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电路原理
定价:75.00元
作者:(美)Peter Basis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11151339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以易于理解的语言,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将电路原理、概念、应用以读者更容易理解的方式来阐述,内容包括直流和交流两部分。本书提出了一个通式,通过输入的初始和终条件,读者可以推导瞬变的每一个方程,全书多个实例帮助读者掌握基本概念,近道习题帮助读者掌握电路应用。本书部分章节还包括了软件和仿真。
目录
出版者的话译者序前言第章电子行业及相关职业简介01电子行业概况02工作和职业第章引言11历史背景12国际标准单位制13科学计数法与工程符号14系统的定义第章基本电量21电荷和库仑定律22原子结构23电流24电压25导体、绝缘体、半导体26电阻27导线的电阻28电阻色码29电导210基本的电路测量第章欧姆定律和功率31欧姆定律32分压器和变阻器33功率34能量35效率第章串联和并联电路41定义42基尔霍夫电压定律43基尔霍夫电流定律44理想电压源45理想电流源46串联电路47并联电路48实例49Multisim 仿真第章关于电源的更多内容51电源等效52理想电源的串联和并联53实际电源54电压调整率第章串并联电路61串并联电路62惠斯通电桥63电气主接线图64应用实例65Multisim仿真第章基本测量仪的构造71安培表72伏特表73欧姆表74瓦特表第章网络定理81线性定理82叠加定理83戴维南定理84大功率传输定理85直流负载线86Multisim仿真第章电容器91电容92电容器的串联和并联93电压限制条件94初值和终值95时间常数96电容器的暂态97电容器中储存的能量98Multisim仿真第章电感器101磁场102电感103电感器的串联和并联104电流限制条件105初值和终值106时间常数107电感器的暂态108电感器中存储的能量109Multisim仿真第章半导体基础知识111半导体理论112二极管113整流器114特殊二极管115电源基础116双极结型晶体管介绍117实际例子118Multisim仿真第章交流电波形:基本参量121基本定义122相位关系123平均值124方均根值或有效值125复数126复数代数127相量128R、和在电路中的作用第章串联和并联交流电路131阻抗132交流电源及其等效133受控源134串联电路135导纳136并联电路137等效电路138Multisim仿真第章交流电路串并联141串并联电路142三角形和星形变换143Multisim仿真第章交流功率151平均功率和功率因数152无功功率153视在功率4功率三角形和复功率155总平均功率、无功功率和视在功率156功率因数校正第章交流电路的网络定理161叠加原理162戴维南定理163大功率传输定理164Multisim仿真第章滤波器和波特图171RC滤波器172RL滤波器173波特图174Multisim仿真第章谐振181串联谐振182并联谐振183Multisim仿真第章变压器191互感192各种变换193变压器的应用第章非正弦波形201傅里叶级数202输入为非正弦波的电路分析203Multisim仿真第章电线和电缆211电线的种类和规格212电缆的种类第章故障诊断221故障诊断的步骤222直流交流电路的故障诊断方法附录大功率传输定理的推导附录仿真程序附录示波器的轴轨迹附录函数发生器的轴轨迹附录练习答案附录自测题答案附录习题答案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吸引人,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简洁的白色字体,立刻给人一种专业而严谨的感觉。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被它的厚度镇住了,这简直就是一本“砖头书”,让人对内容量充满了期待。迫不及待地翻开扉页,印刷质量非常出色,纸张的质感也很舒服,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很累。我记得我当时是抱着解决一个长期困扰我的某个特定电路分析难题的目的去买的,希望能从中找到豁然开朗的指引。这本书的排版布局也十分合理,图表与文字的穿插安排得恰到好处,那些复杂的波形图和等效电路图看起来清晰明了,不像有些教材那样挤作一团,让人望而生畏。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入新概念时所采取的渐进式教学方法,它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耐心地牵引着初学者一步步跨越知识的鸿沟。第一章的基础部分,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扎实,没有急于展示高深的技巧,而是花费了大量篇幅去夯实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这些根基,这对于我后来理解那些更复杂的网络分析技巧,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这是一本下了大功夫、力求精益求精的教材,光是这份用心,就值得点赞。
