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民俗志:钟敬文留日个案研究之二 9787520200844

跨文化民俗志:钟敬文留日个案研究之二 978752020084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董晓萍 著
图书标签:
  • 民俗学
  • 文化人类学
  • 留日
  • 近代史
  • 社会学
  • 历史学
  • 钟敬文
  • 日本
  • 文化交流
  • 个案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一鸿盛世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ISBN:9787520200844
商品编码:29679977650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跨文化民俗志:钟敬文留日个案研究之二

定价:60.00元

作者:董晓萍

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2020084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与《跨文化民俗学 : 钟敬文留日个案研究之一》是姊妹篇,但又有不同的任务。在跨文化学理论与方法论的系统中建设民俗志,有两个目标:一是给具有*性和独特性的民俗文化研究留有一席之地,二是面对无解的多元,保持乐黛云和金丝燕所注重的“文化间距”与多义项的“共存”的学术理性,我相信这是更高层的人文科学精神活动。

内容提要


本书研究上世纪二十年代末至四十年代中期钟敬文留学日本和留日前后中日学者公开发表的民俗学著述。这批中日学者著述都有对话性的问题,连他们的学术资料系统也有对话性的要求,对话的形式不是一对一,而是一对多,或者多对多,呈现出跨文化理论的对话性方法的开放性和科学性;当时对话的主要方法,是双方互相约稿,或者就某个观点直接发表文章,求教与答疑一来一往,追求真理的精神与平等的对话意识共存,这符合我们直到今天也在讲的跨文化学方法论的基本特点,本书从钟敬文和他的同时代中日学者超出各自学科背景的事实出发,去描述和分析这批文献;从他们解决问题的历史收获出发,去理解他们的不乏争议、却积极求同存异的过程,这应该是在跨文化视野下研究问题的好处。

