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3G移动邮箱服务的用户采纳调查及分析
定价:36.00元
作者:岳小婷
出版社: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13-12-01
ISBN:9787565413919
字数:197000
页码:22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3G移动邮箱服务的用户采纳调查及分析》(作者岳小婷)构建了3G移动邮箱服务采纳模型(MMsAM),结合3G移动邮箱服务的特点,提出了3G移动邮箱服务采纳的概念模型及一系列相关假设。假设中,既包括关于影响因素间关系的假设,又包括调节因素对影响因素间关系的调节作用的假设。 本书在技术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多种理论,构建了3G移动邮箱服务用户采纳模型,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其进行实证检验,识别出3G移动邮箱服务用户接受的主要影响因素,计算出各影响因素对态度和行为意向的影响效果,并分析了性别、年龄、区域、经验等因素在采纳模型中的调节作用。在采纳模型的基础上,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进行了用户评价。后,基于用户的189移动邮箱使用数据,结合业务特性,改进RFM模型,并根据RFM值进行客户细分,以3G移动邮箱的用户采纳模型的结论为指导,对高价值客户展开营销。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标题“3G移动邮箱服务的用户采纳调查及分析”,就像是在进行一次考古挖掘,试图还原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用户行为的真实面貌。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定义“3G移动邮箱服务”的,是否涵盖了当时所有的主要服务提供商?还是聚焦于某个特定的平台?而“用户采纳”这个概念,在书中是如何被具体衡量和界定的?是通过使用频率?使用时长?还是用户的主观评价?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清晰的操作化定义,以便于我理解其研究的边界和深度。更吸引我的是“分析”这个词。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分析框架,例如,是否运用了行为经济学、社会心理学或者传播学中的理论来解释用户采纳行为?是否将用户采纳过程分解为不同的阶段,并分别找出影响各阶段的关键因素?例如,在3G网络环境下,网络延迟、流量费用、手机的性能等客观因素,对用户采纳又产生了哪些具体的影响?书中是否会探讨这些“技术限制”与用户采纳之间的博弈关系?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不仅仅看到对过去现象的描述,更能获得对未来移动服务推广策略的一些深刻启示,甚至是预警。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像是一部尘封的年代记,将我带回到那个3G网络刚刚崭露头角,移动通信体验日新月异的时期。我非常想了解,作者是如何在那个相对缺乏成熟研究工具和海量数据的年代,对“3G移动邮箱服务”进行用户采纳调查的。是采用了什么样的抽样方法?问卷设计是否巧妙地规避了引导性,能够真实反映用户的想法?调查的样本量有多大?覆盖的地域和人群是否具有代表性?这些方法论上的细节,对我理解研究的可靠性至关重要。更重要的是,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用户在采纳过程中所经历的“心理历程”。从最初的好奇、尝试,到逐渐熟悉、依赖,再到最终形成稳定的使用习惯,这个过程充满了微妙的变化。书中是否能够描绘出用户心理的曲线?是否存在一些普遍存在的“采纳门槛”?例如,在学习成本、信息安全担忧、或者对技术的不信任感方面,用户会遇到哪些挑战?又或者,是什么样的“惊喜”和“痛点”的解决,加速了用户的采纳?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生动、鲜活的用户故事,让冰冷的数据变得有温度,让抽象的理论变得具象。
评分我被这本书的书名深深吸引,它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探那个充满变革的3G移动时代,特别是用户与新兴技术互动的那段独特时光。“服务采纳”这个词汇,本身就蕴含着一种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视角,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超越技术层面的洞察。例如,除了功能和便利性之外,用户在采纳3G移动邮箱服务时,是否受到社会影响、个人习惯、甚至是数字鸿沟等因素的影响?我很好奇,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对用户接受新技术的态度产生了怎样的作用?是否有一些群体的采纳率明显高于其他群体?如果存在这样的差异,其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书中是否对这些更宏观、更深层次的因素进行了考量和分析?同时,我也对“分析”这个词语充满期待。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调查数据,而是能够通过严谨的分析,提炼出有价值的规律和洞见。例如,它能否为我们今天的移动服务发展提供借鉴?在分析用户采纳行为时,是否存在一些普遍适用的理论框架?这本书是否能够帮助我理解,在技术快速迭代的今天,如何才能更好地设计和推广服务,以实现更高的用户采纳率?
评分这是一本颇具时代印记的研究著作,让人仿佛穿越回了3G时代,那个我们对移动互联网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时期。书名中的“用户采纳调查及分析”让我预感到,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描述现象,更在于揭示现象背后的原因。我十分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3G移动邮箱服务的那些独特性。与PC端邮箱相比,移动端邮箱在界面设计、功能设置、使用场景等方面必然存在显著差异。那么,这些差异是如何影响用户对服务的认知和接受程度的呢?例如,在狭小的手机屏幕上,邮件的呈现方式是否需要进行优化?是否需要提供更快捷的回复和发送功能?又或者,是否引入了一些移动端特有的互动方式?这些细节都可能成为影响用户采纳的关键。更进一步,作者又是如何界定“采纳”的?仅仅是下载了应用,注册了账号,还是指用户能够持续、频繁地使用该服务,并且将其融入到日常的沟通和信息获取中?书中对采纳的定义是否清晰、可操作?我希望作者能够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并且通过扎实的分析,证明其观点的有效性。我想知道,在那个尚不成熟的移动互联网环境中,用户对3G移动邮箱服务的期望和实际体验之间,是否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又或者,有哪些意想不到的亮点,让用户乐此不疲?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虽然直白,但它所指向的议题却异常贴近我们当下的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电子邮件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但“3G移动邮箱服务”这个限定词,立刻将我的思绪拉回到那个智能手机刚刚普及、网络速度还在不断攀升的年代。我记得当时,收到邮件的惊喜和通过手机回复邮件的新鲜感,那是多么令人激动的事情。而这本书,似乎就是对那个时期用户行为和态度的一次深度挖掘。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捕捉到用户的真实想法的?是通过问卷调查?还是访谈?又或者是通过分析用户的使用数据?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研究的方法论,让我了解这项调查是如何进行的,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过程是否严谨,能够支撑起后续的结论。同时,对于“用户采纳”这个核心概念,我也非常感兴趣。究竟是什么样的因素,能够促使用户从传统的邮箱使用习惯,转向在移动端,并且是3G网络这个相对有限的条件下,积极地接受和使用邮件服务?是便利性?是功能性?还是价格因素?书中是否对这些驱动因素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阐释?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有洞察力的观点,帮助我理解用户行为背后的复杂心理和决策过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