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地理百科丛书:伊犁河畔
定价:49.9元
作者:《中国地理百科》丛书编委会著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510088568
字数:
页码: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中国首套规模达到数百分册的地理科普丛书,范围无缝覆盖中国全境。打破传统认识上的行政区划的界线,依据伊犁河谷的地理特征,划分本书区域范围。
●展示“中亚湿岛”壮美的冰川雪峰、纵横的河川谷地、广袤的森林草原、肥沃的农耕大地。
●揭示亚欧大陆草原游牧文化发祥地、古丝绸之路北道要冲的历史底蕴。
●呈现草原上的三大文物奇观:乌孙古墓、草原石人、岩画石刻。
●形式新颖,文字精简而通俗,图片真实而精彩,这两者的交互使科普阅读变得生动有趣。
内容提要
中国地理百科”丛书创新地把中国全境按山川形胜划分出数百个地理单元,并力求融“百科全书词典”的简洁准确,与“有图通俗读物”的生动有趣为一体,通过大量图片和词条之间的互相诠释,充分展示每一地理单元。《伊犁河畔》即围绕“中亚湿岛”——伊犁河谷而展开,这片位于新疆伊犁境内,由伊犁河及其支流冲积而成的三角形谷地三面环山、西部敞开。三大向东会集的山脉构成西天山的基本骨架,五大河谷盆地组成相联系的地理单元,而新疆流量大的河流伊犁河犹如大动脉般滔滔西去,整个区域内汇聚了雪峰、冰川、草原、沙漠等多种地貌。除此之外,书中还展示了伊犁河谷的种种魅力所在:拥有大面积的野生果林和遍布天山的雪岭云杉,栖息着天山马鹿、雪豹等珍贵的野生动物;分布有喀拉峻草原、那拉提草原等众多的天然牧场,出产闻名于世的伊犁天马……这里既是亚欧大陆草原游牧文化的发祥地,又是古丝绸之路的北道要冲;既是塞人、匈奴、乌孙等草原民族争夺的历史舞台,又是哈萨克族、锡伯族等40多个民族如今的宜居天堂。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是人—地关系的中国式表述。基于这一认知,中国地理百科丛书尝试以地理学为基础,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于一体,对中国广袤无垠的天地之间之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和谐共处的历史和现状以全方位视野实现一次全面系统、浅显易懂的表述。学术界在
相关学科领域的深厚积累,为实现这种尝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本丛书力图将这些成果梳理成篇,并以读者所乐见的形式呈现,借以充实地理科普读物品种,实现知识的“常识化”这一目标。
为强化本丛书作为科普读物的特性,保持每一地理区域的相对完整和内在联系,本丛书根据中国的山川形胜,划出数百个地理单元(例如“成都平原”“河西走廊”“南海诸岛”“三江平原”等),各地理单元拼合衔接,即覆盖中国全境。以这些独立地理单元为单位,将其内
容集结成册,即是本丛书的构成主体。除此之外,为了更全面、更立体地展示中国地理的全貌,在上述地理单元分册的基础上,又衍生出另外两种类型的分册:其一以同类型地理事物为集结对象,如《绿洲》《岩溶地貌》《丹霞地貌》等;其二以宏大地理事物为叙述对象,如《长江》《
长城》《北纬30度》等。以上三种类型的图书共同构成了本丛书的内容,读者可依据自己的兴趣所在以及视野幅宽,自由选读其中部分分册或者丛书。
本丛书的每一分册,均以某一特定地理单元或地理事物所在的“一方水土”的地质、地貌、气候、资源、多样性物种等,以及在此间展开的人类活动——经济、历史、文化等多元内容为叙述的核心。为方便不同年龄、不同知识背景的读者系统而有效地获取信息,各分册的内容不做
严格、细致的分类,而只依词条间的相关程度大致集结,简单分编,使整体内容得以保持有机联系,直观呈现。因此,通常情况下,每分册由4部分内容组成:部分为自然地理,涉及地质、地貌、土壤、水文、气候、物种、生态等相关的内容;第二部分为经济地理,容纳与生产力、
生产方式和物产等相关的内容;第三部分为历史地理,主要为与人类活动历史相关的内容;第四部分为文化地理,收录民俗、宗教、文娱活动等与区域文化相关的内容。
本丛书不是学术著作,也非传统意义上的工具书,但为了容纳尽量多的知识,本丛书的编纂仍采用了类似工具书的体例,并力图将其打造成为兼具通俗读物之生动有趣与知识词典之简洁准确的科普读本——各分册所涉及的广阔知识面被浓缩为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纷繁的信息被梳理
为明晰的词条,并配以大量的视觉元素(照片、示意图、图表等)。这样一来,各分册内容合则为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系统,分则为一个个简明、有趣的知识点(词条),这种局部独立、图文交互的体例,可支持不同程度的或跳跃式阅读,给予读者大程度的阅读自由。
总而言之,本丛书希望通过对“一方水土”的有效展示,让读者对自身所栖居的区域地理和人类活动及其相互作用有更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读者倘能因此而见微知著,提升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和认知,进而加深对人与环境关系的理解,则更是编者所乐见的。
受限于图书的篇幅与体量,也基于简明、方便阅读等考虑,以下诸项敬请读者留意:
1. 本着求“精”而不求“全”的原则,本丛书以决定性、典型性、特殊性为词条收录标准,以概括分册涉及的知识精华为主旨。
2. 词条(包括民族、风俗等在内)释文秉持“述而不作”的客观态度。
3. 本丛书以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提供的1∶100万矢量地形要素数据(DLG)为基础绘制相关示意图,并依据丛书内容的需要进行标示、标注等处理,或因应实际需要进行缩放使用。相关示意图均不作为权属争议依据。
