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精神病学史——从收容院到百忧解
定价:88.00元
作者:爱德华·肖特 韩健平 胡颖翀 李亚明
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54285865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重点讲述了近2个世纪以来精神病学的发展概况。随着我国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大众对精神卫生的兴趣与日俱增,相信本书会有所裨益。
内容提要
在《精神病学史--从收容院到百忧解》一书中,爱德华·肖特向我们展示了社会对精神疾病不断变化的态度,有苛刻的,有无情的,也有令人深受鼓舞的。同时,作者描述了好几代科学家与精神病医师为缓解这些疾病所带来的痛苦而作出的努力。作者描绘了精神病学领域重要人物的生动肖像,并毫不留情地评判了他们在促进或阻碍我们理解这些精神疾病起源上所起的作用。
肖特同时考察了决定精神病学发展的那些科学因素和文化因素。他不仅揭示了推动18和19世纪德国精神病学空前进步的力量,而且究明了美国成为精神分析首府背后的因素。
这部文笔迷人、基于研究的著作,对任何在精神病学方面怀有一种私人的、知性的或职业的兴趣的人来说,都是一部引人入胜的读物。
目录
章 精神病学的诞生
第二章 收容院时代
第三章 次生物精神病学
第四章 神经质
第五章 精神分析:间断
第六章 替代疗法
第七章 第二次生物精神病学
第八章从弗洛伊德到百忧解
作者介绍
爱德华?肖特,1941年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埃文斯顿,1968年获得哈佛大学近代社会史博士学位。1967年就职于多伦多大学历史系,开始渐渐将兴趣从欧洲社会史转向医学社会史。自1991年担任多伦多大学医学系医学史方面的汉纳讲席职位。1995年当选加拿大皇家学会会员。1996年因为在精神病学史研究方面的重要贡献而兼任精神病学教授。1997年获得德国洪堡研究奖。肖特教授著述丰富,主要著作有:国际畅销书《现代家庭的形成》(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Family,1975年),《身边的礼貌:医师和患者的纷乱历史》(Beside Manners: the Troubled History of Doctors and Patients,1985年),分别于1995年和2000年获得加拿大皇家学会贾森oAo汉纳奖章(Jason A. Hannah Medal)的两卷本心身医学史著作《从麻痹到疲劳》(From Paralysis to Fatigue,1992年)和《从心灵进入身体》(From the Mind into the Body,1994年)《精神病学史--从收容院到百忧解》(A History of Psychiatry: From the Era of the Asylum to the Age of Prozac,1997年),《肯尼迪家族与精神发育迟缓者的故事》(The Kennedy Family and the Story of Mental Retardation,2000年),《精神病学历史词典》(A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Psychiatry,2005年),获2005年加拿大总督奖提名的《肉体写作:的历史》(Written in the Flesh: A History of Desire,2005年)。
文摘
序言
拜读《精神病学史——从收容院到百忧解》一书,我深切体会到,对于精神疾病的认知,是一个充满了试错与反思的曲折过程。书名中的“从收容院到百忧解”,恰如其分地概括了这场漫长而艰辛的探索。早期那些被社会边缘化的“收容院”,承载着那个时代对精神失常者的恐惧与无奈,也记录了早期医学尝试的粗糙与局限。然而,正是从这些不尽如人意的起点,人类的智慧开始萌发,开始试图去理解那些隐藏在心智深处的困惑。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于不同治疗方法的演变,从早期简单粗暴的物理干预,到后来各种心理疗法的出现,再到分子生物学带来的药物革命。每一种方法的背后,都代表着对人类心智的一种理解模式,也带来了相应的伦理和社会挑战。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科学的进步并非一帆风顺,它需要不断地自我批判和修正。而“百忧解”这类药物的出现,固然带来了希望,但也引发了关于“过度依赖药物”、“掩盖问题本质”的讨论。它促使我们思考,在追求“治愈”的同时,如何才能真正帮助个体回归社会,重拾尊严。
