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地下礦井無綫通信:基於RFID的傳感器網絡:RFID-based sensor working |
| 作者 | 齣版社:電子工業齣版社 |
| 定價 | 75.00元 |
| 齣版社 | 電子工業齣版社 |
| ISBN | 9787121225758 |
| 齣版日期 | 2014-04-01 |
| 字數 | |
| 頁碼 | |
| 版次 | 1 |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開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本書側重介紹瞭地下礦井和其他危險地區無綫通信技術的*進展。本書全麵提供瞭在這些區域用於傳輸數據、語音和視頻的無綫通信係統的統一的基礎內容,並結閤介紹瞭防爆電路設計和開發的方法,這對危險地區的應用是非常重要的。本書的主題內容包括被睏礦工安全通信係統、竪井通信係統、視距通信係統、全礦範圍通信係統和基於網絡的信息係統的設計與開發。也詳細討論瞭RFID技術,包括地下應用的兼容係統用的嵌入式軟件和地下不同設備用的軟件程序代碼。 |
| 作者簡介 | |
| L.K.Bandyopadhyay博士:從印度國立理工學院(NIT)完成類電子專業碩士(物理)學位,之後在1976年成為印度中央礦業和燃料研究所(CIMFR)的研究成員,在開發礦工安全裝置方麵工作瞭多年。在此期間,他開發瞭本質安全甲烷、風速和機器狀態傳感器。 |
| 目錄 | |
| 章 礦井通信技術 1.1 引言 1.2 有綫通信服務 1.2.1 有綫通信的類型 1.2.2 載波電流係統 1.2.3 組閤係統 1.2.4 光纜通信 1.2.5 有綫通信係統的限製 1.3 半無綫通信係統 1.3.1 基於漏泄電纜的係統 1.3.2 人身安全定位和監測 1.3.3 增強型數字無繩電信係統 1.3.4 以太網 1.4 穿地通信係統 1.4.1 人員應急(PED)通信係統 1.4.2 發射機外蓋 1.4.3 礦車守衛者礦工跟蹤係統 1.4.4 Delta電磁梯度計信標跟蹤係統 1.4.5 地下無綫電氣通信係統 1.4.6 緊急廣播網 1.4.7 甚低頻和低頻的傳播 1.4.8 對TTE的研究 1.5 無綫通信服務 1.5.1 袖珍尋呼機 1.5.2 對講機(Walkie-Talkie)係統 1.5.3 藍牙 1.5.4 無綫保真(Wi-Fi) 1.5.5 全球微波接入互操作性(WiMAX) 1.5.6 射頻識彆技術 1.5.7 超寬帶通信 1.5.8 Watcher(注視者)-ATS 1.5.9 跟蹤器標簽係統 1.6 災難管理用營救係統 1.6.1 地下和城市環境通信 1.6.2 牙齒麥剋風 1.6.3 超低頻信標 1.7 結論 參考文獻 網站 第2章 適用頻率的評價 2.1 引言 2.2 穿過媒質的波的傳播 2.3 實驗室試驗 2.3.1 實驗方法 2.3.2 傳輸信號的分析 2.4 結果與討論 2.5 結論 參考文獻 第3章 被睏礦工通信 3.1 引言 3.2 係統描述 3.3 發射單元 3.4 接收單元 3.5 技術說明 3.5.1 電源及安全防護 3.5.2 技術規格 3.5.3 可靠元件 3.5.4 輸入和輸齣的詳細信息 3.6 安全性分析 3.6.1 發射單元 3.6.2 接收單元 3.7 元件詳細信息 3.7.1 安全性元件額定功率 3.7.2 發射單元元件列錶 3.7.3 接收單元元件列錶 3.8 係統功能 3.9 場地試驗 3.10 結論 參考文獻 第4章 竪井通信 4.1 引言 4.2 理論 4.2.1 電感應 4.2.2 電流鉗 4.2.3 電磁耦閤 4.2.4 後果 4.3 原理 4.4 係統描述 4.5 技術細節 4.5.1 發送單元 4.5.2 接收單元 4.5.3 規格 4.6 現場安裝程序 4.7 實驗室和現場試驗 4.7.1 實驗室試驗 4.7.2 現場試驗 4.8 係統功能 4.9 結論 參考文獻 網站 第5章 視距通信 5.1 引言 5.2 在煤礦坑道中特高頻(UHF)無綫電波的傳播 5.2.1 波導模式 5.2.2 錶麵粗糙度造成的損耗 5.2.3 隧道壁傾斜造成的損耗 5.3 預期的礦井通信範圍和傳輸損耗 5.4 係統描述 5.5 電路圖 5.6 規格 5.7 現場試驗 5.8 功能 5.9 結論 參考文獻 第6章 全礦井範圍通信 6.1 引言 6.2 係統 6.2.1 基本原理 6.2.2 係統描述 6.3 漏泄係統的技術規格 6.4 工作方法 6.5 優點 6.6 電纜類型 6.6.1 長綫天綫 6.6.2 雙綫饋綫 6.6.3 Delogne係統 6.6.4 開槽的屏蔽電纜 6.6.5 鬆編織電纜 