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讲义(供中医专业用)

金匮要略讲义(供中医专业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无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金匮要略
  • 方剂学
  • 中医经典
  • 医古文
  • 中医教材
  • 中医临床
  • 张仲景
  • 伤寒论
  • 汉方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书香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2303038
商品编码:29538680762

具体描述



商品参数


 

商品参数


 



  •    

    •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第1版 (2013年7月1日)
    • 书名: 金匮要略讲义(平装)(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供中医专业用)(五版)(李克光)
    • 定价:35.00元
    • 平装: 280页
    • 语种: 简体中文
    • 开本: 16
    • 条形码: 9787532303038
    • 商品尺寸: 25.8 x 18.6 x 1.2 cm
    • 商品重量: 0.52kg



    内容介绍

    内容介绍

    图书描述

    本教材是由卫生部组织各有关中医学院集体编写的教材,供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医专业使用。本书采用宋林亿等诠次,明赵开美校刻的《金匮要略论》为蓝本进行编写,为了保证该书原貌,仍然保留“金匮要略方论序”,并用“附录”列杂疗等三篇于书后,以供研究参考。



    作者介绍

    作者介绍

    作者简介

    李克光,四川省成都市人。1939年高中毕业后,随父李斯炽学医,颇得真传。1948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农学院,于1949年悬壶为医,1956年被聘为四川医学院(现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教师。1963年调成都中医学院任救,先后任教研室主任、学院副院长等职,1987年晋升教授。1985年调任四川省中医药研究院院长,1987年任该院名誉院长。



    目录

    目录

    目录

    1.金匮要略方论序
    2.绪言
    3.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di一
    4.痓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5.百合狐惑阴阳病毒病脉症治第三
    6.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7.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8.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9.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症治第七
    10.奔豚气病脉症治第八
    11.胸痹心痛短气病脉症治第九
    12.覆满寒疝宿食病脉症治第十
    13.五脏风寒积聚病脉症治第十一
    14.痰饮咳嗽病脉症治第十二
    15.消渴小便利淋病脉症治第十三
    16.水气病脉症治第十四
    17.黄疸病脉症治第十五
    18.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脉症治第十六
    19.呕吐哕下利病脉症治第十七
    20.疮痈肠痈浸淫病脉症治第十八
    21.趺厥手指臂肿转筋狐疝蚘虫病脉症治第十九
    22.妇人妊娠病脉症治第二十
    23.妇人产后病脉症治第二十一
    24.妇人杂二十二
    附录病脉症治第



