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灾害来临怎么办?——地震避险自救
定价:14.00元
作者:张玉贤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8-01
ISBN:978750667078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地震是我国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之一。震级较大的地震不仅会造成房屋倒塌、桥梁断裂、水坝决口、铁轨变形,还会引发火灾、爆炸、海啸和滑坡、地陷等次生灾害,给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极大的威胁。
《防灾减灾系列·灾害来临怎么办:地震避险自救》以问答的形式汇集了大量防震和避险知识,以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方式,供广大读者学习和参考。
目录
一、基础知识
1.你了解地球吗?
2.地球的内部结构是什么?地球表面是由什么组成的?
3.什么是板块?它与地震活动有关吗?
4.什么是地震?地震释放的能量有多大?
5.地震类型是怎样划分的?
6.天然地震有几种类型?
7.什么叫构造地震、板间地震和板内地震?
8.弱震、有感地震、中强震和强震是怎样划分的?
9.浅源、中源和深源地震是怎样划分的?
10.什么叫震源和震源深度?
11.震源深度对震中烈度有影响吗?
12.地震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13.什么是震级?它是怎样测定的?
14.什么叫震中和震中距?如何划分地震的远近?
15.震源和震中是怎样确定的?
16.什么是地震烈度?它与震级有什么区别?
17.地震烈度是怎样评定的?
18.我国评定地震烈度的技术标准是什么?
19.你知道中国地震烈度表吗?
20.什么是烈度分布图?什么是烈度异常区?
21.什么叫地震序列?什么是主震、前震、余震?
22.主震余震型地震的特点是什么?
23.什么是震群型地震?
24.什么是孤立型地震?
25.什么是地震波?它有哪些类型?
26.震中区的人为什么会感到“先颠后晃”?
27.什么是断层?它与地震有关吗?
28.什么叫地震活动的周期性?
29.什么是海啸?它是怎样形成的?海啸对我国有危害吗?
30.我国地震灾害为什么严重?
31.什么是地震的直接灾害和次生灾害?
32.影响地震灾害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33.地震火灾是怎样造成的?
34.地震水灾是怎样造成的?
35.什么是地震带?世界上有几个主要的地震带?
36.我国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什么是“南北地震带”?
37.全球每年发生多少地震?
38.我国为什么是多地震的国家?
39.你知道我国唐山大地震从发生到房屋倒塌的时间是多少吗?
40.你知道地震对人体有什么损害吗?
41.震后疫病为什么容易流行?
……
二、地震预防
三、地震逃生
四、应急救援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明了,却蕴含着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当我拿到它时,内心的第一反应就是“总算有一本这样的书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关于灾害的讨论虽然多,但真正能将“如何做”讲清楚、讲透彻的书却不常见。尤其是对于地震这种突发性极强的灾难,事前的准备和事中的应对至关重要,而这本书恰恰填补了这一块的空白。 作者在书中对于不同场景下的避险方法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如何在不同类型的建筑中避险”这一章节,作者根据房屋结构、楼层高低等因素,给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这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对地震的恐惧,来自于未知和准备不足,而这本书就像一座灯塔,照亮了前行的方向。 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接地气,没有使用过于专业化的术语,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复杂的原理。例如,在讲解“安全三角”的概念时,作者通过生动的比喻,让我能够轻松理解这个在地震中非常重要的避险原则。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讲解方式,让我在学习过程中感到轻松,也更容易将知识内化。 书中还包含了很多关于“心理疏导”的内容,这一点我之前并没有在同类书籍中过多关注到。作者强调了在灾难面前保持冷静的重要性,并提供了一些实用的心理调适方法。这让我深刻体会到,面对灾难,身体的自救固然重要,但内心的强大同样不可或缺。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与其在恐慌中等待,不如提前做好准备。它不仅仅是一本提供知识的书,更是一种能够 empowering(赋能)的工具。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的受害者,而是能够主动应对的参与者。
评分拿到这本《灾害来临怎么办?——地震避险自救》时,我本以为会看到一堆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但读了几章之后,才发现我的想法错得离谱。这本书用一种极其吸引人的方式,将复杂而重要的地震避险知识呈现在我面前。 书中的“情景模拟”环节做得非常出色。作者会列举各种地震发生时的具体情境,比如在家中、在学校、在商场,甚至是在户外,然后详细分析在这些不同环境下,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行动。这种代入感极强的方式,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更能体会到在不同场合下,避险的侧重点是什么。 作者在讲解“安全姿势”时,用了大量的插画和照片,清晰地展示了正确的避震姿势。我以前总以为只是躲起来就好,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正确的姿势能够大大降低受伤的风险。特别是关于“保护头部”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有限空间内找到“安全三角”,作者都解释得非常到位。 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还提到了“地震后的心理重建”这一重要环节。在经历了巨大的恐慌和可能的损失后,如何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如何面对未来的生活,这些都是非常实际且重要的问题。