6.7 缺點 6.8 現場試驗 6.9 無源放大器的開發 6.9.1 描述 6.9.2 電路圖 6.9.3 規格 6.9.4 現場安裝 6.9.5 天綫試驗 6.9.6 性能 6.10 結論 參考文獻 第7章 采礦業的基於Web信息和決策支持係統 7.1 引言 7.2 煤礦需要IT應用的領域 7.2.1 提高生産力和生産率 7.2.2 輪班和人事管理 7.2.3 減少産量單貨不符的情況 7.2.4 設備維修 7.2.5 庫存管理 7.2.6 環境監測 7.2.7 礦史 7.2.8 災難預測及礦山安全管理 7.2.9 法令要求 7.2.10 災後管理 7.2.11 用網上保存的記錄改進工作 7.2.12 地下礦井無綫通信 7.2.13 決策 7.2.14 培訓 7.3 係統描述 7.3.1 軟件和數據庫 7.3.2 中間件 7.3.3 硬件 7.4 結論 參考文獻 第8章 ZigBee技術: 一種獨特的無綫傳感器網絡解決方案 8.1 引言 8.2 ZigBee技術 8.2.1 ZigBee協議棧 8.2.2 網絡層 8.2.3 數據鏈路層 8.2.4 通用MAC幀結構 8.2.5 IEEE 802.15.4中的MAC協議概述 8.2.6 物理層 8.2.7 靈敏度和工作距離 8.2.8 安全性 8.2.9 限製 8.3 ZigBee技術專長 8.4 ZigBee與其他無綫技術的比較 8.5 ZigBee的特點 8.6 應用領域 8.7 ZigBee的設備製造商 8.8 結論 參考文獻 網站 第9章 礦山無綫信息和安全係統 9.1 引言 9.2 功能 9.3 係統 9.3.1 協調器 9.3.2 路由器/終端設備 9.3.3 監測設備 9.3.4 甲烷監測設備 9.3.5 信息設備 9.4 原理及運行過程 9.4.1 跟蹤和監測係統 9.4.2 減少緻命事故 9.4.3 碰撞預防係統 9.4.4 效率和生産率監測係統 9.4.5 監測礦工不安全習慣與報警係統 9.4.6 信息通信係統 9.5 係統安裝過程 9.6 係統功能 9.7 地下礦井RFID設備性能分析 9.7.1 評價數據包投遞率實驗 9.7.2 評價信標率實驗 9.8 結論 參考文獻 0章 RFID器件編程 10.1 引言 10.2 RFID設備的功能 10.3 CC2430芯片 10.4 CC2430模塊 10.5 RFID設備的編程 10.5.1 使用USB接口的調試 10.5.2 利用CC2430調試連接器的調試 10.6 網絡的建立 10.7 網絡拓撲 10.7.1 星形拓撲 10.7.2 對等拓撲 10.7.3 分群樹形拓撲 10.8 網絡層次 10.8.1 應用層(層7) 10.8.2 錶示層(層6) 10.8.3 會話層(層5) 10.8.4 傳輸層(層4) 10.8.5 網絡層(層3) 10.8.6 數據鏈路層(層2) 10.8.7 物理層(層1) 10.9 無綫應用協議 10.10 媒體訪問控製 10.10.1 MAC應用 10.10.2 MAC操作 10.10.3 MAC應用程序設計 10.10.4 利用TI-MAC庫的編程 10.11 RFID設備的編程和功能 10.11.1 無綫網絡編程 10.11.2 不同設備的功能 10.11.3 編程過程 10.12 結論 參考文獻 網站 1章 跟蹤和監測軟件 11.1 引言 11.2 應用軟件 11.3 工作模式 11.4 流程圖和算法 11.5 軟件安裝和操作步驟 11.5.1 安裝步驟 11.5.2 操作步驟 11.6 結論 2章 危險區的本質安全 12.1 引言 12.2 本質安全概念 12.3 分類 12.3.1 危險區 12.3.2 防爆設備的溫度 12.4 有關本質安全的標準 12.4.1 ATEX指令 12.5 主要的定義 12.6 IS和關聯設備的分組和分類 12.6.1 電氣設備的分類 12.6.2 簡單設備 12.7 本質安全設備的設計 12.7.1 結構特徵 12.7.2 各種組件介紹 12.7.3 簡單電路的設計 12.7.4 參數分析 12.8 本質安全考慮的參數 12.8.1 元件的額定值 12.8.2 連接器 12.8.3 熔斷器 12.8.4 電池和電池組 12.8.5 半導體 12.8.6 故障 12.9 可靠元件 12.9.1 變壓器 12.9.2 限流電阻 12.9.3 隔離電容器 12.10 分流安全組件的使用 12.10.1 安全分流器 12.10.2 並聯分流限壓器 12.10.3 導綫和連接 12.10.4 電隔離元件 12.10.5 安全柵 12.11 電磁和超聲波能量輻射設備 12.11.1 無綫頻率源 12.12 對設計者的建議 12.12.1 基本設計概念 12.12.2 安全性分析 12.12.3 影響本質安全的因素 12.12.4 防爆設備的維護和處理 12.13 本質安全電路設計指南 12.14 本質安全防爆的基本概念 12.15 結論 參考文獻 網站 附錄A RFID設備編程 附錄B TMS軟件不同模塊的流程 |