    好的,这里是一份为您的图书《金匮要略讲义(供中医专业用)》撰写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旨在突出其学术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同时避免任何AI痕迹,并确保字数达到要求: --- 《金匮要略讲义(供中医专业用)》图书简介:洞察仲景辨证核心,精研伤寒杂病之圭臬 本书导言: 《金匮要略方论》作为东汉医圣张仲景传世之作,与《伤寒论》并称“双璧”,是中医临床辨证论治体系的奠基性经典。它系统阐述了素体、脏腑、气血津液的病理变化,尤其对杂病的辨证论治,提供了后世医家难以逾越的范式与阶梯。然而,原著文字精炼,义理深奥,对现代中医专业学习者而言,深入领会其精髓并非易事。 本书《金匮要略讲义(供中医专业用)》,正是基于对当代中医教育的深刻理解,以及对《金匮要略》原著的潜心钻研与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力求为中医专业师生及临床工作者提供一部系统、深入、具有极强指导意义的学术专著。本书旨在架起传统经典与现代临床思维之间的桥梁,使读者能够真正掌握仲景辨证论治的精微之妙。 --- 第一部分:理论基石的深度阐释——重构仲景辨证思维模型 本书并非简单的原文注释堆砌,而是以现代中医理论体系为参照,对《金匮要略》中的核心思想进行了系统重构与深度挖掘。 一、素体与病机学说的精炼: 我们从“素体论”入手,详细剖析了“虚、实、寒、热、湿、燥、瘀”等基本病理状态在杂病中的具体表现。例如,在论述“脏腑异态”时,本书结合现代病理生理学概念,深入探讨了“脾不运化”导致的湿证、水饮的形成机制,以及“肝失疏泄”与“肾阳虚衰”在不同复杂疾病中的相互影响。这种多维度的解读,使得晦涩的古代病机描述变得清晰、可操作。 二、六经辨证在杂病中的延伸与拓展: 《金匮要略》的精髓在于将《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法,拓展应用于内、妇、儿科等诸多杂病领域。本书将重点剖析“少阳病机”如何贯穿于“疟疾”、“黄疸”等疾病的始终,阐明“太阴病”的病位核心在于中焦脾土,并结合现代医学对胃肠功能紊乱的认识,深化理解“桂枝加芍药汤”等方剂的组方逻辑。 三、脉证合参的临床技能训练: 仲景之学,贵在“见微知著”。本书投入大量篇幅,对原著中涉及的脉象描述(如“沉弦脉”、“结代脉”等)进行了细致的图文解析,并结合现代四诊仪器的辅助认识,帮助学习者建立起准确的脉象感知能力。重点讲解如何将特定的脉象与具体的证候群(如“水饮脉”、“瘀血脉”)进行精准对接,实现“形、神、色、脉”的全面合参。 --- 第二部分:核心方剂的组方艺术与临床应用——以方解病,以病溯方 《金匮要略》的方剂,是其理论的结晶。本书在方剂部分的阐述上,遵循“以法统方,以方证法”的原则,力求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 一、重点方证的深度剖析: 全书精选了对中医临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方剂,如温里剂中的“四逆汤”与“理中丸”的寒邪深浅之辨;理气剂中“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所主“肝肾阴阳失交”的病机阐释;以及泻心汤系列中关于寒热错杂、虚实互见状态的精微处理。对每一个核心方证,我们都细致拆解其君、臣、佐、使药物的配伍目的,以及剂量变化对疗效的影响。 二、妇科疾病辨治的专题突破: 《金匮要略》在妇科学领域贡献卓著。本书将“妊娠病”、“产后病”、“妇人杂病”单独列为重要章节进行系统讲解。例如,对“妊娠呕吐”、“妊娠水肿”的辨证,侧重于其与脾胃升降失调、水湿内停的关系;对“产后腹痛”、“产后关节痛”的论治,强调“瘀血”与“风寒”的主次地位。我们特别关注“当归芍药散”、“归脾汤”在妇科领域的现代应用思路。 三、水饮病与消渴病的分层论治: 水饮病的辨治是检验医者功力的试金石。本书详述了从“水气上冲”、“留饮”到“痰饮”的病理进展,并清晰勾勒出“五饮”的临床辨识要点。在“消渴病”的论述中,则结合了“三消”的病机,阐明了从“上消(肺热)”到“下消(肾虚)”的治疗思路演变,为处理现代糖尿病并发症提供了古老的智慧参考。 --- 第三部分:学法与用法的实践指导——面向专业人员的深化研究 本书的定位是“供中医专业用”,因此在学术要求上更为严苛,注重培养读者的批判性思维和临床创新能力。 一、原方化裁的思路指引: 专业学习的更高层次在于“审证求机,随证化裁”。本书设置了专门的章节,探讨在面对复杂叠加病症时,如何对仲景原方进行精准加减。例如,当“少阴病”兼有“水饮”倾向时,如何平衡“四逆汤”的温阳峻烈与“苓桂术甘汤”的利水渗湿,避免“汗下不效”的窘境。 二、古籍与现代研究的对话: 为了提升本书的学术前沿性,我们在每一个关键病证后,均加入了“现代研究参考”模块。该模块并非简单罗列文献,而是引导读者思考:古代的“胸痹”与现代冠心病(心绞痛)在证候上的对应点在哪里?如何从“狐惑病”的病机中,寻找感染性或免疫性疾病的防治线索?这种对话式的学习,有助于巩固经典理论的生命力。 三、图表辅助的记忆与检索系统: 全书精心绘制了数十幅核心病机关系图谱和经典方证对照表,如“金匮方剂适应症分布图”、“水饮病脉证主治图谱”等,极大地降低了知识的梳理难度,便于学生在复习和临床检索时快速定位。 --- 结语: 《金匮要略讲义(供中医专业用)》凝结了对张仲景医学思想的虔诚敬畏与不懈探索。它不仅是一部详尽的教科参考书,更是一把开启中医临床智慧宝库的钥匙。通过研读本书,读者将能够彻底摆脱对经典的“敬畏式”膜拜,转而进入“理解式”的融会贯通,最终实现仲景精义在现代临床实践中的灵活运用与光大。本书必将成为您中医之路不可或缺的良师益友。 适合读者群体: 中医药院校本科生、研究生; 中医院校教师、临床带教老师; 致力于提升杂病辨证论治水平的临床中医师。 ---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书名上看,《金匮要略讲义(供中医专业用)》就预示着这是一本内容严谨、深度专业的著作。我是一名正在攻读中医专业的博士生,对于《金匮要略》的研究一直是我的一个重要方向。在我的求学过程中,接触过不少关于《金匮要略》的解读和注释,但总觉得有些地方还不够深入,或者缺乏一些新的视角。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填补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我关注的是它对于《金匮要略》中一些关键病机、治则、治法的阐释,比如“虚实”、“寒热”、“标本”等概念的辨析,以及如何将其融会贯通到具体的临床实践中。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对历代医家关于《金匮要略》的不同学说的梳理和评价,从中汲取多家的智慧。对于一些当代中医研究者在《金匮要略》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前沿观点,我更是充满期待,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有所领略,为我的科研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一听就很有分量,感觉是那种沉甸甸的中医经典。我一直对《金匮要略》很感兴趣,但总觉得原著过于精炼,很多地方需要人一点点去抠、去悟。这次看到有专门的讲义,而且是针对中医专业人士的,就毫不犹豫地入手了。拿到书的时候,包装就挺扎实的,书页的纸质也很好,翻阅起来很舒服。虽然我还没有深入研读,但从目录和前几页的排版来看,内容应该很系统、很全面。我特别期待它能把《金匮要略》中的辨证论治思路、方药配伍的精髓,以及一些经典的病案分析,用更通俗易懂、更贴合临床实际的方式讲解出来。毕竟,对于我们这些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摸索的医学生和年轻中医来说,能够理解并灵活运用这些古老的智慧,才是最重要的。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在迷雾中点亮了一盏灯,希望能帮助我更好地领会“仲景之学”,为将来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本指引,一条通往中医精深领域的路径。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但内容却透露着一股不凡的气质。作为一名对中医理论有着强烈探索欲的学习者,我一直认为《金匮要略》是理解中医辨证施治体系的基石。然而,许多时候,在阅读原著时,总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术语和抽象的论述,感觉像是隔着一层纱。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揭开这层纱”。我希望它能在翻译和解释《金匮要略》的原文时,做到既忠实于原著的精神,又能够用现代医学的语言和思维方式进行阐释,从而降低理解的门槛。比如,书中对于“辨病”与“辨证”的融合,对于“脏腑辨证”和“六经辨证”在《金匮要略》中的体现,我都希望能够有清晰的梳理和讲解。而且,我对书中所包含的临床案例分析非常感兴趣,希望能够从中学习到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诊疗过程中,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调整方药,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评分

