278
7.2.2 载荷子输运模型 278
7.3 OLED材料 279
7.4 OLED的器件结构 282
7.4.1 OLED的一般结构 282
7.4.2 OLED照明专用结构 283
7.5 OLED的制备工艺 285
7.6 OLED的封装 288
7.7 OLED的应用 290
7.7.1 OLED的显示应用 290
7.7.2 OLED的照明应用 292
思考题 293
第8章 半导体照明展望 294
8.1 概述 294
8.2 技术发展 295
8.2.1 LED材料、器件与封装 296
8.2.2 可见光通信技术 297
8.2.3 非视觉照明应用技术 298
8.3 市场分析 298
8.3.1 总体市场前景趋势 299
8.3.2 分类市场规模分析 300
参考资料 305
附录A 中外文对照关键词索引 307
这本书的排版布局是其一大亮点,清晰的逻辑结构和合理的章节划分,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流畅性。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概念时所采用的图文并茂的方式,那些精细绘制的示意图和流程图,往往能起到千言万语难以达到的解释效果。特别是那些涉及到器件结构和工作原理的部分,图示的精确度极高,几乎不需要读者进行额外的想象和推断。不过,在某些交叉学科的术语解释上,我感觉还可以再增加一些行业内的“黑话”或者更接地气的比喻,毕竟对于初学者来说,教科书式的语言有时会显得过于刻板和疏离。另外,如果能在每章的末尾设置一个“知识点回顾与自测”的小环节,相信对于巩固学习效果会更加有帮助,也能让读者更直观地检验自己的掌握程度。这种细致入微的编排,体现了作者对读者学习路径的深度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很吸引人,封面的设计简洁大气,主色调的选用也非常符合专业书籍的调性。刚拿到手的时候,我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精良的印刷质量所打动。内页的纸张选择也相当考究,阅读起来触感舒适,即便是长时间翻阅,眼睛也不会感到过分的疲劳。我认为,一本好的教材或参考书,除了内容本身的价值之外,其物理形态也是影响读者体验的重要因素。从这本书的整体包装和装帧来看,出版方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体现出对知识传播的尊重。不过,我也注意到书脊在频繁翻阅后可能会有些许磨损的迹象,这或许是所有精装书籍都难以避免的通病,但如果能在书脊的粘合工艺上再做优化,那就更完美了。总体而言,作为一本面向专业领域的书籍,它的外观和手感绝对是上乘之作,让人愿意时常把它摆在案头,随时翻阅。
评分从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来看,这本书无疑是一部重量级的参考手册。它所覆盖的知识点非常全面,从最基础的材料特性到复杂的系统集成,几乎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闭环。作者在某些特定领域,比如器件的性能优化和失效分析方面,提供了非常深入的见解和实用的分析方法,这些内容显然是基于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价值非凡。我尝试用它来解决一个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时,发现其中提供的分析框架和解决思路具有很强的普适性和操作性。唯一的不足,也许是由于内容过于庞杂,部分篇幅的更新速度可能跟不上技术迭代的飞速发展。在这个日新月异的领域,书籍的滞后性是难以避免的挑战,如果能配合在线资源或定期的勘误更新机制,那就更好了。但即便如此,其作为基础理论和方法论的参考价值,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依然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颇具学术深度,语言精确、逻辑严密,但又不失应有的可读性。作者在叙述理论框架时,展现出一种深厚的功底,对于基础原理的追溯和发展脉络的梳理非常到位,让人感觉知识体系是建立在坚实的历史基础之上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证文献和前沿研究成果时的严谨态度,每一个重要的论断背后似乎都有详实的数据和实验支撑。然而,对于那些刚刚跨入这个领域的年轻读者来说,可能需要更高的专注度和一定的背景知识储备才能完全跟上作者的思维节奏。有些地方的论述过于浓缩,如果能用更具启发性的提问或者更长的铺垫来引导,或许能更好地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可以作为“案头字典”和“进阶指导”的典范之作,但对于零基础入门,可能需要搭配一些更浅显的辅读材料。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态度是极其认真的,它没有采取迎合大众口味的浮夸叙事,而是坚持用一种冷静、客观的笔触去剖析专业问题。这种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使得这本书充满了知识分子的风骨。我个人认为,真正的专业书籍,其价值不应在于它能多快教会你“做什么”,而在于它能让你深刻理解“为什么会是这样”。这本书恰恰在“为什么”的层面做得极其出色,它构建了一个强大的理论支撑体系,让你在面对新的技术变革时,依然能够凭借扎实的理论基础做出准确的判断。当然,这种深度也意味着学习的门槛相对较高,需要读者投入大量的时间进行消化和吸收,它不是一本可以轻松消遣的书籍。它更像是一位沉默的、极具智慧的导师,在你需要的时候,提供最可靠的思想导航。阅读它,更像是一场智力的攀登,回报是坚实可靠的知识结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