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王国维:国学境界
定价:42.00元
作者:
出版社:当代世界出版社
出版日期:
ISBN:978750901159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初识王国维,便被那“有我之境”深深吸引。 这本《王国维:国学境界》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沉静而又厚重的力量,淡淡的墨色晕染,仿佛能闻到古籍特有的纸香。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书中对王国维生平的梳理所吸引。作者没有简单地罗列生辰年月,而是通过一些生动的生活细节,勾勒出一个鲜活的学者形象。读到他少年时在家塾接受传统教育的场景,感受到那种严谨而又束缚的氛围;读到他赴日留学,接触西方思想的冲击,又体会到他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的挣扎与思考。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描绘他与罗振玉、王国维等人的交往,那些关于学术的争论、对文化的传承,都如同穿越了时空,让我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感受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和学术抱负。书中的文字很细腻,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史料堆砌,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仿佛作者是一位与王国维有过深入交流的老朋友,将他对这位国学大师的理解和感悟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即便我并非国学专业出身,也在这细致入微的描写中,逐渐对王国维这个名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要更深入地了解他所处的时代,以及他所追求的“境界”。
评分“境界”二字,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王国维学术思想的探索之路。 我一直对“境界”这个词感到好奇,尤其是在文学艺术领域,总觉得它蕴含着一种超越表象的深邃。而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这份好奇。书中对王国维“境界说”的解读,给我带来了全新的视角。作者不仅仅是简单地引用书中的理论,而是结合了王国维的生平经历、个人情感,甚至是当时社会背景,来层层剥开“境界”的内涵。我尤其欣赏书中将“境界”与“乾嘉学派”的考据精神进行对比的部分,这让我明白了王国维是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进行了创新与突破。他对词学、史学、哲学等多个领域的跨界探索,以及如何在这种跨界中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术体系,被描绘得非常清晰。书中没有使用过于晦涩的学术术语,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理论概念化,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有所领悟。每当读到书中对王国维学术成就的分析,我都仿佛看到一位巨匠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他的每一次远航,都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王国维作为一位思想家的深度,以及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巨大贡献。
评分穿越时空的对话,我与这位先哲的精神相遇。 阅读《王国维:国学境界》的过程,对我而言,更像是一场与先哲的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书中并没有生硬地灌输知识,而是通过精巧的叙事结构,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与王国维进行着一场无声的交流。作者的笔触非常灵活,时而切入具体的历史事件,时而又回归到王国维的内心世界,这种切换自然流畅,不着痕迹。当我读到书中关于王国维“最后关头”的描写时,我感受到了极大的震撼,那种悲壮与决绝,让我对这位知识分子的精神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让我明白,王国维的“国学境界”并不仅仅是书斋里的理论,更是他用一生去践行的一种人生态度,一种对文化、对民族的深沉关怀。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停下来思考,这位伟大的学者,在那个时代的困境中,是如何保持自己独立的精神世界,又是如何为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王国维的介绍,更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我们作为后来者,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坐标。
评分从“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感悟,我窥见了王国维内心深处的诗意与哲思。 阅读《王国维:国学境界》的过程中,最令我心动的莫过于书中对王国维诗词赏析的部分。我一直觉得,一个人最真实的内心世界,往往就藏在他的文字里。而作者对王国维诗词的解读,不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而是深入挖掘了其中蕴含的情感和哲理。当读到“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句话时,我仿佛被点醒了一般,突然明白了王国维为何能将寻常景物描绘得如此动人心魄。书中通过对王国维词作的细致剖析,让我看到了他如何在山水花鸟中寄托自己的情思,如何在悲欢离合中体悟人生的无常。作者的文字充满了画面感,仿佛能带领读者一同走进王国维的诗意世界,感受那份深沉的忧郁,那份执着的追求。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穿插了一些王国维的书信和日记片段,这些零散的记录,如同碎片化的拼图,却共同勾勒出一个丰富而立体的王国维。我从中看到了他面对人生困境时的坚韧,也看到了他对学术理想的执着,更看到了他内心深处那份对美的永恒追求。
评分他的人格魅力,比他的学术成就更让我动容。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王国维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学者,更是一位具有独特人格魅力的文化巨人。书中在介绍他的学术成就之余,也花了相当篇幅去描绘他的人生轨迹,以及他所面临的时代挑战。我为他“五十之学”的宏大志向所折服,也为他在动荡年代中的坚守和不易而动容。书中对他晚年境遇的描写,虽然笔墨不多,却充满了悲凉的色彩,让我不禁为这位伟大的知识分子感到惋惜。然而,正是这种不易,更凸显了他的人格光辉。他身上那种对学术的纯粹追求,对文化脊梁的责任担当,以及在面对巨大压力时的独立精神,都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从书中看到了他对于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热爱,看到了他如何试图在现代语境下为中国文化寻找到新的出路。这种人格上的独立与坚持,在那个时代尤为难能可贵,也成为了他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士”的精神,也让我看到了一个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的担当与风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