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電路實驗技術
定價:14.00元
作者:薛同澤,李翠英
齣版社:人民郵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3-08-01
ISBN:9787115114655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共分兩部分。部分為實驗內容,主要包括直流電路、交流電路、係統時域分析、係統頻域分析及可編程控製器等方麵的綜閤性實驗。第二部分為儀器儀錶及使用,主要包括常用電工電子儀器儀錶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本書可作為《電路》、《電工技術》的配套實驗教材,也可作為《電路實驗》獨立設課教材。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最大的特點,也許在於其對“誤差分析”的偏執程度。許多教材在講完一個實驗後,總會輕描淡寫地提一句“實驗中可能存在誤差”,然後就翻篇瞭。但這本書簡直是把誤差分析當成瞭一門獨立且至關重要的學科來對待。它不是簡單地計算標準偏差,而是深入探討瞭係統誤差和隨機誤差的根源——從環境溫度對半導體參數的影響,到電源紋波如何周期性地汙染低頻信號,乃至操作者自身視覺殘留對指針讀數的微小偏差。作者甚至建立瞭一套復雜的“不確定度傳播模型”,用於量化不同測量環節引入的誤差是如何纍積的。這種對精確性的近乎苛求,讓我對“測量”這個動作有瞭全新的認識:每一次成功的測量,都伴隨著一次對未知乾擾源的全麵“戰爭”。讀完這些章節,我再去看任何實驗數據時,都會忍不住去思考:這個0.01V的偏差,究竟是信號本身的問題,還是我探頭接觸不良導緻的呢?這種思維模式的轉變,是這本書給予我最寶貴的財富。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插圖設計簡直是一場視覺的災難,但奇怪的是,我竟然從這種“復古”中讀齣瞭一種彆樣的專注。那些電路圖,仿佛是從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工程手冊裏直接掃描齣來的,綫條生硬,元器件的符號也偏嚮於老式的標準,清晰度勉強夠用,完全沒有現在教材那種炫目的色彩和三維渲染。但有趣的是,正是這種不加修飾的直白,反而迫使我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瞭電路的拓撲結構和信號流嚮上。你不能依賴花哨的視覺輔助來理解內容,你必須親手在腦海中構建齣信號從輸入端到輸齣端的完整路徑。我記得有一次,我為瞭理解某個濾波器設計中的反饋環路,硬是盯著一張黑白綫條圖看瞭快半個小時,最後恍然大悟——那種通過純粹的邏輯推理達成的理解,遠比看任何動態演示都要深刻和持久。這本書要求你用“老派”的方式去思考,去手繪草圖,去感受每一個元件在電路網格中的真實作用。
評分我對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感到非常睏惑,它簡直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語態在互相打架。一半的內容,比如理論推導和公式講解部分,用詞極為規範、書麵化,充滿瞭諸如“鑒於此”、“茲考察”、“夫”這類在現代科技寫作中已經絕跡的詞匯,讀起來像是在啃一本晦澀難懂的法律條文。然而,緊接著的實驗步驟描述部分,卻突然切換成瞭一種近乎口語化、帶著強烈個人色彩的指導語氣,甚至偶爾還會冒齣一些聽起來像是在實驗室裏對助教發牢騷的嘀咕,比如“這裏如果電阻值取小瞭,燒瞭彆怪我啊!”這種強烈的反差,讓我在閱讀時總是處於一種精神上的拉扯狀態。一方麵要跟上其嚴密的邏輯結構,另一方麵又時不時被這種突兀的“人情味”打斷,感覺作者的寫作心態可能在“學術報告”和“閑聊心得”之間反復橫跳,最終形成瞭一種極其獨特、但也著實讓人摸不著頭腦的閱讀體驗。
評分哎呀,剛翻開這本書,我就被它那種厚重的曆史感給鎮住瞭。這可不是那種浮於錶麵的“快餐式”科普讀物,它更像是一本老教授精心整理的學術筆記,字裏行間都透露著一種對基礎理論的深深敬畏。比如,書中對晶體管開關特性的討論,不是簡單地告訴你它能通能斷,而是深入挖掘瞭飽和區和截止區的物理機製,甚至還引用瞭早期的半導體物理學論文作為佐證。讀起來,你會感覺自己不是在學習一套“操作流程”,而是在參與一場關於電子學核心原理的深度對話。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復雜概念時那種抽絲剝繭的耐心,他會用非常嚴謹的數學模型來支撐每一個實驗現象的解釋,這對於想真正搞懂“為什麼會這樣”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當然,這也就意味著,如果你隻是想快速搭建一個簡單的電路然後看到燈亮起來,這本書可能不太適閤你,它更像是為你打下堅實地基的藍圖,需要你投入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細細品味那些精密的計算和詳盡的推導過程。
評分坦白說,這本書對於實踐操作的指導性遠不如我對它理論深度的期待。我本來以為,既然叫“實驗技術”,會提供大量關於儀器操作的細緻指南,比如示波器探頭的正確衰減設置、萬用錶的檔位選擇技巧,或者特定信號發生器在産生方波時的非綫性失真校正等“乾貨”。然而,書中對這些實際操作細節的提及少得可憐,更多篇幅是用於論證為什麼我們需要進行這次測量,以及測得的結果意味著什麼物理意義。舉個例子,講解“阻抗匹配”時,作者花瞭三頁紙來推導史密斯圓圖的幾何原理,但對“如何用矢量網絡分析儀準確地校準測試端口”卻隻有寥寥數語一筆帶過。這讓我産生瞭一種強烈的“先知後行”的感覺:它極大地提升瞭我對實驗背後原理的認知高度,但同時也留下瞭大量的空白,需要我自行去填補那些沾滿焊锡和灰塵的實際操作經驗。這本書更像是幫你建好瞭“心智模型”,而非提供瞭詳細的“工具手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