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天地大碰撞
定價:28.00元
售價:19.0元,便宜9.0元,摺扣67
作者:焦維新著
齣版社:化學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10-01
ISBN:978712218106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天地大碰撞》(“太空探索”科普係列)是中國太空問題專傢、北京大學焦維新教授的重要科普著作,主要為中小學生解答星體撞擊的奧秘。
 全書圍繞“有天地大相撞的可能嗎”進行展開討論,告訴小讀者天地大相撞**不是危言聳聽!
哪些天體有撞擊地球的可能性?
 天體的數量有多少?
 人類已經取得哪些成果?
 不同大小的天體撞擊地球的概率是多少?
 .......
 全書集知識性、趣味性、可讀性於一體,引人入勝。
 《天地大碰撞》(“太空探索”科普係列)圍繞“真的有天地大相撞的可能嗎”進行展開討論,告訴小讀者天地大相撞不是危言聳聽,哪些天體有撞擊地球的可能性、天體的數量是多少、人類已經取得哪些成果、不同大小的天體撞擊地球的概率是多少等等。
 全書集知識性、趣味性、可讀性於一體,引人入勝。此外,本書屬科普讀物,適閤小學中高年級及以上文化水平的讀者,也可供與空間天氣有關的工程技術人員參考。
章 不是空穴來風
1.1 地球一直受到撞擊
1.1.1 從俄羅斯受流星體撞擊談起
1.1.2 流星體撞擊地球事件
1.1.3 偶然齣現的火流星
1.1.4 周期齣現的流星雨
1.1.5 地球錶麵的隕石坑
1.2 未來會發生大相撞嗎
1.2.1 一篇論文引起的思考
1.2.2 科幻作品産生的影響
1.2.3 次關於大相撞的學術會
1.3 看看地球的鄰居
1.3.1 傷痕纍纍的月球錶麵
1.3.2 水星上的隕石坑
1.3.3 金星受撞擊的記錄
1.3.4 火星上的隕石坑分布
1.4 近10年木星受到的撞擊
1.4.1 1994年的彗木相撞
1.4.2 21世紀木星受到的撞擊
第2章 地球受撞擊的曆史
2.1 二疊紀-三疊紀大滅絕
2.1.1 滅絕之母
2.1.2 滅絕原因
2.2 K-T 大相撞
2.2.1 K-T 大相撞
2.2.2 死亡的動物
2.3 通古斯卡事件
2.3.1 20世紀大的碰撞事件
2.3.2 通古斯卡事件的罪魁
2.4 21 世紀發生的撞擊事件
第3章 可能撞擊地球的天體
3.1 罪魁是近地天體
3.1.1 太陽係的小天體
3.1.2 什麼是近地天體
3.1.3 有潛在危害的小行星
3.2 近地天體的數量與分布
3.2.1 近地小行星的數量
3.2.2 近地天體的大小分布
3.2.3 軌道與數量的變化
第4章 天地大碰撞風險分析
4.1 撞擊概率與天體大小
4.1.1 危險等級
4.1.2 危害程度與撞擊天體大小
4.1.3 撞擊所導緻的年死亡率
4.2 令人膽戰心驚的小行星
4.2.1 危險等級曾到高的小行星
4.2.2 撞擊概率高的小行星
4.2.3 小行星1999 RQ36
4.2.4 小行星1950 DA
4.2.5 小行星2011 AG5
4.2.6 靠近地球飛越的小行星
4.2.7 準確到達地球位置的小行星
4.2.8 剛剛靠近地球飛越的小行星
4.3 未來的六大危險因素
4.3.1 日益增多的PHA
4.3.2 尚未發現的NEO
4.3.3 偶然闖入的彗星
4.3.4 軌道的不確定性
4.3.5 主帶小行星演變
4.3.6 柯伊伯帶巨大的星源
第5章 預防大碰撞的方法
5.1 觀測
5.1.1 地基觀測
5.1.2 巡天觀測
5.1.3 飛越觀測
5.1.4 取樣返迴
5.2 偏轉軌道
5.2.1 用爆炸力偏轉軌道
5.2.2 用動力撞擊器
5.2.3 引力牽引器
5.2.4 太陽帆推動
5.2.5 電火箭推動
5.2.6 用激光衛星群攻擊
焦維新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空間探測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光學學會空間光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老科學傢科普演講團成員。1965年考入北京大學,1970年畢業後,一直在北京大學從事教學與科研工作。1992年至1993年在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做訪問學者。研究的主要領域為空間探測技術、行星科學、空間天氣學。經常應邀到中央電視颱、香港鳳凰衛視以及央視網等新聞媒體作關於太空問題的專傢訪談節目;每年到中小學作近百場科普講座。
初次接觸這本書,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它所帶來的那種撲麵而來的“厚重感”。它不是那種輕飄飄、易於消化的讀物,而是需要你沉下心來,一點一點地去挖掘和體會。作者的文字功底毋庸置疑,他能夠用精煉的語言描繪齣極其生動的畫麵,也能夠用深刻的哲思觸及人心的最深處。我在閱讀的過程中,經常會因為作者的某個觀點而停下來,反復咀嚼。有時候,我會感到一種強烈的認同感,仿佛作者說齣瞭我心中一直以來想要錶達卻又無法言說的感受。有時候,我也會因為作者的一些獨到見解而感到驚訝,他總能從一個我從未想過的角度來審視問題。這本書在敘事上,並沒有采取傳統意義上的綫性推進,而是更像是在編織一張網,將各種信息和觀點巧妙地連接在一起。我喜歡這種“抽絲剝繭”式的閱讀體驗,它能夠不斷地激發我的好奇心,讓我想要去探尋下一個真相。書中的人物塑造也十分立體,他們並非完美的英雄,而是充滿瞭人性的光輝與陰影,這使得他們更加真實可信,也更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我把這本書歸類為那種“一生必讀”的書籍之一,因為它不僅提供瞭豐富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它能夠引導讀者進行深刻的自我反思,並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地提升自己的認知水平。
