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新形势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关键性问题研究
:76.00元
售价:55.5元,便宜20.5元,折扣73
作者:鲁春晓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520301312
字数:
页码:24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新形势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关键性问题研究》探讨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如今全球化、城镇化等新形势下的保护与传承,从理念梳理,到理论争论辨析、实践举措评断和政策建议的提出,进行了诸多分析论述,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鲁春晓,男,1980年3月生,山东青岛人,中员。山东大学博士,潍坊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山东省高校“十二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海盐文化研究基地成员;山东省民俗文化产业开发研究基地成员。主要承担《旅游政策法规》、《旅游景区管理》、《文化产业学》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学术研究方向为旅游文化、文化产业等。主持和参与省部级以上研究课题多项;主持参与市厅级研究课题十多项。在《东岳论丛》、《福建论坛》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十多篇;著有《东阿阿胶制作技艺产业化研究——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等多部著作,主编和参编《红色之旅在山东》、《天行健?齐鲁游》等著作多部。
《新形势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关键性问题研究》:
(二)韩国“非遗”保护与开发的实践
韩国也非常重视对本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世纪中期,韩国在知识分子和大学生中发动了一场复兴韩国民族文化的运动。各种类型的民俗博物馆比比皆是,像丝绸刺绣、农业、钱币、泡菜等都建有博物馆。为落实对文化遗产的保护,韩国1962年颁布了《韩国文化财产保护法》这项法律根据“非遗”的影响力和重要性,将其分为不同的等级进行保护,并将“非遗”传承人定位为“保有者”或“活的人类珍品”,1964年韩国也开始启动本国的“人间国宝”工程,大批传承人得到的鼓励和保护。国家根据贡献支付给他们用于研究、扩展技能、艺能的经费,同时还提供生活补助、免费医疗等福利待遇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同年,韩国成立了文化遗产委员会,下设有形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等8个分课,各分课均由各文化遗产保护团体、大学、研究机构的专家组成。除专家外,韩国还聘请了180名各界文化遗产专门委员。一旦发现值得保护的文化项目,委员们便会提出报告,经过论证后将该项目确立为国家重点保护项目。半个世纪以来,韩国学者对文化遗产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普查,对文化遗产普查后,根据价值大小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不同等级,国家确定具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给予100%的经费保障;省、市确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给予50%经费保障,剩余由所在地区筹助。同时,法律还规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应该履行的责任和义务。
不仅韩国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各种民间组织和普通民众也乐于参与其中。韩国民众对传统文化遗存的保护、弘扬和传承的意识,都高度自觉,且在保护和传播的过程中,注重保留文化遗存的原汁原味,比如,前几年引起国人热烈反响的“端午节”申遗事件。“江陵端午祭”是韩国江陵保有的一项传统非物质文化遗存,虽与中国的端午节同宗同源,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融入了当地民族文化,是韩国江陵地区在端午节气时间里特有的一种祭祀活动,“江陵端午祭”以大关岭祭神为始拉开帷幕,活动期间将会举行各种巫法和祭祀典礼,并会举行跳绳、假面制作等传统游戏和体验活动以及精彩的巫俗表演、假面舞、农乐表演等。在江陵地区,端午祭有着烦琐的祭祀仪式。如果从迎神的“前夜祭”算起,一般要举行5个昼夜;如果从“山神祭”算起到送神止,时间长达20多天;如果从“谨酿神酒”算起,则长达一个月的时间。“江陵端午祭”节日起初并不受官方重视,韩国民俗学会前会长、中央大学教授任东权从中敏锐地发掘其精神内涵及民族意义,引起重视,成功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在祭仪、演戏和游艺等方面保存了传统风貌,同时积极开拓新的生长点,在其原体上进行新的提炼、整合,使传统升华,并富有时代风貌。在此基础上,韩国加大了对“非遗”产业化运作的力度。韩国通过各种政策鼓励社会资本进入“非遗”领域。众多企业在支持下,将韩国“非遗”开发成了商品行销四方,韩国传统头饰、服装、美食等纷纷呈现在国内外民众面前,指定为文化财的项目基本上都被开发成商品。各种大型传统民俗、节庆活动和在各大宾馆向外国游客表演的民间传统艺术,吸引了无数的国外观光客,“非遗”的各种宣传广告也随处可见。韩国尤其重视利用“非遗”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以“江陵端午祭”为例,韩国以江陵端午祭和祭日演出的假面戏为契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旅游促销活动,江陵端午祭不仅为游客们提供可以免费欣赏韩国传统公演的机会,还提供体验各种端午风俗,每年都吸引大约100万国内外游客参加,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
一本让人眼前一亮的书!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能静下心来翻开一本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书,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体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在古老的粮仓里寻宝,每一页都充满了惊喜和启迪。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那些珍贵的技艺和习俗,而是深入挖掘了它们在当代社会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读这本书,你会不禁思考,那些世代相传的歌谣、舞蹈、手工艺,如何在水泥森林的喧嚣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它们不仅仅是过去的遗物,更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书中对“保护”与“传承”这两个看似紧密相连的概念,进行了细致的剖析,让我看到了其中的辩证关系。保护,不应是将其束之高阁,而是要让它们“活”起来;传承,也不应是简单的复制,而是要注入新的生命力。