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跨文化民俗志:钟敬文留日个案研究之二
定价:60.00元
作者:董晓萍
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2020084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与《跨文化民俗学 : 钟敬文留日个案研究之一》是姊妹篇,但又有不同的任务。在跨文化学理论与方法论的系统中建设民俗志,有两个目标:一是给具有*性和独特性的民俗文化研究留有一席之地,二是面对无解的多元,保持乐黛云和金丝燕所注重的“文化间距”与多义项的“共存”的学术理性,我相信这是更高层的人文科学精神活动。
内容提要
本书研究上世纪二十年代末至四十年代中期钟敬文留学日本和留日前后中日学者公开发表的民俗学著述。这批中日学者著述都有对话性的问题,连他们的学术资料系统也有对话性的要求,对话的形式不是一对一,而是一对多,或者多对多,呈现出跨文化理论的对话性方法的开放性和科学性;当时对话的主要方法,是双方互相约稿,或者就某个观点直接发表文章,求教与答疑一来一往,追求真理的精神与平等的对话意识共存,这符合我们直到今天也在讲的跨文化学方法论的基本特点,本书从钟敬文和他的同时代中日学者超出各自学科背景的事实出发,去描述和分析这批文献;从他们解决问题的历史收获出发,去理解他们的不乏争议、却积极求同存异的过程,这应该是在跨文化视野下研究问题的好处。
目录
前言}绪论{章民俗志的发展期(1927-1933)5
节钟敬文在与日本学者对话的民俗学著述13
第二节同时期日本学者著述的中译文日83
第三节同时期其他中国学者的著述与译文127
第二章民俗志的收获期(1934-1936)I49
节钟敬文在日本的民俗学著述日I53
第二节同时期日本学者著述的中译文240
第三节同时期其他中国学者的著述与译文296
第三章民俗志的转折期(1937-1945)318
节钟敬文杭战时期著述题录321
第二节其他中国学者抗战时期的著述与译文378
第三节同时期日本学者的中译本论文与创作380
后记398
作者介绍
董晓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1989年在北京
师范大学获博士学位。自1994年起,先后在美国衣阿华大
学、芬兰约恩苏大学、英国牛津大学、法国远东学院、法国
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做博士后、高访和从事合作研究。国际
民俗学会会员。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所所长、教
育部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
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理论民俗学、民间文艺
学、数字民俗学和跨文化学。
主要著作有《华北民间文化》、《乡村戏曲表演与中
国现代民众》、《田野民俗志》、《说话的文化》、《不灌
而治》、《全球化与民俗保护》、《现代民俗学讲演录》、
《现代民间文艺学讲演录》、《北京民间水治》、《数字钟
敬文工作站》、《民俗学科建设报告书》、《中国民俗文化
软实力发展战略专论》、《民俗非遗保护研究》和《穿越文
化层》等。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主题听起来就充满了深度和学术探索的价值。跨文化研究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领域,而将其聚焦于民俗志,并深入到一位学者的具体个案研究,更是将研究的精细度和现实意义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想象一下,通过对钟敬文先生在日本的个案进行细致入微的田野调查和文献梳理,我们可以窥见一个学者如何在异域文化土壤中进行学术耕耘,如何与当地的民俗文化进行对话和碰撞,又如何将这些宝贵的经验内化为自己的学术理论和研究方法。这种微观的个案研究,往往能够折射出宏观的文化交流和学术发展趋势。它不仅是对一个学者的学术生涯的回顾,更是对跨文化研究方法论的一次实践检验。我们期待能够从中学习到扎实的田野调查技巧,敏锐的文化洞察力,以及严谨的学术分析能力。这种以点带面的研究方式,能够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跨文化交流的复杂性,以及民俗学研究的独特魅力。
评分读到这本书的标题,脑海中立刻勾勒出一幅画面:一位中国学者,身处陌生的日本文化环境中,怀揣着对民俗的热爱与探求,进行着细致入微的观察与记录。这“留日个案”的设定,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与学术价值。它不仅是对一位学者学术生涯的聚焦,更是对特定历史时期文化交流与碰撞的一个缩影。我想象着,作者会如何抽丝剥茧,从钟敬文先生在日本的日常生活中,发掘出与民俗相关的线索,是如何将这些零散的素材,上升到跨文化民俗学的理论高度。这本书是否会挑战我们对于“民俗”的固有认知?它又将如何揭示不同文化在民俗表现形式上的异同,以及这些异同背后所蕴含的文化逻辑?我期待着能够在这本书中,看到生动的田野调查细节,严谨的学术分析,以及对于跨文化交流的深刻洞见。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对于关注日本文化、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以及民俗学研究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珍贵的礼物。钟敬文先生作为一位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学者,其在日本的经历和学术活动,很可能是一段鲜为人知但又意义非凡的历史。通过对这一段“留日个案”的深入挖掘,我们不仅能了解钟敬文先生的学术思想发展脉络,更可能揭示出那个时代中国学者在异域的学习、交流与碰撞,以及对中国民俗学学科发展所产生的潜在影响。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个案的研究,更可能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一窥中国近代学术“走出去”的历史图景,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的生动实例。从中,我们或许能够获得关于学术研究视野拓展、跨文化学术合作的宝贵启示,以及对中国民俗学研究的国际化发展方向的深刻思考。
评分从书名来看,这本书似乎在探讨一种独特的学术视角,将“民俗志”这一传统研究领域与“跨文化”的现代视野相结合,并以一个具体的人物“钟敬文”在日本的经历作为研究的切入点。这让我对书中所要阐释的理论框架充满了好奇。是否会涉及到文化适应、文化认同、跨文化传播等理论?钟敬文先生在日本的民俗研究,是否又受到了日本本土民俗学研究的影响,从而形成了新的学术思想?这本书是否会为我们提供一种理解文化现象的新方式,打破地域和文化的界限,以一种更开放、更包容的视角去审视世界?我尤其关心的是,作者将如何通过个案研究来验证或拓展其跨文化民俗志的理论,如何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处理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以及如何在高语境和低语境文化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和理解。这无疑是一次极具挑战性的学术探索,也因此充满了吸引力。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非常吸引人,初次拿到手中的时候,就感受到了其精良的制作水准。封面的配色典雅而不失现代感,字体选择也恰到好处,给人一种严谨而又不失温度的学术气息。厚度适中,拿在手里很有分量,但又不会觉得过于沉重,方便携带和阅读。纸张的质感也十分细腻,触感舒适,印刷清晰,字迹工整,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从开本的选择来看,应该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既保留了足够的阅读空间,又兼顾了整体的美观性。书脊处的烫金工艺,在灯光下熠熠生辉,彰显了其收藏价值。整体而言,这本图书在物理层面上,就给人一种物有所值的感觉,让人期待它所承载的丰富内容。这种精心的装帧,不仅是对读者的一种尊重,也是对作者学术成果的一种有力烘托,使得读者在翻阅之前,就已经对这本书的内在品质产生了高度的认同和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