評分說實話,這本書一開始並沒有立刻抓住我的眼球,甚至可以說,它在前半部分顯得有些晦澀難懂,讓我一度想要放棄。我花瞭相當長的時間去適應作者的敘事風格,他的語言錶達方式,以及他所構建的世界觀。他似乎並不急於把故事講得一氣嗬成,而是更傾嚮於用一種碎片化的方式,一點點地拼湊齣整個圖景。這種寫作手法,對我來說是一種不小的挑戰。我必須時刻保持警惕,留意每一個細枝末節,以免錯過關鍵的信息。但是,正當我感到有些氣餒的時候,書中的某些轉摺點卻突然發生瞭。那些之前鋪墊的綫索,如同被點燃的火花,瞬間照亮瞭整個故事。我纔恍然大悟,原來作者一直在精心布局,隻是他選擇瞭一種更為隱晦的方式來引導讀者。從那一刻起,我被這本書深深地吸引住瞭。我開始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他並非在故弄玄虛,而是在用一種更為深刻和精妙的方式來展現他的思想。書中的一些概念,特彆是關於因果循環和命運輪迴的探討,讓我印象深刻。它迫使我去思考,我們所做的每一個決定,是否真的能夠改變既定的軌跡,還是我們隻是在重復著早已注定的劇本。這是一種令人不安,卻又充滿哲思的體驗。
評分剛翻開這本書的時候,我以為自己即將踏入一段跌宕起伏的旅程,可能會有驚心動魄的戰鬥,或是麯摺離奇的情感糾葛。的確,書中一開始確實展現瞭一些引人入勝的場景,人物的塑造也很有特色,似乎預示著一場精彩絕倫的演齣。但是,隨著故事的推進,情節的發展方嚮卻漸漸偏離瞭我最初的預期。我發現,作者似乎更專注於探討一些更深層次的議題,而將直接的戲劇衝突放在瞭次要位置。那些看似平靜的對話,往往蘊含著巨大的張力,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細節,卻可能隱藏著至關重要的綫索。我花瞭很多精力去揣摩人物的內心世界,去理解他們行為背後的動機。書中對於人性弱點的刻畫,以及在極端環境下,個體所麵臨的道德睏境,都讓我産生瞭深刻的共鳴。我甚至會因為書中角色的某些選擇而感到沮喪,也會因為他們的堅韌而深受鼓舞。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讓我仿佛置身於故事之中,與角色一同經曆著他們的喜怒哀樂。我喜歡作者營造的那種氛圍,它既有現實的質感,又帶著一絲超然的意味。它不是那種可以讓你捧著爆米花輕鬆閱讀的書,但它絕對是一本能夠觸動你心靈的書,讓你在閤上書本後,仍然久久不能平靜。
評分這本書的名字雖然聽起來氣勢磅礴,充滿瞭史詩般的想象,但實際閱讀起來,它帶來的感受卻是截然不同的。我花瞭很長時間纔真正消化這本書傳達的信息,它不是那種讀過一遍就能完全理解的書,更像是需要反復咀嚼、細細品味的佳釀。作者在字裏行間埋藏瞭太多的伏筆和深意,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發現。一開始,我被書中的宏大敘事所吸引,以為會是一場波瀾壯闊的冒險,或是對宇宙奧秘的深度探索。然而,隨著故事的深入,我逐漸意識到,作者的野心遠不止於此。他似乎在試圖構建一個全新的哲學體係,用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來解讀我們所處的世界,甚至是我們自身的存在。書中的某些章節,特彆是那些涉及時間、空間和意識的論述,讓我花費瞭數倍於平時閱讀其他書籍的時間。我不得不停下來,拿齣紙筆,嘗試去梳理作者的邏輯綫,去理解那些抽象的概念。有好幾次,我都被作者的洞見深深地震撼,仿佛一道閃電劈開瞭我固有的認知。它挑戰瞭我對現實的理解,讓我開始重新審視那些我曾經習以為常的真理。這本書並非輕鬆的讀物,它需要讀者付齣相當的思考和耐心,但正是這種挑戰,纔讓它顯得尤為珍貴。它像一麵鏡子,照齣瞭我知識的局限,也激發瞭我對未知世界的無限好奇。
評分我得承認,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對其內容抱有一種非常明確的期待。我以為這會是一本關於科學的普及讀物,可能會涉及一些前沿的理論,或者是一些驚人的發現。畢竟,書名本身就給人一種宏大而神秘的感覺。然而,當我真正開始閱讀時,我發現自己對這本書的理解,遠遠超齣瞭我的想象。它並沒有簡單地羅列科學事實,而是將科學的概念融入瞭一個更加廣闊的敘事框架之中。作者似乎在試圖用一種全新的視角來解讀我們所處的宇宙,以及我們在宇宙中的位置。我被書中所描繪的宏大圖景所震撼,那些關於時空的交織,關於能量的流動,以及關於生命的起源和演化,都讓我感到無比著迷。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敘述過程中所展現齣的那種獨特的洞察力,他能夠將一些極其復雜和抽象的概念,用一種相對容易理解的方式錶達齣來。雖然在某些章節,我仍然需要反復閱讀,甚至查閱一些相關的資料來輔助理解,但我從未因此而感到沮喪。相反,我將這種挑戰視為一種寶貴的學習機會。這本書讓我對科學産生瞭更加濃厚的興趣,也讓我對人類的認知邊界産生瞭更多的思考。它不是那種讀完就能丟在一旁的快餐讀物,它更像是一份能夠長久啓迪思想的寶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