例如,作者在提到某个地区的传统戏曲时,不仅仅介绍了它的历史渊源和表演形式,更探讨了如何在现代媒体传播下,让更多年轻人重新爱上这种古老的艺术。这种视角,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失人文的关怀,让人读来既增长了见识,也引发了深刻的共鸣。整本书的语言风格流畅而不失严谨,既有学术探讨的理性,又不乏对非遗文化饱含深情的描绘,让人在阅读中既能感受到智识的启发,又能体会到文化的温度。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深刻的反思。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或许会偶尔接触到一些非遗项目,但对其背后的复杂性,往往缺乏了解。这本书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非遗世界深处的窗户,让我看到了那些不为人知的挑战和困境。作者对于“人”在非遗传承中的作用,进行了非常细致的阐述。不仅仅是技艺的掌握,更重要的是传承人的精神、情感和创造力。很多时候,一个非遗项目的生命力,就取决于传承人是否能将其内化于心,并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生动地展现了这一点。例如,对于一些濒临失传的传统工艺,作者探讨了如何通过与现代设计理念的结合,既保留其核心价值,又使其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的光彩。这种“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智慧,在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此外,本书对非遗保护政策的有效性也进行了批判性的审视,指出了其中可能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改进建议。这种坦诚和深刻的探讨,让本书不仅具有学术价值,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读完这本书,我不再仅仅是作为一个旁观者,而是开始思考,作为普通人,我能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做些什么。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可以用“醍醐灌顶”来形容。我一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怀有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有些概念性的东西难以把握,或者说,对于如何真正有效地保护和传承,一直没有一个清晰的脉络。而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为我指明了方向。它并没有停留在对非遗项目的简单介绍,而是将视角聚焦在了“关键性问题”上。我尤其赞赏作者对于“两代人”传承的思考。很多时候,非遗的传承断层是显而易见的,年轻一代的兴趣缺失,老一辈的技艺失传,这些都是令人心痛的现实。书中对这些代际间的隔阂,以及如何打破这种隔阂,提出了很多富有启发性的观点。例如,作者在探讨非遗与教育的结合时,不仅仅停留在学校课程的设置,还深入分析了如何通过体验式教学、数字化的传播方式,让非遗的魅力真正触及年轻人的心灵。此外,书中对非遗项目在国际视野下的发展也进行了探讨,这让我意识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全球文化交流紧密相连。这本书的逻辑清晰,论证有力,读起来既能感受到学术的严谨,又能体会到作者对非遗事业的拳拳赤子之心,着实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
评分初翻此书,便被其独特的选题角度所吸引。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厚重的历史感和民族的温度。然而,我们常常在感叹其珍贵的同时,也对其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状态感到忧虑。这本书恰恰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它没有回避问题,而是直面了“关键性问题”。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简单地视为一种“任务”或“项目”,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语境中进行审视。比如,书中对市场化对非遗传承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既看到了其带来的经济支持,也警示了过度商业化可能带来的文化同质化和失真。此外,作者还探讨了在城市化进程中,许多与特定地域紧密相连的非遗项目面临的生存困境,以及如何通过创新性的保护模式,让它们在新的环境中焕发生机。这种对现实问题的精准捕捉,以及由此引发的深刻思考,让这本书具有了极强的现实意义。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跟随作者的笔触,一同走访了许多面临挑战的非遗项目,感受到了守护者们的艰辛与不易,也看到了他们身上闪耀的智慧与韧性。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本充满人文关怀的行动指南,它呼唤着我们每个人对身边的非遗文化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评分从这本书里,我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关于“文化生命力”的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听起来似乎是静态的、属于过去的,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它鲜活的生命脉络。作者并没有将非遗视为一种需要被“拯救”的孤立存在,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动态发展的社会文化系统中进行考察。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创新”在非遗传承中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很多时候,人们对非遗的理解存在误区,认为创新就是背离传统,但这本书恰恰颠覆了这种看法。作者通过分析诸多成功的案例,展示了如何在尊重和遵循非遗基本精神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创新,从而使其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获得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例如,书中对于传统音乐如何通过现代编曲和演绎方式,吸引年轻听众的讨论,就非常精彩。此外,本书还对非遗保护的机制化和制度化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探讨了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保护体系,让非遗能够获得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这本书的叙述方式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故事的吸引力,让我感觉仿佛在与一位智者对话,不断获得新的启迪。它让我看到了非遗背后蕴藏的巨大潜力和发展空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