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纳米级CMOS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可制造性设计
定价:58.00元
售价:47.6元,便宜10.4元,折扣82
作者:(美)Sandip Kundu等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4-01
ISBN:978703040034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纳米级CMOS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可制造性设计》的内容包括:CMOSVLSI电路设计的技术趋势;半导体制造技术;光刻技术;工艺和器件的扰动和缺陷分析与建模;面向可制造性的物理设计技术;测量、制造缺陷和缺陷提取;缺陷影响的建模和合格率提高技术;物
目录
章 绪论
1.1 技术趋势:延续摩尔定律
1.1.1 器件的改进
1.1.2 材料科学的贡献
1.1.3 深亚波长光刻
1.2 可制造性设计
1.2.1 DFM的经济价值
1.2.2 偏差
1.2.3 对基于模型的DFM方法的需求
1.3 可靠性设计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半导体制造
2.1 概述
2.2 图形生成工艺
2.2.1 光刻
2.2.2 刻蚀技术
2.3 光学图形生成
2.3.1 照明系统
2.3.2 衍射
2.3.3 成像透镜系统
2.3.4 曝光系统
2.3.5 空间像与缩小成像
2.3.6 光刻胶图形生成
2.3.7 部分相干
2.4 光刻建模
2.4.1 唯象建模
2.4.2 光刻胶的完全物理建模
2.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工艺和器件偏差:分析与建模
3.1 概述
3.2 栅极长度偏差
3.2.1 光刻导致的图形化偏差
3.2.2 线边缘粗糙度:理论与特性
3.3 栅极宽度偏差
3.4 原子的波动
3.5 金属和电介质厚度偏差
3.6 应力引起的偏差
3.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面向制造的物理设计
4.1 概述
4.2 光刻工艺窗口的控制
4.3 分辨率增强技术
4.3.1 光学邻近效应修正
4.3.2 亚分辨率辅助图形
4.3.3 相移掩膜
4.3.4 离轴照明
4.4 DFM的物理设计
4.4.1 几何设计规则
4.4.2 受限设计规则
4.4.3 基于模型的规则检查和适印性验证
4.4.4 面向可制造性的标准单元设计
4.4.5 减小天线效应
4.4.6 DFM的布局与布线
4.5 高级光刻技术
4.5.1 双重图形光刻
4.5.2 逆向光刻
4.5.3 其他高级技术
4.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计量、制造缺陷以及缺陷提取
5.1 概述
5.2 工艺所致的缺陷
5.2.1 误差来源的分类
5.2.2 缺陷的相互作用及其电效应
5.2.3 粒子缺陷建模
5.2.4 改善关键区域的版图方法
5.3 图形所致缺陷
5.3.1 图形所致缺陷类型
5.3.2 图形密度问题
5.3.3 图形化缺陷建模的统计学方法
5.3.4 减少图形化缺陷的版图方法
5.4 计量方法
5.4.1 测量的精度和容限
5.4.2 CD计量
5.4.3 覆盖计量
5.4.4 其他在线测量
5.4.5 原位计量
5.5 失效分析技术
5.5.1 无损测试技术
5.5.2 有损测试技术
5.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缺陷影响的建模以及成品率提高技术
6.1 概述
6.2 缺陷对电路行为影响的建模
6.2.1 缺陷和故障的关系
6.2.2 缺陷-故障模型的作用
6.2.3 测试流程
6.3 成品率提高
6.3.1 容错技术
6.3.2 避错技术
6.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物理设计和可靠性
7.1 概述
7.2 电迁移
7.3 热载流子效应
7.3.1 热载流子注入机制
7.3.2 器件损坏特性
7.3.3 经时介电击穿
7.3.4 缓解HCI引起的退化
7.4 负偏压温度不稳定性
7.4.1 反应-扩散模型
7.4.2 静态和动态NBTI
7.4.3 设计技术
7.5 静电放电
7.6 软错误
7.6.1 软错误的类型
7.6.2 软错误率
7.6.3 面向可靠性的SER缓解与修正
7.7 可靠性筛选与测试
7.8 小结
参考文献
第8章 可制造性设计:工具和方法学
8.1 概述
8.2 IC设计流程中的DFx
8.2.1 标准单元设计
8.2.2 库特征化
8.2.3 布局、布线与虚拟填充
8.2.4 验证、掩膜综合与检测
8.2.5 工艺和器件仿真
8.3 电气DFM
8.4 统计设计与投资回报率
8.5 优化工具的DFM
8.6 面向DFM的可靠性分析
8.7 未来技术节点的DFx
