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自然科學博物館科普講解理論與實踐
定價:40.00元
作者:萬紅、徐湮、鄭巍、金雪、李淵淵、金雯俐、
齣版社:中國科學技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504675316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本書是上海科技館、上海自然博物館一批熱愛科普事業的展教員花費一年多時間和心血取得的研究成果。他們將實踐經驗總結,整理成文,與全國的科普同行交流分享,是積極貫徹“科技三會精神的有意義之舉。本書來源於實踐,凝練精華,又將迴歸指導實踐,不斷螺鏇上升,對我國科普工作的具體展開大有裨益。
內容提要
本書從當代國際科學教育和公眾科學學習的視角,係統闡述瞭科普講解員應具備的綜閤素質能力,力求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閤,既有國際科學教育、傳播與普及方麵的*理論,又有語言錶達、講解技巧、形象禮儀等方麵的基本技能,並結閤上海科技館在科學錶演方麵的探索與實踐,總結瞭科普錶演的創作與錶演經驗,拓展瞭科普講解的內涵與外延。本書還收錄瞭部分的科普講解稿案例,包括在全國科普講解員大賽獲奬的參賽講解稿以及在上海科技館實際應用的展覽講解稿,供讀者參考和藉鑒。
目錄
作者介紹
萬紅,上海科技館展示教育處處長、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建設指揮部總指揮助理(展示工程建設)、高級工程師、碩士,曾任上海科普教育發展基金會理事長助理。徐湮,上海科技館展教部副主任、副研究館員、碩士,“上海市十佳科普使者”。鄭巍,上海科技館展教部主任、副研究館員、碩士。金雪,上海科技館展教部副主任、館員、碩士,全程講解員。李淵淵,上海科技館科普輔導員、館員、碩士,雙語全程講解員。金雯俐,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科普輔導員、館員、碩士,“全國十佳科普使者”、 “上海市十佳科普使者”。俞炯,上海科技館科普輔導員、館員、碩士,雙語全程講解員。江山,上海科技館科普輔導員、助理館員、碩士。主創人員的主要研究方嚮為:科學教育、傳播與普及,科普展示、科普講解、博物館學等。
文摘
序言
每當我走進一座自然科學博物館,內心總會湧起一種深深的敬畏與好奇。那些陳列著的化石、模型、標本,無一不訴說著地球億萬年的演變和生命的神奇。然而,我常常覺得,僅僅是站在展品前,還不足以完全領會其中的奧妙。一個優秀的科普講解,能夠將這些靜止的生命瞬間激活,讓它們在觀眾的腦海中重新鮮活起來。因此,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時,便被深深地吸引瞭。《MLS 自然科學博物館科普講解理論與實踐》——這個名字本身就充滿瞭吸引力。我特彆好奇,它將如何闡釋“理論”層麵,是關於講解的藝術,還是關於傳播的科學?而“實踐”部分,我則滿懷期待,希望能夠從中學習到如何將抽象的科學知識,轉化成生動有趣、引人入勝的講解內容。我夢想著,讀完這本書,我或許也能成為一名齣色的“科學故事講述者”,用我自己的方式,去分享自然的奇跡。
評分作為一個對自然科學懷有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一直以來都覺得,科學知識的傳播不僅僅是科學傢的責任,更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參與的公益事業。而科普講解,尤其是發生在像自然科學博物館這樣充滿魅力的場所,更是能夠點燃人們對科學的熱情。這本書的齣現,讓我覺得離實現這個目標又近瞭一步。我尤其對“理論與實踐”的結閤充滿瞭期待。我希望它能在理論層麵,為我們揭示科普講解的奧秘,比如如何把握講解的節奏,如何用故事化的語言去包裝科學事實,如何根據不同的觀眾群體調整講解策略。而在實踐層麵,我則希望能夠獲得一些切實可行的指導,比如一些經典的講解案例,或者是一些可以立刻上手嘗試的互動環節設計。我相信,這本書能夠幫助我更好地理解,如何讓科學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學術概念,而是能夠走進我們生活,觸動我們心靈的生動體驗。
評分一直以來,我都有一個模糊的願望,希望能夠更好地理解和傳遞科學知識。我常常在想,當我們麵對那些復雜的科學概念時,應該如何纔能用最簡潔、最生動的方式將其呈現在大眾麵前?尤其是對於像自然科學博物館這樣的場所,如何纔能讓那些冰冷的展品“活”起來,觸動觀眾的心靈?這本書的名字《MLS 自然科學博物館科普講解理論與實踐》恰好擊中瞭我的興趣點。我特彆關注“理論”部分,期待它能提供一些科學的、有據可依的講解框架或方法論。而“實踐”部分,則是我最期待的,我希望能夠從中學習到一些實用的技巧,比如如何設計引人入勝的開場白,如何運用肢體語言增強錶現力,又或者如何處理觀眾提齣的各種意想不到的問題。總而言之,我希望這本書能成為我通往更有效、更有趣的科普講解之路上的重要指引。
評分拿到這本書的那一刻,我腦海中閃過瞭無數個關於博物館的畫麵:宏偉的展廳、精美的展品、以及那些熱情洋溢的講解員。我一直認為,博物館的意義遠不止於陳列物品,它更是知識的寶庫,是激發人們好奇心的搖籃。而科普講解,正是連接博物館與觀眾的橋梁。我非常好奇,這本書是如何將“理論”與“實踐”結閤起來的。理論部分是否會深入探討科普傳播的心理學原理?是否會分析不同年齡段、不同背景的觀眾的認知特點?而實踐部分,又會提供哪些具體的講解方法和技巧?我甚至設想,書中是否會包含一些真實的講解案例分析,例如如何講解恐龍化石纔能讓孩子們尖叫著驚嘆,又或者如何解釋天文現象纔能讓成年人沉思不已。我期待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不再僅僅是一個被動的接受者,而是能夠成為一個主動的、有能力去分享科學之美的人。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我特彆喜歡,那種淡淡的綠色和柔和的光影,立刻就讓人感受到一種親近自然、探索未知的愉悅。我第一眼看到它,就被它那種沉靜而又充滿活力的氣息所吸引。我一直以來都對自然科學領域充滿好奇,但總覺得很多科普讀物要麼過於艱深,要麼過於淺顯,很難找到那種能夠既滿足我對知識的渴望,又能引發我深度思考的書籍。而這本書,光看名字和齣版社,我就有種預感,它可能會填補我心中的那份空白。我尤其期待它在“理論與實踐”這部分能帶給我驚喜。講解理論聽起來像是基礎知識的梳理,而“實踐”則意味著更接地氣,或許能看到一些生動的案例,甚至是講解技巧的分享。我想象著,這本書或許會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循循善誘地引導讀者去理解復雜的科學概念,並且教會我們如何將這些知識有效地傳遞給他人。對於我這種想要深入瞭解科普講解過程的人來說,這簡直是雪中送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