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吴轩出版社出版的《王羲之草诀歌/中国经典 碑帖释文本》是把比较通行的草字集中起来,找出它 的结体和行笔中的某些规律,编成五字一句的韵文, 以便于记忆。例如把不易区别的字列在一起,指明差 异之处。如“有点方为水,空挑即是言”,是指明草 写“水”字和“言”字的差异只在于“水”字有一点 ,而“言”字只空挑一笔。又如用比较易记的方式将 一个草书的字拆成两个其他的字,像“七红即是袁” ,就把“袁”字分为上“七”下“红”。许多地方还 加以了修饰,如“鼋鼍鼍一类”不光从字形上进行了 相似归类,还从生物学本身的角度进行了阐释。这样 充满智慧的语言俯拾皆是。由于时代久远,这篇奇文 的作者已经无从考证,而这样让人在短时间内学会草 书基本规则的聪明办法,却流传至今。当然,也应该 指出,古代的草书,每字多有不同的写法,不能** 用此帖所举例子为标准,去衡量古代各人所写的草书 。但是,对初学草书者来说,此帖确实可以起到入门 作用。潘天寿等在浙江美院授课时,也专门开讲《草 诀歌》,其诀草书启蒙的作用可见一斑。
正文
初次翻开这本《王羲之草诀歌/中国经典碑帖释文本》,就被其精美的装帧所吸引,古朴典雅的封面设计,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沉淀。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我对碑帖的接触不算少,但真正能让我沉下心来细细品读,甚至反复摩挲的却不多。这本书不同,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字帖,更像是一部穿越时空的对话。 翻阅内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王羲之先生行书的飘逸与洒脱。《草诀歌》作为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其笔法、结构、章法无不蕴含着深刻的艺术哲理。而这本书的释文部分,恰恰是我最看重的一环。很多时候,面对古老的碑帖,即便是认得这些字,也难以理解其背后的行气脉络和情感表达。这本书的释文,用现代汉语的解读方式,将那些精妙之处娓娓道来,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耐心细致地为你拆解每一个动作,讲解每一个技巧。我特别喜欢它对字与字之间连接、笔画的提按顿挫、墨色的浓淡枯润等细节的阐述,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恰恰是书法生命力的所在。 我尝试着跟着释文去临摹,发现那些曾经觉得难以捉摸的笔画,突然变得清晰起来。它不是那种生硬的、机械的讲解,而是充满了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和感悟。书中的每一个字,每一行,仿佛都被赋予了生命,在纸上跳跃、舒展。我能感受到作者对于王羲之先生书法艺术的热爱,以及希望将这份热爱传递给更多人的诚意。这种用心,是藏不住的。 这本书的出现,极大地降低了普通人接触和学习经典碑帖的门槛。我曾试图购买过其他类似的释文版本,但很多要么过于晦涩,要么过于简单,难以把握其中的精髓。而这本书,则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既保留了原碑帖的艺术原貌,又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学习者能够真正地“读懂”书法,而不是仅仅“看懂”字。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让我惊喜连连的书。它不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本能够启迪心灵的艺术读物。每一次翻开,都能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将这份美好的体验分享给所有热爱中国书法的朋友们。
评分当我将这本《王羲之草诀歌/中国经典碑帖释文本》从包装中取出时,一股来自历史深处的墨香似乎扑面而来。我是一名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的读者,对于古人留下的墨宝,总是怀着一种敬畏之心。市面上关于碑帖的书籍琳琅满目,但很多都只是简单的影印,或者枯燥乏味的学术解读,真正能让我感受到“韵味”的却不多。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没有将自己局限于单纯的字帖范畴。打开第一页,我便被那精细到极致的碑帖影印所震撼。每一笔,每一画,都仿佛带着王羲之先生当时挥毫时的气息。而更让我欣喜的是,紧随其后的释文部分。它并非那种生硬的字词解释,而是以一种非常现代、非常生活化的语言,去剖析《草诀歌》的字里行间。 我曾经为了一些碑帖的草书写法而苦恼,总觉得似懂非懂。但这本书的释文,却能将那些难以捉摸的笔势、结体变化,解释得既科学又充满趣味。例如,对于某些字形的变化,释文会详细说明其楷书的源头,草书的演变逻辑,以及在《草诀歌》中是如何体现的。这种“溯本追源”的讲解方式,让我对草书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到了其内在的演变规律。 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不同字、不同句之间的连贯性,以及作者情感的流露,都有细致的解读。这让我仿佛能够“听”到王羲之先生在书写时的心声,感受到他运笔时的节奏与韵律。它不仅仅是在讲解字,更是在解读一种精神,一种审美。阅读释文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重新去看碑帖的影印,然后豁然开朗。 这本书的编排也十分用心,图片与文字的结合恰到好处,不会显得拥挤,也不会显得空洞。我喜欢它在释文旁留出的空白,让我可以随时在上面写下自己的心得和感悟。对于我这样一个业余的书法爱好者来说,这本《王羲之草诀歌/中国经典碑帖释文本》无疑是一份宝贵的礼物,它让我与经典更近了一步,也让我对书法艺术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拿到这本《王羲之草诀歌/中国经典碑帖释文本》时,我正为如何更好地理解和学习经典碑帖而犯愁。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对书法艺术有着一份朦胧的喜爱,但往往止步于“看懂”的阶段,难以真正“领会”。市面上的书法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门槛太高;要么过于浅显,缺乏深度。 