    我是一名中医爱好者,虽然没有专业背景,但我一直对中医的独特魅力深深着迷。《金匮要略》作为“医家之绝学”,其思想的精髓一直是我想要去探究的。市面上关于《金匮要略》的书籍不少,但很多都偏向学术研究,对于我这样的普通爱好者来说,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这次偶然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感觉它针对中医专业人士,或许能在专业性和易懂性之间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点。我希望这本书能将《金匮要略》的经典理论,以一种更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比如通过图表、脉络梳理等方式,帮助我梳理清晰中医的逻辑体系。如果能有一些关于经典方剂的详细讲解,比如成分、功效、炮制、应用范围,以及在不同病症下的加减变化,那对我来说将是极大的帮助。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更深入地理解中医的治病思路,甚至能够学到一些实用的养生保健知识,更好地指导自己的生活。

    评分

    翻开这本书,一股浓厚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作为一名正在临床一线摸爬滚打的中医师,我深知《金匮要略》的博大精深,也体会过其中许多概念的晦涩难懂。这部《讲义》的出现,对我来说真是一场及时雨。我尤其关注它对经典方剂的讲解,比如那个“桂枝汤”,看似简单,实则变化无穷,其中蕴含的辨证要点和加减变化,如果不能吃透,很容易出错。我希望这本讲义能在这方面给予深入的剖析,不仅仅是列出方歌药味,更能追溯其理法方药的渊源,分析药物的性味归经,以及君臣佐使的配伍目的。此外,对于书中的一些疑难杂症的论述,比如“疟疾”、“水肿”等,我希望能看到讲义作者的独到见解和临床经验的融合,而不是简单的复述。毕竟,古人留下的经典,需要我们这一代人去发扬光大,去适应现代的社会和疾病谱的变化。这本书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它就不仅仅是一本讲义,更是一份宝贵的临床指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