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温病学
yuanjia:38.00元
作者:杨进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年9月1日
ISBN:9787801565624
字数:
页码:489
版次: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699 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上篇
DIYI章绪论
一、温病学的定义和地位
二、温病学的发展概况
三、学习《温病学》的要求和方法
第二章 温病的特点、范围和分类
一、温病的定义
二、温病的特点
三、温病的范围及命名
四、温病的分类
五、温病与相关概念的分析
第三章 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一、温病的病因
二、温病的发病
第四章 温病的辨证理论
一、卫气营血辨证
二、三焦辨证
三、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的关系
四、温病辨证理论与其他辨证理论的关系
第五章 温病的常用诊法
一、温病的特色诊法
二、温病的常见症状
第六章 温病的治疗
一、温病的治疗原则和要点
二、温病的主要治法
三、温病兼夹证的治疗
四、温病瘥后的药物调理
第七章 温病的预防与护理
一、温病的预防
二、温病的护理
中篇
第八章 风温
第九章 春温
第十章 暑温
冒暑、暑秽
第十一章 湿温
第十二章 伏暑
第十三章 秋燥
第十四章 大头瘟
第十五章 烂喉痧
第十六章 温疫
第十七章 疟疾
第十八章 霍乱
下篇
叶天士《温热论》
薛生白《湿热病篇》
吴鞠通《温病条辨》选
附录一、引用方剂汇编
附录二、温病临床常用中成药
.
.
我一直对中国传统医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流传千年的医学经典。《温病学》这本书,以其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让我对温病这一中医重要的病种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是罗列理论,而是通过大量的临床案例,生动地展示了温病学在实际应用中的智慧。例如,在描述“温热病”的初期阶段,作者会详细分析患者的症状,如发热、口渴、舌苔的变化等,并结合当时的天气、地域等因素,来判断邪气的性质和侵犯的部位。这种“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是中医独有的魅力。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邪气”和“正气”相互作用的深入探讨。它让我明白,为什么同样是感染温邪,有些人会迅速发病,而有些人则能安然无恙。这种对人体内在因素的重视,正是中医区别于西医的重要特点。这本书在篇章的安排上也十分合理,从基础理论到具体病证,再到治法方药,层层递进,让读者能够逐步掌握温病学的精髓。我尤其赞赏作者在描述一些经典方剂时,会追溯其历史渊源和加减变化,这不仅增加了知识的趣味性,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医的传承与发展。
评分我一直觉得,中医的治疗体系中,对于“温病”的认识和处理,是最能体现其辨证论治精髓的部分之一。《温病学》这本书,恰如其分地展现了这一点。它并没有像某些教材那样,一上来就充斥着晦涩的术语,而是以一种更贴近读者的方式,逐步展开。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病程”的划分和论述,它让疾病的发展过程变得清晰可见,也让治疗方案的制定变得有章可循。例如,在描述“热入营血”时,作者会详细解释为何会出现某些特殊的症状,比如斑疹、出血等,以及这些症状背后所反映的病机。这种深层次的解读,让我对中医“治病求本”的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在介绍具体的方剂时,也会详细讲解药物的配伍原理,以及为什么会出现某些加减。这种对药物作用的细致分析,让我看到了中医的科学性和严谨性。这本书不仅让我学习到了温病学的知识,更让我对中医的整体观有了更深的体会。它让我明白,人是一个整体,身体的任何一个细微变化,都可能与其他部分相互关联。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怀有深厚感情的人,我一直对中医的哲学思想和实践经验充满了好奇。这本书《温病学》,着实让我领略到了中医在认识和治疗温热性疾病方面的独特之处。我一直觉得,中医的辨证体系十分精妙,但也常因其深奥而望而却步。《温病学》这本书,恰恰打破了这种隔阂。它将那些看似复杂的理论,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和丰富多彩的案例,呈现在读者面前。书中对“疫病”的论述,让我对传染病的认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仅仅是描述疾病的症状,更是深入剖析了疫病传播的规律,以及中医在控制疫情方面的思路。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述“清热解毒”的治法时,所表现出的严谨和灵活。它不是简单地将“清热解毒”作为一个固定的标签,而是根据不同的病邪性质和人体反应,对具体的方药和剂量进行调整。这种“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治疗原则,正是中医的精髓所在。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是,中医不仅仅是一种医学,更是一种生活哲学,一种对自然和生命的尊重。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个医学爱好者来说,能找到一本既有深度又不失可读性的温病学著作,简直是幸运。这本书在内容上,非常系统地梳理了温病学的发展脉络,从古代医家对温病的认识,到后世辨证论治体系的建立,都做了详尽的介绍。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释“三焦辨证”时,那种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它不是将三焦简单地定义为解剖学上的器官,而是将其作为一种功能性的划分,来分析温邪侵犯人体可能出现的不同阶段和病变。书中对不同温病(比如伤寒、杂病中的温热病)的区分和辨证,也让我豁然开朗。我一直觉得中医辨证体系非常复杂,但这本书通过大量临床实例,将这些理论化繁为简。例如,在讨论“暑温”时,作者详细分析了暑邪的特性,以及如何根据“暑夹湿”、“暑夹寒”等不同情况来制定治疗方案。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吸引人,虽然是医学著作,但并没有那种生硬的学术腔调,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对生命的尊重。它让我感受到,中医不仅仅是治疗疾病的工具,更是一种对健康生活方式的指导。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如何“预防”疾病,以及在疾病初期如何“辨证”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真的让我耳目一新!我一直对传统的医学理论非常感兴趣,尤其是那些古老而又充满智慧的疗法。《温病学》这本书,顾名思义,主要探讨的是“温病”,也就是那些由外感温邪引起的疾病。作为一名非专业读者,我一开始以为会是枯燥的医学术语堆砌,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作者用一种非常生动易懂的方式,将复杂的辨证论治过程娓娓道来。比如,在讲述“卫气营血辨证”的时候,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大量的条文和药方,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病例,让我们体会到疾病的层层深入,以及中医如何根据病程的演变来调整治疗方案。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病机”的深入剖析,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是什么病”,更重要的是告诉你“为什么会得这个病”,以及“病是如何发展的”。这种对疾病本质的探索,让我对中医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书中的插图和图表也非常恰当,帮助我这个门外汉更好地理解书中的概念。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邪气”和“正气”的论述,它阐述了人体在面对外邪侵袭时的不同反应,以及治疗的根本在于扶助正气,驱邪外出。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让我看到了中医理论的博大精深和临床应用的灵活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