| 編輯推薦 | |
| 本書綜閤論述瞭基於RFID傳感器網絡的礦井統一無綫通信係統的基礎內容及所能完成的各種任務。其**特點是著重實踐,書中收編瞭從設計開始到製造、組裝、本質安全分析、測試、實驗室和現場實驗、不同無綫通信係統部署和操作、網絡設計及應用、編程方法及相關程序的所有技術細節與相關內容,許多可直接參考和應用;並且理論方麵的內容也可作為綜閤參考。 |
| 文摘 | |
| 序言 | |
從書名來看,這本書的主題“地下礦井無綫通信”本身就具有極高的現實意義。礦井深處環境復雜,傳統的有綫通信方式不僅鋪設睏難、維護成本高昂,而且存在巨大的安全隱患。而無綫通信,尤其是結閤瞭RFID技術的傳感器網絡,無疑為解決這一難題提供瞭全新的視角和可能。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從理論層麵闡述RFID技術在惡劣地下環境下的適用性,例如信號穿透能力、抗乾擾能力等等,這些都是讀者迫切想瞭解的。而且,“傳感器網絡”的加入,意味著它不僅僅是簡單的信息傳輸,更可能涉及到數據的采集、分析和應用,這是否意味著書中會探討如何構建一個智能化的礦井監測係統?我甚至可以想象,書中或許會描繪一個由眾多RFID傳感器組成的地下網絡,實時監測瓦斯濃度、溫度、濕度、地壓等關鍵參數,並能及時預警,從而極大地提升礦井的安全性和效率。
評分這本書的副標題“RFID-based sensor work”則進一步聚焦瞭其核心技術——RFID。RFID技術在日常生活中早已不陌生,但將其應用於地下礦井這種極端環境,無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戰。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詳細介紹RFID技術在地下礦井中的具體應用場景和實現方案。例如,RFID標簽如何固定在礦工的頭盔上、設備上,甚至嵌入到礦體結構中?RFID讀寫器又會以何種形式部署,是固定式的還是移動式的?書中是否會對比不同頻段RFID技術的優劣勢,以及它們在地下復雜環境下的錶現?我甚至猜想,書中可能會深入探討RFID信號在岩石、金屬等障礙物中的傳播衰減特性,以及作者是如何通過優化天綫設計、信號處理算法來剋服這些睏難的。這種技術細節的深入挖掘,對於真正理解RFID在地下礦井中的可行性和創新性至關重要。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那深邃的藍色調,仿佛將人瞬間拉入瞭一個神秘的地下世界。紙張的質感也相當考究,拿在手裏溫潤而厚實,每一頁翻動的聲音都透著一種沉甸甸的學術分量。我尤其喜歡封麵上那枚若隱若現的RFID標簽圖案,它巧妙地暗示瞭這本書的核心技術,同時又帶著一絲未來科技的神秘感,讓人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我毫不懷疑,這本書的編輯團隊在裝幀設計上傾注瞭極大的心血,力求在第一時間抓住讀者的眼球,並傳遞齣內容的高度專業性。這種對細節的關注,往往預示著書中內容的嚴謹和深入,我相信它不僅僅是技術文獻的堆砌,更是一次對地下礦井通信領域前沿探索的係統性呈現。
評分總而言之,這本書從書名到副標題,都透露齣一股嚴謹、前沿且實用的學術氣息。對於任何對地下礦井安全、智能化建設,以及RFID技術在極端環境下的應用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這無疑是一本值得深入研究的著作。我期待它能夠為我們揭示一個更加安全、高效的地下礦井工作新模式,並為相關領域的研究者和從業者提供寶貴的理論指導和實踐藉鑒。我甚至可以想象,這本書的齣版,可能會在地下礦井通信技術領域引發一場新的變革,帶來更智能、更安全的作業環境。
評分“RFID-based sensor work”這個錶述,讓我聯想到這本書可能不僅僅是理論性的探討,而是包含瞭很多實際的“工作”和“實踐”。我非常好奇書中是否會包含具體的案例分析,展示RFID技術在實際礦井中的部署過程、遇到的問題以及解決方案。例如,是否會介紹成功的試點項目,詳細闡述其技術架構、實施步驟、以及最終的成效?書中是否會提供一些關於RFID傳感器網絡設計的原則和方法,指導讀者如何根據具體的礦井環境進行個性化設計?我甚至想象,書中可能會涉及相關的實驗數據、測試報告,甚至是模擬仿真結果,來佐證其提齣的技術方案的有效性和可靠性。這種基於實踐的論述,會讓這本書更具指導意義和參考價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