8.8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读完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设计”与“制造”之间关系的传统认知。以往的许多资料往往将这两者视为前后相继的两个独立阶段,而本书的核心思想——“可制造性设计”(DFM)——则强调了一种前瞻性的、嵌入式的设计哲学。它不是在设计完成后再进行可制造性检查,而是在设计周期的最前端,就将工艺的限制、变异性(Variability)和良率目标内化为设计规则的一部分。书中关于工艺变异性建模的部分尤其精彩,它没有采用过于简化的统计方法,而是深入探讨了随机过程在光刻、刻蚀等关键步骤中如何影响器件参数,并提出了相应的鲁棒性设计策略。这种对微观随机物理现象与宏观电路性能之间复杂耦合关系的把握,是本书区别于其他同类书籍的关键所在。它迫使读者从一个“器件物理学家”和“良率工程师”的双重角度来审视每一个电路决策,这对于推动下一代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整本书的论述逻辑严密,层层递进,将复杂的工程问题解析得清晰有力,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评分这部新近拜读的著作,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它在传统半导体器件物理的坚实基础上,以一种近乎苛刻的审慎态度,探讨了未来集成电路工艺的极限挑战。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述纳米尺度效应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深邃的洞察力,那种对材料特性在极小尺度下如何偏离宏观规律的精妙描摹。书中对新颖晶体管结构如FinFET乃至Gate-All-Around(GAA)器件的物理机制和设计考量的分析,细致入微,远超一般教科书的范畴。它不仅仅是停留在公式推导层面,更深入到了良率控制和工艺窗口优化的实际工程困境中。例如,书中对静电完整性和短沟道效应的深度剖析,结合了量子隧穿效应和载流子输运的复杂性,提供了一种跨越经典半导体理论的全新视角。对于那些真正致力于前沿IC设计和工艺集成的工程师和研究生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份极具价值的参考资料,它催人深思,促使我们在设计之初就必须将制造的“可行性”作为核心约束,而非仅仅是性能的追求。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连接理论模型与实际晶圆厂环境的桥梁,其深度和广度都令人印象深刻,是近年来该领域少有的力作。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与我之前接触的某些偏向于“快速迭代”和“商业应用”的教材截然不同,它散发着一种扎实的学术气息和对基础科学的敬畏。它没有过多纠缠于最新的商业IP核或者特定EDA工具的使用技巧,而是将注意力聚焦于那些跨越代际、具有长期指导意义的物理和数学原理。例如,在探讨互连线延迟模型时,它不仅仅满足于RC延迟的简化模型,而是追溯到电磁波在纳米尺度金属线中的传播特性,以及介电常数变化对串扰的影响。这种对底层物理的探究,使得书中的结论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即便未来十年工艺节点发生变化,其背后的原理依然适用。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处理一些前沿概念时,如新型存储器或2.5D/3D封装的集成挑战时,处理得极为审慎,避免了空泛的预测,而是基于现有的材料科学和热力学限制进行严谨的推导。这使得本书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思考集成电路极限”的指南,而非仅仅是“如何实现当前技术”的说明书,非常适合希望打下坚实基础的学术研究者。
评分这本书的整体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遵循了一条从宏观到微观,再从物理到统计,最终回到系统级实现的清晰路径。不同于许多技术书籍往往在开篇就陷入繁复的数学推导,本书首先建立了对当前CMOS技术瓶颈的清晰认知,这种“问题导向”的叙事方法极大地提高了读者的代入感。比如,它在探讨亚阈值区电流泄漏控制时,不仅分析了DIBL(Drain-Induced Barrier Lowering)效应,还联系到了功耗墙的现实挑战。随后,作者才逐步引入必要的物理模型来解释这些现象。对于那些试图从传统的数字电路设计转向更深层次的晶体管和工艺交互层面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过渡平台。它要求的不仅仅是理解,更是要培养一种“工艺敏感性”的设计直觉。整本书的厚重感和知识的密度,预示着它不会是一本可以快速翻阅的书籍,它要求读者投入足够的时间去消化和反思,但最终的回报绝对是丰厚的,它为我们理解未来十年的半导体技术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方法论基础。
评分对于我个人而言,阅读体验中最具启发性的一环,是关于设计规则的“自洽性”讨论。通常我们遵循的是一套固定的设计规则手册(DRM),但本书提出了一种动态的、反馈式的规则生成机制。它通过精细的仿真模型,展示了当某个设计参数(比如线宽)发生微小变化时,对整个芯片功耗和可靠性的连锁反应。书中的图表和案例分析极富冲击力,它们直观地揭示了在小于10纳米节点上,设计决策的“蝴蝶效应”。我特别记下了关于应力工程和金属迁移风险评估的部分,作者提供了一种量化方法,将这些通常被视为可靠性部门工作的范畴,融入到了前端设计流程中。这种高度集成化的设计思维,是当前行业追求更高集成度和更低功耗密度背景下亟需的。它的语言严谨但又不失流畅,阅读过程仿佛是与一位经验丰富的资深专家进行深入的思维碰撞,总能在不经意间被新的观点点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