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98)--海洋鱼类的现在和未来
定价:18.00元
作者: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504668332
字数:165000
页码:13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我们可捕的鱼究竟还有多少,休渔期怎么设置合适,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再思考。更多好书详见奇趣科学馆
内容提要
本期沙龙由中国水产学会承办,南海水产研究所贾晓平研究员、上海海洋大学黄硕琳教授作为领衔专家,来自全国高校、科研院所及渔业生产管理一线岗位的23位长期工作在海洋渔业资源与环境、海洋捕捞、海洋渔业管理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和生产及其管理的专家围绕主题展开了热烈的研讨。专家们对海洋渔业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深感忧虑和亟待解决,其中有政策层面法律法规的不适或彼此抵触问题,有海洋生物资源有效养护问题,有渔民生计出路等诸多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较好的解决,我国的海洋渔业尤其是近海渔业将遭受毁灭性的破坏,无鱼可捕的海洋沙漠化将成为梦魇,这已不仅是海洋生态平衡的问题,而将成为一个社会的问题。
目录
作者介绍
毕远新
1975年出生,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工程师,2013 年毕业于上海海洋大学渔业资源专业,获博士学位。从事海洋渔业与生态方向的科学研究,以海洋环境与生态修复、海藻 场建设、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人工鱼礁建设、海洋牧场建设等为主要研究对象。先后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洋局、农业部等在内的多项课题研究,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在海藻场修复方面,根据对自然岛礁及邻近海域大型海藻的分布特征及其栖息地的物理、水文环境特征的研究结果,设计制造了多种适合大型海藻附着生长的附着基,通过人工移植技术提高了近岸岩礁区大型海藻覆盖面积,并建立了海藻场修复构造技术体系。在学术期刊上共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获多项授权。
陈作志
博士,副研究员,上海海洋大学硕士生导师,农业部南 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从事渔业资源 和海洋生态研究,在南海渔业资源、渔业种群生活史、基于生态系统水平的渔业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性研究。在国际上利用贝叶斯模型拟合了全球主要海洋渔业种群生活史 参数和内秉生长率(r)的关系,修正了经典剩余产量模型中r=2M的基本假设。在构建北部湾生态通道模型, 阐明了生态系统对捕捞和环境胁迫的响应机制,并提出了基于生态系统水平的北部湾渔业资源管理策略。主持了区域层级的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研究,部分研究成果已纳入国家环保部“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在外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了论文50多篇,其中以SCI收录论文20多篇;主编专著1本;获得实用新型3项。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
侯刚
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海洋渔业系讲师,在职博士,南 海渔业资源监测与评估中心成员。研究方向为渔业生物学与 仔稚鱼分类学,围绕南海渔业资源评估与管理的研究目标,2006 年至今一直在一线从事南海渔业生产抽样调查统计、渔 业资源海上调查、鱼类产卵场调查以及仔稚鱼分类鉴定、金线鱼等20种重要经济鱼类的渔业生物学持续监测工作。参加与主持农业部 808 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主持农业部“南海渔业生产捕捞结构调查”1项,**作者发表论文9篇;获得广东省湛江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
文摘
序言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生态保护的普通市民,我这次非常有幸能够接触到“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的系列报告,特别是关于海洋鱼类现在与未来的探讨。报告中的内容,远超乎我日常接触到的信息,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科普,更是一种对未来负责任的思考。讲者们用详实的数据和深入的分析,揭示了海洋鱼类资源面临的困境,从工业化捕捞的无序扩张,到海洋环境污染对鱼类繁殖和生存的侵蚀,每一个环节都令人触目惊心。我尤其被关于“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部分所吸引,它让我明白,每一个物种的消失,都意味着地球生态链上一个不可替代的环节断裂,其后果是难以估量的。同时,报告中也积极地展现了科学家们为扭转局面所做的努力,例如通过建立海洋保护区,推广生态友好型捕捞方式,以及研发替代性蛋白质来源以减轻对野生鱼类的压力。