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EDA技术与应用(CD)
定价:35.00元
作者:张健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8-01
ISBN:978703022589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比较系统地介绍了EDA技术主要涉及到的大规模可编程逻辑器件、硬件描述语言、开发工具软件及实验开发系统四个方面的内容。可编程逻辑器件介绍了Altera公司的典型器件,硬件描述语言介绍了已成为国际标准的VHDL,开发工具软件介绍了业界流行的Quartus II 7.2,所有设计实例都在DE2开发板上完成硬件验证。
全书共分10章,依次介绍了EDA的工程开发流程和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法,大规模可编程逻辑器件的结构、原理和典型器件,Quartus II 7.2操作基础,VHDL语言基础,VHDL的主要描述语句,VHDL设计共享,基本逻辑电路的VHDL参考设计,VHDL描述的有限状态机设计技术,数字电子钟、简易异步通讯模块、串口内存读写控制器以及串口控制的液晶显示控制器等设计实例以及仿真工具Modelsim的使用方法。
本书可以作为电子类、自动化类、计算机类、机电类等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EDA和嵌入式系统教学的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作为从事数字系统设计、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和嵌入式系统硬件设计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章 概述
1.1 EDA技术的发展历程
1.2 EDA技术的研究范畴
1.3 EDA软件系统的构成
1.4 数字系统设计方法
1.5 EDA技术的发展趋势
本章小结
思考与习题
第2章 可编程逻辑器件
2.1 概述
2.1.1 PLD的发展进程
2.1.2 PLD的分类
2.2 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
2.3 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
2.3.1 FPGA的基本工作原理
2.3.2 FLEXl0K系列器件的基本结构
2.3.3 CycloneⅡ器件介绍
2.4 可编程逻辑器件的编程与配置
2.4.1 CPID的在系统编程
2.4.2 FPGA的配置方式
2.5 可编程逻辑器件应用选择原则
本章小结
思考与习题
第3章 集成开发平台QuartusII操作基础
3.1 QuartusII软件的安装
3.2 QuartusII软件的用户界面
3.3 QuartusII的开发流程
3.3.1 输入设计文件
3.3.2 编译设计文件
3.3.3 仿真设计文件
3.3.4 编程下载设计文件
3.4 QuartusII中宏功能模块的调用方法
3.5 SigllalTapⅡ逻辑分析仪
3.5.1 SignalTapII逻辑分析仪的用户界面
3.5.2 SignalTapII逻辑分析仪的使用流程
本章小结
思考与习题
第4章 VHDL编程基础
4.1 硬件描述语言及其特点
4.1.1 硬件描述语言的基本概念
4.1.2 常用硬件描述语言简介
4.1.3 VHDL的特点
4.2 VHDL程序基本结构
4.2.1 实体描述
4.2.2 结构体描述
4.2.3 模块设计实例
4.3 VHDL语言要素
4.3.1 VHDL文字规则
4.3.2 VHDL数据对象
4.3.3 VHDL数据类型
4.3.4 VHDL操作符
4.4 VHDL结构体描述方式
4.4.1 行为描述方式
4.4.2 数据流描述方式
4.4.3 结构描述方式
本章小结
思考与习题
第与章 VHDL主要描述语匐
5.1 概述
5.2 行为描述语句
5.2.1 赋值语句
5.2.2 并行信号赋值语句
5.2.3 顺序控制语句
5.2.4 NULL,语句
5.2.5 WAIT语句
5.2.6 进程语句
5.3 结构描述语句
5.3 A元件例化语句
5.3.2 配置语句
5.3.3 生成语句
5.3.4 块语句
本章小结
思考与习题
第6章 VHDL设计共享,
6.1 VHDL设计库
6.1.1 库的种类
6.1.2 库的使用方法
6.2 VHDL程序包
6.3 VHDL子程序与并行过程调用
6.3.1 VHDL函数
6.3.2 VHDL重载函数
6.3.3 VHDL过程
6.3.4 VHDL过程重载
本章小结
思考与习题
第7章 基本逻辑电路设计
7.1 组合逻辑电路设计
7.1.1 译码器
7,1.2 编码器
7.1.3 数据选择器
7.1.4 数值比较器
7.1.5 奇偶校验器
7.2 时序逻辑电路设计
7.2.1 触发器
7.2.2 寄存器,
7.2.3 分频器
7.2.4 计数器
本章小结
思考与习题
第8章 有限状态机韵VHDL设计
8.1 有限状态机的基本概念
8.1.1 有限状态机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8.1.2 状态机的状态编码
8.1.3 有限状态机的技术优势
8.2 一般有限状态机的设计
8.2.1 一般有限状态机的VHDL组成
8.2.2 一般有限状态机的设计示例
8.3 摩尔状态机设计
8.4.米立状态机设计
本章小结
思考与习题
第9章 数字系统设计实例
9.1 数字电子钟设计
9.1.1 设计方案
9.1.2 项层设计
9.1.3 模块设计
9.1.4 实验与验证
9.2 简易异步收发器设计
9.2.1 异步通讯简介
9.2.2 顶层设计
9.2.3 模块设计
9.2.4 实验与验证
9.3 内存读写控制器设计
9.3.1 顶层设计
9.3.2 模块设计
9.3.3 实验与验证
9.4 液晶显示控制器设计
9.4.1 顶层设计
9.4.2 模块设计
9.4.3 实验与验证
0章 EDA设计的仿真和测试
10.1 仿真简介
10.2 Modelsim简介