目录


前言}绪论{章民俗志的发展期(1927-1933)5

节钟敬文在与日本学者对话的民俗学著述13

第二节同时期日本学者著述的中译文日83

第三节同时期其他中国学者的著述与译文127

第二章民俗志的收获期(1934-1936)I49

节钟敬文在日本的民俗学著述日I53

第二节同时期日本学者著述的中译文240

第三节同时期其他中国学者的著述与译文296

第三章民俗志的转折期(1937-1945)318

节钟敬文杭战时期著述题录321

第二节其他中国学者抗战时期的著述与译文378

第三节同时期日本学者的中译本论文与创作380

后记398

作者介绍


董晓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1989年在北京

师范大学获博士学位。自1994年起,先后在美国衣阿华大

学、芬兰约恩苏大学、英国牛津大学、法国远东学院、法国

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做博士后、高访和从事合作研究。国际

民俗学会会员。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所所长、教

育部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

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理论民俗学、民间文艺

学、数字民俗学和跨文化学。

主要著作有《华北民间文化》、《乡村戏曲表演与中

国现代民众》、《田野民俗志》、《说话的文化》、《不灌

而治》、《全球化与民俗保护》、《现代民俗学讲演录》、

《现代民间文艺学讲演录》、《北京民间水治》、《数字钟

敬文工作站》、《民俗学科建设报告书》、《中国民俗文化

软实力发展战略专论》、《民俗非遗保护研究》和《穿越文

化层》等。

文摘



序言



跨文化视域下的学人轨迹:以钟敬文在日本的学术求索为例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二十世纪初中国学者在异域文化土壤中进行的学术探索与个人成长。我们以民俗学大师钟敬文先生旅日求学时期为个案,借由其独特的经历,折射出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在东西方文化交融激荡下的思想变迁、学术演进以及个体生命体验。本研究并非仅局限于一位学者的传记叙述,而是力图通过一个具象的“点”,去呈现一个更宏大的“面”——即中国现代知识体系形成过程中,跨文化交流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以及由此催生的独特学术范式。 一、时代背景:变革浪潮中的求索者 二十世纪初,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王朝覆灭,新思潮涌动,知识界在救亡图存的时代使命感驱动下,积极吸纳西方先进的科学与思想。留学,成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获取新知、开阔视野的重要途径。日本,因其地理位置的邻近、社会改革的成功以及对西方学术的早期引进,成为大量中国留学生青睐的目的地。他们怀揣着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对学术真理的渴求,踏上了异国求学之路。 钟敬文先生的留日经历,正置于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之下。他并非孤立的个体,而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求索者的缩影。他的学思历程,与当时中国知识界的整体走向,乃至中国现代学科建构的脉络,都紧密相连。理解他的个体经验,有助于我们更为深刻地认识中国现代学术如何在全球化视野下,在借鉴与融合中,逐渐形成自身的特色与体系。 二、学田播撒:民俗学在日本的 germination 钟敬文先生留学日本,首要的目标便是学习民俗学。彼时,民俗学在日本已发展成为一门相对成熟的学科,涌现出柳田国男等重要的奠基者,建构起日本本国的民俗学理论体系,并积极进行田野调查与资料搜集。对于刚刚开始探索自身民族文化“根脉”的中国学者而言,日本民俗学无疑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成熟范例。 本书将细致梳理钟敬文先生在日本接触到的民俗学理论、研究方法以及学术思潮。我们将考察他如何学习日本学者的著作,如何参与相关的学术讨论,以及如何将这些外来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理解中国民俗的视角。这不仅是一个知识传递的过程,更是一个“在地化”的艰难孕育。钟敬文先生在日本所学的,并非照搬照抄,而是带着对中国本土文化特性的敏感,尝试将其与异域的学术框架相结合。 我们会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理论吸收与批判性借鉴: 钟敬文先生在日本接触到的民俗学主要流派有哪些?他对这些流派持何种态度?他是否对某些理论产生了质疑或进行了修正?例如,他对日本民俗学中强调地域性、地方性传统的关注,如何与他日后在中国对各地民俗的细致考察相结合? 方法论的启示: 日本民俗学在田野调查、资料整理、口头文学研究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钟敬文先生从中获得了哪些具体的启示?他是否将这些方法直接应用于自己的研究,抑或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 学术网络与影响: 在日期间,钟敬文先生是否与日本的民俗学家有过直接的交流?这些交流对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他是否结识了其他领域的学者,并由此受到启发? 三、文化碰撞与自我反思 跨文化研究的本质在于“在差异中求同,在求同中见异”。钟敬文先生在日本的经历,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是一场深刻的文化碰撞。他身处一个与中国截然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这必然会引发他对自己民族文化的重新审视与反思。 本书将重点探讨钟敬文先生在日本期间,如何通过观察、体验,对比中日两国在社会习俗、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异同,从而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并可能产生新的思考。 “他者”视角下的“自我”: 当以日本人的视角审视中国文化时,一些在本土习以为常的现象,可能会变得陌生,甚至需要被解释。这种“他者”的目光,反过来促使钟敬文先生更加自觉地去认识和定义“中国性”。例如,他对中国语言、节日、民间艺术的理解,是否因为在异国他乡的“陌生化”而变得更加清晰和深刻? 价值观念的冲击与调适: 日本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以及其独特的美学传统,都可能对钟敬文先生的价值观念产生冲击。他如何处理来自异域的价值体系,并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价值观进行比对?这种比对是否促进了他对自身文化中某些优良传统的坚定,或对某些弊端的反思? 身份认同的重塑: 在一个陌生的国度,作为一个“中国人”,其身份认同会经历怎样的挑战与重塑?钟敬文先生在异国他乡,是否更加体会到作为一名中国学者的使命感?这种身份认同的增强,是否会进一步激发他回国后在民俗学研究中,去探索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 四、回溯与前瞻:中国民俗学的奠基与发展 钟敬文先生的留日经历,并非仅仅是他个人的学术旅程,更是中国现代民俗学学科形成与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他将从日本学到的知识、方法,以及在跨文化交流中所形成的独特视角,带回中国,并在此基础上,开创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俗学研究。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致力于考察钟敬文先生回国后,如何将他在日本所学的融会贯通,并将其应用到中国具体的民俗研究中。 理论体系的本土化: 他如何将日本民俗学的理论框架,与中国丰富的民间文化现实相结合,构建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俗学理论?例如,他是否强调了中国民众的口头传承、地域文化的独特性,以及民俗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功能? 田野调查的实践与创新: 他在日期间积累的田野调查经验,如何指导了他回国后在中国的广泛而深入的田野工作?他是否在田野调查的实践中,发现了与日本不同的研究侧重点,并据此对方法论进行了调整与创新? 学科建设的贡献: 钟敬文先生作为中国民俗学的奠基者之一,他在学科建设方面做出了哪些重要贡献?这其中,他留日经历的学术滋养,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例如,他是否通过建立学术机构、培养学生,将跨文化视野下的民俗学理念,播撒在中国学术界? 结论:跨文化视野下的学术生命力 总而言之,本书试图通过对钟敬文先生留日个案的深入研究,揭示跨文化交流对于知识分子学术成长和学科发展的重要意义。他的经历,是二十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在全球化浪潮中,如何在异域文化环境中吸收养分、反思本土、最终实现自我超越的一个生动范例。本书不回避研究中的复杂性与挑战,力求以严谨的考证和深入的分析,呈现一个立体而鲜活的钟敬文,以及那个时代中国学术发展图景的一个侧面。这不仅是对一位杰出学者的致敬,更是对中国现代学术史一次有益的梳理与回溯。理解钟敬文先生的留日经历,有助于我们当下认识到,开放的胸襟、跨界的视野,是知识不断创新、生命力得以延续的源泉。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主题听起来就充满了深度和学术探索的价值。跨文化研究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领域,而将其聚焦于民俗志,并深入到一位学者的具体个案研究,更是将研究的精细度和现实意义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想象一下,通过对钟敬文先生在日本的个案进行细致入微的田野调查和文献梳理,我们可以窥见一个学者如何在异域文化土壤中进行学术耕耘,如何与当地的民俗文化进行对话和碰撞,又如何将这些宝贵的经验内化为自己的学术理论和研究方法。这种微观的个案研究,往往能够折射出宏观的文化交流和学术发展趋势。它不仅是对一个学者的学术生涯的回顾,更是对跨文化研究方法论的一次实践检验。我们期待能够从中学习到扎实的田野调查技巧,敏锐的文化洞察力,以及严谨的学术分析能力。这种以点带面的研究方式,能够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跨文化交流的复杂性,以及民俗学研究的独特魅力。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标题,脑海中立刻勾勒出一幅画面:一位中国学者,身处陌生的日本文化环境中,怀揣着对民俗的热爱与探求,进行着细致入微的观察与记录。这“留日个案”的设定,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与学术价值。它不仅是对一位学者学术生涯的聚焦,更是对特定历史时期文化交流与碰撞的一个缩影。我想象着,作者会如何抽丝剥茧,从钟敬文先生在日本的日常生活中,发掘出与民俗相关的线索,是如何将这些零散的素材,上升到跨文化民俗学的理论高度。这本书是否会挑战我们对于“民俗”的固有认知?它又将如何揭示不同文化在民俗表现形式上的异同,以及这些异同背后所蕴含的文化逻辑?我期待着能够在这本书中,看到生动的田野调查细节,严谨的学术分析,以及对于跨文化交流的深刻洞见。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对于关注日本文化、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以及民俗学研究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珍贵的礼物。钟敬文先生作为一位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学者,其在日本的经历和学术活动,很可能是一段鲜为人知但又意义非凡的历史。通过对这一段“留日个案”的深入挖掘,我们不仅能了解钟敬文先生的学术思想发展脉络,更可能揭示出那个时代中国学者在异域的学习、交流与碰撞,以及对中国民俗学学科发展所产生的潜在影响。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个案的研究,更可能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一窥中国近代学术“走出去”的历史图景,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的生动实例。从中,我们或许能够获得关于学术研究视野拓展、跨文化学术合作的宝贵启示,以及对中国民俗学研究的国际化发展方向的深刻思考。