4. 本丛书所涉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市(地区、自治州、盟)、县(区、市、自治县、旗、自治旗)等行政区划的标准名称,均统一标注于各分册的“区域地貌示意图”中。此外,非特殊情况,正文中不再以具体行政区划单位的全称表述(如“北京市朝阳区”,正
文中简称为“北京朝阳”)。
5.历史文献资料中的专有名词及计量单位等,本丛书均直接引用。
这套陆续出版的科普丛书得到不同学科领域的多位专家、学者的悉心指导与大力支持,更多的专家、学者参与到丛书的编、撰、审诸环节中,大量摄影师及绘图工作者承担了丛书图片的拍摄和绘制工作,众多学术单位为丛书提供了资料及数据支持,共同为丛书的顺利出版做出了切
实的贡献,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囿于水平之限,丛书中挂一漏万的情况在所难免,亟待读者的批评与指正,并欢迎读者提供建议、线索或来稿。
中国地理百科丛书编委会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伊犁不仅仅是一片地理区域,更是一个充满故事的生命体。书中对于伊犁河本身,有着极为详尽的描写。不仅仅是它的源头、流向、流域面积,更重要的是它如何滋养了这片土地,如何成为生命之源。作者详细介绍了伊犁河的航运历史,以及沿岸城镇的发展,从中可以看到人类活动如何与自然环境相互塑造。书中还特别强调了伊犁河的生态系统,讲述了河水如何孕育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以及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读到这部分,我深刻体会到,伊犁河不仅仅是一条河流,更是伊犁人民赖以生存的命脉,是这片土地灵魂的象征。
评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宏大的地理图景与微小的生态细节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书中对伊犁地区生物多样性的描述,让我着迷。我原以为广袤的草原和雪山只会孕育出一些我们熟知的动物,但书中却详细介绍了许多令人惊叹的特有物种。从雪豹、北山羊等珍稀哺乳动物,到各种奇特的鸟类和植物,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眼前。作者不仅罗列了物种名称,更深入地分析了它们各自的生存环境、生活习性,以及它们在伊犁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书中还提到了伊犁地区独特的植物分布,以及它们在当地医药、食品等方面的应用,让我看到了伊犁这片土地所蕴含的宝贵自然财富。
评分伊犁,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神秘而浪漫的气息,而这本《伊犁河畔》更是将这份神秘与浪漫娓娓道来。书中不仅展现了伊犁令人惊叹的自然风光,更深入地挖掘了隐藏在这片土地下的文化底蕴。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他们的生活方式、习俗和信仰,以及他们与这片土地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从草原牧民的逐水草而居,到河谷农耕的辛勤耕耘,再到古老丝绸之路留下的历史遗迹,每一个故事都饱含深情,让人动容。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关于伊犁的传说和民间故事,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更加浓厚的文化色彩。读着这些故事,仿佛置身于伊犁的千年历史长河之中,感受着文化的传承与变迁。
评分《伊犁河畔》这本书,仿佛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伊犁深处的大门。书中关于伊犁农业的介绍,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以为新疆的农业就是棉花和瓜果,但这本书却揭示了伊犁作为“塞外江南”的真正含义。书中详细介绍了伊犁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如何适宜种植多种作物,从经典的葡萄、哈密瓜,到一些相对少见的经济作物,都得到了详细的介绍。书中还讲述了当地农民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出独特的耕作技术和种植模式,以及这些作物如何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读到这里,我不仅对伊犁的农业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对这片土地上勤劳的人民充满了敬意。
评分这是一本关于伊犁的地理百科,书中描绘了伊犁河畔壮丽的自然风光,从巍峨的天山山脉到广袤的草原,再到蜿蜒的伊犁河,每一处都充满了生命力。作者用生动的笔触,将伊犁独特的地理地貌展现在读者面前,无论是险峻的山峰,还是肥沃的河谷,都仿佛触手可及。书中对伊犁的气候特点也有深入的介绍,讲述了这里四季分明的气候如何孕育出多样的植被和丰富的物种,以及极端的气候条件如何塑造了当地独特的地理景观。此外,书中还涉及了伊犁地区的地质构造和河流系统的形成,解释了为何伊犁河能够汇聚如此多的支流,滋养出这片富饶的土地。读完这部分内容,我对伊犁的地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这片土地的鬼斧神工充满了敬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