这本书的出现,着实给了我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它不仅仅是一本提供精美碑帖影印的书,更像是一位耐心渊博的导师,引领我一步步走进王羲之先生的草书世界。《草诀歌》本身就是一门关于草书用笔、结构、字法的精辟总结,而这本书的释文部分,则将这门“秘籍”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晰与生动展现在我面前。 我尤其欣赏书中释文的处理方式。它没有用生硬的术语堆砌,而是采用了一种非常平实、贴切的语言,去解析每一笔的由来,每一字的写法。例如,对于一些草书的连笔和变形,释文会详细说明其逻辑,甚至会对比其楷书的形态,帮助读者理解其演变过程。这种“化繁为简”的讲解,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 书中对《草诀歌》每一句的解读,都充满了作者对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深刻洞察。它不仅仅是对字面的解释,更是对字后情感、意境的挖掘。我常常在阅读释文时,会不由自主地去回看碑帖的影印,然后惊喜地发现,那些曾经模糊的笔画,在释文的引导下,突然变得鲜活起来,充满了生命力。 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也十分考究,既保留了碑帖原貌的庄重,又兼具了现代书籍的阅读舒适度。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让我们可以同时欣赏到王羲之先生精妙绝伦的书法艺术,又能通过通俗易懂的释文,去理解和学习其中的精髓。对于任何渴望深入了解中国经典碑帖的读者来说,这本《王羲之草诀歌/中国经典碑帖释文本》都绝对是一本不容错过的佳作。
评分当我拿到这本《王羲之草诀歌/中国经典碑帖释文本》时,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扑面而来。我一直对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有着深厚的兴趣,但深知其博大精深,尤其是对草书的理解,常常停留在“只可远观,不可近玩”的阶段。市面上关于经典碑帖的书籍不少,但真正能做到既尊重原貌,又能深入浅出讲解的,却寥寥无几。 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其对《草诀歌》的释文处理。这并非简单的字词注解,而是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对王羲之先生这篇草书杰作进行了深度解读。书中的释文,语言非常考究,既保留了学术的严谨性,又充满了人文关怀的温度。它没有使用过于晦涩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种我能够理解的方式,去讲解草书的笔法、结体、章法以及作者的书写意图。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每一个字、每一笔的剖析。例如,对于一些草书的连绵之处,释文会详细解释其运笔的轨迹,以及如何将情感融入笔墨之中。这种讲解方式,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孤立地在看一个字,而是能够理解这个字在整个篇章中的作用,以及它与前后字的呼应关系。 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对于书法史背景的介绍,以及王羲之先生的书法思想的阐述。这些内容,虽然篇幅不长,却极大地丰富了我对《草诀歌》的理解。它让我知道,这不仅仅是一篇关于草书的歌诀,更是王羲之先生几十年书法实践的智慧结晶。 这本书的整体设计也相当出色,碑帖的影印清晰精美,释文部分排版疏朗,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它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学习平台,让我在欣赏王羲之先生书法艺术的同时,也能深入地理解和学习其中的奥妙。对于任何想要提升草书造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极具价值的。
评分这本《王羲之草诀歌/中国经典碑帖释文本》,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书法殿堂的门,让我这个略显笨拙的学习者,得以窥见大师的运笔神韵。我一直以来都对书法情有独钟,但无奈于古籍碑帖的艰深晦涩,常常在临摹过程中倍感迷茫。市面上充斥着各种碑帖,但很多只是粗糙的复制,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引导。 这本书最让我眼前一亮的地方,在于它对《草诀歌》的释文处理。它并非那种枯燥乏味的字典式解释,而是以一种极其生动、充满感染力的语言,将王羲之先生的笔墨艺术娓娓道来。我惊喜地发现,那些曾经让我望而生畏的连绵草书,在作者的细致解读下,变得清晰而富有逻辑。 书中对于笔画的起收、行笔的快慢、墨色的浓淡等细节,都有着入木三分的阐述。我尤其喜欢它对每个字在整个章法中的位置、与其他字的关系的分析,这让我能够更宏观地把握《草诀歌》的整体气韵。这种解读,让我不再仅仅是模仿字形,而是开始理解字形背后的内涵和情感。 更令人赞叹的是,本书的释文不仅仅是对字面的解释,更融入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书法美学的深刻理解。它会将一些草书的演变过程,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联系起来,让读者能够从更广阔的视野去理解王羲之先生的艺术成就。这种“情景交融”的讲解方式,让我受益匪浅。 我发现,每一次翻阅这本书,都能有新的领悟。它不仅仅是一本学习工具,更是一本能够滋养心灵的书。它以一种温和而深刻的方式,引导着我去感受书法艺术的魅力,去品味王羲之先生的笔下乾坤。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像我这样的书法爱好者,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学习范本,让我得以在经典的书法海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航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