评分这次有幸拜读了《精神病学史——从收容院到百忧解》,这本书的名字就足以勾起我强烈的好奇心。我一直对人类的内心世界充满了探索的欲望,而精神病学作为一门研究心智和行为的科学,自然是我关注的焦点。书名中“从收容院到百忧解”的表述,仿佛为我勾勒出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脉络,从早期那些被视为“疯人院”的收容所,到如今各种精密诊断和有效药物的出现,这其中必然蕴含着无数的挣扎、突破与反思。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这些历史的转折点,例如,那些早期收容所的真实面貌究竟是怎样的?囚禁、隔离是否是当时唯一的手段?而“百忧解”的出现,又标志着什么?它仅仅是一种药物,还是背后隐藏着我们对精神疾病理解的重大飞跃?我更想知道,在这样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中,医学、伦理、社会观念是如何相互影响,又如何共同塑造了我们今天对精神疾病的认知和治疗方式。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关于医学史,更是关于人类文明在面对自身最深层困境时,所展现出的智慧与勇气。
评分读完《精神病学史——从收容院到百忧解》,我最大的感受是,历史的进程从来都不是线性的,尤其是在人类对自身精神世界的探索上,充满了曲折和反复。书中对于早期精神病院的描绘,让我感到一种深深的震撼,那种将“不正常”者隔离开来的做法,虽然在当时可能被认为是出于某种“秩序”的考量,但从现代的视角来看,无疑是充满压迫和不人道的。然而,历史的复杂性在于,这些“收容院”也孕育了后来精神医学的一些早期观察和实践,是人们试图理解和干预精神痛苦的最初尝试。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于“百忧解”出现前后精神病学研究和治疗模式的对比。从过去的“束缚”到现在的“化学干预”,这其中经历了多少科学的探索、多少失败的尝试?“百忧解”的出现,是否真的带来了“解脱”?还是说,它只是将问题“掩盖”或“转移”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对精神疾病的理解,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进步,更是对生命本质、个体尊严和社会责任的深刻反思。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科学进步的同时,绝不能忽视人文关怀和伦理的考量。
评分《精神病学史——从收容院到百忧解》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精神病学发展历程的窗口。书名本身就暗示了一种从被动收容到主动干预的巨大转变,这让我对其中的细节充满了期待。我特别想了解,在“收容院”时代,那些被收治的个体,他们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社会是如何对待他们的?是否存在一些被遗忘的、但又极具价值的观察和记录?而随着医学和科学的发展,“百忧解”的出现,仅仅是药物的进步,还是背后隐藏着对大脑功能、神经递质等一系列科学认识的突破?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精神病学的发展,绝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理论推演,它与社会制度、人道主义思潮、甚至艺术与哲学思辨都息息相关。我希望书中能够展现出这种跨学科、跨时代的对话,让我们看到,人类是如何一步步试图理解和帮助那些在精神世界中饱受煎熬的同伴。它也提醒我们,在追求更有效治疗方案的同时,永远不能忘记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个体独特的关怀。
评分《精神病学史——从收容院到百忧解》这本书,让我有机会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审视人类在应对精神失常问题上的漫长旅程。过去,我们习惯性地将精神疾病视为一种纯粹的医学问题,但这本书却将它置于更广阔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从早期那些充满神秘色彩和偏见的“收容院”,到后来随着科学发展而出现的各种理论学说和治疗技术,每一个阶段都折射出那个时代人们对“疯狂”的理解和态度。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心理分析、行为主义等思潮的兴起及其对精神病学发展的影响感到兴趣。这些不同的理论框架,是如何试图解释那些难以捉摸的精神现象的?它们又如何指导了临床实践,带来了治疗上的革新,甚至有时也带来了新的困境?“百忧解”的出现,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但它背后所代表的生物学模型,是否就能够完全解答精神疾病的复杂性?这本书让我更加清晰地看到,精神病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挑战固有观念、整合不同学科知识、并与社会变迁同步演进的过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