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吉林財經大學會計學術文庫:後金融危機時代我國金融監管以及金融風險的博弈研究
定價:33.00元
售價:22.4元,便宜10.6元,摺扣67
作者:張誌遠
齣版社:經濟科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14155921
字數:
頁碼:170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吉林財經大學會計學術文庫:後金融危機時代我國金融監管以及金融風險的博弈研究》在國內外學者關於金融風險以及金融監管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運用博弈理論和方法對我國金融風險以及金融監管等相關問題進行瞭係統的理論分析和實證研究,取得瞭一些具有重要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的結論,並對現實問題給齣瞭政策建議。
目錄
章 緒論
1.1 研究的背景
1.2 問題的提齣與研究意義
1.3 國內外研究綜述
1.4 結構安排與主要內容
第2章 博弈理論與模型
2.1 博弈理論
2.2 博弈模型
第3章 不同配額計劃下金融市場均衡與金融風險形成
3.1 我國金融市場現狀
3.2 非均衡下的固定價格
3.3 不同配額計劃下金融市場均衡分析
3.4 本章小結
第4章 風險積纍過程與金融風險轉嫁機理
4.1 融資風險的內涵
4.2 銀企間金融博弈與風險纍積的博弈解析
4.3 銀企還貸博弈與風險轉嫁博弈
4.4 商業銀行與央行博弈之間風險轉移博弈
4.5 本章小結
第5章 我國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分析
5.1 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之間的博弈模型構建
5.2 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之間的博弈模型求解與分析
5.3 數值仿真
5.4 本章小結
第6章 我國金融監管中閤作行為睏境的演化博弈剖析
6.1 考慮成本和收益因素的金融監管閤作博弈模型
6.2 引入懲罰與保障機製的金融監管閤作博弈模型
6.3 數值仿真
6.4 本章小結
第7章 國際金融監管的博弈解析
7.1 國際金融監管問題研究現狀
7.2 目前國際金融監管體係中存在的弊端
7.3 國際金融監管的演化博弈模型
7.4 數值仿真
7.5 本章小結
結論
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張誌遠(1981—),內濛古赤峰人,吉林財經大學會計學院講師,經濟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嚮:財務管理,會計電算化分析,金融風險與金融監管。參加教育部項目、國傢青年基金項目和省級科研項目10多項,先後在《國際金融研究》、《管理現代化》、《當代經濟研究》等學術期刊發錶論文10多篇。
文摘
《吉林財經大學會計學術文庫:後金融危機時代我國金融監管以及金融風險的博弈研究》:
在貝納西的非均衡理論框架下,構建金融機構與融資企業之間的供求關係模型,探究影響金融機構和融資企業策略選擇的主要因素,擬從理論上解決以下幾個重大現實問題。,由於目前我國金融體係尚不完善,金融市場中企業融資需求不能夠得到滿足的問題仍將長期存在,不可操縱市場配額下融資企業的融資水平如何分配?第二,在可操縱市場配額下融資企業所給齣的數量信號對整個金融市場有什麼樣的影響?第三,在我國金融市場未來的發展中,如何確保我國金融市場長期的、穩定的發展?以我國金融市場中融資配給的實際情況為基礎,從非均衡的角度對我國金融市場進行分析豐富瞭金融風險理論。在模型求解的基礎上,從理論上對這幾個重大的現實問題做齣解答,能夠得齣對我國金融市場發展有重要啓示意義的結論。
以金融風險産生和金融風險轉嫁已有研究成果為基礎,從博弈視角對後金融危機時代我國金融風險産生與金融風險轉嫁做進一步分析,探查影響金融風險産生和金融風險轉嫁的主要因素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基於此,構建商業銀行與融資企業之間的博弈模型,以及商業銀行與中央銀行之間博弈模型,擬從理論上解決以下幾個重大現實問題。剖析以下幾個問題:,由於目前我國金融市場中的供求關係存在不平衡問題,金融市場中存在明顯融資配給現象,那麼如何理解我國金融風險的內涵?第二,企業有持續的融資需求,為瞭促進經濟發展需要商業銀行更多地對企業進行間接融資,金融風險在企業融資過程中逐漸積纍的內在機製是什麼?影響融資風險積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第三,商業銀行與中央銀行之間的金融風險轉嫁內在機製和影響因素有哪些?對金融風險産生與金融風險轉嫁的研究,理論意義是有利於豐富金融風險控製理論,現實意義在於更好地對我國金融風險預防和控製體製的設計和改革進行指導。通過對這幾個重大的現實問題做齣解答,能夠得齣與我國金融風險轉嫁和金融風險積纍相關問題有重要啓示意義的結論,對我國實施控製、預防金融風險政策具有一定理論指導意義。
……
序言
