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區域冷害影響水稻單産研究
定價:50.00元
作者:何英彬
齣版社:中國農業科學技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11-01
ISBN:978751162343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長期以來,農業自然災害是我國農業生産率提高的主要障礙,是導緻作物單産降低、産量下降*直接因素,對於保障我國糧食安全是巨大威脅。我國地域廣闊,耕地數量巨大,在農耕文化史中作物生産經常遇到多種災害侵擾,如凍災、旱災、洪澇災害、雹災及蟲災等,且災害發生時具有受災麵積大、頻率高及損失較為嚴重等特點。由於農業自然災害的負麵影響,它引起瞭外學者專傢的廣泛關注。目前,有關農業自然災害的研究中洪澇和乾旱是研究*多的兩類災害,而研究冷害對於農業生産及農作物生産影響的研究並不多,尤其是冷害對於大麵積種植水稻的影響研究還很少見。而我國是水稻生産大國,水稻産量的穩定直接關係到國計民生。然而,近些年頻繁發生的低溫冷害給我國水稻生産帶來很大損失,導緻水稻大麵積減産,嚴重威脅人民口糧安全,因此水稻冷害也成為當前研究的熱點。該研究的特色在於將研究水稻冷害的點狀模型與遙感、GIS等空間技術相結閤,將遙感手段引入水稻冷害影響水稻單産作物模型,提高瞭數據獲取的效率和計算結果的精度,擴展瞭作物模型的使用麵。該研究在比較水稻全生育期LAI整體擬閤和分段擬閤度後、根據水稻生長期LAI的變化特徵分段擬閤逐日水稻LAI。通過研究實現瞭水稻單産計算結果從田間空間尺度到區域空間尺度的推繹。總之,該著結構嚴謹、脈絡清晰,研究目標、結論明確,是目前該領域研究課藉鑒的尚佳之作。
目錄
作者介紹
何英彬,男,漢族,黨員,副研究員,吉林省吉林市人,2001.07―2004.07,中國農業科學院環境工程專業(碩士) 2004.07―2007.07,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遙感專業(博士),2004--現在,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農業遙感與土地利用研究工作。齣版專著5部,在外期刊上發錶論文43篇。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奬等奬項1項。目前主持和參加項目包括8項
文摘
序言
我對這本書的興趣,很大程度上源於對“冷害”這個現象的天然好奇。在我有限的認知裏,夏季的高溫乾旱似乎更容易被人們關注,而“冷害”,特彆是發生在水稻生長季的低溫,其潛在的破壞力往往被低估。它可能不像一場突如其來的冰雹那樣顯眼,但其對作物生理發育的滯緩、授粉受精的障礙,乃至最終産量的影響,卻是潛移默化且觸目驚心的。我很好奇,書中是如何定義“區域性”的?是指某個省份、某個地區,還是更細緻的地理單元?“RTDK”是否代錶瞭一種識彆這些區域性冷害特徵的方法,抑或是一個評估模型?我對“單産研究”部分尤其期待,我希望書中能有具體的案例分析,展示冷害對不同品種、不同生長階段水稻單産的具體影響數據,以及這些數據是如何通過科學的統計和模型分析得齣的。能夠深入瞭解這些細節,對於我們理解農業生産的脆弱性,以及如何通過科學手段來增強其韌性,無疑是至關重要的。這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可能是一份關於如何守護“飯碗”的科學指南。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潔大氣,給我留下瞭深刻的第一印象。以水稻這種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作物為研究對象,並聚焦於“區域冷害”這樣一個具體且重要的農業問題,立刻吸引瞭我的注意。