评分

从书名来看,这本书似乎在探讨一种独特的学术视角,将“民俗志”这一传统研究领域与“跨文化”的现代视野相结合,并以一个具体的人物“钟敬文”在日本的经历作为研究的切入点。这让我对书中所要阐释的理论框架充满了好奇。是否会涉及到文化适应、文化认同、跨文化传播等理论?钟敬文先生在日本的民俗研究,是否又受到了日本本土民俗学研究的影响,从而形成了新的学术思想?这本书是否会为我们提供一种理解文化现象的新方式,打破地域和文化的界限,以一种更开放、更包容的视角去审视世界?我尤其关心的是,作者将如何通过个案研究来验证或拓展其跨文化民俗志的理论,如何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处理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以及如何在高语境和低语境文化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和理解。这无疑是一次极具挑战性的学术探索,也因此充满了吸引力。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非常吸引人,初次拿到手中的时候,就感受到了其精良的制作水准。封面的配色典雅而不失现代感,字体选择也恰到好处,给人一种严谨而又不失温度的学术气息。厚度适中,拿在手里很有分量,但又不会觉得过于沉重,方便携带和阅读。纸张的质感也十分细腻,触感舒适,印刷清晰,字迹工整,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从开本的选择来看,应该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既保留了足够的阅读空间,又兼顾了整体的美观性。书脊处的烫金工艺,在灯光下熠熠生辉,彰显了其收藏价值。整体而言,这本图书在物理层面上,就给人一种物有所值的感觉,让人期待它所承载的丰富内容。这种精心的装帧,不仅是对读者的一种尊重,也是对作者学术成果的一种有力烘托,使得读者在翻阅之前,就已经对这本书的内在品质产生了高度的认同和期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