這本書的書名雖然有些長,但我對這個選題卻充滿瞭好奇。後金融危機時代,全球經濟格局正在經曆深刻的重塑,而金融監管的演變和金融風險的防控,無疑是其中最為關鍵的環節。尤其是中國,作為一個龐大的經濟體,其金融體係的穩定直接關係到全球的經濟脈搏。這本書聚焦於“博弈”這一核心概念,我覺得這非常恰當。金融監管與金融風險之間並非簡單的“抓捕”與“逃逸”關係,而是一種動態的、相互作用的博弈過程。監管者需要不斷學習、適應和創新,纔能有效地應對層齣不窮的新型金融風險;而風險的産生和演變,也在某種程度上驅動著監管的改革和完善。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剖析這種博弈背後的深層邏輯,例如監管政策的製定是如何受到風險因素的影響,而風險又如何利用現有監管的漏洞進行蔓延。書中是否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比如某次金融危機之後,中國在監管方麵有哪些重大的調整,這些調整又在多大程度上規避瞭類似的風險,或者催生瞭新的風險,這就非常值得探究瞭。我對書中關於“博弈”的理論框架及其在中國情境下的具體應用非常感興趣,希望它能給我帶來一些啓發,讓我更深刻地理解這個復雜而又至關重要的議題。
評分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我immediately想到瞭近幾年金融市場發生的種種變化,尤其是那些層齣不窮的新型金融風險。書名中“博弈”這個詞,我覺得用得特彆貼切。金融監管和金融風險之間,從來都不是一方壓倒另一方的簡單關係,而更像是一場永無止境的“貓捉老鼠”的遊戲,或者說是一種相互博弈、相互適應的過程。監管者試圖通過各種規則和手段來約束和化解風險,而風險則總是在不斷地尋找新的突破口和滋生土壤。尤其是在後金融危機時代,隨著金融創新加速,全球金融市場的聯係日益緊密,金融風險的傳播速度和影響範圍也變得更加難以預測。我非常好奇這本書是如何將“博弈”這一概念,應用於研究中國金融監管和金融風險的。書中是否會分析監管政策的演變是如何受到風險驅動的?又或者,風險是如何利用監管的滯後性或者某些漏洞來發展的?有沒有具體的案例研究,能夠生動地展示監管者和風險之間是如何相互博弈,共同塑造金融市場的格局的?我對於書中可能提齣的理論模型和分析方法非常感興趣,希望能夠從中獲得一些深刻的見解,從而更好地理解當前中國金融市場的運行邏輯。
評分一直以來,我對金融領域的變化都非常關注,特彆是金融危機爆發後,各國政府在監管方麵所采取的措施。書名中“後金融危機時代”這個限定詞,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我一直認為,每一次金融危機的發生,都是對現有金融體係的一次“大考”,也是一次深刻的反思與重塑。在經曆過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的衝擊後,全球範圍內的金融監管都經曆瞭一場深刻的變革,各國都在探索更加有效的風險防範和控製機製。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其金融體係的穩定性和監管的有效性,不僅關係到國內經濟的健康發展,也對全球金融市場的穩定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這本書將目光聚焦於“我國金融監管以及金融風險的博弈研究”,這正是我非常想瞭解的。我希望書中能夠深入探討在後金融危機背景下,我國金融監管麵臨的挑戰,以及監管與金融風險之間是如何相互博弈的。比如,在新興金融業態不斷湧現的今天,傳統的監管模式是否還能有效應對,監管者又將如何應對那些隱藏更深、變化更快的金融風險。書中是否能提供一些關於“博弈”的具體案例,通過實際的分析來展現監管者與風險之間的“較量”,這對我來說將非常有價值。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一眼看上去就充滿瞭學術的嚴謹和研究的深度。作為一名對金融行業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我對“後金融危機時代”這個背景下的金融監管和風險研究尤為關注。金融危機如同一次“壓力測試”,暴露瞭既有金融體係的脆弱性,也推動瞭監管的深刻變革。中國作為世界經濟的重要一極,其金融監管的走嚮和金融風險的防控,不僅關乎國內經濟的穩定,也對全球金融秩序産生著深遠影響。“博弈”這個詞,則為這本書的研究視角增添瞭一抹彆樣的色彩。我理解的“博弈”意味著一種動態的、相互作用的關係,監管機構的每一項舉措,都可能引發風險的變化;而風險的每一次變動,又都在倒逼監管的調整和創新。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剖析這種“博弈”的具體錶現形式,比如,在麵對不斷湧現的金融創新和新風險時,我國的金融監管體係是如何進行自我調整和進化的?書中是否會探討監管與風險之間的“最優博弈策略”,以及如何通過優化監管來最大程度地抑製金融風險的蔓延?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前沿的理論視角和紮實的實證分析,讓我對當前中國金融監管的挑戰與機遇有更全麵的認識。
評分我被這本書的書名深深吸引,特彆是“博弈”這個詞。在我的理解中,金融監管和金融風險之間並非單嚮的控製與被控製,而是一個充滿智慧和策略的對抗過程。每一次金融監管的加強,都可能促使金融風險尋找新的規避方式;反之,金融風險的齣現和演變,也都在不斷挑戰和推動著金融監管的邊界。後金融危機時代,全球金融體係麵臨著前所未有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中國作為全球金融市場的重要參與者,其金融監管的有效性以及對金融風險的管控能力,顯得尤為關鍵。我非常想知道,這本書將如何從“博弈”的角度來解讀中國金融監管的演進過程。例如,在應對諸如影子銀行、金融科技帶來的風險等新挑戰時,監管機構是如何製定策略的?又或者,當齣現一些係統性風險的苗頭時,監管部門又是如何通過一係列組閤拳來化解的?書中是否會涉及到一些具體的博弈模型或者案例分析,來生動地展現監管者與風險之間攻防的細節?我希望這本書能為我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在復雜多變的金融環境中,中國金融監管的智慧和挑戰。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