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LED应用技术系列书 LED照明技术与工程应用
定价:28.00元
作者:周志敏 纪爱华
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1-01
ISBN:978750839372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结合我国绿色照明工程计划及外LED照明技术发展动态,全面系统地阐述了LED的基础知识和LED照明*应用技术。全书共5章,主要内容包括LED固体照明技术、大功率LED驱动技术、大功率LED驱动电路、便携电子设备Flash LED驱动电路、LED照明的工程应用技术等。本书题材新颖实用,内容丰富,深入浅出,文字通俗,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本书可供电信、信息、航天、汽车、国防及家电等领域从事LED照明研发、设计、应用和生产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内容涵盖了LED照明从基础理论到实际工程应用的方方面面,对我这个照明行业的初学者来说,简直是一本“救命稻草”。我尤其欣赏它在光学设计部分的处理方式。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泛泛而谈的理论层面,而是深入剖析了各种配光曲线的形成机理,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比如体育场馆照明、街道照明)选择和优化透镜和反射器的组合。书中大量的图例和仿真结果,让原本抽象的光学概念变得直观易懂。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解了LED封装结构对光效和寿命的影响,那部分的分析非常透彻,清晰地展示了散热设计如何直接决定了最终产品的可靠性。对于那些希望从“懂LED”跨越到“会设计”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系统的设计思维框架。它让我明白了,一个好的LED灯具,绝不仅仅是把几个灯珠焊在一起那么简单,背后是复杂的物理和热力学平衡。读完后,我对传统照明到LED照明的转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掌握了一些解决实际工程中常见问题的思路。
评分从一个专注于建筑照明设计师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在“色彩质量”和“视觉舒适度”方面的探讨,是我认为它区别于其他纯技术手册的关键所在。过去很多技术书只关注流明和色温,但这本书花了大篇幅讨论了CRI(显色指数)的局限性以及TM-30等新兴指标的应用。作者用生动的案例对比了不同LED芯片组合在还原真实色彩上的差异,这对于室内商业空间和高端家居照明设计是极具指导意义的。更让我受益匪浅的是关于“眩光控制”的章节。它不仅计算了UGR(统一眩光值),还结合了人眼生理学知识,阐述了何时应采用间接照明、何时采用深嵌式配光。这些内容帮助我更好地与采购和工程部门沟通,确保最终交付的光环境不仅节能,而且真正符合人体视觉需求,提升了用户体验,这是纯粹的成本导向型书籍无法提供的视角。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非常贴合当前行业热点,尤其是在智能控制和驱动电源设计这两个核心环节的阐述,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我目前正在负责一个智慧城市的路灯升级项目,对如何实现DALI协议或者0-10V调光以及无线网络集成非常头疼。这本书里关于LED驱动电源拓扑结构的选择和EMC/EMI的处理措施,提供了非常详尽的对比分析。作者没有回避实际设计中的难点,比如高功率因数(PF)和低总谐波失真(THD)如何在有限空间内实现平衡。我特别关注了关于“无频闪”照明的章节,它详细介绍了不同驱动方案在应对瞬时电网波动时的表现,并给出了具体的电路级优化建议。这对我优化我们现有产品的电源模块,确保符合最新的能效标准至关重要。它不像某些市场上的快速指南那样只停留在“买什么芯片”的层面,而是深入到“为什么这样设计”的底层逻辑,这份深度让我觉得物超所值,是案头必备的参考资料。
评分坦白地说,这本书在工程实施层面的“接地气”程度令人赞叹。很多理论书籍读起来总感觉是空中楼阁,但这本书却实实在在地讨论了现场施工和维护中会遇到的实际问题。比如,书中有一个章节专门讲解了LED模组在户外环境下如何应对热胀冷缩导致的结构应力,以及密封防水等级(IP等级)的具体测试标准和常见失效模式。我尤其喜欢它关于“可维护性设计”的讨论,作者强调了模块化设计在降低长期运维成本中的作用,并给出了替换和诊断故障点的操作步骤建议。这对于甲方和物业管理方来说,是比单纯的“光效多高”更重要的信息。它不仅教你怎么“建”好照明系统,更教你怎么“管”好这个系统,确保投资回报率最大化,这种全生命周期的视角,使得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评分这本书的系统性和前瞻性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它对未来照明趋势的预判和技术储备的介绍。我发现其中关于可见光通信(VLC)和健康照明(Circadian Lighting)的章节内容非常前沿,远超出了目前市场主流产品的应用水平。作者对这些新兴技术不仅做了概念介绍,还探讨了潜在的标准化挑战和商业化路径,这使得我对未来几年行业的技术演进方向有了一个清晰的蓝图。例如,在健康照明部分,它详细分析了蓝光风险以及如何通过调光曲线模拟自然光变化来影响人体褪黑素分泌,并附带了相应的驱动器硬件和软件的实现思路。对于我们研发部门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技术雷达”,让我们可以在现有产品稳步迭代的同时,提前布局下一代具有竞争力的技术储备,而不是被动地追赶市场热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