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十一届全国四次会议《工作报告》辅导读本(2011)
定价:30.00元
作者:国务院研究室编写组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3-01
ISBN:978701009712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9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为了帮助广大干部群众更好地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工作报告》精神,由国务院研究室编写组编写的《十一届全国四次会议〈工作报告〉辅导读本》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本书收入《工作报告》全文,对《报告》主要内容作了深入、翔实的解读,回顾总结了“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阐述了“十二五”时期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全面部署了2011年工作,是学习《工作报告》的重要辅导读物。
目录
工作报告
牢牢把握主题主线奋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代序)
“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
部分“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回顾
我国“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毫不放松地做好“三农”工作
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十一五”时期的改革成就
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高
“十一五”时期我国社会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工作中的主要认识和体会
第二部分“十二五”时期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我国“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外环境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
第三部分2011年工作
201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
2011年我国发展面临的形势仍然极其复杂
全面把握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推动经济走上内生增长和创新驱动的轨道
进一步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明确思路目标,加快改革开放,促进服务业健康发展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积极推进城镇化
加强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坚定不移地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
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大力加强文化建设
深人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继续深化金融改革
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全面加强自身建设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大力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
努力保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良好势头
全面做好外交工作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从装帧和排版上看,这本书明显不是为了迎合大众市场的审美而设计的。它采用的是一种非常传统、偏向于教科书式的版式,页边距适中,行距紧凑,字体选择也十分内敛。这种设计风格本身就在无声地传递一个信息:这本书的内容远比其外在形式重要得多。我个人非常欣赏这种“内容为王”的设计哲学。在如今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很少有书籍能如此坚定地保持这种严肃和专注。我记得在阅读涉及金融风险防范的那一章时,那种对于细节的捕捉能力让人叹服,它似乎已经预见到了未来几年可能出现的某些市场波动,并提前给出了应对的思路。这种超前性并非源于预言,而是源于对现有体制运行规律的深刻洞察。阅读这类书籍,你必须调整自己的阅读节奏,慢下来,去体会那种深埋在文字结构之下的节奏感和重量感。
评分总而言之,这本书在我阅读体系中占据了一个非常独特的位置,它像是一份官方的“路线图解说词”。它不是提供一个多元讨论的平台,而是提供一个统一的、高屋建瓴的解释框架。对于那些热衷于在各种自媒体上寻找快速解读的人来说,这本书可能显得过于“慢热”和“厚重”。然而,正是这种厚重感,赋予了它不可替代的权威性。我发现,每当我回顾某一年份的重大政策执行情况时,总会不自觉地将当时的具体实践与这本书中描绘的蓝图进行比对,它就像是一个永恒的参照系。它教会我的,与其说是具体的政策内容,不如说是理解政策制定者思维逻辑和目标设置方式的一套方法论。它是一本需要反复研读、边读边思考的工具书,而不是一本读完就可以束之高阁的消遣读物。它的价值在于其作为历史文件背景解读的稀缺性。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说实话,挺朴实无华的,那种略带严肃的深蓝色调,配上清晰的宋体标题,一看就知道这绝对不是那种哗众取宠的畅销书。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一家老旧的书店角落里发现它的,当时手里拿着一本其他关于当年政策解读的刊物,但总觉得那些文字太“飘”,缺乏系统的梳理。这本《辅导读本》的出现,就像在迷雾中看到了一盏灯,它承诺提供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结构严谨的官方视角。我当时的感觉是,如果想真正理解当年“十一届全国四次会议”的精神实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新闻标题的表面,那么这种带有“辅导”性质的官方出版物才是最直接的渠道。它的厚度也相当可观,这本身就暗示着内容的详尽和覆盖面的广阔。我翻开扉页,那种油墨的清香和纸张的质感,让我对接下来要阅读的内容产生了莫名的敬畏感,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肌理。它不像一般的理论著作那样堆砌术语,而是更倾向于将宏大的政策目标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可供理解和执行的模块,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这种“分解”过程至关重要。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其“可操作性”的强度。不同于许多理论书籍只是停留在对现状的分析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上,这本读本更像是一本高级别的“行动指南”。它并非仅仅在“阐述”会议通过了什么,而是在“教导”读者应该如何将这些精神融入到实际工作中去。我尤其留意了其中关于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那几页,那种措辞的精准度令人印象深刻,每一个动词的选择都经过了反复的推敲,仿佛每一个字都有其特定的指向性和重量。这种严谨性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因为错过了一个关键的转折词,就可能完全曲解了作者想要表达的微妙区别。它不鼓励自由发挥,而是强调在既定框架内的精确执行。对于身处体制内,需要对上级精神进行准确传达和落实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权威的“标准答案”范本。阅读它,与其说是学习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对官方话语体系和思维模式的深度沉浸。
评分拿到手这本书后,我立刻被它那种近乎军事化布局的章节划分所吸引。它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讲述,而是明显地以主题模块为导向,每一个章节都紧密围绕着一个核心的政策领域展开论述。我记得当时翻阅到关于经济结构调整的那一部分,作者(或者说起草者)的逻辑链条异常清晰,从宏观层面的指导思想,到中观层面的产业布局调整建议,再到微观层面上对地方实践的要求,层层递进,毫无拖沓。这种写作风格,坦白讲,对于追求轻松阅读体验的人来说,可能会显得有些枯燥和晦涩,但对于我这种希望深入挖掘政策“为什么”和“怎么做”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特别是它在阐述一些复杂概念时,会辅以大量的背景铺垫和必要的数据支撑,虽然数据本身可能不会直接出现在正文的论述中,但其逻辑的严密性正是来源于这些坚实的基础。阅读过程中,我经常需要停下来,对照着日历和当时的宏观经济数据进行交叉比对,才能完全消化其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深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