评分我最近在为一个老旧的电子设备进行逆向工程改造项目,急需一套能够深入浅出讲解分析方法的参考书。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罗列了公式和定理,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探讨了这些理论背后的物理直觉和工程意义。比如,在讲解RLC电路的暂态响应时,作者没有简单地给出微分方程的解,而是花了整整一个章节来剖析“阻尼”这个概念的物理含义——为什么过阻尼会慢吞吞,欠阻尼会振荡,而临界阻尼又是最理想的平衡点。这种“讲透”的态度,极大地提升了我对动态系统的掌控感。我尤其欣赏书中穿插的那些“思考题”和“实践环节建议”,它们不是那种为了凑数而设计的习题,而是真正贴合实际工程问题的场景。记得有一次我被一个反馈回路的稳定性问题卡住了很久,翻阅到书中关于波德图和奈奎斯特图的部分时,作者对“相位裕度和增益裕度”的直观解释,简直如同醍醐灌顶,我立刻明白了症结所在,并成功在仿真中找到了最优的补偿方案。这本书的逻辑链条极其严密,从直流、交流到复杂的耦合网络,每一步都建立在前一步的坚实基础上,读起来有一种步步为营、掌控全局的畅快感。
评分这本书的自学友好度非常高,我是在工作之余,完全依靠自己摸索来学习的,中间没有请教任何老师。我发现它的章节间的衔接非常自然流畅,几乎不需要频繁地回头查阅前面章节的定义。比如,在讲完最大功率传输定理之后,紧接着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负载匹配的概念,并深入到交流电路中的复数功率分析,整个知识体系的推进像搭积木一样严丝合缝。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作者在介绍“互感”和“耦合”的概念时,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将两个相邻的线圈比作两个互相“窃听”的邻居,通过磁场这个“无形的媒介”交换能量,而不是通过直接的导线连接。这个生动的类比,瞬间打破了早期我对磁耦合电路的理解障碍。虽然全书内容量大,但其配套的索引系统和术语表做得非常完善,当我需要快速查找某个特定公式或名词时,总能迅速定位。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可以伴随职业生涯成长的参考工具书,而不是一本读完就束之高阁的教科书。
评分坦白讲,我购买这本书是冲着它的作者名气去的,毕竟是西方经典教材的引进版,通常质量都有保障。然而,实际阅读体验还是超出了我的预期,尤其是在处理非正弦周期性激励,也就是傅里叶级数展开的部分,这本书的处理方式非常高明。它没有让读者淹没在无穷级的三角函数求和中,而是巧妙地引入了“频谱”和“谐波失真”的概念,将原本抽象的数学运算,转化为了对信号能量分布的物理理解。这对我后续进行滤波器设计工作非常有帮助,我开始能够直观地判断,为了抑制某个特定频段的噪声,我需要在哪里投入最多的设计精力。此外,书中关于运算放大器(Op-Amp)的讨论,也远比我预期的要深入。它没有停留在理想运放的范畴,而是详细分析了有限开环增益、压摆率限制(Slew Rate)对实际电路性能的影响,特别是如何计算和避免输出饱和。这些“非理想效应”的讲解,是很多初级教材会避开的“硬骨头”,但这本书却迎难而上,并且给出了实用的校正方法。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说实话,与我之前读过的几本国内教材风格迥异,它带有一种非常清晰的“美式工程思维”的烙印。行文直接、目标明确,几乎没有冗余的修饰词,一切都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举个例子,当涉及到叠加定理或节点电压法时,它会立刻展示一个典型的应用场景——比如如何分析一个多源激励下的复杂电路——然后才去系统地推导。这种“先应用,后理论”的结构,非常适合我这种需要快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工程师读者。我发现,作者在处理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时,总是会设置对比性的段落,比如清晰地界定电压源和电流源的“独立性”与“受控性”,这避免了我过去常常混淆受控源在进行独立源替换时的错误。更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的插图质量极高,很多示意图不仅仅是线路连接,还包含了关键节点的电位分布示意,这对于建立空间感和场感至关重要。整体阅读下来,感觉就像是有一位极其耐心、知识结构清晰的美国大学教授在身旁指导,没有丝毫的含糊不清或故弄玄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