作為一個對農業發展和糧食安全略有關注的普通讀者,我一直很好奇,究竟是什麼樣的科學研究能夠幫助我們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保障水稻的産量。書名中的“RTDK”可能代錶著某種特定的模型或技術,這讓我充滿瞭探索的欲望,想瞭解它具體是如何被應用於研究,以及它在量化冷害影響方麵的作用。而“單産研究”則直接點明瞭本書的核心目標,即評估冷害對水稻每畝産量的具體影響程度。這不僅僅是簡單的學術探討,更關乎著農民的生計和國傢的糧食儲備,因此,這本書的價值不言而喻。中國農業科學技術齣版社的品牌也讓我對書籍的專業性和嚴謹性有瞭信心,期待它能為我揭示一個清晰、深入的科學視角,讓我更全麵地理解區域冷害對水稻生産的復雜影響,以及科學傢們是如何通過嚴謹的研究來尋找解決方案的。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立刻勾起瞭我的好奇心,尤其是“區域冷害”和“水稻單産”這兩個關鍵詞。在媒體報道中,我們常常聽到關於極端天氣對農業的影響,而“冷害”似乎是一個相對不那麼廣為人知的概念,但其背後可能蘊含著巨大的經濟損失和對農民生計的威脅。我很好奇,書中是如何具體定義和區分不同程度的“冷害”的?“RTDK”這個代號,我猜測可能代錶著一項具體的研究技術、一套數據處理方法,或者是一個模型算法,它在科學地量化和評估冷害對水稻單産的影響方麵,起到瞭怎樣的核心作用?我對書中可能包含的實證研究部分非常感興趣,例如,它是否通過分析多年的氣象數據和産量數據,來建立量化模型?模型在預測不同程度冷害下的水稻單産損失方麵,準確度如何?對於我這樣的讀者來說,能夠通過這本書,更深入地理解氣候變化如何以這種“冷”的方式影響著我們賴以生存的糧食作物,以及科學傢們是如何運用先進的技術來應對這一挑戰,將會是一次非常有意義的學習體驗。
評分這本書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精準地聚焦於一個極具現實意義的農業科學問題——區域冷害對水稻單産的影響。我們都知道,水稻是全球重要的糧食作物,而氣候變化帶來的極端天氣事件,特彆是低溫冷害,對水稻的産量和質量構成瞭嚴重威脅。我非常好奇,書中是如何界定“區域性”的?是按照行政區劃,還是按照氣候特徵?“RTDK”這個縮寫,我猜測可能代錶著一套特定的研究方法、一個數據分析平颱,或者是一個預測模型,它在評估冷害的發生頻率、強度以及對水稻生育期的影響方麵,扮演瞭怎樣的關鍵角色?而“單産研究”,則直接切中瞭問題的核心。我希望能從書中瞭解到,冷害是如何從生理、物候等多個層麵影響水稻的生長發育,進而導緻單産下降的。書中是否會提供具體的量化分析,例如,不同程度的冷害會對水稻單産造成多少百分比的損失?是否會探討不同水稻品種在麵對冷害時的抗性差異?這種深入的科學研究,對於我們理解農業的脆弱性,製定有效的應對策略,以及保障國傢糧食安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評分拿到這本書,我首先被它所承載的科學深度所吸引。雖然我並非農業領域的專業人士,但“區域冷害”這個詞匯本身就勾勒齣瞭一幅畫麵——在特定的地理區域,氣候異常(尤其是低溫)對賴以生存的水稻作物造成瞭難以挽迴的損害。這種損害不僅僅體現在收成的顆粒無收,更可能對整個農業生態係統和地方經濟産生連鎖反應。我特彆好奇,書中是如何界定“區域冷害”的,它是否有明確的發生標準和時間範圍?“RTDK”這個縮寫,我猜測可能是某種數據分析工具或者是一個氣候模型,它在識彆和量化冷害發生的頻率、強度以及空間分布上扮演瞭怎樣的角色?書中對“單産研究”的側重點,也讓我産生瞭濃厚的興趣。畢竟,我們常聽到“畝産多少斤”,而這本書似乎要深入探討的是,在遭遇冷害的情況下,這個“多少斤”會打多少摺扣,以及這個摺扣的數學模型是什麼樣的。這種量化的研究,對於我們理解風險、製定預警機製和指導農業生産決策,都具有極大的指導意義。我期待書中能夠用清晰的語言,將復雜的科學概念和研究方法娓娓道來,讓我這個非專業讀者也能有所收獲。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