10.2.1 Modelsim的图形用户界面
10.2.2.Modelsim仿真步骤
10.2.3 Modelsim功能仿真
10.2.4 综合后仿真
10.2.5 时序仿真
10.2.6 Altera仿真库的添加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
附录A AlteraDE2开发板原理图
附录B DE2开发板上EP2C35F672C6的引脚分配表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坦率地说,我是在寻找一本能快速提升我数据可视化叙事能力的指南时偶然发现这本书的。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引导读者构建有效的数据故事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仅仅罗列一堆 Matplotlib 或 Seaborn 的函数调用,而是深入探讨了视觉传达的心理学基础。作者强调,好的可视化不仅仅是把图画出来,更是要引导观众的目光,突出关键的洞察点。书中关于如何选择图表类型(何时用箱线图而不是直方图,何时用热力图来揭示隐藏的相关性)的论述,简直是醍醐灌顶。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避免信息过载”的章节,它用多个“反面教材”展示了那些看起来花哨却毫无意义的图表,并提供了简洁、有力的替代方案。对于我们这些需要经常向非技术背景的决策者汇报结果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工具,更是一种思维模式的转变——让数据真正开口说话,而非只是一个背景装饰。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整体设计风格,可以说是非常“老派”且可靠,给人一种沉甸甸的专业感。它不像市面上很多新潮的技术书籍那样,充斥着大量的网络流行语和轻浮的语气,而是保持了一种沉稳、严谨的学术态度。我注意到,书中的案例大多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具有代表性的真实世界问题,而不是为了演示某个特定技术而硬凑出来的虚拟场景。例如,在介绍时间序列分析时,作者不仅展示了如何拟合 ARIMA 模型,还花了大量篇幅讨论了季节性分解和残差的白噪声检验。这种对“完整流程”的坚持,使得读者能够真正掌握从原始数据到最终结论的每一个关键环节。对于追求深度和扎实基础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定价,它更像是一本可以常年摆在案头、随时翻阅的参考手册,而不是一次性读完就束之高阁的快餐读物。
评分我是一位在金融风控领域工作的分析师,对数据的敏感度和准确性要求极高。因此,我在评估技术书籍时,通常会重点考察其对数据质量和模型鲁棒性的关注程度。这本书在这方面表现出了惊人的严谨性。它对异常检测的章节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作者没有满足于简单的 IQR 或 Z-Score 方法,而是详细介绍了如何结合业务逻辑来定义“异常”,并利用更复杂的统计方法来验证这些异常点的真实性。书中对数据探索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见(Bias)的讨论也十分深刻,它提醒我们,数据探索的结果往往受限于我们提问的方式。这种深刻的自我批判精神,是很多纯技术书籍所缺乏的。它教会我,在急于得出结论之前,必须先花足够的时间去“审问”数据本身,去理解它的局限性。读完后,我明显感觉自己在构建风控模型前的特征工程环节,考虑得更加周全和系统化了。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是位在数据科学领域摸爬滚打了多年的老将,字里行间流淌着深厚的实践经验。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理论堆砌,没想到阅读体验出乎意料地流畅。它没有陷入晦涩难懂的数学公式泥潭,而是巧妙地将复杂的数据探索过程分解成一个个清晰、可操作的步骤。特别是关于数据清洗和预处理的部分,作者分享了好几个我在实际工作中踩过的“坑”,提供了既实用又富有洞察力的解决方案。比如,书中对缺失值处理的几种不同策略进行了详尽的对比分析,不仅告诉你“怎么做”,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在不同场景下选择哪种方法的权衡利弊。这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本教科书,而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手把手指导。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真正连接了理论与现实的鸿沟,让数据探索不再是盲人摸象,而是有章可循的科学旅程。那些初次接触数据分析,或者尝试将理论付诸实践的同行,会从这本书中获得巨大的信心和启发。
评分我个人对统计学背景稍弱,在处理非结构化数据时常感到吃力。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在介绍复杂分析技术时,总能巧妙地穿插一些直观的类比和图示来辅助理解,有效地降低了学习曲线。比如,它解释主成分分析(PCA)时,没有直接陷入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计算细节,而是通过一个“压缩信息”的形象比喻,让我迅速抓住了其核心思想。这种“先理解概念,后掌握工具”的教学顺序,对于我这种实践导向的学习者来说简直太友好了。而且,书中对于不同算法适用场景的界定非常清晰,避免了“一招鲜吃遍天”的误区。它鼓励读者根据具体问题灵活组合技术栈,而不是死板地套用某个标准流程。这种务实且灵活的指导方针,极大地增强了我面对新数据挑战时的信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