这些努力让我看到了希望,也促使我反思自己作为个体,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更可持续的选择,比如选择负责任的渔业产品,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从而为海洋鱼类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评分这次“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的报告,可以说是我一次难得的“升级”认知体验。以往我对于海洋鱼类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有多少鱼能抓”这个层面。但这次报告,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宏大和复杂的图景。它不仅仅是关于“鱼”本身,更是关于鱼所处的整个海洋生态系统,以及这个系统如何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报告中分析了不同地区、不同种类的鱼类所面临的独特挑战,比如一些深海鱼类因为其缓慢的生长和繁殖速度,对环境变化更为敏感。同时,报告也探讨了一些非常前沿的研究方向,比如利用基因技术来增强鱼类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以及开发新型的海洋牧场来缓解野生资源的压力。虽然这些技术听起来有些遥远,但正是这种对未来的探索和尝试,让我看到了希望。报告中对“可持续性”的强调,也让我意识到,保护海洋鱼类不仅仅是为了保护它们自身,更是为了我们人类的长远福祉,因为海洋资源是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评分这次有幸参加了“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的活动,听了关于海洋鱼类现在与未来的精彩分享,虽然我并非海洋生物学领域的专业人士,但报告中的一些前沿观点和数据分析,着实让我大开眼界,也激发了我对这个课题的浓厚兴趣。讲者们引用的案例,从濒危的物种到新兴的养殖技术,都展现了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带来的深远影响,以及科学家们为此付出的不懈努力。特别是关于气候变化如何改变鱼类分布和繁殖周期的论述,让我深刻意识到,我们曾经习以为常的海洋景象,可能正在悄然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报告中提到的可持续渔业管理策略,例如基于科学评估的捕捞限额、禁渔区设立等,让我看到了希望,也思考了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通过更负责任的选择来贡献力量。当然,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一些过于深入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模型推导,可能需要一些时间来消化和理解,但总体而言,这次沙龙活动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平台,让我能够近距离接触到最前沿的海洋科学研究,也对海洋鱼类保护和未来发展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参加这次“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听了关于海洋鱼类现在与未来的讨论,我深受启发。报告中那些关于气候变化对鱼类栖息地和食物链影响的分析,让我感到海洋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我尤其关注到,一些曾经普遍存在的鱼类种群正在急剧减少,而一些新的物种,可能因为适应了变化的环境,正在悄然增多。这种动态的变化,让我意识到了海洋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复杂性。讲者们提出的关于“未来海洋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各种方案,比如智能化捕捞、精准养殖、甚至是利用微生物技术来改善海洋环境,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解决方案不仅展示了科技的巨大潜力,也反映了科学家们对于如何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深切思考。这次活动让我意识到,海洋的未来,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从科学研究到政策制定,再到每一个消费者的选择,都至关重要。
评分不得不说,这次“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的报告,为我打开了理解海洋鱼类世界的一扇新窗。以往我对海洋鱼类的认知,大多停留在餐桌上的各种海鲜,或是纪录片里偶尔 glimpse 到的奇妙生物。然而,这次报告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海洋鱼类在整个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它们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从物种多样性的骤减,到特定鱼类种群数量的急剧下降,报告中的数据和图表都极具说服力,让我对人类活动,如过度捕捞、污染以及栖息地破坏,对海洋造成的不可逆转的伤害有了更为切实的体会。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报告中不仅指出了问题,更描绘了科学家们正在探索的解决方案,包括基因编辑技术在鱼类繁育中的应用,以及利用大数据分析来预测鱼类种群动态。虽然这些技术听起来像是科幻小说,但正是这些创新性的思维和实践,才给了我们保护海洋鱼类未来的希望。这次活动让我意识到,海洋的健康与我们人类的福祉息息相关,每一个看似微小的改变,都可能汇聚成保护这片蓝色星球的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