作者提供的建议,既有理论指导,也有实际操作的方法,让我觉得这本书考虑得非常周全。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不仅教我“做什么”,更教我“为什么”。它让我明白,每一次的避险自救,都是基于科学的原理和长期的经验总结。阅读这本书,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安心,因为我知道,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时,我不再是束手无策的。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就足够吸引人,当看到“灾害来临怎么办?”这个问句时,脑海里瞬间闪过许多关于地震的场景,无论是新闻报道里那些触目惊心的画面,还是日常生活中偶尔听到的关于地震的讨论,都让人觉得心头一紧。尤其是“避险自救”这几个字,更是直击人心,让人明白这不单单是一本关于知识的书,更是一本关乎生命的书。 翻开书页,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作者用朴实而真诚的语言描绘的地震发生时的各种可能情况。那种氛围的营造,仿佛真的置身于摇晃的大地之中,让人不由自主地屏住呼吸,仔细聆听每一声细微的声响,去感受每一次震动。作者并没有一味地去渲染恐慌,而是将重点放在了“怎么办”上,这一点非常重要。 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非常注重细节的处理。比如,在描述如何寻找避震空间时,不仅仅是简单地说“找坚固的桌子下”,而是详细地分析了不同家具的承重能力,以及在不同房间内可能存在的危险点。这种深入的剖析,让我对“避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意识到,平日里对家中环境的观察和熟悉,在紧急时刻竟然能起到如此关键的作用。 作者还穿插了一些真实案例,这些案例的讲述都非常生动,让我仿佛亲眼目睹了灾难的发生和人们的应对。通过这些故事,我看到了普通人在极端环境下的勇气和智慧,也看到了科学自救方法的重要性。这些故事并非冰冷的统计数字,而是有血有肉的生命经历,它们给予了我巨大的触动,也更加坚定了我学习和掌握避险知识的决心。 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停留在“发生时怎么办”的层面,而是进一步延伸到了“事后如何自救”以及“如何进行灾后重建”。从心理上的调适,到身体上的初步处理,再到如何寻求外界帮助,作者都给出了清晰的指导。这种全方位的考量,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应急手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在我面临未知和恐惧时,能够给予我最及时的指引和力量。
评分书名乍看之下,以为是一本严肃的科普读物,但实际翻开后,却发现它有着一种温暖人心的力量。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生命的高度重视,以及那种“不放弃任何一个可能”的态度,让我深感敬佩。 最吸引我的是书中关于“震后逃生路线规划”的部分。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一些逃生规则,而是通过大量的图示和实际场景模拟,教导读者如何在复杂混乱的震后环境中,找到最安全、最快捷的逃生通道。这种“可视化的指导”,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和记忆。 作者在分析地震的成因和预防措施时,也做得非常到位。虽然我并非地震学家,但通过书中浅显易懂的解释,我对地震的发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同时,书中关于“家庭应急包的准备”的建议,也让我反思了自己家中储备的不足,并立刻着手进行了补充。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探讨了“如何帮助他人”这一方面。在灾难面前,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如果每个人都能掌握基本的自救和互救技能,就能形成一个巨大的救援网络。作者鼓励读者在保障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尽力去帮助身边的人,这种社会责任感的倡导,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于个人自救。 总的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的“灾害应对指南”。它让我从一个对地震感到无助和恐惧的旁观者,变成了一个能够积极思考、主动准备的实践者。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一种积极生活态度的塑造。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在我心中埋下了一颗定心丸。在如今这个不确定性日益增加的世界里,能够有一本如此实用、如此细致的灾害避险指南,实在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 作者在书中对于“家庭防震准备”的建议,可以说是面面俱到。从房屋结构的加固,到家具的固定,再到家庭成员之间的应急联络方式,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到了。这让我意识到,日常生活中对家居安全的忽视,在灾难面前可能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不同年龄段人群的避险策略”的分析。对于孩子、老人、孕妇等特殊人群,地震时的应对方式会有所不同。作者给出了非常具体的指导,让我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家人。这种“因人而异”的建议,体现了作者的专业性和人文关怀。 书中还穿插了很多“专家访谈”和“科学实验”的内容,这些都为书中的避险建议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这让我对书中内容深信不疑,也更能理解为何要采取某些行动。知识的来源清晰明了,让我读起来更加踏实。 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认识到,避险自救不仅仅是关于“如何活下来”,更是关于“如何有尊严地活下来”。它强调了在灾难面前保持冷静、理智和互助的精神。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学到了技能,更是在培养一种积极应对挑战的人生态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