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UMTS中的WCDMA – HSPA演进及LTE(原书第5版)
定价:158.00元
作者:(芬)霍玛,(芬)托斯卡拉,杨大成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3-01
ISBN:978711136685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763kg
编辑推荐
点击查看:
内容提要
《UMTS中的WCDMA:HSPA演进及LTE(原书第5版)》是一本非常和的WCDMA技术方面的参考书,主要介绍了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WCDMA无线传输技术,重点是WCDMA的技术特点和演进。具体内容为:WCDMA技术及其标准化、WCDMA无线接入网络结构、物理层与无线接口协议、无线网络规划与无线资源管理、高速下行链路分组接入(HSDPA)、高速上行链路分组接入(HSUPA)、WCDMA新业务与性能分析、高速分组接入技术的演进(HSPA )、UTRAN的长期演进(LTE)、基于TDD的TDSCDMA、家庭基站以及终端射频的设计等。
本书可供从事电信工作,特别是从事移动通信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或从事相关课题研究的本科生、研究生的重要参考书。
目录
译者序
原书前言
原书致谢
章 导言
第2章 UMTS业务
第3章 WCDMA导论
第4章 WCDMA的产生背景及标准化
第5章 无线接入网结构
第6章 物理层
第7章 无线接口协议
第8章 无线网络规划
第9章 无线资源管理
0章 分组调度
1章 物理层性能
2章 高速下行链路分组接入
3章 高速上行链路分组接入
4章 多媒体广播多播业务
5章 HSPA的演进
6章 HSPA多载波方式的演进
7章 UTRAN的长期演进
8章 TDSCDMA
9章 家用Node B和Femto小区(Femtocell)
第20章 终端的射频设计难点
本书缩略语表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尽管这本书面向的是高端专业读者,但在讲解LTE过渡阶段时,作者的处理方式还是体现出了一定的教学关怀。当涉及到eMBB和mMTC这些新的业务场景时,作者并没有直接跳到复杂的协议细节,而是先用较为直观的语言勾勒出这些新需求对现有空口(Air Interface)提出的挑战。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入OFDMA技术时所采用的对比方法。他没有直接赞美OFDMA的优越性,而是先回顾了WCDMA使用的W-CDMA的局限性,通过这种“先抑后扬”的对比结构,让读者深刻体会到技术革新背后的驱动力。这让那些不太熟悉LTE的读者也能快速进入状态。当然,即便是最友好的章节,也需要读者投入大量的精力去消化那些公式推导和参数表格,它不是那种能让你“一目十行”的书。但正是这种需要“慢读”和“精研”的特性,确保了知识的吸收是扎实且持久的,而不是转瞬即逝的碎片信息。这本书真正培养的是一种系统性的思维模式,让你在面对未来新的无线技术演进时,也能保持一种沉着应对的姿态。
评分坦白讲,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在攀登一座技术高峰,而不是在散步。它要求读者必须对基础的通信原理,比如信道编码、调制解调这些概念有非常扎实的掌握,否则,光是跟上它对波特率和码片序列的讨论,就可能让人气喘吁吁。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MIMO技术在HSPA演进中的应用那几章,作者没有满足于简单地描述“多输入多输出”的概念,而是深入剖析了预编码和波束赋形在实际部署中面临的挑战以及对应的优化算法。我记得我当时为了理解一个特定的多用户调度算法,反复阅读了一个下午,甚至不得不暂停阅读,去翻阅一些更早期的信号处理教材来巩固矩阵运算的基础。书中的图示虽然不多,但每一个图都像是一个精心设计的流程图,将复杂的系统流程模块化、可视化。我甚至打印了几页出来,贴在了我的工作台上,作为日后回顾和调试时的速查参考。对于那些希望从“会用”升级到“能设计”的工程师来说,这种深度是无可替代的,它构建了一个坚固的理论基石,让你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新技术,而是能够主动地理解、评估和创新。
评分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标准制定者”的视角来看待整个移动通信产业的发展历程。它不仅仅是描述了技术“是什么”,更深层次地揭示了技术“为什么会成为这样”。例如,关于小区间重叠与协作(ICIC)的章节,作者详细阐述了在不同负荷条件下,邻区间的功率分配策略是如何被动态调整的,这背后体现的是运营商在提升频谱效率和保证用户体验之间的微妙平衡。我记得我曾尝试用这本书中的理论模型,去模拟我们本地网络中某个热点区域的干扰情况,虽然简化了许多实际场景的复杂性,但模型的输出结果与实际观察到的掉线率惊人地吻合。这种理论与实践的高度契合,是这本书作为资深参考资料的强大佐证。它不是停留在教科书的层面,它更像是一本被无数工程师反复审阅、验证过的“工程圣经”,对于任何想在无线通信领域深耕细作的人来说,它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知识库,值得反复查阅和学习。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老实说,第一眼看过去就给我一种非常专业、偏向学术研究的硬核感觉。那种深沉的蓝色调和密集的专业术语标题,立刻让我意识到这绝不是一本能让人在咖啡馆里轻松翻阅的休闲读物。我记得当时是在一个技术论坛上被一位资深工程师强力推荐的,说里面对WCDMA到HSPA的整个技术脉络梳理得极其透彻。我当时的工作正卡在某个旧系统升级到新标准的瓶颈上,急需一本能够提供清晰底层原理指导的书籍。拿到书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翻看目录和索引,那密密麻麻的协议栈名词和参数定义,让人望而生畏,但也正是这种详尽,给了我极大的信心。它似乎没有太多花哨的图表和生活化的例子,完全是基于3GPP规范的严谨推导。对于一个追求技术深度的人来说,这种教科书式的结构恰恰是最宝贵的,它避免了那些为了吸引眼球而做的肤浅概述,直接将核心知识点呈现在面前。我甚至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专门对照着书中的章节,去查找我们内部系统文档中那些模糊不清的API接口定义,发现很多一直困扰我的性能问题,都在书中的某一小节得到了豁然开朗的解释,那种感觉就像是找到了失落已久的地图。
评分这本书的体量感是相当惊人的,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这无疑是它专业性的一个侧面证明。我并非一口气读完的,而是把它当成了一本“工具书”和“参考手册”交替使用。在项目启动初期,我主要关注了前几章对WCDMA系统架构和物理层特性的详细描述,这帮助我快速校准了对现有部署的理解。而到了项目后期,尤其是在处理网络拥塞和干扰抑制这些棘手问题时,我频繁翻阅的则是关于软切换优化和功率控制策略的章节。有趣的是,作者的叙述风格有一种奇特的魅力,它极其客观,几乎没有任何主观色彩的评论,但正是这种冷静的叙述,让你能更清晰地看到不同技术方案之间的权衡和取舍。比如,在对比FDD和TDD模式的优势劣势时,作者只是罗列了参数和性能指标,但高明的读者自然能从中读出设计者在特定场景下必须做出的牺牲。我发现,每次我带着一个具体的技术难题去查阅这本书时,总能找到不止一个角度的解释,这极大地拓宽了我解决问题的思路,它教会我如何从不同的维度去审视一个技术规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